菜单图片模板背景图片:民警为让流浪人员重拾尊严坚持救助15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28:27

民警为让流浪人员重拾尊严坚持救助15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8日11:24  燕赵都市报

  周希胜:让流浪孤残者重拾尊严

  2010年7月,本报刊发了沧州好民警周希胜15年坚持救助流浪人员及困难群体的事迹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2011年2月25日,本报记者来到渤海新区公安分局黄骅新城派出所,再次深入采访周希胜。在与周希胜的交谈中,记者感受着他对辖区老百姓的关心和爱护,感受着他用自己的付出让一个个流浪孤残人员重拾尊严……

  让流浪的人有尊严

  15年来救助过多少流浪人员,周希胜已经记不清了。每当遇到恶臭满身、精神失常的流浪者,周希胜都会给他们洗澡、换衣服,干干净净地送去救助站或医院。“他们也是人,也有做人的尊严,不该受人歧视,遭人白眼。”周希胜说,给流浪人员洗个澡、换身干净衣服,有时就是这样的举手之劳,就能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不再受人冷落,为了这,再脏再累也值得。

  2010年8月初,周希胜巡查时在路边发现一名流浪女子,女子大约40多岁,躺在路上一动不动,身旁放着一把野菜,口袋里还装着两个啃过的生土豆。“离她老远就能闻见一股臭味,她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周希胜回忆。他上前推了推,女子神色紧张、情绪狂躁,根本不让人靠近。在同事的帮助下,周希胜把该女子带回了单位。“当时,她腰上系着14条布带子,都是死扣,还有两条粗铁丝。”周希胜推断,女子这样做一定与受到过侵害有关。周希胜感到心痛,他出钱请人给女子洗澡、换衣,又带她下饭店吃了顿饱饭。随后,周希胜与中捷民政局取得联系,将女子送到医院进行治疗。“我问她爸爸干什么去了?她说下洼了。我又问地里种的是什么?她说豆角子。”根据这两句方言,周希胜推断女子应该是附近的人。为了帮流浪女子找家,周希胜在电视台、网络上都做了寻人启事,经过多次看望询问,女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布某某”。根据这个特殊的姓氏,又通过查户口,周希胜终于找到线索,女子是青县青州镇人,娘家还有哥哥和嫂子,一家人最终团圆。

  唤起被救助者心中爱的火种

  2月25日,记者跟随周希胜走访了他长期救助的几户困难群众。

  赵小喜老人今年79岁,是周希胜去年9月份巡查时发现的。此前老人一直寄居在别人家的门洞里,多年来靠走村串巷要饭为生。“别人给口热饭,老人得赶紧用手捂住,不然就会被狗抢了去,那场景实在让人心酸。”周希胜说。

  从那以后,周希胜又多了一份牵挂,他亲切地叫赵小喜“黑爷”,一有时间就过来送吃的。看着步履蹒跚的老人至今还没有个遮风挡雨的住处,周希胜凑了3000多元钱,给老人买来了水泥、沙子和钢板,决心给老人盖间简易房。

  最让周希胜感动的是,正当他为盖房子找不到焊工发愁的时候,此前他救助过的付文强自告奋勇,愿意出一份力。付文强说,这么多年周警官始终照顾着自己,他一直想请周警官吃顿饭,可惜身上没钱。这回干活自己能帮上忙,也算还了周警官一个人情。

  付文强没有电焊工具,周希胜不是去借,而是又出钱给他买了一套,“既然文强有这个手艺,正好以后能多揽些活,多挣些钱。”今年春节,另一位得到周希胜长期救助的孤儿于冬还专程来到小屋,看望了“黑爷”,给老人贴上了一个大大的“福”字。“我的帮助,唤起了被救助者心中爱的火种,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周希胜感慨道。

  沧州市公安局政治处民警张洪宝说,周希胜从来不把帮扶对象当做乞丐,不把对他们的帮助当做施舍,而是始终把他们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才是践行温总理“让百姓活得有尊严”的实际行动。“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只有像周希胜这样主动地贴近群众,才能树立公安民警的公信力,构建更加和谐的警民关系。”

  好人做到底 好事做到家

  周希胜帮助别人靠的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经常在心里换个”,把对方当成自己的长辈、兄妹。“要是咱奶奶在外面流浪,咱姐姐孤苦无依,你会怎么想?怎么办?”周希胜时常用这样的话语感染着家人和同事。

  年前,周希胜一直救助的流浪女徐金辉与现任丈夫喜结连理。徐金辉的老父亲为了感激周希胜和同事们的帮助,老早就告诉他,四桌酒席中有一桌是为他们准备的。为了徐金辉的婚礼,周希胜忙前忙后,联系了饭店。婚后,周希胜还帮徐金辉的丈夫找了份工作。有时小两口闹矛盾解决不了,周希胜又当起了“和事佬”,跑去做工作。

  2008年,因协调解决工人阻工事件,周希胜结识了讨薪工人刘景义,他和妻子10年前从山东来到中捷农场打工,由于眼睛上长了肿瘤,妻子身体不好,女儿还在上大学,急需用钱。得知老板拖欠了刘景义900元工资后,周希胜二话不说掏出1000元垫付给他。从那以后,周希胜隔三差五就来看看刘景义一家。前不久,周希胜还帮刘景义的妻子找了份工作,帮助这家人想办法生活。

  周希胜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奖励,“拿到奖金以后,我跟家人说得赶紧还我外面那些欠债了。”周希胜家境并不富裕,为了帮助那些困难群体,他向别人借了不少钱。有时他还嘱咐周围的商户赊账给救助对象,等有钱了就赶紧去结账。“我先去给老陈父子结了包子钱,又还了别的账,一万多块钱到现在已经花得差不多了。”

  采访中,周希胜接到母亲的电话,周妈妈问:“老家给的那袋面又送人了吧?”周希胜不好意思地笑起来,那袋面他确实已经盘算好了要送给谁。“帮扶不在乎钱多少,要的是一份心意和一种态度。”周希胜说。

  赢得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周希胜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忙”,他的电话总是不时响起,村里拆迁需要做工作找他,一位大姐怀疑买到了假药找他,以往辖区的群众闹邻里纠纷更是点名要他评理。

  周希胜说,不论什么事只要接到报警,他和同事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平息事态,稳定情绪。“让百姓看到我们的身影,赢得他们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周希胜说,2010年9月,他们接到举报,某小区有个人很像偷摩托的嫌疑犯。周希胜和同事赶到现场,蹲守了两个多小时,才发现群众举报的那名嫌疑人。当上前询问时,对方说了句“警察踩人”。“对方是外地人,他说的踩是诬陷的意思,当地人不明白,以为是警察踹人了。”周希胜回忆,一句话引来很多在外乘凉的群众围观,现场水泄不通。见此场景,对方干脆躺在地上耍赖。就在双方僵持阶段,有群众认出了周希胜,帮忙说话,“警察不吃饭在这蹲守为了谁啊,还不是为了老百姓吗?”“别再无理取闹了,赶紧配合警方工作吧!”“不就是问问你吗,不是你干的一会就回来了。”听到这话,躺在地上的男子乖乖跟周希胜离开了现场。“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有家人,有邻居,有亲朋,他的背后有十人、百人、千人,如果我们真诚、公平,就赢得了这一群人的认可。如果我们傲慢、冷漠,就失去了这一群人的支持。”周希胜说。

  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周希胜还是坚持那句话:“我做的都是些小事,都是应该去做的事,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说明社会上还缺。我希望多些我这样的人,让这些事不再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