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亚特菲翔:假如孔子有了秦始皇的权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2:49:13
          假如孔子有了秦始皇的权力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常常要与他所处的时代及人生阅历联系起来考虑,才可能是比较恰当的。对于一个政治人物的历史价值,常常要看他是否掌握了公共权利,以及如何利用他手中的权力。一个为升官发财而劳顿一生,却因运气不佳,而始终没有如愿的人,是不是因此就值得赞美?这是如何看待孔子的一个关键问题。孔有生之年,对自己奔波劳顿的一生的评价是:丧家之犬。其实这是比较准确的。要是有家__权力归宿,怎么需要那样带领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四处推销自己与学生呢?

    读书人喜欢比较,虽然里面总是参杂多多少少的私心,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相对普遍的规律,拿皇帝和当权者与孔子相比,得出孔子的人性化,拿守成皇帝和开国皇帝比较,一般是守成皇帝好过开国皇帝,因为开国是要革命的,革命的对象往往是读书人居多,说中国历史上暴虐的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反对孔子,而明君都是不反孔子的。这种言论似乎要说明,中国历史上二千多年大多数皇帝都是好皇帝。其实,空口无凭,二千多年的中国究竟怎样,即使去看看为皇帝们贴金的所谓“正史”,也已经是令人毛骨悚然了。读中国的历史,有如看恐怖片,随便一本中国的“正史”,都能够产生这个恐怖效应。二千年儒术独尊的结果不过如此而已。

    一个人如果没有当官掌权,也吃的饱,穿的暖,要做一个相对好一点的人,其实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孔子一生本也可以过的不错,毕竟有些学问,那个时代虽然没有稿费但肉干还是常吃的,“肉不方不食”以当时的标准看来孔子的生活是有品质的,即使如此,孔子事实上对权力的嗜好与欲望却是极其强烈的,称不了王,称不了霸,弄个官当当还是有兴趣的,这是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的最终目的。他口口声声所说的仁义道德是假,捞个官发点财是真,这些方面都有他自己的话为证。要说仁义道德之类的空话,中国历史上任何贪官污吏都会说,把“做父母官”、“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谁不会啊?    现在假设一下,假如孔子有机会当了一任皇帝,那么他会怎样?他会去真的实施他的仁政?如果实施他会怎样实施?有什么根据他能够将仁政施好?

 假设的东西当然是虚拟的,但是,合理的推测也不是不可以。孔子一生求官不得,其实也还是有过一个小小的当官经历的,孔子经过四处自我推销,跑官要官,成天对权贵声嘶力竭说:“苟有用我者,期月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十三》)就这样,他侥幸当了三个月的小小鲁国的司寇,司寇这个官当时就相当于一国最高法院院长。对文武百官,平民百姓有生杀予夺大权。上任仅七天,便捏造了五条莫须有的罪名,将他的竞争对手、鲁国同僚少正卯大夫给杀害了。按照《荀子•宥坐》记载:“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日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这五条理由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其一、心达而险(有知识但心怀险恶);其二、行辟而坚(特立独行而又坚持不改);其三、言伪而辩(主张和官方不一样的理论又有煽动力);其四、记丑而博(总是关注执政阶层的丑闻并且面还很广);其五、顺非而泽(对持有不同政见的人表示赞同并且还施以恩惠。如果按照孔子这五条标准去杀人,符合被孔子杀戮标准的就有不少为孔辩护的所谓自由民主人士。

   至于孔子为什么要找借口以莫须有的罪名去杀害这样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据专长于考据的儒学大师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中的考据,说少正卯其实与孔子是一个非常想像的人。在孔子之前或者同时代,也是一个以思想学问渊博见长的人。在这方面,他的魅力甚至比孔子还要大得多。孔子述而不作,行“有教无类”之法则,大量招收学徒,一时间,孔门之下门庭若市,但是,孔子实施“有教无类”,并不是真正体现什么平民教育,而是从经济上权衡,为多收学费的结果。当孔子的学生别的条件都是次要的,估计连智商七十以下的弱智都可以成为圣人徒。要不三千弟子中,只有七十二贤人,而七十二贤人中,事实上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的连一个都没有。因为孔子招学生根本就不是想培养什么人才,而是只想多收学费,只要你能够交得起学费,就收下。“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也就是每个学生至少要一次性缴清十块肉干,这十块究竟有多少,我想这其实并不重要了。总之是孔子一段时间里总也吃不完。所以才有了那些十分奢侈浪费的古怪吃法。有那些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之类。这也就是这是头等重要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有点像今天民间办的贵族学校一样,只要你肯交起足够的学费,智商与学业基础是不用过问的。只是经济类的事一旦落到圣人头上,就会有代圣人言的家伙出来说什么“正其谊不计其利,谋其道不计其功”之类的大话臭话。仿佛孔圣人一旦圣了,他就不用吃喝拉撒睡一样。孔子据说是第一个办学的,生意当初真是好得不行,生源特别充足。学生交的肉干早已是吃不完了。此种独门垄断的教育生意做起来多么好啊。可是,这样的好景不长,此时又出了一个少正卯,而且他也生在鲁国,据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考据说“据说有少正卯,‘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孔子家语》,《四部丛刊》本,卷一页五,转载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4月版,第31页。),用今天的话说,少正卯是一个拥有许多粉丝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以当时的传媒条件,其影响力远不下今日吾友杨恒均先生及张颜昌海先生了。至于为什么这个少正卯先生就有如此魅力,举手投足都给当时社会巨大的影响,甚至一时间把孔子的生意都抢光了。也许是学费上的优惠政策或者是其人格魅力与思想学说远比孔子要优越一点吧。毕竟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创见太少,吸引力自然不够的。据冯友兰大师考据说:“少正卯也曾大招学生”把孔子的学生都抢光了,只剩下一个颜回没有走走紧留在了孔门。(“孔门人三盈三虚,惟颜渊不去”。(《心隐篇》,刘勰《新论》卷四,涵芬楼影印《汉魏丛书》本,页八,转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第31页。)就是说孔子曾经招收三次学生,但是都被那个天杀的少正卯吸引走了。几乎饭碗不保。他们此举,此真乃前世冤仇未解,今世又结焉。还好留有一个颜回坚定不渝地跟定了孔子。这叫跟对了人,站对了位。后来颜回能够意外以学生身份躲在颜庙与孔庙里吃冷猪肉,此功劳不可小也。当然,这也是孔子后来特别喜欢颜回的原因之一。关键的时候他经住了革命的考验。少正卯有如此的与孔争相办学争夺生源之战的经历,与孔子结下冤仇也是自然而自然的事了。只是当年孔子也只是一介平民,不过是精通六艺而已。拿捏不了这个势头比自己还猛的少正卯怎样。但是后来,情形就不同了,因为平生终于当官掌权了,对于自己平时无可奈何,却又心里十分痛恨的人,终于有了生杀予夺的机会,因此,这事也就这样做了。后来,圣人徒们为圣人这桩冤案辩护说,孔子,根本没有杀人,因为少正卯其人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这是一种辩护方式。其辩护方式与为证明子见南子的清白而说南子其人不存在的道理是如出一辙。千百年来,先信后考的把戏已经看够了。问题是,荀子作为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什么要捏造故事谄害第一圣人?受孔子影响的荀子,其实骨子里都是对孔子顶礼膜拜的,按照儒家观点,孔子那样杀人不但杀得好,而且杀出了圣人的浩然之气。所以,这个事情,荀子才会不遗余力地给予记载下来。中国二千多年来,孔子杀少正卯这个事件一直作为浩然正气之事在传颂着,丝毫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后来鲁迅概括说,在中国“前人之勤,后人之乐,要做事的时候可以援引孔丘墨翟,不做事的时候另外有老聃,要被杀的时候我是关龙逄,要杀人的时候他是少正卯,有些力气的时候看看达尔文赫胥黎的书,要人帮忙就有克鲁巴金的《互助论》,勃朗宁夫妇岂不是讲恋爱的模范么,朂本华尔和尼采又是咒诅女人的名人,…… ”

  [注:关龙逄因谏夏桀被杀,是因忠义而死;少正卯是鲁国大夫,被孔丘借鼓吹邪说罪名杀害,此处被引用为对要杀人则撰人以罪的人的讥讽。]

《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

 

    孔子与现代公民社会的距离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要实现现代公民社会,最沉重的障碍就是孔子,如果他像秦始皇那样当权,他会表现得比秦始皇还暴虐。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其实这件事本身也是存在争议的。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即为所谓的“坑儒”。 据说,这件事是由两个术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来,秦始皇十分迷信方术和方术之士,以为他们可以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长生不死之药。他甚至宣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卢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极力诳称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药妙方。但时间一长,他们的许诺和种种奇谈总是毫无效验,骗局即将戳穿。而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因此,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史记》记载的侯生、卢生非议始皇的话来看,诸如:“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上乐以刑杀为威”,明显是用儒家口吻批评偏重法家的秦始皇。未可为之求仙药。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遂下令拷问咸阳400多名书生,欲寻侯生、卢生。事后,将相关460名书生全部坑杀。此一事件,后世往往和焚书并列,合称为焚书坑儒。但究其原委,所谓坑儒,本只是对方士的一次坑杀而已。当然不能说被杀的四百六十余人中没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杀的主体应该是方士,但被杀者也有儒生。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也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说明秦始皇主要坑杀乃方士术士,并非儒生。事情发生后,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既然扶苏以术士法孔子替术士求情,更加有力的说明了坑的是“术士”)始皇不仅怒而不听,还使扶苏离开咸阳。所谓的焚书主要也是统一六国后各国的一些典章书籍,真正的传世之作保存到了阿房宫,后来被项羽一把大火焚烧,这个帐文人算的不多。所谓的历史毕竟需要人来记录的,而那个人又没有点私心呢,现在也有很多人以笔为枪,为刀,或明或黯的使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