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三国骑士辅助破解版:《国学》闲话·史边喁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02:21

[闲话·闲话不闲]

史边喁语

李肖雅

腹诽

腹诽,也叫“腹非”,即嘴上不说,心里却叽里咕噜,认为不对。先秦时,好像还没有这罪名。周厉王的时候,统治很严酷,说话相当危险,弄不好就被杀掉,老百姓在路上见面都不敢用嘴巴打招呼,使一下眼色就拉倒。到了秦王朝,特别重视舆论一律,乱说也不行,“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但是,如果“不语”,好像不算犯罪。

西汉建立后,刘邦的子孙汉武帝设立了这个罪名。据《史记?平准书》所载,颜异早年为济南亭长(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之类吧),为人耿直为官清廉,最后做到了九卿位置。在一次币制改革中,皇帝及当时的廷尉张汤主张造白鹿皮币,一个单位价值四十万。颜异认为如此一来,这白鹿皮与它本身的价值差的太多了。不久,有人因别的事情告发颜异,汉武帝让张汤办理此案。经审问,查出颜异曾接待过一个客人。这个客人和颜异谈到,朝廷新令有不方便之处,颜异听后没有说话,只是稍微动了动嘴唇。张汤做出的结论是:“不入言而腹诽,论死。”也就是说,颜异虽然口头没有反对这个政策,可他肚子里是反对朝廷的,所以当斩!结果,颜异掉了脑袋。

我们也常常责备天下奴才太多,不敢讲真话,其实动一动嘴唇都可以惹祸的环境哪里会有真话?能够在沉默中不被疑为“腹诽”就不错了。

隐太子

隐太子即唐太宗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他与长兄李建成、三弟李元霸、四弟李元吉同为正室太穆皇后所生。唐高祖多子,十八个后妃为他生了二十二个儿子。按照传统立储原则,登位之初,唐高祖就确立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李建成能被立为皇嗣,并非仅仅靠嫡长子的身份,身份和功劳两种成分加在一起,可能是他成为太子的基础因素。《新唐书》说他“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旧唐书》称:“时太宗功业日盛,高祖私许立为太子,建成密知之,乃与齐王元吉潜谋作乱”,未必是真。

据说武德九年(626)夏,李建成、李元吉以征讨突厥为契机,夺去秦王府的精兵强将,伺机杀死李世民。形势如此,便有了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引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被尉迟敬德射死。三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八日,唐高祖李渊宣布自己退位为太上皇,由李世民继位。历史从此进入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

李建成是否如历史所述的那样不堪,因为记述他的史料“一边倒”,难于刨根寻底。李渊也是南征北战之人,谙熟政治运作,怎么会把社稷江山交给无德无才之人呢?胜王败寇,是历史的一个特点,同是一个人,当他登上胜利者的高位时,四周会响起一片欢呼声,赞美之音也会不绝于耳;但当他成为别人的阶下囚以后,唾骂、诅咒者也会成行成列。李建成的命运不能证明他的能力,只能证明他是失败者。

起居注

“起居注”即皇帝日常言行的记录,由皇帝的近侍臣工记录和编撰。

不少握有权力者看重起居注,因为那里边不仅记录着他们的言论,也记录着他们的行动。我们把白纸黑字看得很神圣,那是证据。对当时的事,当时的人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后代就未必清楚了,靠什么写历史?一是地上的文字资料、实物,二是地下的考古资料。不管什么朝代,凡做史,阅读起居注是基础工作。因为重要,权力持有者总希望记录的人把自己描画得高大一些。据说明清多位皇帝都重修过“实录”,为什么如此?不言自明。

《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想看起居注,主管这方面工作的是谏议大夫褚遂良。据史书说褚遂良拒绝了李世民的要求。实情如何,当时的人早已作古,后人不好乱猜。太宗问:“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褚遂良回答说:“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这是贞观十三年(639)的事。后来李世民在房玄龄那里看到了部分国史,然后发表了重要意见,嘱咐大家要坚持历史真实。

有人说起居注是监督皇帝的。从理论上讲,可能这样,但在实际中要打不小折扣。连监督者的小命儿都归皇帝所有,他怎么敢、怎么能监督?这里所谓的监督,不过如门上的一把无作用的锁,道德特别高尚者可能见锁而返,无德者就可能破门而入了。

“三吏三别”

世人称《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为“三吏三别”。这六首诗很著名,凡讲杜甫,很少有不提这六首诗的。怎么个好法,治文学者多有论述,在下不必饶舌。

唐人诗歌丰富多彩。多彩之一便是风格多样,可以颂仙,也可以唱鬼,更可以咏史。咏史,既可以谈陈年旧事,也可以述说当代。比如《石壕吏》写官吏抓人,老百姓痛苦不堪。哪个年代的官吏?杜甫眼皮子底下的年代,也就是当代。文人可以毫无顾忌地描写当代,这很了不起,不是哪个统治者都能做到。《容斋随笔》“续笔”卷二说:“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词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看“三吏三别”,诚哉!

元宵与皇帝的“政治亲民”

吴祚来

现在可考的元宵节起源,是汉文帝时代。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主政,吕氏集团基本控制了朝政,并重点清除了政治异己,但还是宽留了一些功臣老将与刘氏王侯。正是这些非吕氏集团的力量,在吕后去世后,立即剿灭了诸吕,并迎回了在代地做代王的刘恒(刘邦与薄姬所生的儿子),这一年是公元前180年。听说推翻诸吕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日,汉文帝登基后,就将这个日子定为国家法定纪念日了。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这一夜后来叫“元宵”,也叫“元夕”、“元夜”。

说到元宵节源于汉文帝时代,那得说道一下汉文帝刘恒这个人,他既不是刘邦钦定的皇帝,也不是吕后恩赐的宝座,当刘氏集团与老臣们灭了诸吕势力之后一起坐下来确立新帝王之时,他们抛却了打天下、坐天下的思维,灭诸吕时冲在一线的刘章等人,尽管在剿灭诸吕之初约定可以得天下之宝座,但老臣们还是力挽狂澜,认为刘恒道德高尚,孝敬母亲,而且母亲家族的势力不强大,所以,就“选举”了刘恒为新皇帝。

可以说,刘恒是皇权时代第一个仁慈而谦卑的皇帝,他是第一个(因日食)下罪己诏的帝王,他孝敬母亲的故事被编入二十四孝图,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的孝廉读物。他在位时将吕后时代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农时不使用徭役,废除秦代确立的诽谤罪、连坐罪、肉刑等等,国内经商自由,对外和亲政策,在位二十三年,宫廷内几无增新的陈设,皇后夫人不得穿绣花衣服,不得衣服曳地。有一次他想造一个露台,但发现造一个露台需要百金,相当于中产人家十户的资产,他就作罢,死后也薄葬,陪葬尽瓦器。正是汉文帝在位极尽克俭,严于自律,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治世(盛世)——文景之治。

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定元宵为节庆日,也是帝王的一种亲民之举。在这一天,举城欢腾,皇帝与大臣可以便装轻从与民同乐。要知道,汉唐之际都城里居民的夜生活是受控制的,只有节日可以彻夜狂欢。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汉文帝确定元宵节庆日,是为了送给百姓一份欢乐,也开创了与民同乐的先例。亲民、与民同乐也是皇权时代最大的政治理念,它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政治伦理,也是一种人文情怀。我们不从政治制度层面上考量,只说它的统治伦理或人文关怀,汉文帝对节庆的利用可以说是伟大的创举。

元宵节之夜大放飞灯、唱响梵乐,却是东汉时期的事情。东汉明帝喜欢佛法,派人到西天取经,发现印度佛教每逢正月十五月圆之夜点灯放飞灯,火树银花不夜天,于是让城中百姓群而仿之。而吃汤圆也与佛教信仰有关,由于佛教信众只能食素,所以元宵之时供应汤圆,既象征圆满和合,也是倡导素食净心。

元宵放灯在隋唐之际发展到一个极致,一方面是帝王们信仰佛教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和平发展,统治者要通过歌舞升平,来显示帝国富强繁荣,并以示亲民、与民同乐。据史书载,当时唐都长安已有百万人口,唐代灯市盛况空前,社会富庶。皇帝亲自策划的元宵节活动,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连京城外的乡野百姓也前来观赏。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更为壮观,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璀璨绚丽,蔚为壮观。

宋代市民文化更为发达,经济自由度也超过唐代,我们通过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代城市生活繁华景象。宋代的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只是日期缩短为五天。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链接

元宵节诗话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

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

清·李调元

元宵争看采莲船,

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元。

席上八珍都有什么?

张玥

饭馆爱做一道菜叫“八珍豆腐”,里面鸡丁、干贝什么都有,一共是八样,所以叫“八珍”。这道菜不贵,用的原料也便宜,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让老百姓也过过瘾而已。真正的八珍,可不是这几样东西了。甚至,八珍最初的本意,都不是指食物。

按照《周礼》的记载,八珍是指八种烹饪的方法。那么都包括什么呢?包括淳熬、淳母、炮豚、炮牂(zāng)、捣珍、渍、熬和肝膋(liáo)。看着是不是和天书似的?连字儿也尽是不认识的。

其实这些只是叫法不同,和今天的很多烹饪方法大同小异。比如淳熬,根据《礼记》的解释就是“煎醢(hǎi),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什么意思呢?醢,就是古代的肉酱,把肉酱放在饭的上面,浇上油,就叫做淳熬,看着和今天的盖饭差不多。

至于其余几种,就不一一解释了,和今天的烧烤啊、腌制啊什么的都差不多。后人对此有过解释说,这些方法是“养老所用”,但没有具体解释为什么。

到了后来,八珍就指八种美味了。

历代八珍包含的东西都不太一样。比如在元代,有所谓“迤北八珍”的说法。都包括什么呢?据一本《辍耕录》记载,有醍醐、沆、驼乳糜、天鹅炙、玄玉浆、野驼蹄、鹿唇,甚至还有来自西域的葡萄酒。

在明代,八珍就变得有点吓人了。为什么呢?先听听名字啊:龙肝、凤髓、豹胎、猩唇、鲤尾、鸮炙、熊掌、驼峰。

这熊掌、驼峰还好理解,豹胎、猩唇、鲤尾也凑合能明白,可是这龙肝、凤髓和鸮炙是什么东西呢?

龙凤肯定是世界上没有的东西,因而龙肝凤髓就应当指的是一些替代品。有说法认为龙肝是马身上某一部分,或者是蛇的肝,但没有确证。至于凤髓,可能是指锦鸡的脑髓。至于鸮炙,则是指烤鸮鸟,鸮鸟就是猫头鹰。

其实关于八珍,一直都是泛指,只要是上佳的美味,而又不太容易吃到的,都可归为其列。就连上文提到的龙肝凤髓,其实也是珍贵食品的泛称而已。

左宗棠的让与挫

连横

左宗棠喜欢下围棋,而且棋艺高超,一直难觅对手。一日,左宗棠微服出游,来到一乡间小路上,看见路边悬挂着“天下第一棋手”的旗帜,一老翁在布棋。当时前线吃紧,左宗棠即将率兵奔赴新疆平定叛乱,左宗棠平时下棋就难觅对手,自视甚高,如今竟然有这么一个狂妄老翁,左宗棠心里痒痒,决心与老翁对弈,一决高下。

于是左宗棠便与老翁鏖战起来。仅仅几手下来,左宗棠便感到老翁的棋艺高深莫测、杀机重重。尽管这样,左宗棠总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几局下来,竟然连战连捷。左宗棠自是得意洋洋,说:“天下第一也不过尔尔!”老翁羞愧难当,当即撕下“天下第一棋手”旗帜,掩面离去。

此后不久,左宗棠从前线得胜归来,他故地重游,居然发现“天下第一棋手”的旗帜又在迎风飘扬,老翁还在下面布棋。左宗棠大是不快,决心再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好歹的老头!

鏖战开始,老翁还是那样变幻莫测、暗藏杀机,但是这次不论左宗棠如何奋力顽抗,结果是连连战败。左宗棠不服,约好次日再战,结果还是屡战屡败,左宗棠输得心服口服。

左宗棠大感困惑,短短时间,为何老翁的棋艺进步神速?于是问老翁:“先生前次为何败于我?”

老翁微微一笑,说:“左将军鼎鼎大名,世人皆知,尽管您是微服出游,老朽也能认出您来。前次左将军行将出征,重任在肩,老朽恐挫公锐气,且对弈时也多有暗示棋场如战场,风云多变,遇到险境,须有信心方能扭转战局,转败为胜。今日左将军得胜归来,未免有些心高气傲,挫您锐气,是恐您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这于国于民不利,因此老朽也就不能让您了……”

左宗棠听后感触良多,当即鞠躬拜谢老人,感慨道:“先生不仅棋艺高超,而且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可以终身为师矣!”

这一“让”一“挫”中,透露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山中禅院

一路开花

渔夫虽然有祖传的精良设备,但他却从未出过海。湛蓝的天际线和水手们强健的背影,一直都是他梦中频繁出现的幻影。

渔夫的父亲到底逃不出最后的结局。翻腾的海水像一张无法逃脱的网,遮天蔽日,将他席卷而去,唯剩那条牢固的木船,停泊在残阳的暖风里。

渔夫的家境很快就败落下来。没了父辈的技艺,他连生存都举步维艰。更要命的是,他自小便体弱多病,此刻羸弱得不堪一击。

他偶然听人提及,十里之外的竹林内住着一位智慧非凡的禅师,能解世人困惑,能消百病疾苦。于是他慕名前去拜谒。

林中有石,石上有屋,屋内果然住着一位仙风道骨的禅师。渔夫将目前的困境告诉了禅师,请禅师帮忙解惑,并消除疾苦。

禅师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渔夫想了想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身体强健,既不必遭受疾病缠身之苦,又能从此自力更生。”

禅师笑了,抬手指向竹林的东方:“千里之外有一高山,名曰飘渺,直耸云霄。山顶有庙,庙中有仙,可实现你此时夙愿。你若能徒步而去,沿途又心存善念的话,他势必会答应你的一切请求。”

渔夫叩拜了禅师之后,迫不及待地上路了。从此,冬风、雨雪、雷电都阻挡不了他向东行进的脚步。不管遇上什么困难,他始终心存善念,始终想着高山上的神仙。

渔夫走了足足两年。行程中,为了生计,他历尽艰辛,先后换了十几份工作。

最后,他终于到达了山脚。抬头望去,那云霄中的山顶依稀可见。他费尽了气力爬到山顶,可奇怪的是,山顶上不但没有禅师所说的神仙,就连寺庙,也是空空如也。

渔夫低头审视自己因跋涉而强健的体魄,终于彻悟。

人世万般苦难,皆源于受难者本身。能导引其脱离苦海的明灯,唯有那颗始终不忘自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