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敏维滴眼液:制度生产力:廉价劳动力的市场红利要到头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8:55:41

制度生产力:廉价劳动力的市场红利要到头了?

(2009-06-18 18:07:56)转载 标签:

廉价劳动力

四万亿

扩大内需

第三产业

服务业

制造业

财经

四万亿拉动内需的资金去哪了?这是最近引发股市、地产、钢铁、制造、电信、金融、出口等各大行业最敏感的话题,根据高盛、摩根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起承担的四万亿,很大程度流向了中国政府制定出台的十大优秀发展行业,比如装备制造,比如基础设施,比如生物制药等等,然而,我在分析这些报告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些问题:旨在扩大内需和扩大就业的积极财政与扩张货币政策,把大量资金流向了容纳就业多的行业及领域,这在扩大就业的层面是积极的,但问题是,廉价劳动力策略是中国走出寒冬的关键措施吗?

 

毫无疑问,中国30年年均超过9%的GDP增长的增长率,足以让全球任何国家侧目。从市场要素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看,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制度要素、土地要素、人力资源要素,中国在1978年选择了从人力资源要素出发,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市场效率,这确实是中国的现实: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既能促就业,又能保稳定,还能赢得全球贸易中的成本优势。这三十年的发展看,我们会发现一条脉络,那就是廉价劳动力优势相对在检弱,技术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都在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唯独在一点上,我们发现我们的制度要素在参与市场分工的时候,还不足够。

 

一个可以例证的例子是,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在中国和印度制度要素的投入产出时,举了一个数据:1980年,印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36.6%,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23.8%。但到了2002年,这两个比重分别变成了50.7%和27.5%。同一时期,印度的第三产业在其经济中的分量增加了14.1%,而中国只增加了3.7%。我只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制造业的经济附加值低、利润低,是“硬苦力”活,特别需要依赖低廉的劳动力资源;而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利润旅相对要高,特别需要依赖制度要素,比如金融与证券市场发展等等。

 

这两个数据,无论用相关分析还是回归分析,我们发现,一方面中国并没有利用制造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同步或更快增长,没能发挥出更大的内生增长潜能;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度同属人口大国,都有资格享用廉价劳动力资源实现产业升级,但不同的是,中国的硅谷出现在中关村,印度的硅谷出现在班加罗尔,前者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不断进行价格战的低价PC,后者却成为全球有名的软件外包中心。中国选择了制造业继续沿用廉价劳动力成本,而印度相对的开始利用相对的制度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

 

现在无法说谁对谁错,毕竟发展模式不同,路径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同。但,我的出发点仍然是如何让中国更具竞争力,这场寒冬,我们除了在保增长、保就业层面发力外,正好是提升自己制度生产力优势的时候,我们提到华尔街的时候,现在往往是咬牙切齿,但不要忘记如果没有华尔街,现在金融证券业就无从发展,人类也不可能用不到100年的时间,使GDP的增长超越过去的2000多年的数倍。所以,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华尔街,不仅是金融华尔街,还要有技术华尔街、制度华尔街、法治华尔街等等。

 

最后,我还想给出一些数据来给大家分享这个结论:1912年到1937年,尽管中国处于军阀混战和内战之中,生产力极端低下,但后来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当时的中国GDP的年均增长也在9.2%以上!要知道,这可是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实现的,当年的上海一度成为远东金融中心,要比现在的东京、香港、新加坡风光,但事实证明,当时的经济增长除了中国低价劳动力资源外(毕竟其他国家也比较低),也有中国当时经济制度创新的因素,比如上海的证券、保险业的发展等等,两相对比,相信大家有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