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厅几点下班:方广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58:26


        方广寺 :沿南天门山脊南行,经西岭顺北麓约走5公里,就到了深邃幽雅的方广寺,这里古木森森,银泉淙淙,周围八座山峰如莲花瓣瓣,方广寺就是莲心。该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后屡废屡兴,保存至今外貌完好。

  方广寺在莲花峰下,寺上一里为狮子山,稍下有两座青山对峙,形成一个狭口,宽仅三、四丈,多枫树、杉树,十分茂密。每年深秋,枫叶火红,杉枝墨绿,置身密林,分外清爽。林中有溪涧,涧水注入深不见底的潭中,声若洪钟,水从潭口溢出,迂回曲折。

  顺溪而下,有许多珍稀树木,如横豆杉、银雀、香果树,其中有一株娑罗树,生长在岩上石缝中,已有数百年树龄。距寺十里有黄沙潭、白沙潭、黑沙潭等诸多潭水。黑沙潭潭深不见底,水呈苍黑色,形成高达二丈、宽一丈余的瀑布,深潭石壁上宋徽宗亲笔题词“海南龙湫”四个大字尚存。

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始建石桥寺,宋绍熙四年(1193)重建,中有应真阁及妙音、响空、瞻风、伫真、许耒、先照诸亭。“南岳四绝”之一,位于南岳衡山莲花峰中央花蕊之上。据《南岳志》载: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五零三年)。南岳高僧之一的惠海来到这八座青峰围绕的狭长山谷中,见此地与世隔绝,岩壑幽邃,就在这里结草为庵。据《一统志》载:一天,惠海正在庵中诵经,忽然有五位身材伟岸的壮士求见。来人面容各不相同,分青、黄、紫、白、黑五色,都身穿白袍。五人请求惠海和尚允许他们听经学佛。惠海问他们是何方人氏,他们回答说是南岳山中的五位龙神,如果允许他们听经,他们愿意让出一块平地,献给惠海建造寺院。惠海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当天晚上,山谷中乌去骤起,霎时雷声隆隆,大雨滂沱,传来阵阵“哗啦啦”的响声。第二天清早,惠海起来一看,只见山下出现一块宽敞的平地。惠海到处化缘募捐,在这块平地上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寺名方广,寓佛法“十方广布”之意。这就是《南岳志》上记述所谓“五龙听经,平沙献地”的故事。

  据《南岳志》记述,这座六朝时的古刹,在唐代曾改名为方广圣寿寺,宋初又赐名方广崇禅寺。寺院经过隋、唐、宋、元、明五次修建,屡修屡废,屡废屡兴。

明初,浩空和尚将寺院改建为板屋,盖上铁瓦,增设佛堂。并在寺院内雕龙绘凤,把寺院装饰一新。公元一五九四年,明神宗赐给方广寺一部佛经及佛像、宝幡,并专门建造藏经阁予以安放,后来寺院倒塌。在明崇祯十六(公元一六三四年),王夫之兄弟及夏汝弼等人受巡抚褚胤锡委托,再次筹款,重新修建。经过两年时间,方广寺焕然一新,雄伟壮观。清顺治五年(公元一六四八年)十月,王夫之在莲花峰下组织抗清义师,曾在方广寺内聚会。后来虽然失败,从此以后方广寺却声名远播。

  不久,方广寺毁于大火,“门庑不设,僧葺茅舍以居”。直到清道光年间,由曾国藩的曾任陕甘总督的弟弟曾国荃重新修建,费资白银二万余两,才成为现在的规模。 方广寺正殿中原有宋徽宗写的“天下名

山”四字金匾。寺前有一条小溪,寺左有石涧潭,泉水从石上流下,成为瀑布,注入深不见底的潭中,声若钟鸣。这里林泉山峦秀美,处境幽静深邃,游人到此必有一种“幽深”之感,故前人有“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其深”之说。

  公元1167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应湖南提刑张栻的邀 请,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就在这年冬天,他们踏雪来到南岳,朱熹此时不禁诗兴大发,七在之内,二人互相唱酬,作诗149首。其中三分之一的诗篇是在方广寺写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这次胜游,特意在方广寺旁修建了二贤祠,并将朱、张的神主供在祠中的嘉会堂上,让他们永享儒家的香火。

  方广寺处在深山环抱中,寺深、山深、林深这三大特点更加把它的神秘性和感召力发挥到了极致。而其深远的文化渊源也使它在寺庙中有相当高的价值。

方广寺地处幽深,多泉石、枫树和杉树,深林密竹,风景极美,有「不游方广,不知南岳之深」之说,为南岳之「一绝」。

  沿南天门山脊南行,经西岭顺北麓约走5公里,就到了深邃幽雅的方广寺,这里古木森森,银泉淙淙,周围八座山峰如莲花瓣瓣,方广寺就是莲心。

  方广寺在莲花峰下,寺上一里为狮子山,稍下有两座青山对峙,形成一个狭口,宽仅三、四丈,多枫树、杉树,十分茂密。每年深秋,枫叶火红,杉枝墨绿,置身密林,分外清爽。林中有溪涧,涧水注入深不见底的潭中,声若洪钟,水从潭口溢出,迂回曲折。

  顺溪而下,有许多珍稀树木,如横豆杉、银雀、香果树,其中有一株娑罗树,生长在岩上石缝中,已有数百年树龄。距寺十里有黄沙潭、白沙潭、黑沙潭等诸多潭水。黑沙潭潭深不见底,水呈苍黑色,形成高达二丈、宽一丈余的瀑布,深潭石壁上宋徽宗亲笔题词“海南龙湫”四个大字尚存。


方广寺在莲花峰下,始辟于南朝梁天监2年(503)。当时南岳十八高僧之一南朝梁惠海禅师结茅庵居此。传说:惠海先在妙高峰讲经说法,本山龙神化为五个白衣长者前来听经,久之,他们便在莲花峰下拥沙为坪,推出一块寺基,献给惠海禅师作道场。梁大通6年(534),僧希遁于此建成方广寺。唐代名“方广圣寿寺”,宋赐额名“方广崇寿禅寺”。元丰中(1078—1085)寺为山洪冲毁,后重建,即今“十方方广禅林”。宋微宗曾御书“天下名山”四字匾额悬于佛殿,这块匾额后移玄都观,文革中被毁。南宋乾道间,朱熹、张拭来游南岳,第一夜宿于方广寺,盘桓啸咏,极力称赞方广,它的名声因而大著。明代,尹台建二贤祠于寺侧,以纪念朱、张,于是方广寺、二贤祠成为墨客骚人寻幽访古的胜迹,来游者络绎不绝。明嘉靖2年(1523),寺宇倾圮,寺僧洁空重修,板屋铁瓦,金碧辉煌。明万历20年(1592),明神宗敕赐藏经648函,寺僧因建藏经阁一所,以藏御赐经书。万历47年(1619),寺毁于火,僧少庵重修。殿宇宏丽,盛时寺僧达200多人,拥有田产1000余亩,为南岳五大佛寺丛林之一,至今民间尚有“一能仁,二方广”的说法。明崇祯元年(1628),寺又被火烧毁。隆武元年、清顺治2年(1645),王夫之、管嗣裘、王介之受湖南巡抚堵胤锡委命,重修方广寺及二贤祠,又恢复了旧观。王夫之在他撰的《莲峰志》中说:“名利方广寺,居寺下者百有余众,精舍灵源,分廊集侣,岁时早暮,钵衣粲备。”顺治5年(1668)清军在这里袭击了王夫之的起义军,方广寺为战火所毁。清末,曾国藩、曾国荃捐资倡仪重修,共费白银二万余两。重修后的方广寺,建筑古朴,前后共三进:头进系山门、牌坊式,上书刻“方广禅林”四字,进门系过堂,原为祖师殿,左右有房一间;二进为正殿,原供如来佛像,殿中宋微宗书“天下名山”匾和宋制铜钟一口;三进为藏经楼、方丈室,上下各七间,左有僧房、库房、香积厨等上下各五间。民国年间,寺宇年久失修,房舍渐次圮败,复以交通不便,游人罕至,一直没有修复。新中国成立后,已无僧人住寺,任其渗漏、颓圮。1950年,前进及两廊寮房倒塌。后来,附近农民利用残舍作牛圈。1982年,林场派出管山小组住后进。1985年,这座千年古刹终于大部分坍塌。现在,仅剩方丈室。1988年,南岳区园林局派出一个“方广寺管理组”,住在楼上。其余正殿、两侧长廊及左翼僧寮,均为空架。屋顶及山门牌坊,从外面望去都尚完好,山字屋垛、青瓦白墙、斑剥的山门,耸立万山丛中,仍不失其巍峨的姿态。只是寺宇内的房舍,均已成为空架,并为蠹虫白蚁蛀坏,摇摇欲坠了。整个方广古寺亟待修复。

  方广寺地处平垅,后负高峰,前临幽溪,四面峰峦环匝,前人谓“寺坐莲花峰下如莲心,旁围八峰如莲瓣”。现在寺宇虽然圮废了,但作为“南岳四绝”风光之一的“方广寺之深”却依旧诱人。这一带谷深林密,郁郁葱葱,是一片绿色的林海,有许多珍稀古木。寺后石缝中生长的娑罗树,已有数百年的树龄,干粗2尺围,高达4丈,世所罕见,寺前还有伯乐树、红豆杉、花榈木、银雀、香果、银杏等名树古木。伯乐树有水红色的小花序,并组成菜碗大的花球,绚丽耀眼;而红豆杉则叶面翠绿,叶下有豆样大小的种子,呈红色,非常奇特。

  循寺前右折出村不远,有惠海和尚“补衲台”、“洗衲池”。台虽早毁,巨石犹在,可以想见当年这位高僧的苦行节操。台旁还有明代张博读书的“啸台”和谭元春写的“恋响”石刻。寺左狮子山峰古林的涛声、娑罗树下娑罗泉的淙淙泉声,还有石涧潭溅玉鸣珠的瀑布声,汇成“啸”和“响”的乐曲,响彻深山,声闻数里。方广寺附近的溪边、崖畔、路旁,还留下了不少宋、明以来历代游宦或文人的题咏和石刻,现在拨草披萝,还随处可以发现。

  循寺沿溪再往村底上溯约二华里,便到了山溪的源头石涧潭,潭上现尚存紫盖寺旧寺。紫盖寺原名华盛庵,俗因潭名而称它为“石涧潭寺”,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已历500年。但历来的旧岳志都未记载它。


方广寺正殿方广寺的故事自从,我们“好山水之徒走协”上周星期六,南岳后山之行第一次活动后,虽然开局就“损一大将”,那位“空中飞人”到医院检查后,大出我们意料,落得“粉碎性骨折”结果,可能几个月都不可能参加我们“走协”的活动了。但其他的成员都认为:“空中飞人”事件实属“意外”,不能影响我们“走协”的“正常工作计划”。因此,今天活动照上星期的原定计划“严格实施”。今天的任务是从南岳后山门票收费处出发,沿莲花峰出发,一直走到方广寺,来回距离20公里。

上午9时我们准时到达预定地点,下车后,大家都感到南岳山上的初秋山风的凉意,所以,“闲话少话”立即开拔上路,这是当年徐霞客游南岳的一条线路,所不同的是徐老先生当年是春天,而我们此次游为秋天,南岳后山的风光依旧。这段线路游客稀少,走在路上仿佛整个世界就属于我,在凉风的助兴下,一路上感觉非常“爽”。不时放开喉咙,来几声“狮子吼”,山间的回声,绝对胜过“的厅”的杂乱的共鸣……。

莲花峰顶的山关走到4公里处,便是著名南岳的云雾茶的原产地,“茶叶山庄”。

这里的茶园就像梯田一样,密布山坡,十分壮观。据有关史料记载,这里盛产的茶叶,在明代以前一直是“贡茶”,被列为名茶的三甲之列。据我所知,这里的茶叶,清肺功能极佳,在市面上一般很难看到(可能都被“上贡”了),而且南岳人们对此宣传也不够。所以,南岳的云雾茶一直是“养在深闺,无人知”,人们只知南岳佛与道,不知南岳云雾茶,可叹!

满山的花园怎么看都像梯田

山上的茶花开了走过“茶叶山庄”从5公里处到8公里处,开始下坡路,便可见莲花峰下的“竹海”,青翠的竹林,笼罩整个山谷,让人不得不称赞大自然的神奇。

竹海美景

山顶的松竹10公里处,便到了我们此活动的折返点——方广寺,该寺位于莲花峰下,距南岳镇18公里;这里溪流清澈见底,瀑布飞流急泻,原始次生林莽莽苍苍,深山古寺,碧涧幽谷,一派山溪自然风光,保存了古朴、原始的风貌。

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南方红豆杉

方广寺前的古枫树,像不像唐朝的美女?

金刚树上的红豆寺名“方广”,取佛经说“十方广布”的意思。

它始建于南北朝梁天临2年(503),为惠海禅师初结茅庵于此,寺前有一条小溪,其西有“洗衲台”、“补衲台”,相传是惠海禅师洗衣、补衣的地方;寺院左有“石涧潭”,涧中石长约4丈,宽约3丈,泉水从石上流下,成为瀑布,注入深不见底的潭中,声若钟鸣;这里林、泉、山、峦秀丽,境处幽静深邃;游人到此必有一种“幽深”之感,故前人有“不登祝融,不足以知其高;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其深”之说。

赵朴初题写的“大雄宝殿”相传梁天监年间,高僧惠海来南岳寻找清修之地。

他在山上转了好几天,不觉来到了南岳山的腹地——莲花峰下。这里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四周八座山峰环抱,谷中古木参天,清溪潺流,怪石林立,风景秀丽幽静。他看中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便在岩下结草为庵,每日诵经打坐。饿了,就吃山上的野果;渴了,就喝娑罗泉中的水;袈裟脏了,就到溪边去洗;破了,就坐到石台上去补。一天,惠海正在诵经,突然发现前面坐着五个面色各异、身着清一色白衣、身材高大的男子,在认真地听他诵经。惠海感到诧异,便问:“你们是何处人?”五个男子犹豫了一下,答道:“我们是岳山五龙,长年居住在此山黑沙潭、白沙潭、黄沙潭和龙潭等五处深潭之中。得知大师佛法广大,我们愿归您的门下为徒,并捐献一块平地作为建寺之基。

”惠海听了,十分高兴,连连点头。这天夜里,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泥沙成流,遂将一个山凹涌为一块坪地。附近士绅、财主知道了这事,纷纷前来献钱捐物,请求惠海收他为记名弟子。不久,惠海就在坪地上建起了一座壮丽辉煌的大寺院,名叫方广寺,寓十方广布之意。娑罗泉就在寺后,寺中香积厨用的便是此泉之水。惠海当年洗衲、补衲处,已成为方广寺景区的二处古迹:洗纳池、补纳台。

方广寺内的金佛像中大通六年(534)僧希遁在这里建成方广寺。

唐代名“方广圣寿寺”,诗仙李白有诗《游方广寺》说:“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

方广寺正殿的龙柱宋代赐额名“方广崇圣禅寺”。宋徽宗曾御书“天下名山”四字匾额悬于佛殿。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朱熹任谭州(今长沙)知府,应岳麓书院山长张栻的邀请,在岳麓书院阐释《大学》、《中庸》的精义、听课者有时逾千人,三湘学人深为敬重。这年冬天,朱熹要回老家福建去。

行前,张栻邀他游南岳,并请福州人林用中作陪同。三人于农历十一月从长沙出发,经湘潭坐船溯涓水而上,夜宿草衣岩(今衡山白果附近)。这天夜里风雪大作,山岭、田野都披上了银装。朱熹、张栻决定还是继续游南岳。似乎天公作美,次日风停了,雪也停了,天空还升起了一轮红日,正是踏雪游山的好天气。他们三人乘马,从后山的马迹登山。朱熹赋诗一首:“下马驱车过野桥,桥西一路上云霄。我来自有平生志,不用移文远见招。”张栻立即对诗说:“便请行从马迹桥,何必乘鹤簉丛霄。殷勤底事登临去,不为山僧苦见招。”第一夜到方广寺借宿,这时两人诗兴大发,一唱一和,一口气,创作出数十首诗。朱熹、张栻在方广寺诗中,极力称赞方广寺。并在此共同研讨理学的“太极”“中和”问题达三昼夜。

如朱熹有《莲花峰》:“月晓风清随白莲,世间无物敢争妍。如何今夜峰头雪,撩得新诗续旧篇”。《宿方广寺》:“俗尘元迥隔,景物倍增明。山色四周碧,泉声永夜清。月华侵户冷,秋气与云生。晓起寻归路,题诗寄此情”。《方广道中》:“不用洪崖远拍肩,相将一笑俯寒烟。向来活计蓬蒿底,浪说江湖极目天”。然后,三人继续出发,入南台,登祝融、下岳庙,一边观看山景,一边吟诗。他们在南岳共游历七天,唱和的诗多达149篇。这些诗幸亏林用中有飞笔走蛇的功夫,把它都记录了下来。回长沙后,朱熹、张栻决定将这次踏雪游山的诗作编次成集,由张熹写序,朱熹作后记,题名为《南岳唱酬集》。这诗集也使方广寺的名声大著。

三贤祠内的红灯笼明代,尹台为纪念朱熹、张熹的这次盛会,在方广寺旁修建了一座“二贤祠”,把祠中的正常命名为“嘉会堂”,并将朱、张二人的神主牌位供于堂上。

他又在“草衣岩”附近,建一座楼房,取名“霁雪楼”。“二贤祠”成为墨客骚人寻幽访古的胜迹,来游者络绎不绝。

原来的“二贤祠”,如今的“三贤祠”,你能分得清他们各是谁?佛儒共处这也是方广寺的一大特点。方广寺殿宇宏丽,寺经隋、唐、宋、元几个朝代,或兴或废,或圮或修,旺盛时有200余名僧侣共住,拥有田产1000余亩。

霁雪楼徐弘祖著《徐霞客游记》记载:“……时雾稍开,又南下一里半,得东来大路,遂转西下,又一里半,至涧,渡桥而西,即方广寺。

寺正殿崇祯初被焚,三佛俱雨中。盖大岭之南,石廪峰分支西下(为莲花诸峰);大岭之北,云雾顶分支西下(为泉室、天台诸峰);夹而成坞,寺在其中,寺始于梁天监中。水口西去,环锁甚隘,亦胜地也。宋晦庵、南轩诸绩,俱没于火。寺西有洗衲池,补衣石在涧旁,渡水口桥,即北上山,西北登一里半,又平行一里半,得天台寺”。明崇祯16年(1643)8月,张献忠攻占衡阳,慕名招王夫之、王介之兄弟“入幕褒赞军务”,二人逃匿南岳莲花峰下。张献忠便将他俩父亲王朝聘关押起来,以此胁迫王氏兄弟归顺。王氏兄弟誓死相抗,王介之先是准备沉江自杀,后来又想上吊自缢。幸得王夫之“嫠面剌腕”自伤身体,到衡阳城去见张献忠,救出了父亲,才免兄长一死。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屠允锡与王夫之兄弟,出资重修方广寺。王介之有诗《方广洗衲池》:“树静云初合,泉高水自潆。寒花凝白乳,落叶隐流声。苔影百年寺,霜空一涧情。遥知洗衲意,夕磬出林清”。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后,南明王朝逃到两广地带,清兵一路追杀,到处奸淫掳抢,逼得百姓起来反抗。清顺治5年,当时王夫之住在莲花峰下的续梦庵,他联络好友管嗣裘、夏汝弼和南岳僧人性翰,决定在南岳后山组织一支起义军,抵抗清军的暴行,拯救国难。经过一番筹划,他们把山里的猎户、樵夫、农民和打败了的明朝散兵游勇集合进来,组成了一支近千人的队伍,于十月在方广寺举兵起义。这一天,王夫之一身儒冠生打扮,管自裘身穿铠甲,性翰披着一件紫色袈裟,三人一同登上点将台,好不威风。

将台两边贴着一副对联,“留千古半分忠义;存大明一寸江山,”乃夫之的手迹。台中迎风飞舞着一土面大旗,旗上绣着一个斗大的“明”字。台下肃立着红、黄、绿、蓝、白旗为标识的五路人马,士兵们尽管服饰各式各样,但个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随着王夫之手一举,一声号炮炸响,牛角声、锣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接着,王夫之宣读了兴兵起义、灭清复明的文告,士兵们举刀齐呼三声:“灭清复明!……”仪式结束后,队伍便在山上练兵,积极准备向山外出击……。可惜,这支起义军被忠于清王朝的湘谭人尹长明偷袭。起义军奋勇抵抗,有数十人被捕或牺牲,管嗣裘家中老小全部遇难,方广寺被焚,寺之附近被洗劫。管嗣裘本人和王夫子、夏汝弼因末在军中,仅以身免。

当尹长明大肆搜捕起义者及其亲属时,夏汝弼涉历险阻,收留隐藏亡命家口50余人,供食治伤,使之幸免于难。王夫子在兵败后,越五岑,赴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

这就是王夫之的起兵之地现存建筑是清末的曾国藩、曾国荃捐资倡议重修的。前后共三进:头进是山门,进门是过堂,原为祖师殿,左右各有房一间;二进为正殿;三进为藏经楼、方丈室,上下各七间,左有寮房、库房、香积厨等上下各五间。但到民国年间,房舍已渐次圯败,且一直没有修复。

现在仅剩方丈室,其余正殿、两侧长廊及左翼僧寮,都成了空架。如今方广寺正在修复之中。

王夫之题写的“方广寺”石刻莲花峰下有“黑龙潭”,又名“黑沙潭”;因方广寺旁的大坳、石涧潭诸水汇注至此,从石壁倾下,激成瀑布,高约2丈,宽约1丈,泻入潭中,潭水苍黑,深不见底。秋冬水量不减,炎暑寒气袭人。飞瀑后有一石崖,乘小竹筏可以入内,其深邃无人可知;据传内藏黑龙,故名“黑龙潭”;潭水秋冬不减,四周霪雨纷飞,炎夏寒气侵人。

石壁上有宋徽宗赵佶御书“海南龙湫”石刻。据当地人介绍:潭上经常云封雾绕,稍遇晴霁,便有彩虹飞跨潭上;若逢山雨欲来,电闪雷鸣,风拂林啸,顷刻间,天地笼罩在乌云黑雾之中,俄而大雨倾泻,潭内波涌浪翻。人们传说这是黑龙在洗澡。所以,过去一遇旱灾,知县老爷也要亲自徒步来这里,祈求“龙神降雨”。附近有清乾隆时所建“听花庵”和“龙王祠”,现已残破;其下有龙潭水电站。石涧潭在方广寺对面狮子峰侧,潭的上游,有石涧长约10丈,宽2丈。溪水从山涧里流出,倾泻而下,激成瀑布,下注成潭,所以名石涧潭。潭旁石壁有很多石刻。谭上侧有紫盖寺,又因谭名而称为“石涧潭寺”,现尚存旧宇。彭玉麟有诗《游华盖芙蓉莲花妙高诸峰途次口占》:“春山笑作美人妆,紫盖红红锦绣乡。

两屐云缠双足软,万重花酿一身香。晴空翠暧凝轻鬓,绝壑泉清涤热肠。秀色饱餐螺子黛,此游艺机不负是春光”。《黑龙潭》:“登峰曾造极,访胜更探奇。冷翠湔须鬓,飞泉湿履綦。银涛千丈吼,紫雾一天弥。霖雨苍生望,神龙知未知”。王湘绮有诗《方广寺至黑沙潭作》:“屈曲五峰间,盘桓一径通。出入迷往来,翠壁罗蒙茸。条鲜万古绿,安知夏之冬。峡溪惟一源,滩瀑百不穷。琪花润鲜芳,仙药秀青红。樵童不解采,覆荫三潭龙。萧深十里寒,荒翳千年踪。寄言青云客,翔栖谁与同”。


天台山

  天台山下方广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风景区北部,距县城二十五公里。据传是五百罗汉应真显化的地方,故下方广寺以五百罗汉道场而著称。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下方广寺在石梁飞瀑旁,仰观飞瀑,觉石梁如在天上,喷珠溅玉,烟雾蒸腾,煞是壮观。

  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年),智者大师初来天台山,度石梁,夜宿定光禅师的草庵(石桥庵)。“石桥庵”,即东晋昙猷和尚隐居的地方,是方广寺的前身。“石桥庵”的存毁年代已无从考证。据《天台山全志》记载:下方广寺正式建寺始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后毁于火。宋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八年)复建。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一六○四年)居士葛一鹏又重兴。

方广寺分上方广寺、中方广寺和下方广寺三寺,是天台宗著名寺院。寺院因年久失修,庙宇房屋毁坏殆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清寺方丈唯觉法师主持下,得到海内外佛教徒的资助,进行全面整修,使古刹重放光彩。1989年10月14日,下方广寺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仪式。

  下方广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五百罗汉殿、会佛堂、地藏殿、伫真堂、左右厢房等建筑。五百罗汉堂内供奉五百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罗汉是僧人个地达到的最高果位。五百罗汉本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后随佛修道得阿罗汉果,因天台山的奇山异水,使五百罗汉常来此现身度众生。据史书记述,东晋兴宁年间(三六三年至三六五年)西域高僧昙猷法师在此修行。一天,他曾过石桥,五百罗汉或坐、或卧、或立、或行。后来他住万年寺,又见五百罗汉留连于八峰双洞之间。这曾与《西域记》记载的「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罗汉居焉」相吻合,从此,天台山一带不断传有「罗汉显圣」、「罗汉化身」、「罗汉转世」的传说。天台山石梁方广寺成为五百罗汉现身应化之处。另有传说五百罗汉原是一群有文有武、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他们在此相聚,抢劫赌博,无所不为。有一次观音菩萨到此,为了点化这批狂徒,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义相开导,结果,五百罗汉深受教诲,终于改邪归正,各成正果。因此“五百罗汉”之说是始发于天台,而后传向全国的。

募修三圣殿

天台为东南第一名山,上方广乃天台开山之第一古寺也。溯自东晋昙猷尊者,以神通道力,降伏山神,而为开山,创建此寺。初名石桥寺,以在石桥之侧,过石桥则有方广寺,乃五百应真寄居之圣寺,非道邻应真者,莫能一见。猷师曾入其寺,受斋而出,知其为应真之所示现无疑。后人慕应真之胜迹,遂名石桥为方广云。方广寺之最高处,为西方三圣殿,向为念佛堂。正殿三楹,供三圣像,以作礼念之所。两边二楹,以作念佛僧安住之舍。窃以法门无量,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唯念佛一法,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以故古今出格高人,莫不注重此法,自行化他,以期一切同人,咸于现生超凡入圣也。方广寺之三圣殿,历年久远,材木腐朽,早宜重新,奈住持以资斧无出,且待时机。今年三月初,来一客僧,住其中念佛,颇着勤恳。至四月初四夜,自化其身于三圣殿,及寺众咸知,则火已大炽,无法挽救矣。然幸只烧此处,余未延及。不知此僧特欲重新此殿而为此举耶?抑山灵欲重新而使彼为此举耶?抑佛菩萨五百应真欲大宏净土法门,俾一切出资助修诸善信,同仗此善根,出此苦娑婆国土,生彼极乐世界,而令彼为此举耶?今住持即欲重修,祈光作疏。乃述其开山建寺,及此殿早宜重修,而适逢此因缘,以祈一切檀越,念净土法门具契理契机之妙,此僧有为法捐躯之诚,各舍净资,赞襄胜举,其为功德,唯佛能知矣。


天台山 方广寺 简介

 


加入时间:2008-9-3 15:07:58  台州学院图书馆  点击:387     《西域记》中写的居住着五百大罗汉的方广圣寺,据说是隐匿在石梁里面,凡人是看不到的,只有修行得道达像昙猷这样的人才能进入。

    方广寺位于石梁镇石桥山,相传为五百应真栖止处。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始建石桥寺,宋绍熙四年(1193)重建,中有应真阁及妙音、响空、瞻风、伫真、许耒、先照诸亭。方广寺在谷中分上、中、下三寺。

上方广寺,金溪枕流,丛徨古木缭绕四周。内有藏经阁,贮雍正敕赐经文72函,分装18橱。题墨有阮元、钱大昕、朱伦瀚、孙衣言、陆润痒、俞樾等真迹,甚可贵。后因两次失火,殿宇荡然无存。

中方广寺,即昙华亭所在,据石梁之右,最宜啜茗观瀑。宋景定二年(1162),天台籍宰相贾似道耗银五万两修昙华亭,后又塑已像。清康熙年间,台州知府张联元,恶贾似道之为人,捣毁贾像。1981年重修了佛殿和昙华亭,雕塑了观音、地藏等84尊佛像,现存大雄宝殿气宇轩昂,风格异于天台诸寺,为亦亭亦寺之式建筑。中方广寺是禅宗道场。

下方广寺,居石梁之下,东晋昙猷曾在此结庐修道。竹树秀蔚,风景清幽,瀑声山色中,仰观石梁,如在天上。内有五百罗汉,设堂供养。国务院列下方广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下方广寺为五百罗汉道场。

方广寺附近,摩崖石刻达30多处,如宋丁大荣所书“盖竹洞天”、明甘雨所书“飞梁悬瀑”、清康有为所书“石梁飞瀑”,均甚可贵。

【相关资料 】 


--------------------------------------------------------------------------------


罗汉供茶

  华顶、石梁一带盛产去雾茶。早在北宋初,寺僧就擅长“分茶”艺术:“下汤运匕,别施妙决,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是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国清寺僧人处谦还把这种“茶百戏”带到杭州表演,苏轼作诗赞叹“天台乳花世不风”,称之为“点茶三昧手”。昙华亭落成之日,茶杯中现出奇葩和“大士应茶”四字。这就是著名的“罗汉供茶”。遗风所及,至今民间犹以茶谷米供佛。

石梁飞瀑

石梁飞瀑距天台县城二十五公里,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在崇山翠谷之中,一石横跨天际,瀑布喷涌而下,“昼夜起风雷”,令历代文人骚客为之倾倒,留下无数壮美诗篇,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

这里有迄今所知的世界上唯一的天生桥——石梁飞瀑,有举世闻名的佛教五百罗汉道场——方广寺,著名的浙东唐诗之路在这里形成了高潮。千古石梁,天下奇观,瀑以梁奇,梁以瀑险,山、石、水奇妙结合,历来被誉为天台山风景之“眉目”。在中方广寺昙华亭外便是名震中外的石梁飞瀑。这座天然石梁桥,横跨两侧势极雄奇险峻。历代游人墨客,极力描绘。有说“梁如卧,中凸端垂,苔藓满缀,斑似龙纹”;有说“形如卧牛”,有说“形如大鲤,屈身巅尾”;有说“似大鹅之颈,自经伸颈向南吸啄食”,也有说是“两龙接舌”。石梁全长6米,梁下有洞高2.3米,桥背宽仅0.2-0.3米。桥下一挂飞瀑,落差达35米。四周山雾迷漫,如遇阳光斜照,虹霓时现时灭,五光十色,斑谰多姿。人在石梁桥下翘首仰望,只见长空雷鸣,水从天落,真有“沧海平翻龙背上,银河倒泄雀桥东”之势。瀑布冲入潭中,飞波若舞,散沫似珠。平静时“丽日下碧潭,长光透疏竹”,又是另一番景象。“巨石横空岂偶然,万雷奔壑有飞泉。好山雄压三千界,幽处常栖五百仙。云际楼台深夜见,雨中钟鼓隔溪传。我来不作声闻想,聊试茶瓯一味禅。”南宋陈知柔这首七律,从桥、泉、寺、茶四个方面对被潘耒和当代学者侯仁之、朱畅中和汪国瑜教授誉为“天下独绝”、“天下第一”、“天下唯一”的石桥作了全面描绘。桥下游有一座古老石拱桥,名叫“仙筏桥”,立在桥上,石梁飞瀑全景尽在眼中。


访古探幽无去处,方广寺里觅芳踪。8月8日,我们一行来到了位于周宁县东南玛坑乡首章村北面的方广寺。

  方广寺,建于公元1268年,这里四周群峰耸立,林木参天,留下了许多感人的革命故事,也为后人演绎着迷人的传说。在战争年代,这里成为闽东工农红军和游击队的活动据点。1932年,安德县游击队开始在方广寺建立活动据点,1935年2月中共周墩凤山区在方广寺成立(后改为三区),1934年至1937年,闽东红军独立师在辗转游击中,派驻方广寺,叶飞、叶秀藩、阮英平、范式人等均住过方广寺。

  一次,国民党县保安队得知叶飞住在方广寺,便派兵突击搜查,在危急之际,云灯法师灵机一动以袈裟掩护叶飞脱险,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历史悠悠,不堪回首。1951年发生了云灯法师被杀错案,19 56年得以平反,到了八十年代,云灯法师错案再次得以平反,从而修建“海会塔”。

  方广寺,似一位历史老人,经历着世事的风风雨雨,述说着沧桑的兴衰枯荣。已经成为周宁县文物保护单位的方广寺,九十年代经过全面改造修缮,扩充完善,原有殿宇既保留了传统风格,又体现时代精神。今天走进方广寺,迎面的“方广禅寺”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雄浑天然。由信徒们捐献的“自在亭”给人悠然自得之感;那挺拔巍峨的观音菩萨塑像,稳落在莲花心座上,令人陡生肃穆之意。相传有一黄姓墓陵,原葬于方广寺原址,因建寺之需,迁葬于离寺500米处,从此黄姓后代繁衍生息,兴旺发达,延传至今……我们来到墓陵新址,遥看前方,似乎望得很远很远……

  《方广寺志》正在撰写,浙江普陀山方丈戒忍法师为该书题写书名。两个小时的纵情饱览,方广寺的过去和今天一一装进心中。时近中午,一餐素食荡涤着我们纷杂的俗念。两位同行由感而发,留下了两对颇含哲理的墨宝:“方悟广大”及“方兴佛性通三界,广结善缘济万民”。同时也留下了绵绵的思索。(本报记者阮兆菁)


绝代有佳人 幽居在空谷


             ——记方广寺景区
--------------------------------------------------------------------------------

时间:2004-9-23 10:53:07 来源:《南岳畅游》 作者:康华楚

  南岳四绝中的一绝,是方广寺之深。这个“深”字大概代表旅游的才子们的集体智慧,的确概括的很妙。深,一是指方广寺一带山川形胜和林树花草的幽深,一是指方广寺历史文化沉淀的深厚。
  方广寺在莲花峰下,周环潜圣、天台、天堂、妙高、狮子、观音、石廪七峰。诸峰聚成一簇,自高处望恰象一朵莲花,而方广寺就坐落在莲花的中心,宋代范寅亮有两句诗说:“寺藏螺髻里,人在藕花心。”是写的实景。
  方广寺四山环塞,历来几乎只有一条小小的通道,它沿着由石涧潭流下来的清彻的溪水,曲折十余华里到达拜殿,龙潭一带。因之这个狭长的峰谷的确是极其幽深,与世隔绝,是个十丈软红飞不到,只有泉声与竹声的地方。明代著名政治家张居正,在其任国子司业时来游过方广寺,他在所写的《游南岳记》中曾记述:“涧道险绝,岩壑幽邃,人罕至焉。暮,谒晦庵、南轩二贤祠,宿嘉会堂。夜雨。晓起,云霭窈冥,前峰咫尺莫辨,径道已绝,了不知下方消息,自谓不复世中人矣。”稍后一个时期,著名哲学家王夫之在他的《莲峰志》中又描绘道:“凡入莲峰,四山向拱之,天台揖之,两坳奔之,观音翼之,…亭午见日,狂飚见风,或屏或障,或控或扶,坦然中开,……”王夫之写方广寺的这种四塞幽邃的景象,我们其实只要领略那“亭午见日,狂飚见风”八个字就有了。正午的时候才看得见太阳,刮起八九级大风时,这里才有点风丝拂面,这不是幽极了,深极了么?很使我们想起晋代郦道元的《水经注》形容三峡那两句话,“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方广寺区四山逼塞,林木荫蔽,紧紧束住一条二十多里长的狭仄的峰谷,一声长啸,千山回响,比起三峡的峭岩险峰来,确是不遑多让的。
  山的幽深固然与山的奇险、曲折连在一起,但更要紧的是树,是这种生命的绿色。我没到过张家界,听人说那里很奇,很峭,可惜因为缺少点绿色。或者说绿得不浓郁,不动人吧,也就缺少幽深之感。方广寺这个山谷却不同,这里所特有的就是绿:绿叶葱茏,绿树撑天,绿色沁到人心里去。这一带平均海拔700多米,最热的天气也不超过26℃,雨多、雾多。以方广寺前桥为基点,上游到石涧潭,更右到黑龙潭,下游到龙潭电站一带,遍山遍谷,尽是郁郁葱葱的树,其中合抱不过来,高达三十到五十多米的古树巨木,总在百数以上。这里有两片古老的原始次生阔叶林,它们的树龄,最高的已有四五百年。就拿方广寺后被称为护法树的娑罗树来说,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衡山县令彭簪就记述过她“已四、五百年”,加上从那时到现在的岁月,怕不已近千年了。
  据《南岳志》载,1985年统计,南岳森林覆盖面为56%。1991年普查,宜林地26.1436万亩,其中有林地20.54万亩,接近78%。方广寺一带地区是绿色的高值区,她的森林覆盖率远不止这个数。这里植被类型有暖性针叶林类的杉木林,有常绿阔叶林类的甜楮林,有多脉青冈林,长叶石栎林……还有多种竹林。
  在人们的眼前,是一片的绿、绿、绿,绿浸染了你的衣衫,绿侵入了你的诗境,绿变成鲜嫩的气息,钻进你的肺腑,人们象躺在绿色的流波里,贪婪地吮吸这生命的绿。我真佩服明代末年有位做过陕西巡抚的桃源人杨鹤,他在方广写出一种对绿的感觉的两句诗,诗是“深绿摇灵魄,空青盖众声。”用现代的语言来译释就是:那深深的绿、浓郁的绿使人灵魂飘摇,震骇;寂静,声音给天青的幕蒙住了。这里透露出杨鹤对方广寺山谷那绿和静的深深的爱恋。我真不知他是怎么构思出来这样的佳句,或者,不用构思,就是实境中涌流出来的吧?
  其实,方广这山谷,也不止绿。她是色彩斑谰的,五光十色的,绿,不过是主色;也不是静得虚无,而是风声、水声、树叶声、莺啼声、蜂鸣声,声声入梦,不过静,仍是群峰的主体。不是吗,明代文学家、竞陵派的头头谭元春游过方广之路后,便写了篇文章,大为叹服方广寺山区的“声、影、光三绝”。方广的山灵有知,菩萨有灵,当会引为知己。不是吗?你随便往石涧潭边一坐,便不由自己地凝注那流熨过平滑白石上的波光,而涧的两岸,在密集的成百成千的乔木绿荫下,有一片片绿色的浅草和灌木丛,更辍满了不知名的黄色的或红色、绿色、白色花朵,这不算五光十色吗?还有,水草、菖薄在水涧中弄影,松树、银杏、甜楮在风中弄影,加上涧水碰撞着石块激起几丝银色的浪花和细语般的声响,森林深处又送来的阵阵涛声,这些,汇合在一起,你能不为谭元春说的方广是“声、影、光三绝”叫好?谭元春这段话的原文写得很美,因为篇幅,恕不介绍了。我想,最好你还是去亲身试一番。你还不妨去听听黑沙潭如雷的瀑吼,去看看日光映出瀑光的五彩虹影,在月夜里看竹枝在僧窗上的弄影,听一声清罄和梵呗。于是会悠悠然欣赏起李白在方广寺写的那首诗:“圣寺闲棲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罄时闻三两声。”这是一个何等幽深的世界!
  要说方广寺之深,文化沉积的深厚尤其是不可忽视的,而且,这里深深沉积着一种爱国主义的文化,一种湖湘胜学的文化。
  代表着湖湘学派的宋代著名理学家的张栻,在宋代乾道丁亥(1167)曾和朱熹、林用中一起由湘潭沿马迹桥一带来游方广,并且是冒雪而来,敲冰破冻,作千古奇游。他们更是除唐代李白而外,最早游方广的名家。张栻的父亲张浚,是抗金名将,因为权奸所扼,未能达成抗金大业,志以没,死后要张栻葬他于祝融峰下,以抒北复中原之望眼。宋代著名家国诗人刘过曾有诗挽张浚是:“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殒武侯军。平生一段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充分表达了一种爱国忧时的悲愤之情。张栻无论从历史时代赋予的民族精神,或者从家庭教育中所受到的薰陶,都会令他充满爱国抗金的激情的。张栻的老师是胡宏。胡宏承父亲胡安国和老师杨时之学,主张经世致用,尊王攘夷(具体化就是抗金救宋)。胡宏、张栻、肇开湖湘学派的先河,所以他和闽学学派代表人物朱熹的方广之游,其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的影响,自当时以至后代均不小。明代,尚书尹台在方广寺侧建二贤祠,以纪念朱、张。这里可说是湖湘学派一个重要纪念地,如果加上胡宏本就是南岳人,则把方广寺作为湖湘派的洙泗也未尝不可。明代许多理学家、文学家们均相率来二贤祠顶礼,如罗洪先、邹东廓、曾朝节、刘稳、湛甘泉、蒋信、刘阳、张元忭、谭元春、王夫之等。清代来的也不少。清初湖广总督蔡毓荣,清末曾国藩兄弟,就均曾捐巨款修复二贤祠。民国期间,抗日南渡以后,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哲学家冯友兰等人均游方广,冯友兰先生还写了两首《题二贤祠》,寄托爱国伤时的悲愤。
  二贤祠就在方广寺侧,在明室南渡后,这里更导演出了一场反清复明的爱国起义。这次起义是以朴素唯物的哲学家王夫之为首,团结一批反清的知识分子如管嗣裘、管嗣箕、夏汝弼以及许多僧侣、农民搞起来的。虽然它被扼杀在襁褓之中,但它的精神历史地看,总是爱国的,因而不是朽的。
  要说方广之“深”些什么,这种哲学思想和爱国思想,大约就是“深”重要内容。
  可惜的是,方广在南岳被冷落得太久了,虽然近年来已经修起了“乡土公路”;汽车已可直达方广寺;虽然方广寺已经开始规划大修并且已经修好了大雄殿和方丈楼;但方广寺畔的二贤祠,仍是废地荒坪,石涧潭寺和铁牛寺仍是荒烟衰草。王夫之住过的续梦庵,如今更是梦里烟云。这和方广寺的天生丽质与历史因缘未免还太不相称了。她就象一位漂亮而温情的女孩子被埋没在幽深山谷里呵。“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想想看,她那“天寒翠袖短,日暮倚修竹”的样子。我们就未免惘然怅然。方广寺的确是修竹之海,竹海的波涛,正日夜拍打方广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