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集团:冬季该如何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16:53
作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内科 焦富英
中医养生学认为冬季是阴气极盛,万物收藏之际。生物处于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以适应明春之生机。故主张冬季的摄生之道是避寒就温,敛阳护阴。那麽冬季该如何养生呢?
在起居方面,有人把黎明、月中和年末比作生命的三大危险期。黎明时,机体体温血压较低,血液较稠,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明月高挂时,血管内外压强差别增大,易导致心血管意外等"月圆人缺"的悲剧。12月份死亡率居全年各月之首,这与岁尾年末寒冷萧瑟,慢性疾病容易变化或加重有关。故人们须注意不要烦扰自身潜伏的阳气,应该提早睡觉,晚些起床,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使阳气数受侵夺。这就是适应冬季的变化,以养"藏气"的道理。如果违反这个道理,就会损伤肾气,到了来年春天就会发生痿软,厥逆一类疾病,使人顺应春时生气的能力减弱。古代医家汪绮石《理虚元鉴》中亦提出"冬防寒,又防风"而防寒尤其应重视头部的保护。"头为诸阳之会"是大脑神经中枢所在地,头部皮肤虽较薄,但有丰富的血管和汗孔,体内的热量往往是从头部大量往外散发,据医学相关统计,处于静止状态下,在气温15摄氏度时体内的1/3热量从头部散发,4摄氏度时为2/3,零下10摄氏度左右为3/4。这就是说,在严冬中,从人体的大部分热量从头部"跑掉"了。由此可见头部与人体热平衡的关系十分密切。如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引发鼻炎、头痛、感冒、牙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甚至产生更严重的脑血管疾患。所以冬季,一个人如果只是多穿几件衣服,而不带帽子,那就像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热气就像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大大地削弱了人体的抗寒防冻能力,因此冬季要做好头部保暖,同时兼顾身体其它部位的保暖。
饮食调理方面: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有"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之说。冬季最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要过食,免得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进食的方法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减,食后应摩腹,缓行。触寒未解,急饮热汤。而民间亦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冬令进补因人而宜。阳虚者食韭菜、狗肉等以温阳;气虚者食人参、莲肉、山药等以补气;血虚者食荔枝、木耳、羊肝等。阳盛者宜食水果、蔬菜,忌牛羊肉及酒等辛热之物,血瘀者宜食桃仁、黑豆等,痰湿者食萝卜、紫菜、洋葱等,气郁者多食佛手、橙子、柑皮、养麦等。
精神调养心理平衡:冬季精神调养非常重要,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里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自我锻炼方面:中医学一贯主张调身按摩,动摇肢节,导引行气。冬季虽然气候寒冷,但也有注意根据自身情况安排适当的户外活动。《琐碎录》中载"凡鸡鸣时,叩齿三十六遍"之方法。此外,晨起,睡前或闲坐空腹时皆可宽衣解带,先微微呵出腹中浊气八九口,然后叩齿,以舌抵上腭漱口内津液,满口做3次咽下,如此3遍,即定心闭目,以两手相摩至极热,再摩面,不苟遍数,以发热为度,可使面调有光。
综上所述,冬季养生应在以"藏"为主的基础上慎起居、适饮食、调心神,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专家介绍
焦富英,女,46岁,1982年考入辽宁中医学院,1987年毕业,2005年晋升为主任医师,神经内科主任,辽宁中医学院杏林学院专任教师,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始终站在神经内科前沿,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潜心钻研业务,治学严谨,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长期工作中,精心研制的急性中风Ⅰ、Ⅱ、Ⅲ、Ⅳ、Ⅴ、Ⅵ、Ⅶ号;中风恢复Ⅰ、Ⅱ、Ⅲ号;防瘫Ⅰ、Ⅱ、Ⅲ号;益智Ⅰ、Ⅱ、Ⅲ号,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06年,所带领的神经内科被辽宁省卫生厅评为辽宁省重点专科。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脑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目前参加国家级课题三项、主持二项省、市级课题在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