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式音箱:说说打喷嚏这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08:30
        关于喷嚏,词典的解释是“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发出声音的现象”。就个人体验来看,打喷嚏时,须举全身之力,发出气流和声音的部位不仅仅是鼻孔,还包括口腔、胸腔和腹腔。专业一点说,就是鼻腔受到粉尘、绒毛、气味以及冷暖等因素的刺激,所产生的应激反应,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有科学家认为,流汗、放屁、打喷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三大享受。除非患过敏性鼻炎或感冒,打喷嚏确实是人生一大享受。有的人打起喷嚏来,仰天长啸,惊天动地,要多响亮有多响亮,满身的不爽瞬间喷将出来,释放开去,真正是痛快淋漓。按中医的说法,打喷嚏可以宣肺通窍、排毒祛寒。《红楼梦》中晴雯受了风寒,宝玉让麝月取鼻烟来给她嗅,并说痛打几个喷嚏,就通了关窍。吸鼻烟的好处,除了醒脑提神外,还可以引发喷嚏,从而获得那份驱除疲倦和晦气的快感。

  打喷嚏在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主观上往往难以控制,因而事发突然,来势汹汹。私下里倒没什么,倘若是在社交聚会场合,当着众人的面,猛然间“阿鹊”这么几下子,唐突客人不说,自己也觉得失态。也许是为了帮助“阿鹊者”解窘,消除因失态带来的尴尬,国人对打喷嚏这个现象赋予了积极的解释,包含有感应、寓意、象征、符号等意义,也算是化不雅为有趣。

  通行的说法,喷嚏是一种心理感应,是有人在念叨你,思念你。早在周代,我国就有视喷嚏为兆头的民俗。《诗经.终风》中那个害相思的女子,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于是就希望男友能打个喷嚏,好知道自己正在想他。晚些时候,喷嚏入诗便多了起来。如,苏东坡有“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黄庭坚有“举觞遥酌我,发嚏知见颂”;梅尧臣有“我今斋寝泰坛外,侘傺愿嚏朱颜妻”;辛弃疾有“因甚无个阿鹊地,没工夫说里”。词中的“阿鹊”,是喷嚏的拟声词。戏曲和小说中,以喷嚏说事就更常见了。《牡丹亭》里柳梦梅思念杜丽娘,就说“叫的你喷嚏像天花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一首词叫《美人嚏》:“浴罢兰汤夜,一阵凉风恁好。陡然娇嚏两三声,消息难分晓。莫是意中人,提著名儿叫?笑他鹦鹉却回头,错道侬家恼。”笔触和情趣虽然香艳了一些,但却惟妙惟肖,活画出一个娇俏灵动、娴雅可人的女孩形象。

  以上这些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寄托的是多情的感应。倘若将其看作吉凶预兆,就有些小“嚏”大作了。有两个时隔千年的喷嚏,却是大“嚏”小作。由于非同凡响,被人写进了文史里。这两个被喷嚏唐突的人,一个是开元盛世的开创者李隆基,一个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李隆基与兄弟友爱甚笃,当了皇帝之后,对他们仍以兄弟相称。但兄弟们见了他,却是毕恭毕敬的。一次,唐玄宗与诸位兄弟聚餐,坐在玄宗对面的宁王李宪,忽然打了一个喷嚏,将饭粒和口水都溅到了玄宗脸上。一时间,宁王尴尬而又惭愧,大家也怔住了。玄宗赶忙安慰说,大哥,呛嗓子了吗?在座的黄幡绰说,这不是呛嗓子,是喷帝!“喷帝”与“喷嚏”谐音,象征吉祥如意。大家听了,不禁都乐了。

  一九五八年十月底,毛泽东视察的专列途经湖北孝感车站时,要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前来参加座谈的孝感县妇女代表晏桃香,当时正患感冒,见到毛主席时,心情格外激动,话还没来得及说,先打了一个大喷嚏,唾沫星子喷到了毛泽东脸上。这一“突发事件”把大家惊得目瞪口呆,晏桃香更是不知所措。毛泽东脸都没有擦,就开玩笑说,“‘雷声大,雨点小’,不要紧。我是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了,不怕死。人家说身经百战,我也是身经百战不死。你的一个喷嚏打得死我吗?”毛泽东的这番幽默话语,让大家的心情顿时放松下来,尴尬的气氛也被笑声驱散了。

  (摘自香港《文汇报》 文/王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