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凤 剧照:一个求职者体制内外的真实感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5:31:34
2007年,我结束了漫长的学生时代,开始了我“三年时间,四份工作”的丰富求职生涯:从私营企业到国有企业,身处体制之外;被机关聘用,游离于体制边缘;最后成了一名公职人员,幸运地钻进了体制内。我的亲身经历让我对体制内外的就业状况有一点点发言权。我非常理解那些极力想钻进体制内的人的心理,因为我曾经和他们一样。

我毕业的2007年并不遥远,但那是一个没有用工荒,没有次贷危机,更没有新《劳动合同法》,两条腿的人多的是的时代。私营企业的待遇微薄的可怜,社会保险也不在一些私营企业的考虑范围之内,我每个月实际工资1500,但每个月老板要扣掉几百块钱到年底发,目的不言而喻。在私营业主(我并不认为他们是真正的企业家)的眼里,大学毕业生和文盲操作工没有什么区别,至于宣传的创新能力强、上升空间大等私企优势仅仅是人力资源经理在招聘时编造的美丽泡沫。

在私营企业工作了一个多月后,我就离开了。第二年4月,经历了第二次考研失利的我,进了一家非垄断大型国企的分公司做销售。其实当前大部分非垄断行业国企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他们直接参与到各行各业的竞争当中,国企工作人员并不比私企轻松。但是国企的高层管理更加专业,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加全面,这都是中小私企所无法比拟的。

在国企我才被纳入了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开始缴纳和享受社会和医疗保险。其实国企的待遇并不比我在私企多很多,但是在国企的高管眼中,你就是曾经年轻的他。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愿意去打磨你,教授你知识,给你上升的空间,将你纳入企业的“师徒关系”之中,虽然这种关系有时候脆弱而缺少安全感。

2008-2009年经济危机忽然到来,我所在的国企也受到了冲击,开始调岗和裁员,因为拒绝调岗,我选择了主动离职。经过3个月的赋闲,2009年7月,我机缘巧合地被开发区管委会聘用为工作人员──一个游离于体制内外之间的尴尬身份,但即便是这样尴尬的身份也给我带来了两年多没有的安全感,也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体制内外之间的真正差异。

体制内外最大的差异是同事之间的关系。无论在私企还是国企,每一个人很少关心自己身边的同事,那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冷漠,而是一种麻木,每个人都仅仅是你生活中的一个过客,也许明天他就再也不在你的生活之中。机关的氛围完全不同,充满了团队的认知和归属感,我不简单地认为这是工作清闲,而是大家对于稳定工作的自然反馈。因为这种稳定和安全的心态,我们有能力去关心和我们朝夕相处的人,他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但是,尴尬身份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落差,我特别害怕别人问我 “你有没有编制?”,编制而不是能力决定了别人对我的态度。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身份,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份安全感成为了我过去两年的中心。

从2009年到2010年,四次公职人员考试,我很幸运地进了三次面试,并且终于在2010年的面试中踉踉跄跄地钻进了体制内。我要说的是,中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选拔确实存在一定的漏洞,发生了很多莫名其妙且不可想象的闹剧,但在我所在的地方,大部分时候还算比较公平的,所以我这个平民出身、无权无势的人最终进入了体制内。

虽然我还是那个我,但是同事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明显的是,更多的人关心开始我这个大龄男青年的婚姻状况,同事介绍的对象的条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变成了和我一样在体制内的人或是企业管理人员。我的工作相比以前繁忙了许多,领导眼中的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浑浑噩噩的的打杂。其实我的待遇勉强和企业最基层的管理人员持平,但我在充实的工作之中享受一份稳定的生活,那是和我同样层次的人所没有的安全感。

我比较体制内外的目的既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辩护,而是让包括私营业主在内的所有雇主了解,和我一样的普通80后,追求的只是一份和我们的付出相当的收入,还有那份你们本就应该提供给我们的来之不易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