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周以晴官方背景:“幸福江阴”:一个老百姓说了算的幸福样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48:43

        在2011年地方两会上,“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成为多地“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引发社会热烈反响。其实,江苏省江阴市早在5年前就开始了“幸福江阴”的建设,并在“幸福指数”的推动下,经济走上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也逐年提升。

  “用人民幸福评估发展”,江阴市用这一崭新的理念和坚决的行动,把全面小康真正建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凝聚成了推动新一轮发展的持久动力。

  “幸福不幸福,老百姓说了算”

  江阴是无锡市下辖的县级市。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相继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市、再到全面小康达标市的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已连续8年在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名列第一。

  作为一座有幸福感的城市,幸福是写在老百姓脸上的。在青阳镇悟空村七组,村民庞琴芬兴奋地说到,村里拆迁后,一家可以换到300多平方米的商品楼房;一次性缴纳8086元,每月就能领到600多元的养老金。现在小区环境好、生活有保障,“城里人都羡慕我们”。

  在新桥镇何巷村“新市民居住中心”,这里警务室、图书室、篮球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租一间3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只需100元,受到外来务工人员的热烈欢迎。为解决好60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幸福问题,江阴市近年来积极实施“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推进外来人口“三集中”居住点建设。

  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说,早在江阴市2005年成为江苏首批全面小康建设达标(县)市后,我们就开始认真思考并认识到,江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再走“靠消耗资源环境来换取发展”的老路子,而应该将工作着力点放在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持久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幸福指数上来,用人民幸福来衡量发展成效,以“幸福建设”来统领和推动新一轮的发展。

  2006年6月,江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幸福江阴”建设的战略构想,并将其概括为“五民五好”: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随后,江阴市与国家统计局、中央政策研究室等部门专家合作,广泛征集民意,出台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据江阴市统计局局长陈泓介绍,这个指标体系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部分组成,分别占60%和40%的权重。其中客观指标有劳动就业、城乡居民收入、环境建设等43个,主观指标有环境满意度、心情愉快度等42个。从“十二五”开始,江阴又把幸福建设的主观评价指标与客观指标比例调整为50%∶50%,进一步突出主观感受。

  朱民阳说,江阴的幸福指标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民生需求就是考核的方向”,二是“老百姓关心什么,党委政府就考核什么”,三是“幸福不幸福,老百姓说了算”。其中,特别强调群众参与,通过开展“幸福指标大家选”活动,全市15万多张百姓选票评出了10项最关注的“幸福指标”。

  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鲜祖德说:“江阴的幸福考核评价体系的独到性在于没有GDP指标,这并不是说GDP不重要,而是体现出江阴更加注重发展成果,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

  “幸福建设”促经济社会比翼齐飞

  在“幸福江阴”建设统领下,江阴市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据江阴市副市长计军介绍,2006年以来,江阴市惠民支出累计达到43亿元,占可用财力的比重每年都超过15%。近几年来,江阴的民生建设全面提速,亮点纷呈。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将全市31万历次被征地农民并入城保;在长三角地区率先规划占地200平方公里的“不开发区”;在全省同类城市中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城市公交分担率达到24%;建成全国县级市首个公共自行车系统;新农合管理、保障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被誉为“江阴模式”;“幸福一点通”社区养老模式受到国家有关部门肯定……

  与此同时,“幸福建设”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推动江阴经济转移到以科技和人才为根本驱动的轨道上来。据江阴市常务副市长高佩介绍,近年来江阴已累计引进海归人才500多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2%。

  2007年,海归人才张雷带领一个18人的博士团队,以200万元起家创办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风电核心技术研发,2010年产值达20亿元,2011年将突破100亿元,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江阴,这个曾经因发展乡镇经济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地方,从对人民幸福负责的高度,毅然决然地修复了发展与环境的良好关系。“十一五”期间,江阴共获得国家生态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等40多项荣誉。2010年,江阴市GDP突破2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184元和14898万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名列江苏省第一。

  江阴的经济发展与居民幸福感呈现出了“水涨船高”的景象。抽样调查显示,近年来江阴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逐年提高。2007年-2010年,江阴百姓的幸福指数分别达到87.66、90.05、93.52和94.98分。全市信访量逐年下降,2010年为6032件次,同比下降15%。

  “幸福江阴”的路径可以复制

  一些专家在江阴实地调查后认为,“幸福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但“并非有钱才能搞幸福建设”,“幸福江阴”的路径可以复制。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调查后认为,善政是幸福的重要保障。江阴市经济发达,居民生活质量较高,群众满意度较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采取了“以民主促民生,民主民生整体推进”的发展方式。

  周庄镇山泉村曾是一个落后村。2009年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李全兴上任后,提出了“村民最大”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治村口号。在新农村建设中,新房怎么建、面积定多大、户型怎么设计都由村民自己定,赢得群众信赖,全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李全兴说,村民有知情权和表决权,自然心情舒畅了,自然就会形成发展的合力。

  2010年3月,江阴市专门出台《关于建立以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的意见》,全面实施重大项目听证制度,建立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决策公开和决策失误问责“四大机制”。通过政情交流会、“12345”公共服务呼叫热线、幸福江阴网络论坛等,广泛倾听民意。

  “幸福江阴”建设还十分注意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民参与的幸福建设格局。2010年,全市慈善基金超过11亿元,注册义工1.1万人,5年来累计发放慈善救助资金1亿多元,救助困难群众4万多人。

  不断壮大的江阴企业成为“幸福江阴”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有2万余名员工的海澜集团十分注重善待员工,厂房环境优美,人才公寓设施齐全,员工都上了“五险”,一线员工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

  此外,江阴市在幸福建设中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江阴市委宣传部长徐冬青说,“幸福江阴”建设也不全靠政府投入,“政府有钱花,但是不乱花”。能靠市场解决的,政府不掏一分钱;市场暂时不能解决的,政府先引导;市场不能解决的,政府做到位。

  江阴在重点道路建设、污水处理、承办金鸡百花电影节、兴建早点工程、推行市民卡、开通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运转体育设施等很多民生工程中,都采取了市场化运作的办法。

  江阴市交通局副局长钦沉浮说,江阴推出“公交优先”战略,政府管大头,但不包揽,让市场有用武之地。全市有2000多个公交候车亭,保养维护都交给广告公司承担;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政府没花一分钱,硬件投入都由当地一家公司出资,自行车所有的广告、市场资源额由这家公司享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光斌说,江阴“幸福建设”的模式可以在更多地区包括欠发达地区复制。民生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应更多地依托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