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升是主力吗:春晚,我也说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9:05:51

春晚,我也说说

 

围绕春节联欢晚会,围绕中央电视台,围绕春晚节目的艺术与俗性,针对赵家班的演艺,针对春晚利益蛋糕的切割,各大媒体都有很多文字了。说实在的,我只有读的资格,没有评的资历,更无批的资本。不过,实话实说,我的心中存留和回荡的一些模糊印象还是在不断地朝外涌,因此就有文字了。也想借助高科技手段的网络略陈自己之意。

春晚不完美,这是肯定的,任何艺术,任何美,都是有缺陷的,倘要求全责备,春晚真的该叫停了,哲学家们的理论是众所周知的,有差异,有矛盾,不完美,才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形态。所以,春晚应该虚怀若谷,要直面各种褒贬,有困难可以克服,也应该继续努力地办下去。笔者愚见,大年三十,春晚的劳动者,为了全国人民的心情愉悦,而不能和家人团聚,这份努力与付出,除了感谢,再也找不到好的语言了。有个词很明白,众口难调,面对上亿的观众,要办一台人人满意的春晚,我看这种才人的存活率不够高。

社会各界人士,要对春晚质疑,这也无可厚非,是十分十分正常的事儿,各自站的角度不同,受的教育和志趣有别,对同一个节目有不同的观点,是最正常的社会现象。鲁迅曾说过,不同的人看《红楼梦》会看出不同的意思,岂不是良证。所以,春晚应该让人批,同时还要接纳好的意见,争取来年办得更好。也许通过办春晚——评春晚——改春晚的路子,最终会走出春晚的陈腐模式。有人说春晚,这应该是春晚全体劳动者的荣光。

至于春晚的赵本山老师以及他带领的弟子所形成的赵家班演艺圈,现在媒体上的各种声音都有,总的来说的确是褒少贬多,笔者愚见,这也是正常的事情,也是春晚之前就可预料的结果。想想看,即使赵老师不带领弟子上春晚,没有利益上的演艺,他连续二十年的春晚亮相,各大媒体的报道与渲染,肯定会有很多负面效应。审美不是也有疲劳吗?人总是喜欢追求新奇的东西,人还喜欢借助他人来成就自己,所以像赵老师年年上春晚,被人责备,也是十分正常的。他演技再好,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易,风格一旦形成了,怎么变,都还是赵氏风格的小品。不是有人说陈道明演的勾践有康熙风范吗?其理如是,还能说什么呢?当然不可否认,赵老师这几年上春晚带来的欢乐要比痛苦多,受到的赞美要比贬斥盛,但长此下去,结果也令人难以想象,一个人坐大了成就,就会滑下坡的。姑且不论春晚的利益以及由春晚引出的潜在利益如何分割,就是抛开利益,纯从演技和艺术的角度来看,赵老师也真可以休息了,或者转入地下培养更多弟子更佳。

由此我也想到了与赵老师相似的现象,有很多单位的领导年复年,日复日的守旧工作,身居高位,不愿意下,有秦始皇之意,总是老调重弹,整个工作格式化,没有创新,失去了活力,导致单位的工作效率低下,是不是与春晚总出现老面孔有点异曲同工之味儿呢!

当然,作为媒体效应,电视的作用是不小的,可以说是所有媒体的领军人物,再加上是中央电视台,而且是万人瞩目的春晚,所以这几年节后的热议潮有增无减,我也便来凑这个热闹。春晚之所以会产生流行语,恐怕与这种春晚热议潮也有点类似吧!

我记得 ,巴金先生在《春》里曾经写到过:“‘枚表弟,你不要着急,这多半不要紧。你以后留心点,不要再有那种’……他在这里省去几个字,但是他相信枚少爷一定能明白他的意思。”这段话与春晚的小品某句流行语是不是有些类似呢?但是,这么久了,这种语言没有流行起来,而兔年春节过后,“此处略去……字”的句子,一下子就火了,我真的思考了良久,恍惚之中我觉得,春晚的语言导向,语言的规范化,还真值得考究。

乱说一团,个人愚见,我觉得,春晚要办,但春晚要改,要按中性的态度去处理和对待。剧中人和与看剧人都应该正常化,中性化。批评要真诚,接受也要真诚。少点以偏概全,做点合乎逻辑的事,抛弃名利再看春晚,感觉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