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的老婆:六秒钟的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53:01

  

  福州 麦 李

  去年9月的一天,我在街头闲逛,走进一家新餐馆,发现老板小夫妻竟是熟人。多年未见,就聊了一会儿天。这对年轻人不到30岁,是福州小白领中最普通的那一种:大学毕业,有正当职业,顺利恋爱结婚,在家人资助下买了房,工作几年攒了一点小钱,和朋友合伙兼职开个店,以期挣更多的钱。下一步,也许买辆车,周末和朋友一起开车去郊外吃吃喝喝,再生个孩子,一步一步走向中年。

  当时我刚离开《家园》,思维还没有转向,还在研究福州人的生活状态。我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按部就班地过日子,这种生活就像轨道上的火车,跟它相比,《家园》年轻人的生活是各种奇形怪状的自驾车,中间还有手扶拖拉机,然而我们却要做一本杂志在这趟列车上发行,并渴望跟随列车一起驶向中产阶级的理想终点站!

  我离开《家园》后,有个朋友跟我说:我感觉《家园》特别在意“时间”这个元素,无论什么题材,都放在“时间”长度里来做——这真是我听过的最高赞美,超出了我的高度。这个说法让我意识到,我对福州的阅读还远远没有穷尽,而有才华的人总是隐身在坊间。后来我读香港作者胡恩威写的《香港风格》,他在前言里提供了几个城市阅读的参照系,有一段话这样说,“历史不再是一种单一线条的叙事体,历史的空间在城市里面变成各种各式的现象和事物。”于是可以从建筑结构、设计风格、商业运作、社会现象等不同角度来阅读城市——正好与那个朋友的结论形成一个观察城市的十字坐标。

  然而这个坐标也依然不能解决《家园》提出的问题:有一百个理由离开福州,为什么我们还在这里?我把它称为《家园》自创刊以来没有停止过的第一千零一问。如果看过香港人李照兴的电影处女作《潮爆北京》——一个80后女孩在北京生活去留之间的徘徊——会发现这是全世界青年都面临的问题:生活在一个城市,理想在另一个城市。当无法到达另一个城市时,“离开”就变成了一种理想,从而坠入了周而复始的想象。

  一个经常被遗忘的事实是,在对“离开”周而复始的想象中,你已经成为了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福州人了。你可以包装你的衣着,但包装不了你的胃口,可以包装你的话题,但包装不了你关注的重点,直到忽然发现昨天还在一起的同盟军,今天已经因为不同的城市再造而失去了共同的话题——如果你闻不出自己身上的气息,最好的办法是去另一个城市找面镜子。

  如此,你还敢告诉别人你有这样纠结不去、自怜不已的“理想”之问吗?要面对的事实是,在这个城市呆过的每一天,做过的每一件事,交过的每一个朋友,都决定了你生活的基本形态。

  曾经和朋友讨论过什么是都市周末:也许看一场有意思的展览,去一家格调和口味上乘的餐厅吃顿饭,而后逛逛商店,感受最新的时尚和往来潮人,晚上再看场国际化的演出或是声效俱佳的电影。她比较过北京上海香港后,认为只有香港生活才能带来这种乐趣。如果以此为参照,福州生活就只能算是家庭生活。可我们也永远不可低估这种生活带来的幸福、安宁与侵蚀。

  李照兴有个比喻:鱼为什么能一直朝前游,因为它只有六秒钟的记忆。所以如果你想做一条鱼,你就有机会见到大海;如果你不想做一条鱼,你会拥有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