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光标 个股查询:横山悟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02:10

横山悟禅

薛焕炳

  禅为何物?禅是佛教特有的修持方法;何以修持?禅定静虑,以求顿悟。在大林寺的声声礼忏中,我似乎有所感悟。

  说到大林,必然想起少林。世人皆知登丰嵩山之少林,而少闻武进横山之大林。

  少林与大林只是一字之差,其实,两座古刹真有渊源:佛教传入中土,禅师又云游四方,少林、大林同为一宗就不足为奇了。

  相传,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寝疾而薨,帝恸哭,遂不复立后,并邀各地高僧云集京都,为马氏做超度水陆法会。

  事毕,少林寺和尚慧轮云游东南,途经武进境内芳茂山,见山上隐约有寺庙之廓,便循小径而上。近前观之,只见断垣残壁,不见一僧一物。后闻知,此地原为南梁道士王八百炼丹之处!

  慧轮见此横山逶迤,蓉湖浩渺,湖光山色,又曾有仙道筑观,紫气东来,即立言:十年后在此必造一寺。

  十年后,慧轮历经千辛万苦,得于众人力助,最终如愿以偿,殿筑寺成。明太祖念慧轮心诚至尊,又得知其为少林长房之僧,便道:慧轮既为少林长房,现安家在常郡芳茂,该寺就谓大林寺吧。即敕赐“大林禅寺”一匾,寺名沿用至今。

  郊野的芳茂山俗称横山,古刹就坐落在山间。

  当时去横山,山上还是一片枯枝败叶,少见葱茏。只有寺前庵后那片竹林依然翠绿。今临窗再眺此山时,一场瑞雪已是银妆素裹,天地一色。远处似有隐约钟声传来,我顿有“在山自清,入世皆俗”的感觉,雪后禅意中使人再度沉浸。

  那是去年农历腊月十三,93岁高龄的静海禅师近日外出,未曾谋面。而其爱徒达胜热情接待了我,跟随静海20余年、刚刚接任方丈的他显得分外忙碌,而又那样干练,38岁操起全寺家业实不容易。

  自古名山僧者多,常郡的横山,在邑人眼中也算得上名山了。因此,这里历来多寺观,僧者、道士当然也就多了。

  横山大林寺驻锡者不乏高僧与大德,已知的有霁蟾、巨川、云庵、觉非、六度、袖岭、静海等。特别是云庵大师,这位云栖莲池的莲宗八祖祩宏禅师弟子,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主持大林庵,建大云楼,筑白云堂,最终大雄宝殿落成,大林一时成为常郡武邑之名刹。后来,连巡游江南的康熙大帝也赐“竹里寻幽径,云边上古台”一联与大林。

  可惜,这座古刹又在清咸丰年间遭兵燹。后来的建筑是在光绪中叶才由传德和尚主持重建的。

  而今,我也佩服刚刚卸去方丈的静海禅师。

  大师13岁出家兴化,14岁在苏州开元寺受戒,17岁在镇江焦山佛学院毕业,民国三十五年又于浙江大学文学系肄业,同年来常州天宁寺佛学院讲学。是年又任无锡汉藏佛学院教务长。见禅师禅坛如此阅历,我不得不佩服这位长者。

  静海是不幸者,又是幸运者。我从达胜禅师那里得知后来的一切。

  新中国成立后,静海在宜兴、常州等地从教多年,“文革”中下放溧水农村9年,直到1982年才回到久别的天宁寺。7年后,受当时武进县的礼请,上横山担当修复大林寺的重任。

  如果说大林禅寺在其手中建起七级浮屠,那么,在我眼里,静海所行善举胜过这巍巍浮屠。

  上世纪70年代初,我曾上过横山,进过古刹。不过,当时的禅院已僧去楼空,早已不闻暮鼓晨钟。寺内剩下一片残垣,尚存的大殿成为苗圃的办公场所,只有那株古柏、那口丹井、那些古银杏,像在诉说它们的不幸。

  静海与众僧30年的艰辛终于换来了古刹的新生。

  如今,大林寺已为全省佛教重点寺院。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楼、罗汉殿、钟楼、鼓楼、佛学院、华严善财塔等建筑焕然一新,特别是刚刚落成的大雄宝殿飞檐翘角,三层重檐,巍峨庄严,圆了静海法师最大的愿望。正如当年百岁老人苏局仙为大雄宝殿所撰一联:

  佛法无边看尘寰众生无罪

  人心有碍堕幻境唤醒有方

  静海是为众生普渡忙碌的,有此好心,必有好报。曾患顽症的他经过数次大难,九十又三的身板却仍然硬朗。是佛力支撑也!

  大林古刹是有别于其他寺庙的。虽说同是禅宗,却有仙道在先,丹气长留,佛道相融,故千年香火甚旺。

  据地方志记载,南梁有道士王八百隐于横山,建室筑舍,“修炼岁久白日飞升”。到了陈代霸先主政时,一座完整的“登仙观”已初具规模。后来,虽屡建屡毁,但丹炉不灭,道风依然。唐乾宁初(894)道士张蛟然重建登仙观。百年后的宋代开宝七年(974),又经过大规模营缮,成为东南洋洋“大观”。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改名为“冲虚观”。

  战争总是带来灾难,也给佛、道带来破坏。冲虚观没有逃过元末的那次兵燹,千年道观毁于一旦。至今,我们只能在清明山前、黄猫岭下见到那两口已有1500余年历史的炼丹之井。

  掀开井盖,紫气仍是升腾,明晃晃的水中犹留“王八百”的影子,还是道骨仙风,安逸飘然。要不是这位道家留有仙踪,后来的僧者不会在此参禅诵经。

  明初大学者谢子兰有诗云:

  石头数里横山路,丹井多年羽士家。

  圣代重开新宇宙,禅林仍易旧烟霞。

  沿阶细草龟毛绿,护竹疏篱象意斜。

  更有庭前松柏树,潮音也似学楞伽。

  大雄宝殿前,千年银杏树旁,有一方字迹模糊的《大林庵禅堂记》碑,刻于明嘉靖十六年。碑记亦云:“辟名胜于尘土,易荒岩为宝坊,与进瑜伽而禅诵,三者皆希有盛事也。维予邑横岘大林庵,兼有之方,行旅之自京口而东也,舟车百里,不睹山俯迤逦,左眺始楚楚一横岘出焉。大林庵踞腹宝古羽人宫,丹井尚在……”

  从谢诗、碑记的字里行间可以认定,此地确实先有炼丹人后有坐禅僧,古刹建于明。

  然而,我仍存疑问。中唐诗人戴叔伦题有横山诗,诗云:

  偶入横山寺,湖山景最幽。

  露涵松翠湿,风雨浪花浮。

  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

  自缘归思促,不得更迟留。

  横山寺即为大林寺。诗中描绘湖光山色,是因唐宋时横山之周的芙蓉湖尚在,文人墨客、渔家樵夫常在水中泛舟。这样说来,早在中唐冲虚观已改为横山寺?否则,不会有此诗的出现。登仙观——冲虚观——横山寺——大林庵——大林寺,究竟经过多少次释道之间的变迁?

  大林寺东有白龙观,寺观相临,佛道相近,互尊为安,这是横山的精彩。而白龙观的源头却在大林。要不是当年(宋绍兴年间)村姑误食仙桃,含恨投井,也就不会有今天白龙观的缭绕香火,而村姑投井的那口龙母井即在大林寺内!

  龙母古井也有别其他所见之井。井圈以整块沙岩凿成,井口足有一米五之大。井水满盈,升腾着微微暖气,又不时地冒出气泡,这哪是井,分明是泉。

  我仔细品读着井亭石柱上的那副楹联:

  井养飞龙神胎天赋

  峰移出震圣迹地传

  此联不知何人所撰,倒也道出了横山有龙的渊源。不过,此井建于何时却有不同说法。志上有载,建于明代;而我相信,应为宋代。如果绍兴之年此井不存,当年村姑所投何井?是耶非耶,还需考证。

  此时,殿内不时传来僧侣和善男信女的诵经声。

  大林香火之旺,缘自静海高僧与古刹的名声。这时,我想起佛陀与弟子的一段对话——

  弟子问:“这木鱼天天敲打有何意思?”

  佛陀答曰:“大搕大声,小搕小声,不搕不声!”

  哦,这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的道理,我似乎明白了禅语中隐含的哲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生之苦,不论大林少林,步入禅林或许是最好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