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樱花图片:教育与国家竞争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23:29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是决定其在全球经济体中地位的关键因素。

    2010年10月25日,《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发布研讨暨2010年度孙冶方“青年菁英奖学金”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活动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会上发布了2010《国家竞争力蓝皮书》。该《蓝皮书》系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由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博士主持完成。这是中国政府研究机构,第一次发布国家竞争力的分析报告。《蓝皮书》指出,科技、人才、教育、文化等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蓝皮书》指出,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因人口占优势,在G2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一,但反映一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人力资本构成指数却连续五年排在第18位,仅是美国的1/12,日本的1/10,差距非常大。人力资源素质指数反映了本科学历以上、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所占的比重。2004-2008年,美国、日本一直高居人力资本构成指数的冠亚军,加拿大由第4位上升至第3位,也有较强竞争力。这说明中国人力资源总量虽大,但是拥有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蓝皮书》显示,在教育与健康方面,我国的教育与健康指数在2008年为,在G20中排名第14名,较2004年提升了2位,但与欧盟国家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中国在高等教育入学率、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和获得改善的卫生设施比例这些指标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劣势,与中国大国地位不相符合。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指数一直排在第4位,虽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但指数值却不及欧盟的1/10,也只有美国的1/3,差距很大。世界著名高校主要集中于欧洲、美国,欧盟作为整体优势非常大,其他国家在这一指标上与欧盟差距都很大。中国虽然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校数量众多,但整体水平并不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近五年来不断提高,从2004年的第10名上升到2008年的第6名,但相对于欧美仍有差距。

    在科学技术方面,《蓝皮书》认为,2008年中国的科学技术指数在G20国家中排名中处于第6位,落后于美国、日本、欧盟、德国和韩国,但指数值却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中国从2004年的第10名稳步上升到2008年的第6名,指数值也不断上升,这说明中国的科技水平在近五年来不断提高。著名研究机构数量排名中前三位依次是美国、法国和德国,中国一直处在第7名。美国著名科研机构数量最多,达到329个,中国为61个。美国每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研究和技术人员是中国的5倍。作为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和体现——超级计算机拥有量排名中,中国排在第7名,低于美国、欧盟、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2008年,中国在超级计算机500强中拥有的数量为15台,排名第1的美国290台。

    在文化艺术竞争力方面,《蓝皮书》认为,2004-2008年,欧盟、日本、美国的文化竞争力稳居前三甲。中国由第5名上升到第4名,略高于英国和德国。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是欧盟,达到284处,其次为意大利(44处),中国(38处)居G20中的第3位。蓝皮书预测,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强,将来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蓝皮书》分析了中国最近二十年来,在全球经济体当中的竞争力,认为目前中国的竞争力,已由1990年全球的第73位上升,但也只能够排在全球第17位。

    而《世界经济论坛》在2010年9月9日发布的《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竞争力的排名只在27位。

    以GDP增长率名列前茅,已经升至世界“老二”的情况来看,竞争力的排名如此不济,只能说明我们经济数量的增长,主要靠的不是竞争力。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体中的地位低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主要是依赖低层次、高消耗、重污染、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如经济学家谢国忠所说:“中国经济的奇迹就是依赖那些极端温顺听话的工人。从中获益的,不仅有西方企业,还有设在中国的外包制造公司。后者尤以利用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著称。一家成功的中国代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最大限度地压榨劳动力。”倪鹏飞也说:(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我们是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一些加工制造业,以及一些加工组装的环节,这些都是低附加值的产业,并且是污染比较高的一些产业,所以我们更重要的就是,要向真正的制造、研发、设计、行销,要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通过这些来提升我们的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转型,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最重要的是什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得到一些启示:

    纵观国家竞争力名列前茅的国家,就可以看到:它们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瑞士继续独占鳌头,而美国在去年失去头把交椅之后,今年又被瑞典和新加坡超越,排名下降至第四位。北欧国家继续在排行榜上表现优异,瑞典、芬兰和丹麦均名列前10名,而挪威则排名第14位。北欧国家气侯寒冷,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并不好,但经济发展水平在欧洲乃至全球,却多年名列前茅,瑞士、芬兰、瑞典、丹麦等国,始终排名前10,其中瑞士更是在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竞争力最强的国家。北欧国家都有全球透明度最高的政府,人民对政府的总体信心很高,它们几十年以来都在教育领域做了大量投资。地偏人稀,以及自然条件和传统资源的局限,使北欧国家很早就重视人的资源,重视围绕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开展教育及研发活动。在教育上,北欧是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制的地区。早在1842年瑞典就开始实施,这项意义重大的国策,激励、督促和帮助国民,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增强自信。从而能够有很高的国家竞争力,且经久不衰。

    其实,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是所有发达国家的共同点。“二战”的战败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能够在战后二十多年就恢复经济,重回发达国家之列,有赖于此;“亚洲四小龙”创造经济奇迹,有赖于此;以色列能称霸中东,也有赖于此。

    可是,看看我国的政策,就不是这样的。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科学的春天”,但是,随着邓某人(对不起,老朽并非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敬,只是在文章里直呼其名,又不“唱喜歌”,往往会被“隐藏”,所以,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好在他的尊姓大名早就家喻户晓,朋友们都会知道这里说的是谁。)在日本“大开眼界”,自认为“知道了什么是现代化、近代化”以后,就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平心而论,应该说“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正因为如此,“发展才是硬道理”也就得以流行。但如何发展,把发展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是追求“急功近利”的短暂快速发展,还是循序渐进,从打基础做起,保证经济能长期良性发展,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了。结果,邓某人选择的发展道路竟然是不顾一切集中财力物力去打造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以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此,他推出一个至今仍有恶劣影响的“切蛋糕”理论:到处都要用钱,但是“蛋糕”只有这么大,你切一块,他切一块,剩下来给教育的钱就只有这么多了。只有先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才能有更多的钱来办教育致使三十多年来,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其占GDP的比例一度跌到全世界倒数第三,仅仅比动乱不休的海地和刚刚走出“红色灾难”的柬埔寨略高。

    但是,教育又不能不办,他又出“奇招”:只给政策不给钱!让教育“自谋出路”。于是,校办企业、校舍出租、无奇不有的乱收费、“超时猛进”的学费等等纷纷出笼;民办公助、集资办学、捐资助学、希望工程等等向民间敛财的方式层出不穷。这样的结果,就使得教育受到严重的摧残,学校到处充满了商业气息,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抄袭炒作、弄虚作假成风。这就使得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动力”——人力资源,日渐枯竭,难以满足提升经济层次,实现经济转型的需求。

    看看美国在对付最近的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的做法,也可以让我们得到启示:

    由于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不得不紧缩政府开支,国家竞争力排名下降。但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但没有消减对教育的投入,反而多次强调教育对美国经济、国家竞争力的作用。他说,教育、创新和基础建设不能放松。奥巴马去年在国情咨文中多次提及教育投入,并提出要“尊师重教”,每年的3月4号被定为全美“公共教育行动日”。3月4日,他在迈阿密发表演讲时,再次重申教育与重振美国经济的重要关系。奥巴马强调国家经济的复苏离不开教育的投入,未来十年近一半的新的就业机会所需要人才将不会仅限于只是受过高中教育的年轻人。他说:当我们牺牲我们对教育的承诺是,我们牺牲的是我们的未来。然而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我们的孩子应该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好。奥巴马说,美国政府正在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并希望国会两党团结合作来解决当前美国教育存在的弊端,并确保教育改革的成果。奥巴马承诺美国政府将会在十年内招收10万个新的数学和科学老师。他还强调:这就是我说的!我说我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美国。我说我不愿意放弃任何一所学校在美国。我在这里不能接受美国的失败!显然,他已经把教育上的任何“放弃”,都提高到是“接受美国的失败”的高度上。

    反观邓某人的“切蛋糕”理论,对教育地位的诠释,是不是有天差地别之感呢?

    世界上有没有先把“蛋糕”做大,再来办教育的国家呢?有!中东一些产油国,就是靠出口石油,先把“蛋糕”做大,再来办教育的。但是,这些因油而富的国家的人,吃着“大蛋糕”,已经普遍不愿意学习了,它们的国家竞争力,也没有因为有“大蛋糕”而提升上去。以人口比例来看,如果仿效这些国家的做法,不要说是“开发矿业有水快流”式的“杀鸡取蛋”、“寅吃卯粮”,只怕是把整个国家都卖光了,也不可能把那个“蛋糕”做到“能有更多的钱来办教育”的程度!

    其实,从根本上说,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大资本是人,中国人多,而且勤劳。但是仅仅靠中国人的勤劳是不能打造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力,就必须开发“脑矿”,让中国的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体力”的大而不强、低层次、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最大限度地压榨劳动力的“世界打工仔”经济结构,转变到主要依靠“脑力”的高科技、高创新、高附加值、绿色低耗的高智能层次的经济结构上来。而这除了发展教育以外,别无他途。当然,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不仅做不到把庞大的人力资源开发出来,创造社会财富,而且在年复一年地消磨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摧残着中国人的创造能力,是不可能担此重任的,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离不开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这些就留待以后再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