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仙山之心花怒放:中国农业,不平凡的2010与任重道远的20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15:04

中国农业,不平凡的2010与任重道远的2011

(2011-01-28 09:20:34)   2010年,对于中国农业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仍然实现了粮食大丰收;我们也经历了部分农产品价格戏剧性的大起大落。抗灾、游资、炒作、民生、物价、CPI……这些2010年的关键词无不与农业挂钩。农业,变得前所未有的“神通广大”,触及到从制造业到进出口贸易,从资本市场到市民菜篮子的各个领域。

这一年,我们的确经历了太多故事,有精彩也有无奈。面对2011年,我们要如何续写好农业新篇章?本期,我们邀请了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德钧先生,带领读者“温故而知新”,共同回顾2010,展望2011,探讨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之路。 

回顾篇

2010年,我们先后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西南大旱、北方冻春,继而暴雨、干旱、霜冻、雪灾,一一登场,大江南北,自然灾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对如此频繁的灾害挑战,中国今年的粮食总产量依然突破了万亿斤大关。是偶然的幸运?还是必然的成果?除了抗灾增产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需要在新年度保持?黄德钧先生对中国农业2010年的主要成就做出了如下总结。

 1 成功抗灾增产

在2010年,中国农业最骄人的成绩之一就是成功的抗灾增产。我们战胜了年初的低温冰冻雨雪灾害、局部地区的极度干旱与涝灾,在连续6年丰收的基础上取得了第7个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4641万吨,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长2.9%。这得益于我们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多方的积极努力。

2010年初,中央连续第七年出台 “一号文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在年初预算安排“三农”支出8183亿元的基础上,追加支农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为“三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面对严重的灾害,国务院又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先后出台了冬小麦弱苗施肥补助等政策措施,政策力度之大、针对性之强都是前所未有的,有力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同时,农业部门提出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救灾的理念;加强预测预警,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调整技术路线,并在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专家组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保证了粮食的丰收。 

  2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虽然农民收入还赶不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已经连续增长6年。在2009年5200元的基础上,2010年继续增长超过8%。这与2010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增多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包括农业补贴力度加大和农产品价格的进一步回升,使得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和家庭经营农牧业收入得以继续增长。此外,2010年以来,各地纷纷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改革,拓宽了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包括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农民转包土地的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国家不断完善农村征地补偿制度,征地补偿标准大幅提高,农民从征地补偿中得到的收入也不断上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此外,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民的股金收入也稳步增加。

 3.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在2010年均取得了巨大进步。随着城镇化劳动力转移的推进,土地流转加速,全国平均达到了14%左右。同时,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继续保持了每年10万家的增速,达到了30万家。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根据人均耕地资源少、户均耕地规模狭小的国情而做出的一项必然选择。中央已明确地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三农”政策的重要组织载体,并通过“一号文件”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从财政、金融、流通、产业发展等多方面,采取多种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各地在中央政策精神下,也积极探索,出台并实施了财政补助、贴息、政策性信贷与保险等各项支持政策。

   4. 涉农投资持续升温

在2010年“一行三会”通知的鼓励下,非农资金进入农业成扩大化趋势,涉农企业上市的数量和比例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传统的种养环节,企业上市得到资金的热捧是一个好的现象。

 “一行三会”指导意见是国务院“新36条”在农村金融上的进一步细化,其意义首先在于打开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大门,例如村镇银行与小型贷款公司的建设。未来农业发展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可能对金融业提出长久的需求,民营资本在农村将大有作为。其次,“一行三会”指导意见为县域经济投资农业食品企业提供了契机,其中提到重点支持涉农企业上市,这将有利于该板块的推出方式。可以说,在金融资本的助力下,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

   此外,201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农业领域也在许多方面出现了转机,甚至实现了新的发展与突破。例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克服了2010年初金融危机带来的农民工返乡的窘境。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比居然增加了1000多万,达1.6亿左右。可以说,中国农业在2010年获得的成就是突出的,但同时也为我们在2011年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挑战篇

在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农业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依然面临着巨大困难与严峻挑战,可谓任重而道远。在新的一年,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严峻的。

  1.土地流转急待细则出台

在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下,占补平衡这个原则怎样在既有的法律框架下实现农业的恰当集中经营?怎样面对工商企业及资本进入农村?成都和重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如何进一步深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深思与探索的课题。

 2. 农产品食品安全与流通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中国农产品从总量和供求关系上来看都是平衡的,但是安全的、高品质的农产品仍然供不应求。而且,如何解决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的流通问题,如何解决农产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多方力量的努力。尽管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上达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的高度关注,但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相关的行业协会主管部门仍然缺乏科学的态度——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3. 农业科技发展乏力

上世纪70年代的小麦、80年代的杂交水稻、90年代的转基因棉花,都成为中国农业科技具有代表性的突出成果,但是新世纪以来,重大的革命性的农业技术创新有哪些呢?答案显然不容乐观。中国人口仍在不断增长,18亿亩的耕地面积“红线”也不断受到城镇化的威胁,单产的提高是我国粮食不断增产的主因之一,而科技对于农作物单产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也说明我们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正承担着非常艰巨的任务。

 4. 农村金融仍然发展缓慢

主要问题表现在农民和企业的金融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全国2800余个县,约4万个乡镇,一个乡镇里面一个金融机构都没有,甚至连信用合作社都没有,这样的状况并不鲜见。农业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金融资本的足够支持。

   5. 新农村建设问题

新农村建设主要关注生产问题、生态问题和生活问题,但有些地区片面地理解了新农村建设,其实一味地实施强拆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所鼓励的,修新房也不是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涵。我们需要明确,城镇化不是城市化,农村要像个农村的样子,错落有致,有山有水有桥有路,抬头看天,天是蓝的,低头看地,地是绿的,这才是我们期待看到的新农村。

  6. 农田水利问题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此言切中要害。我们现在仍然在吃集体经济时代的老本儿。新的政策已经提出,各地要把卖地收入的10%用于支持水利建设,但能否贯彻,仍需要观察。

   7. 城乡统筹

农民工在城里能否呆得住的问题,户籍制度尤其是中小城镇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进一步统一考量的问题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城乡统筹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医疗和社会保险、土地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等综合推进。

 8. 特色农业的发展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新功能不断得到拓展,比如休闲农业。现在全国园区达到了2万家,还有150万家“农家乐”,年创收1500亿元,参与人数达到了4亿人次。休闲农业还包含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新型的业态,但缺乏关注、管理以及推动。 

展望篇

步入新的一年,中国农业如何在2010年的基础上,延续辉煌,开拓新篇章,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课题。

  1. 粮食安全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特征是脆弱平衡、强制平衡、紧张平衡。所谓“脆弱平衡”指的是保障的资源条件缺乏,尤其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所谓“强制平衡”是经济要素投入大,政府强制主导;所谓“紧张平衡”是指我们保障的能力不宽裕,不仅要“吃饱”,还要实现“吃好”。尤其需要提出来的就是节水,旱作农业、节水型农业是我们未来追求的重点。

 2. 土地政策

未来,中国的一个农户平均经营规模达到日本和韩国的水平(平均3公顷)是可能的,途径是通过土地的流转来扩大农户适度的经营规模。土地流转流向谁不重要,流来干什么很重要,因此要坚持“3个不得”,即“不得损害原承包户的利益,不得从事非农化产业,不得改变土地的原属性”。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应取得农民、企业与消费者共赢的局面。

 3. 产业政策

在宏观政策上,如何在WTO规则下,从现有的“4补贴”上升到“5补贴”、“6补贴”,对最低收购价的品种能否扩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区域政策上,对粮食主产区要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在西部地方财力薄弱的地方,关于能否通过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解决补贴问题和补偿问题,正在实施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4. 县域经济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未来一二十年将是县域经济大发展的阶段。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和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问题。中国有10亿人生活在县级或县级以下的区域,提高他们的收入关系到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县域经济很大一部分产业是属于农副产品加工业,最近五六年来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这是很好的趋势。可以说,县域经济内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城乡统筹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问题,因此需要国家在财税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

 5. 现代农业服务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六大关键行业中有两个涉及到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服务业有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是国家应继续提供公共品对“三农”的服务问题;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化、商业性的服务介入“三农”问题;第三个层面是合作社和农户通过组织化程度提高的自我服务。这三个层面的服务水平目前都比较低下,需要大力扶持发展。

 6. 引导非农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

实现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农业的产业资本融合,让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或接近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引导非农资本主要进入六个方面:农业科技尤其生物科技、规模化的养殖、经济作物的种植、品牌食品的加工、农资及农产品的流通,包括农村金融在内的农业服务业。

 7. 农业的全产业链化经营将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大行业、小企业”状态,将会在集中度提高的过程中得到改善,农业企业及食品加工企业将向规模化、现代化、一体化、品牌化转变。

 8. 应对国际挑战

国际粮价已经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最高,由于受阿根廷干旱、澳大利亚洪水、北半球低温以及中印新兴经济体粮食需求增加的影响,全球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农产品的“四大属性”(食品属性、工业属性、金融属性和政治属性)中的金融和政治属性愈发凸显。粮食很可能作为“白金”已经成为继主权货币、“黑金”(石油)等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因此未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会明显加强,这是我们未来要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另一方面,鉴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怎么样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适度地进口一些大宗农产品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0年这一页已经翻过,回首这一年的成败得失,面对新的一年,我们脚下的道路变得更加清晰。虽然几多坎坷,几多波折,但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全面复苏,在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中国农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在“十二五”时期呈现出新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