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安荞个人几岁:北京为何是“不得不王之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40:04

夏代鲧作城郭的时代,都城诞生了。那时的都城是什么样子的?文献中没有记载,但考古发现再现了那个遥远时代的都城面貌,据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商宫殿遗址的考古发掘,当时都城分为宫城和外城,全城以宫城为中心进行规划,突出宫城的重要地位,外城的东、西、北三面城墙长达4590米,由此可以推知夏代都城已具一定的规模。鲧以后,夏代曾数度迁都,禹迁都至阳城,太康时又迁至斟。至夏桀时初步具有了王畿之制,王畿范围东至河济,西达华山,南至伊洛,北及羊肠。商代自成汤建国后至盘庚之前凡5次迁都,盘庚迁至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墟[图1],据考古发现,都城规模宏大,范围将近30平方公里。都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宫殿区和大部分居住区位于南,王陵区位于北。宫殿区位于洹水之南的高台上,西、南有人工挖掘的防护沟即大灰沟,与北、东的天然河道组成一个完整的护城河围绕宫城,宫城是都城的主体和核心。盘庚迁都殷后,都城自此稳定,有利于邦畿千里制度的形成。虽然商经常迁都,但其范围均在今河南境内。国家以大邑商(即都城)为中心,围绕在大邑商之外是很多的中小都邑,这就是邦畿千里的形式,也就是商代的政治疆域。

  "邦畿千里"出自《诗·商颂·玄鸟》,说商代王畿规模达千里之广。所谓王畿是指王的城邦,夏代已有其制。商人将国土分为五方即中商和东、南、西、北四土,中商是商的本土,以王都为核心,称为"大邑商",商王分封的诸侯领地及服属于商的各方国居于大邑商的四方即四土。邦畿的特点是以王城为中心形成一个同心圆的城邦布局,四方服从于中央。

  周代继承商代的分封制,各诸侯国纷纷在其封国内营建自己的国都和大小采邑。为了实现周王一统天下的目的,确定了一套完备的王畿制度[图2]。在千里王畿内,自王城往外,百里曰郊,再百里曰甸,再百里曰稍,再百里曰县,再百里曰都;由内往外,二者之间均相距100里。王畿以内是天子的居所,是天下的中心,王畿以外的土地,由天子分给众诸侯。天子的邦畿以1000里见方,邦畿之外有"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以及更远的"蛮畿"、"夷畿"、"镇畿"和"藩畿",他们的土地并非都归属于天子,而是以觐见次数的多少和不同种类的贡物方式来表现与中央的政治隶属关系。向外500里的地区叫侯服,侯服内的诸侯每年觐见一次;侯服向外500里的地区叫甸服,甸服内的诸侯每两年觐见一次;甸服向外500里的地区叫男服,男服内的诸侯每3年觐见一次;

  男服向外500里的地区叫采服,采服内的诸侯每4年觐见一次;采服向外500里的地区叫卫服,卫服内的诸侯每5年觐见一次;卫服向外500里的地区叫要服,要服内的诸侯每6年觐见一次。要服之内为九州,九州之外统称为藩国,藩国则要每更替一个国君才能觐见一次。

  很显然周代的五服制度就是典型的邦畿千里的圆心形式。

  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于伊洛之间营建新的都邑以为东都[图3],"俾中天下",谋求在国土的中心点即地中建都。按邦畿千里之制,洛邑"四方入贡道里均",处于四方入贡的圆心即四方到洛邑的距离都相等,是最符合于邦畿千里的圆心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