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晴同居男女:演出频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3:16:25
从纽约看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运营
2004-11-25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城市商圈建设与文化圈建设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应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文化圈又该怎样去创建呢?
你也许不会相信,在美国纽约市每天上演的几百场百老汇演出中,有2/3是不为赚钱的;除了造价昂贵的大剧院外,随处可见市民在街头巷尾朴素的文化场所里自娱自乐。正是政府及众多基金会撑起了文化建设的大伞,才让所有市民都可以在伞下惬意地享受文化。
非赢利性文化成分比重最大
在西方文化理念中,文化产业具有一定商业性,但文化发展过程包含了大量我们称为文化事业的非赢利性的成分,这些非赢利性文化活动是全体国民都有权享受的一项权利,它的繁荣程度代表了一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
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中最大的特点是非赢利性成分比重非常大。美国纽约,这座有800万人口的城市里,有电影院282家,博物馆360个,图书馆1279个,戏剧制作体1287个。这四大门类中,只有数量最小的电影院是纯商业性的;图书馆、博物馆完全是非赢利性的,前者由政府包办,完全免费向市民开放,后者多由私人基金会及个人赞助;戏剧中少数是商业的,多数则是非赢利性的。
比如百老汇36个剧场,每天晚上共有上百个卖票的正规舞台演出,有2/3是非赢利的,这还不包括更多的不卖票、不登广告的社区和学校的业余演出。事实上,伦敦、巴黎等城市的情况也差不多,日本东京每晚有300台左右的演出,其中大部分也都是非赢利性的。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不一定要建很多昂贵的大剧院,剧院讲求多样化。以百老汇闻名的纽约,也有大量最简陋的小剧场,纽约文化人还很以此为荣。
市政规划必有文化区
发达国家在进行宏观的市政规划时,除了中心商业区外,一定会建专门的文化区。在纽约,城市商业中心是大家熟悉的第五大道和时报广场,与此同时,还有两个文化区。
较早建立的一个是基本自然形成的格林尼治村,这是知识分子与艺术家聚居的地方,周围多的是艺术电影院、中小型百老汇剧场以及文人们写作、讨论的咖啡馆;还有一个没有围墙的纽约大学,校园中心的华盛顿广场是众多街头艺术家自由表演的大舞台。
较新的文化区是1960年由政府和大公司、基金会合力策划建造的,以林肯表演艺术中心为龙头的上西区。这里本来比较穷,自林肯中心建成以后,从这里的两个歌剧院、两个话剧场、两个音乐厅、一个多功能剧场、全美最大的表演艺术图书馆和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一直到北边哥伦比亚大学的50多个街区都渐渐发展起来,成为文化人青睐的住宅区,周围的商店大多是有个性的小型精品店和高科技店,有好几部反映“雅皮士”生活的著名电视剧如《赛恩飞》、《朋友们》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而且一拍就近十年,又反过来提升了这个地区的声誉和文化品位。
这两个地区的文化不但档次不比百老汇剧场集中的时报广场商业区低,反而更为高雅。文化人通常认为时报广场是外地外国旅游者看热闹的地方,而格林尼治村和上西区那一带才是真正有格调的文化区域。
文化发展的政策倾斜
在国际大都市文化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公共图书馆,由政府负责。图书馆的数量、馆藏及开放程度,决定了城市居民的文化修养,并能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繁荣。
纽约市共有大小1200多个设备齐全、环境舒适的图书馆,并有专为孩子和父母共用的阅读场所,这些图书馆绝不豪华奢侈,任何人只要出示相关证明,就可得到免费借书证,一次可借十本之多。许多图书馆还设有自己的网站,读者在家中就可以查阅或办理借书手续,十分方便。
图书馆对市民文化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往往是惊人的。美国最大的非赢利性剧院创始人乔·派普出身于贫民家庭,因为在图书馆迷上了莎士比亚,决心要像图书馆一样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莎士比亚演出,他和一批同事用一辆卡车拉着布景道具在各公园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纽约市政府为他们的成就所感动,专门拨一幢曾经做过图书馆的大楼,让他们改建成一个拥有四个演出场所的剧场大楼;政府还在绝不允许盖房子的中央公园里破例划出一大片地,让他们建成一个拥有2000多个座位、有最新灯光音响装置的永久性露天剧场,请包括好莱坞明星在内的一流演员来为观众免费演出。
近20年来,纽约市政府对文化发展,尤其是非赢利性的文化产业一直实行扶植政策,比如经济补贴、免税政策等,连原来文化氛围相对较差的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也有了一些大型文化设施,如布鲁克林音乐厅和从曼哈顿搬过去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从而带动了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发展。
文化基金会撑起半边天
事实上,美国大多数艺术表演中心、博物馆、演出团体等都是非赢利性单位,政府的文化拨款在发达国家中算是最少的,除了图书馆以外不包养任何文艺团体,但各级政府还有文化基金会,更多的是各种私人基金会,在非赢利性文化团体提出申请的情况下,由这些基金会为他们提供经费支持。
所有基金会都有一个原则,就是不搞商业文化,只赞助非赢利性的艺术。博物馆和非百老汇的戏剧演出等都要靠基金会赞助。社区的文化工作者和艺术家也都可以制定计划,向基金会申请赞助。
基金会评审时要看计划的公益性和申请人的业绩两个方面,能否赚钱决不在考虑之列,相反,以后还要审查被赞助者是否按规定做账,不谋取利润。
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保证低收入的市民也能享受到文化艺术。对于还没有收入的市民——学生,教育部门长期和文艺团体及基金会连手,组织艺术家到学校演出,让所有学生都能欣赏到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把文化始终放在赚钱之上来考虑,文化事业最终也会为社会带来财富,但一定要从长计议,不能急功近利。这是纽约市文化发展的成功理念。
值得借鉴的经验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体制有其优越性,因为我们有领国家工资的专职文化干部,应该说文化局、文化馆(站)已经打好了一个不错的基础,问题是怎么来用好它。
从国际大都市的经验来看,商业性的文化产业自有商家来办,无需政府(除必要的管理以外)过多的关照,真正需要政府扶植的是那些无法赢利但却能造福平民百姓的文化领域,如社区的图书馆、业余文艺辅导活动等等。
我们的媒体喜欢介绍百老汇和好莱坞,还常讨论如何打造中国的百老汇和好莱坞,却不想想那两个金字塔尖底下有着多少业余剧团和民间制片人摄制组。与其像某些地方宣称的几年之内建成“东方好莱坞”之类,还不如设法营造一个能让市民有更多受益的格林尼治村,这要现实得多,也更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