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与喇嘛教:农村籍大学生凭什么非得回农村?_刘著民_凤凰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06:43

农村籍大学生凭什么非得回农村?

2011-03-09 14:40:56

归档在 时评 | 浏览 6435 次 | 评论 26 条

 

今年1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调查表明:农村发展亟待人才支持,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的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

 或许是要对此呼应: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说:““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看得出王馆长是关心馆长农村建设的,于是她认为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就会“脱离”农村,显然是一个“悲剧”。言外之意,与其出来不回去,不如干脆叫农村孩子不出来,不读大学窝在农村“广阔天地”继续在田地上奋斗。

 我想,不管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回不回去建设被占得差不多,拆得差不多的农村,这都是他们的自由和选择,目前还没有那条法律法规让农村大学生只准留在农村,不能连闯、乱跑,获得一种新生活的权利。

农村籍大学生凭什么非得回农村?

农村籍大学生凭什么就应该窝在农村?

这没有道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鲤鱼跳龙门”之说,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对家庭,周边人群来说就是“跳进龙门”,父母姊妹、亲戚朋友还指望这些农村籍大学生带他们去看看这广阔的世界,你叫这些农村籍大学生大学一毕业就会到乡村,他们孤独的、寂寞的、缺少同伴儿的。据说,每一个回乡的农村大学生都要遭遇这些阻力:世俗的目光、家人的反对、物质的贫乏、生活的清贫、自我价值的怀疑。新农村建设不能指望几个农村籍大学生就搞得定的,这需要制度的设计、人才的培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就算农村天地再广阔,很多大学生学到的很多知识其实很难有施展的空间和舞台。

从理论上说,改造农村,建设新农村,从农村走出去,学到知识后回来农村,建设农村的大学生最合适。但是最合适并不等于就要他们一定回来,甚至干脆就不让他们出来考大学,我觉得这很荒谬。

 农村籍大学生回农村能干啥?可以发挥多大的能量?这都是一个问号。我们可以想象,已经接受了城市的文明,准备依托城市各种信息资源和渠道实现自我理想的的农村籍大学生回到农村如何报效为自己上大学耗尽一生积蓄的父母,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和方法,这一定是问题。举个例子,现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搞的村官运动,说得好听是农村籍(含城市籍)大学生回农村施展才华,说难听就是“曲线就业”而已,因为当村官的年限一到,这些村官就会想办法往上走的,据说很多分到农村当村官的大学生就被镇、县、市截流留在机关,大学生没有这些可能回城,上升的前置政策,很少有人会以重新回到农村这样的方式面对仍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的。同时,全国各地推进城市化、城镇化的步伐非常猛烈,或许农村籍大学生还未来得及施展所谓才能就可能面对失去土地、失去工作的境地,这很危险和尴尬。

  人人生来平等,后来的社会制度造成了人与人的机会不均等、财富不均等,如果连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都被剥夺,我很难想象我们的社会会成为一个怎样的社会?“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生仔会打洞”的腐朽思想仍然根植在21世纪一些精英、专家、学者脑海里,不能说不上一种悲哀。当我们的社会不再是用某种法律,用某种行政命令去指挥人们强制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充分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希望。

 这位王馆长以农村籍大学生不回农村的理由,呼吁不让农村孩子读大学,这就像菜刀可以杀人,就全面禁止菜刀使用一样荒唐可笑。

农村籍大学生凭什么非得回农村?

农村籍大学生凭什么就应该窝在农村?

我想这不是王馆长一个人的想法,而且以她为代表的所谓精英们的想法。我想,中国教育从未达到却还是一直倡导的“优质、均衡”发展方向或许在王馆长他们城市、农村泾渭分别的大脑看来,简直就是“胡搞”,于是准备将其“搞糊”。

【刘著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