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组合徐曼妮:雕栏玉砌老书院山货海产正一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8:30:11

雕栏玉砌老书院山货海产正一街

  版名:珠海读本 社区地理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3-11 作者:李洁琼 梁清  摘要:位于高速公路的接口,下栅社区素来被称为“珠海的大门”,不过,按照老居民潘珍的说法,下栅社区也就是一个“麻雀地”,也被称为“小金山”。由于下栅临海、临澳门,居民无论是种地还是经商,均可以保证三餐饱,于是“五湖四海飞来的麻雀,都在这里落脚,吃饱了有的落地生根,有的飞散到各地去”。

(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书院房顶古迹尚存,如今只能供小鸟偶尔停歇。

    昔日的书院,今日的粮仓。

    位于高速公路的接口,下栅社区素来被称为“珠海的大门”,不过,按照老居民潘珍的说法,下栅社区也就是一个“麻雀地”,也被称为“小金山”。由于下栅临海、临澳门,居民无论是种地还是经商,均可以保证三餐饱,于是“五湖四海飞来的麻雀,都在这里落脚,吃饱了有的落地生根,有的飞散到各地去”。

    因了这样的关系,下栅社区是金鼎除官塘外的另外一个“百家姓”村,随行的居委会主任欧瑞礼告诉记者,他本人欧姓,另外有潘姓、古姓、陈姓、梁姓、张姓等上百个姓氏,但是每个姓都仅有几户人家,大部分人“客居”下栅的时间还不足一百年,因此,总人口约为2000多人的下栅社区,除了有一个金山书院的遗址之外,连一个宗祠也没有。(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据资料记载,金山书院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内设各种珍贵的雕栏玉砌,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金山书院与凤山书院、风池书院并列为珠海地区当时最大的三大书院,清华大学创始人———唐国安曾就读于此。潘珍回忆,以前门口有一段坡,两边有两只威风的狮子,“小孩子都不敢看”。历经时代变迁,金山书院已经在解放后改造成粮仓。

    社区传说

    白须公,庇护神!

    在这样一个没有宗祠信仰的群体里,白须公成为“百姓之村”共同的寄托。白须公是立于下栅村口的一个土地神。白须公的周边有三棵200岁以上的细叶榕,另有三棵不知年龄的石密子,村民古先生告诉记者,白须公“非常灵验”,他小时候曾经看见一辆拖拉机把一个小孩子撞在白须公面前,但是小孩子安然无恙。古先生说“因为白须公在保佑他。”

    而大约在1967年,也出现过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由金山书院改造的粮仓着火了,有人跑到附近的白须公面前拜一拜,天上突然就下雨了,把大火浇灭了,粮食终于免受火灾。

    此后,有钱人捐款修了“凉亭顶”,增加了石凳以及其他的健身设施,此地更名为“白须公公园”,每逢初一、十五,或者是节日,来烧香祈福的村民更是络绎不绝。“三棵细叶榕以前奄奄一息,后来有人来打鞭炮之后 ,细叶榕也重新焕发了绿意”,古先生说道,白须公也因此被村民奉为庇护神。

    社区怀旧

    消失的古建筑

    提到金鼎,不少读者会在印象中形成古建筑的形象。的确是,由于历史原因,金鼎有着丰富的寺庙、书院、碉楼等古建筑标本,遗憾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成了炮灰,唯有记忆留在老一辈的心目中。

    潘珍带着记者走访了一度赫赫有名的“文武帝庙”,在一栋新建的5层高楼面前,潘珍说,“这里就是文武帝庙的正面,原来有一文一武两大镇门将军”,可是,任凭记者如何想象,均想象不出文武帝的威风,倒是在离开的路上,一个一个挖出来的石墩,彰显着文武帝悲惨的结局。

    “不要在破坏之后才说保护,”潘珍非常痛心,金山书院毁了,文武帝庙也毁了,以前的菩萨庙也消失了,希望后人能够有意识地保护古建筑,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

    社区总理

    金鼎“第一个农民”

    德高望重的老村民潘珍,被居委会主人邀请当做下栅村历史的讲解人,而他自己也毫不讳言,他是金鼎第一个组织农民成立当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因此他也自称“金鼎第一个农民”。

    据其叙述,现年84岁的他,已经有55年党龄了,他曾经参与革命工作、土改工作,此后又担任下栅首任民兵队队长,专门负责看管粮仓。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粮仓吃,在粮仓睡,没有谁比我更熟悉金山书院的原貌了”。

    村民古先生介绍,潘老对工作尤其热心与尽心,在他担任村职务期间,下栅村的各项工作也开展得非常顺利,如今他虽然退休,仍然常常为村里的事情奔走。听闻南都记者来采访下栅的历史,他也爽快地答应配合,希望能够通过南都的宣传吸引政府部门的关心,以使对村里的发展更有利。

    好去处

    山货海产一条街

    来到下栅村,古先生说,“你必须得走走这以前的山货海产一条街。”古先生所指的“名街”即是从金鼎市场进村,及至绕过白须公公园到居委会,那条街现名“正一街”。

    古先生向南都记者介绍,下栅逢1、4、7日为“圩日”,与逢2、5、8的南朗圩以及逢3、6、9的三乡圩并为当地的三大“圩日”,来自香山县(现名中山)的村民们汇聚这条街,摆卖各种各样的山货、海产品,以及蔬菜瓜果,买卖交易尤为繁荣,讨价还价热闹不已。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圩日已经慢慢淡化,走在老街上,仍然可以看见高高的门槛以及雕花木门,古先生介绍,“那一间间以前都是商铺”,不过现今住满了人,门前还晾着衣服,一路走过去,不仅可看见正在播放的视频,也可看见哺乳中的女人,烟火气息尤为浓烈。

    采写:南都记者 李洁琼

    摄影:南都记者 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