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之所高清在线播放:卫生部为“一滴香”正名引发的忧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51:38
  

卫生部为“一滴香”正名引发的忧虑 


毛牧青/文

 

日前,卫生部召开食品添加剂新闻通气会介绍,经质检总局、国家药监局等多部门调查发现,“一滴香”、“火锅飘香剂”等产品属咸味食品香精,如按照标准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在人预料之中的是:卫生部为“一滴香”正名,自己连其成分也搞不明白,也只能引来一片围观和质疑声。

我不是烹饪师也不是烹饪爱好者,所以先前并没听说“一滴香”。最先听说这个名还是去年南京那场沸沸扬扬的“毒龙虾门”。记得有次看了一个电视报道:一记者采访某个龙虾餐馆的厨师,问炒美味龙虾加什么东西,厨师神秘兮兮说“放了一滴香”。记者问什么是“一滴香”,厨师含糊其辞道,就是一种“化学的物质”,一种增香剂。随后“一滴香”连同“洗虾粉”,都成了隐患和风险的“毒品”嫌疑,以致引起食监、卫生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多向检测。

随即“一滴香”等类似调料是否大量适应于餐饮业,一时众说纷纭。

后来我读了去年9月底的那期《南方周末》的《一滴香虚惊一场?》的报道,才得知“一滴香”原来产地是我们青岛的平度市。这让我瞬间产生一丝自豪感:原来我们也有“秘招”哈。

“一滴香”引发的“毒龙虾”似乎就那么过去了。因为此后并没有权威人士或部门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一直无从定论销声匿迹。而据当时的《南周》此文的引用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的话说,餐饮中究竟是否可以添加“一滴香”这类食品添加剂是个新问题。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虽然规定了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录和最大使用量,但并没有明确标示是否可用于餐饮烹饪。以制作“一滴香”的配料之一的氨基乙酸(甘氨酸)为例,“国标”规定其功能为增味剂,但并未说明是否可用于餐饮领域。而《南周》记者查阅国家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也未发现此类说明。

陈君石还点出预料中的“麻烦”:小小的“一滴香”最后可能演化为分段管理体制下谁都管不了的大事件。

此话很有味道——很简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安全的分段管理原则,卫生部门负责综合协调,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负责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督管理。

小小的“一滴香”调料检测,谁来评估风险?或者说,谁是承担主管和技术检测部门?似乎无人敢于主动请缨。这才是要害之一。

由此便也再度引发了各部门职能交叉相互“踢球”的扯皮难堪。

按食品法等规定,“一滴香”具体含有哪些成分,应属质监部门检测;而成分是否有害,却是由卫生部门论证。顿时一个产品的评估程序,成了起码两家以上相互扯淡相互推诿的问题。

一个简单问题被复杂化了,也成了质检和卫生部门各执一词的理由。于是有利都争着抢,无利甚至有害都极力推。小小“一滴香”检测评估所折射的,恰恰是我们体制的弊端!

我很赞成《南方周末》质疑“一滴香”该文最终发出的意味深长感慨:“在没有科学检测支撑下,在此类事件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之下,在食品安全各扫门前雪的管理模式下,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情绪没有消融之前,“一滴香”绝不会是食品安全的最后一例。”
         半年就这么过去了。现在终于有了卫生部结论。表面很权威很给力,却遭遇社会的普遍质疑。这反倒证实一个“中国特色”所独有的民间对“官员、专家诚信缺失”的反弹。在到处呼喊“放心产品”、“绿色食品”、“信得过产品”的吊诡环境中,严酷的现实,亲身的体验,人们得出这种对产品(或商品)“放心多了不放心”的逆反结论,丝毫不奇怪。

不要小看“一滴香风波”,对它是否科学评估,对其他类似作料的成分鉴定好坏,起着一个“蝴蝶效应”。这是对大大小小类似的“二滴香”、“三滴香”的生产鉴定和风险评估起着示范作用。这里的“示范”,既有好的规范,也有不好的仿效。单就我国常年的混沌市场现状,消费者不得不面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不好的效仿”产生无奈的担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不相信一些“国产货”的承诺,怀疑生产者、经营者的诚信、甚至警惕某些“有关部门”的道德不检点。

这里,也让我想起去年11月,北京小朋友张皓通过自己的试验检测,发现市面上的一些蘑菇遭漂白,顿时引起人们对“毒蘑菇”的警惕。而北京工商局、食安办反应很快,于12月初立马把在13家超市、市场抽取的132个样本进行检测后的结果公之于众,“有3个样本检出荧光增白物质,合格率为97.73%”。也就是说,蘑菇合格率几乎百分百,实际是反驳张皓小同学是在瞎胡闹,客观起到了很负面的社会效应。然而有意思的是:民众不买这些权威部门的账,却对一个小屁孩的化验结果深信不疑,这让政府专职部门大跌眼镜很尴尬。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这叫“假作真来真亦假”效应,假货多了真货被陪绑,是长年来一些政府和相关部门经常隐瞒真相不说人话监管不给力造的孽。这种政府和相关部门遭质疑现象,说明他们的权威和诚信早已被打了折扣,成了喊“狼来了”的骗人伎俩,难怪有网友出怪话,“凡是政府出来辟谣,那都是真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和悲哀。

面对猖獗的官场、商场、职场乃至人际交往等等的肆无忌惮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现象,仅一个小小的“一滴香”的遭遇不难看出,我们的良心、诚信等起码道德底线的溃堤,已到了无可复加的难以收拾恶劣地步。它所审视并留给人们的思考,恰恰是我们国民的道德素质。而这里的最重要的,还是那些执法者的监管不作为和官僚腐败之风。

现在卫生部一锤定音,让我市的“一滴香”厂家如释重负,他们可以借卫生部的“权威发布”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据了解,被我市平度的一些厂家声称的“成分90%以上是大豆和色拉油”的“一滴香”,终于可以以商业秘密的“独家秘方”和卫生部“科学评估”这两把宝剑,继续大干增效去生产这“只需一滴,清水变高汤”的神奇效应食品了。

是喜是忧?难以定论!

因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同样,历史的教训值得警惕。如今伴随“一滴香”正名,可许多消费者引发了更大的忧虑:“一滴香”正名了,那其它的产品商品的质量是否能正名?又有谁去规范它们呢?

这,或许不是卫生部门一家所能解决了的社会纠结。

2011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