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青色配什么颜色好看:唐太宗陪葬品《兰亭序》传世新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11:50

唐太宗陪葬品《兰亭序》传世新说

(2007-03-30 13:13:13)转载 标签:

倪方六

盗墓

兰亭序

李世民

郗昙

陈伯茂

乾陵

书法

智永和尚

王羲

此文接上篇《项羽爱妾墓中出土<孝经>之谜》,系《 中国盗墓史上的四大“文化传奇”》中一部分。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没而复得,得而再没,在中国盗墓史上同样极富传奇色彩。
图:《兰亭序》(唐·冯承素摹,神龙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兰亭序》(元·赵孟頫摹本)图:《兰亭序》(宋·仁宗赵桢摹本)图:《兰亭序》(隋·开皇摹本)图:《兰亭序》(清·康熙摹本)图:《兰亭序》(现·毛泽东手书)

图:《兰亭序》(清·郑板桥摹本)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是大家当年都能背出了经典名文。其作者就是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世又称王右军。《兰亭序》的由来这里说得很清楚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即《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行书法帖,精品中的精品,其在中国书法史上享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
 
对于《兰亭序》的存传迷失,比较传统的说法是这样:王羲之视《兰亭序》为自己最得意之作,当传家宝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七世孙、隋时的王法极手里。王法极一心事佛,遁入空门,取法号“智永”,后云游至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永欣寺为僧三十年。智永圆寂后将真迹传予弟子辨才。到了唐朝初年,酷爱名家墨宝的太宗李世民遍寻王羲之、钟繇等人的书法,据说出重金悬赏索求《兰亭序》真迹不得。后来听说真迹在会稽辨才和尚的手中。李世民召见辨才,希望看看真本《兰亭序》。辨才装糊涂,不承认在自己手里。李世民苦求不得,对主子心事了如指掌的尚书房玄龄出了个馊主意,荐监察御史萧翼去偷《兰亭序》。

图: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萧翼从李世民那里带着几本王羲之杂帖真迹,扮成穷书生来到永欣寺,有意与辨才套近乎。一日,萧翼与辨才谈及书法,称有几件祖传王羲之法帖,但不知真假,想请辨才鉴定真伪。辨才不知是诈,便告诉他这些祖传之物确系王氏真品,但非珍品,随口说出他藏有《兰亭序》的事情。萧翼表示不相信,称的《兰亭序》真迹早已失落。辨才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属实,便和盘道出他得到《兰亭序》的经过,还把藏在房梁上的《兰亭序》取出给萧翼品鉴。萧翼故意称真迹是膺品,迷惑辨才。这么一来二往,萧翼把《兰亭序》秘藏于房梁上的地点摸准了,一日乘辨才不在寺内,窃《兰亭序》逃回京城,把真迹献于李世民。据说辨才发现《兰亭序》被盗,气得大病了一场,不久圆寂归西。此即盛传的“唐太宗计赚得《兰亭》”。
 
但是,另有一版本与此说完全不一样,这也是《兰亭序》之新说,可能大家都没有听过。
 
《兰亭序》真迹第一次消失,在公元四世纪,被郗昙带入墓中。
郗昙出自书法世家,是晋代和王羲之一样有名的书法家。其父郗鉴亦工书法,其兄郗愔的书法造诣更深,善章草,代表作有《至庆帖》。后世有评论,称王羲之的早期作品不如郗愔的好。《兰亭序》怎么能到郗昙的手里?看看郗、王两家的关系就明白了。原来,郗鉴是王羲之的老岳父,也就是说,郗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王羲之是郗昙的姐夫。这层关系,《兰亭序》落到郗昙的手里应该不意外吧。据说,除了《兰亭序》,像王羲之的正书《乐毅论》,也为郗昙收藏。郗昙死后,将《兰亭序》等一批墨宝带入了自己的墓中。
 
二百年后南北朝时期陈霸先建立了陈朝,《兰亭序》等王氏真迹在此间再度现世。
《南史·始兴王传》记载,当时北征军人盗掘了位于今天镇江丹徒境内的郗昙墓,盗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及诸名家墨宝。“始兴王”是陈伯茂,为陈世祖陈蒨的第二个儿子,他聪明好学,尤喜习书。盗墓事发后,这些盗品全让官府给没收了,秘藏不示人。陈蒨看到儿子这么酷爱笔墨字画,就将这些墨宝赐给了陈伯茂。陈伯茂如获至宝,悉心描摹,竟然学得很像,深得精要。
 
《陈书·世祖九王列传·始兴王伯茂》记载了上述史实,“
伯茂性聪敏,好学,谦恭下士,又以太子母弟,世祖深爱重之。是时征北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墓,大获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事觉,其书并没县官,藏于秘府,世祖以伯茂好古,多以赐之,由是伯茂大工草隶,甚得右军之法。”
 
陈伯茂大概在公元565年前后得到了王羲之这批墨宝的。但在三年后的公元568年年底,陈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陈伯茂让其叔叔陈顼在路上给杀掉了,时年才18岁。《兰亭序》再次从世人面前消失,没有了消息,直至为李世民收藏。据说,李世民生前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至极,有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诗人陆游因此感慨,“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图:王羲之画像(现代)
李世民死于公元649年,生前即营造好了陵寑——昭陵(见前文《唐太宗李世民的“天下第一陵”秘闻》)。他归葬昭陵,地宫石门封死之日,便是《兰亭序》永别世间之时。谁想,在约三百年后,因节度使温韬盗掘关中十八帝王陵,《兰亭序》再一次进入了世人的视线,并将《兰亭序》真迹之谜彰显得更加玄乎。
 
温韬盗唐陵的时间在唐末五代时期,公元10世纪前后(见前文《唐宋陵王陵最早系何人所盗》)。《新五代史·杂传·温韬传》记载,后梁王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新五代史》系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编撰,从欧阳修的笔下看,《兰亭序》应该成了温韬的盗品。
 
温韬死后,这些价值连城的盗品落后郑玄素之手。郑玄素是温韬的外甥,“尚古文尚书”,是有名的藏书家,家有古书千卷。其中就有温韬从昭陵中盗来的王羲之诸名家的书法作品,后世认为其中应该有《兰亭序》。但奇怪的是,温韬当年盗品登记中却无此书。那《兰亭序》哪去了?温韬位居节度史,实际就是一个大军痞,是一个文化粗人。据说,盗出王羲之、钟繇诸人墨宝后,看上的竟然是包藏装帧书籍的华丽绸缎外皮,认为更值钱,竟然把绸缎撕了下来,将书当废纸甩一边去了。《兰亭序》是不是让他给撕毁了?答案谁也无法确定。
 
有学者推测,既然温韬的盗品登记中没有《兰亭序》,那很可能在唐高宗李治与大周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内。理由是,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令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当时名家临摹《兰亭序》真迹,分赐皇子、近臣,这就是传于后世的“唐人摹本”的由来。同样喜好王羲之真迹、承继大位的李治,并没有完全执行父皇的旨意,而是用摹本了调包,把《兰亭序》真迹截留了下来,后陪葬乾陵。
 这个大概是《兰亭序》下落的又一新说了,重燃《兰亭序》尚存的希望之火。但我看这个观点不过是一种善良的想像而已,不在这里就在那里的判断,是没有道理的,此观点倒有鼓励大家去盗掘野乾陵的意思。帝王陵中的陪葬品归陵时一般都会有一份内部清单的,为何史料不见记载,连野史均无只言片语?如果哪一天乾陵获准发掘了,《兰亭序》真迹真的从中出土,那倒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大幸事了。但问题是,即便真迹真在乾陵中,一纸薄绢,一千多年下来,能不腐朽么?所以,就算真如个别学者所言《兰亭序》真迹在乾陵中,实际还等于不存在啊,个别学者又在忽悠人,逗你玩呢!我倒愿相信《兰亭序》是被温韬盗出,真迹尚存民间,至今隐隐地躲在某处 自唐贞观之后,《兰亭序》诸种唐摩本,在宋、元、明、清及当代等多个时期,也曾引发了一些盗墓掘陵传闻,这里就不说了。
需要交代一下的是,到了现代,《兰亭序》真迹之谜不仅没有得到破解,反而再添作者真伪之新疑。因为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的真伪》一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引发了《兰亭序》作者到底是谁的“高端争议”。郭认为不是王羲之之作,而是他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冒先祖之名的伪作。这场争议,将时一号人物毛泽东都给拉进来了。(作者:
倪方六 给作者留言 说明:一、除注明外,文本配图源于网络资料,请勿转用;二鉴于网上盗稿、不尊重作者现象严重,原则上谢绝个人博客、论坛的转发。不论是何种形式的使用、转发,请一律署名“作者:倪方六”,指明出处,并通知博主。博主保留索酬和相关法律权利。) 下一篇:明朝皇家清明节祭祀祖陵秘闻 上一篇:项羽爱妾墓中出土《孝经》之谜 关阅读:大清王朝龙脉遭盗挖秘闻 武则天的乾陵坏了大唐王朝国运之谜 朱元璋眼里最适合建首都的地方   

中国历史上的十二大盗墓狂人·上

 

刘邦皇后遭奸尸的“活见鬼”之谜

 

中国盗墓史上的第一奇事

 

推荐阅读:刘邦与朱元璋的“夫妻生活”

 

          更多内容,请点击新浪读书频道

 

附录:《诗亭序》版本之谜

 历代《兰亭》的摹本、临本,以及刻本不可胜数,现扼要介绍一下比较有名的《兰亭》版本,评以优劣,以便选帖时参考。
  1.“开皇本”。“开皇”为隋文帝年号,一种刻本为“开皇十三年”,另一种为“开皇十八年”。此刻本字迹臃肿,因未见于宋人著录,后人疑是伪造。
  2.“神
龙本”。因帖前后印有“神龙”(唐中宗李显年号)各半印得名。后人以此帖翻刻较多,故成一大体系。后经元代郭天锡以至清代翁方纲鉴定为唐冯承素摹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帖于乾隆年间被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三柱。此帖为初唐墨迹,历来很受推崇,尤其近年来经比较鉴定,多认为它是最接近真迹的,因此,身价尤高,学此本者众多。
  3.“虞世南临本”。传为初唐虞世南所临墨迹。元文宗时张金界奴将其上贡,后被皇帝钤以“天历之宝”印,故又名“天历本”。帖后还有宋高宗“绍兴”年号印,于乾隆年间被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学之。
  4.“褚遂良临本”。传为初唐褚遂良所临墨迹(列为“兰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陈敬宗鉴定为“褚临本”。因有的字笔法形态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称“米临本”。
  5.“定武本”。为石刻本。传为初唐欧阳询临本,据载从五代石晋开始流传(当时不作“定武”之称),契丹耶律德光从中原得此,携于真定。耶律死后,此石被弃山中,宋太宗赵光义年间被一位“李学究”所得。李死后,其子为还债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库,因此得名。宋代熙宁年间,定武太守薛师正之子薛绍彭(书法家)将原石损去“湍、流、带、右、天”五字以区别于翻刻本。宋代大观年间,原石被收入宣和殿。“定武本”于宋代最流行,翻刻最多。
  6.“玉枕本”。传为欧阳询临蝇头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贾秋壑以“定武本”缩写成者。
  7.“颖上本”。《思古斋黄庭兰亭》中见,传为“褚本”中最佳者,出于安徽颖上井中,又名“颖井本”。原缺数字,后有翻补,甚差。
  8.“黄绢本”。亦称“洛阳宫本”,帖中“领”上加了“山”,世称“领字从山本”,传为“褚本”(明王世贞藏)。也有说“黄绢本”与“领字从山本”不同,但同出于一个祖本或宋人“游似本”。
  9.“陈鉴本”。明代陈缉熙所收,并在前加一伪本。传为“褚本”,陈缉熙好勾摹,多以此刻石。曾失十五年后复得,故多刻之,共与好事者。
  10.“定武”体系中其它本。如“国学本”、“何氏东阳本”等都属“定武”体系。“国学本”于明初由徐达从“天师庵”送至国子监,又称“天师庵本”,比东阳何士英藏本为优。另有“荣芑本”,五字未损,仅逊“落水本”。
  11.《兰亭八柱帖》。杂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以《兰亭序》临摹本墨迹三种上石,共分八柱;第一柱为“虞临本”(张金界奴本),第二柱为《褚临本》,第三柱为《冯摹本》即《神龙本》。另外三柱为柳公权《兰亭诗》三种。还有明代董其昌临柳书《兰亭诗》和乾隆临董其昌本《兰亭诗》共八卷刻于八柱之上,摹勒极为精美,传本不多。“八柱”现在北京中山公园,已损。
  12.其它。此外据传还有“洛阳本”、“赐潘贵妃本”、“薛稷本”、“游似本”、“上党本”、“米氏本”、“薛绍彭本”等等。历代相传的不同本子不下百余种。(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