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爪形状镶嵌图片:王石:地产“带头大哥”的孤独登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2:19:43

王石:地产“带头大哥”的孤独登顶

来源:2010/07期  作者:卢 尚  时间:2010-08-05

 

 

 

谁是王石?中国企业家中的个性化代表,地产界的标志性人物,中国第一房地产品牌万科的缔造者和掌门人,同时又是极限运动的爱好者,中国人登顶珠峰最大年龄纪录的创造者,登顶过全球7大洲的最高峰,到达过南北两极,酷爱滑翔伞运动,经常为其他企业出任广告形象代言人,出席《财富》论坛,在哈佛演讲……2010年5月22日,60岁的王石又一次在珠峰成功登顶,由于长时间在雪地攀登,右眼底充血导致整个右眼暂时失明,经医疗后,已恢复。王石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而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骨子里的定位“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摘自王石的博客 “人生就是面对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作出选择,一旦做错就可能再也回不来。”做企业何尝不是如此。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万科能够取得今天的行业地位,其实是件极其不易的事情。在过去的27年中,万科也曾经面临着无数次的抉择机会,在一连串不断需要权衡、取舍的决定中,股权改革、股份转让引入大股东、做减法、从产业多元化到专注于民用地产、处理客户关系……只要一次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危机。从数学的角度看,万科能走到今天绝对是小概率事件,一路上,太多的因素会让万科跑偏,但王石却让万科的每一次抉择,都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对此,王石也不禁动容地说,“如果万科有一丁点的毛病,就扛不到现在了。”有人说,王石是中国企业家中的“异类”。和王石同代的成功企业家大多有一个相似的性格特质——冲劲强、敢进取,有人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这一代企业家,“有机会要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做”,而与其他人的“豪迈”相比,王石及其他的思维逻辑显示出的似乎却是谨慎甚至可以称之为保守。王石不是老板,仅仅是一位职业经理人。在他那一代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中,没有自己创业而不当老板的,王石是唯一的例外。1988年,万科在国内率先进行股权改革,王石完全可以将大量的股权归于自己名下,但他却把大部分股份给了深圳特区发展公司,集体以职工持股会名义拿了大约30%股份,个人当时拿了两三万元买了一点股票,连总市值的0.1%都不到。1998年,万科最大股东转让股权,他依然有机会实现MBO(管理层收购)。以现在万科的市值,当时10%左右的股份,3亿的资金,价格绝对不算高,其余的管理者也非常倾向于MBO,但王石又一次选择了拒绝。多年来,“拒当老板”的王石与同时代的企业家最大的区别在于“看待自身的心态”。他似乎总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在思考和看待经营企业的问题,以至于所有行棋的路数都是追求稳妥。   硬币的另一面王石的坏脾气或者冷漠的确是性格使然,如果他改变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其实,改变任何人都不是好事。——摘自《王石这个人》 尽管王石对现实保持“弱者”的警醒态度,在工作中体现出的却是“棱角分明”。但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更多却是相辅相成——没有性格的棱角,王石不可能领导万科。万科内部,王石的官方称呼是“王总”,但1999年之前,员工私下经常使用的称号却是“王老虎”。提及“王老虎”的外号,万科员工大多会讲出两三个王石发脾气的故事作为佐证。据说王石的办公室里经常能传出地动山摇的拍桌子声音,然后伴随阵阵咆哮。这样的动静,据万科内部人称是三天一次大硝烟,两天一次小爆炸。也有万科的老员工证明,在上世纪80年代创业期间,王石在公司内部确实没有什么笑容,与员工说话时大部分是在教训人,言词激烈,永远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让下属们要么自惭形秽,要么觉得透不过气。最严重的时候,当他主动过去和职员们说话时,对方有双腿和声音都发抖的现象。有人曾经问王石:“老大这个位置,你真的不在意吗?”王石回答得很坦率:“我想说不在乎,但是实际上怎么可能不在乎呢?我只能这样说,我当然在乎。如果真的出现一个更强势的人,那也要看是怎样的强势,如果这种强势对社会有促进,尽管我感觉到失落,但是对社会是好事,我能够坦然接受。可是如果这种强势是危害性的,是负面的东西,恐怕还要大家再来衡量衡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石就到处宣讲自己不行贿,不走政府关系,令很多行政系统的人为之侧目。至于近些年来强调“超过25%的利润不做”和“拐点论”,更引起不少房地产行业中人的微词。如此高调地表露观点,以至于经常遭到质疑:“道理一套套的,会不会是心里另外有一套想法,是不是在忽悠人?”2008年“捐款门”事件,以王石的公开道歉终结,与此同时,很多熟悉王石的人也纷纷为王石辩解——性格就是如此,过于直率。正是由于直率,使得“放炮”惹了不少麻烦,尤其近一两年,董事会不得不让万科的公关部门经常“关照”一下。王石脾气如此强悍直率,如此不具备亲和力,但他和下属的关系却呈现出另一种和谐的气氛。在万科内部,员工们虽然胆怯于王石,但大多对王石的能力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认可——最直接的证据是王石经常在山上一呆就是几周,不带电话,对业务不管不问,万科日常的运行却丝毫未受影响。“正因为王石创建万科并管理万科多年,与其说他是一个具体的公司领导,毋宁说他更像万科的精神领袖。”一位熟悉王石的记者这样评价,当王石登顶珠峰时,整个万科公司的兴奋场面不亚于一场狂欢。随着万科的不断成熟,王石的棱角明显在减少,近些年来“王老虎”也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老头子”的称谓。   “踩”过自己前进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往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某广告中王石的广告语知道王石的人都清楚他不是富豪,在创业的前17年,他平均每年挣钱不到10万。2003年,王石的全部家底——“200万的现金,价值200万左右的万科股票,一栋价值200万的房子以及一辆路虎越野车”,但他却对钱财有着极强的自律性。2001年,王石接拍摩托罗拉手机的广告得到了250万元代言费,相比他当时30万的年薪,数目确实不少,但王石在北京一家餐馆和别人吃完涮羊肉之后,在还有小料污渍的饭桌上就直接签字将代言费捐给了中国登山协会。曾经多次与王石结伴爬山的客户管理专家田同生透露,王石在金钱上确实非常透明、公私分明,个人的日常开销由秘书严格掌控,自己每年都进行审计。即使参加备受关注的登山和户外活动,所有费用都来自于个人、朋友以及赞助商,与万科没有任何关系。中国企业家很难做到律己,尤其是在金钱上自律非常不易。因为找不到王石能够做到自律的原因,所以有人武断地认为王石对财富有恐惧感。虽然答案可能真的无从知晓,但有些故事却有助于去了解王石的内心世界。日常户外活动时,王石每次背包中都会放置几块砖头,没人要求他这样,但他一直坚持负重,在背砖的情况下保持特定的行走速度,借此“管理”自己的精神和毅力,以便今后爬山的时候不懈怠。甚至在平时走路时也尽量不喝水,控制自己的身体对水的需求量,保证以后爬山的时候能够对付缺水的环境。王石的朋友也曾说:“王石之所以能够在业界有这样的地位,在于他确立了一个距离,这个距离能够让他清楚地对自己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他有能力把这个距离一直保持下去。”对于自己的个性,王石有时会给出一个遥远的答案。母亲是锡伯族,个性刚强,王石多次透露自己的性格受母亲影响大。不过,当兵、当锅炉房工人以及到深圳亲自背饲料大包,相信这些经历对王石更有作用。在这样一个重人脉的时代,是选择在觥筹交错中换取价值,还是远远地站在一边特立独行获得个人权威?也许王石以他个人的做事做人风格,给了人们一个启示。  普通是种基调我想说,实际我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很成功,尽管你发现我很自信,但实际上我还是一个普通人。——面对毕业生的演讲 王石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向来也不太掩饰自己平凡的一面,而且敢于承认自己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喜欢出风头,有虚荣心,也有私心。从南极探险归来,有记者问他站在南极极点是什么心情时,王石的回答是“那一刻,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王石在几次滑翔伞飞行中之所以受伤,最重的一次甚至摔断了右侧的一根肋骨,都是因为飞行过程中,地面有姑娘在尖叫张望,得意之下表现欲突发所致。对这样的糗事,王石从来不回避,“没有造谣,都是真的。”“王石,你老去爬山,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留下来办个希望小学?”在一个公众场合,有媒体这样发问。“我有我的正常消费需要,我做公益是有做公益的需要,我有很多需要,我的需要在我有能力时我都会去做。我不能说我的收入全部都只做这一件事情,我非常乐意承担社会责任,行善要尽早,但是我个人该要得要,比如工资奖金,该正常消费的就得消费。”有人论断,正因为敢于承认自己具有普通人的心态,所以王石没有陷入其他企业家在成功之后的迷失状态,而那些盛极而衰的企业家恰恰正是倒在了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之上。这样的论断虽然有些偏颇,但其中的道理却值得人们去思考。如果王石不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人的位置,是否还能做出在20多年中一系列正确的决定?    珠峰归来畅谈“零公里行动” ——对话王石    “零公里行动”是由万科公益基金会与腾讯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旨在呼吁通过生活垃圾的前端分类减量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由珠峰行动、社区垃圾分类以及网络社区互动三部分构成。2010年5月22日,“零公里行动”队员王石一行6人从珠峰南坡成功登顶,将上海世博会会旗带上了世界最高峰峰顶。此次登山队员在登顶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生活垃圾甚至排泄物,均由每个队员收集并独立运回山下,真正实现了“零垃圾登顶”。记者:您这次对“零公里行动”提出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希望它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王石: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中包含着减少城市的垃圾,增加垃圾的循环再利用的内容。为了配合这样一个主题,来进行这次“零公里”垃圾分类,珠峰作为世界第三极要登上去是非常难的,在攀登过程中要保持清洁,就更难。不但要保持清洁,还要把别人扔的垃圾拣回来,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这次行动就是要证明这么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要号召大家从自己动手做起来,在城市中减少垃圾排放,增加垃圾的循环再使用,这样才能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我们和大自然友好相处。记者:您怎么衡量垃圾和垃圾减量的一个效果,这次的垃圾分类活动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王石: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性,体现一种精神。但实际上作为垃圾分类来讲,让各个小区进行垃圾分类已经试验了三天,我们这次通过上海世博会让100多个小区同时进行,让试验的小区自身对垃圾分类,实现分类的能达到45%到50%。而且50%在小区自身消化掉了,本身已经减少了垃圾的一半。只不过把这种试验有效的方法在万科的全国小区推广,在中国的除了万科的小区之外其他小区推广,这样来作为一种运动。借着世博会这个契机推广起来,并不仅仅只是象征性的珠峰计划。我相信借着媒体这股东风一定可以引起社会关注,吸引更多的小区居民,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尤其是现在生活、消费的主力80后、90后。我相信通过这种行为,通过媒介的宣传,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这个事情的影响,加入这个行动,年轻人代表未来。到目前来讲,社会的影响力已经超出我们的预期。记者:年轻人就是垃圾分类的主力,我个人感觉如果说推行垃圾分类的话,大致上可能会有三种后果,A:所有人都参与垃圾分类,自然就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B:大部分人参与,小部分人不参与。这样就是大部分的利益得到损害,而小部分人惰性其实也可以受益的。C:就是所有人都不参与,就是现在一种现状。王石:你说的A、B、C,C的可能性是没有的,因为现在已经有人在参与了。最起码把万科排除掉,万科已经在做了。你说的情况无非是A和B,有两种可能性,但是不排除你所说的一种情况,既然有一小部分人不参加,那就会损害我们的利益,所以我们也不参加了。这是一种逻辑。还有一种逻辑,只要大部分人参加,少数人不参加无关紧要。假定大多数人都会参加,统计上有这个比例。第一个要通知到达率,要让他知道,就是通知到达率到90%。第二个是参与率到80%。就是光知道了不行,有这两个数字就叫成功了,所以什么事情都不可能百分之百,也没必要百分之百。从我们万科小区的实验和我们参观的城市台北市,台北做得很成功,你刚才假定的C怎么办?大家都不参加,或少数人不参加,少数人侵犯大家的利益。现实证明台北是成功的例子,台北人也是中国人。从我们这个逻辑来讲台北能做到,上海就能做到,上海能做到,深圳、广州就能做到,深圳、广州、上海、北京能做到,其他城市也能做到,这就是我们的逻辑。首先,要对消费者、对中国人民、对我们的80后、90后首先要有相信,如果连信心都没有,做这个还有什么意义。记者:您刚才提到台北做得很成功,那您可不可以给我们稍微简单地谈一下台北模式。王石:台北的模式,简单来讲居民购买垃圾袋,以不同的大小垃圾袋来付费的,垃圾袋越大,付钱越多。从买垃圾袋讲,就是不鼓励你多产垃圾,这是第一。第二,购买垃圾袋有不同的分类,哪种是装有机的,哪种是装无机的。就是强调垃圾不落地,最后各种垃圾袋装上了垃圾车。我们参照这个,显然我们做一个公司不可能卖垃圾袋去,我们自己做起来,和台北的不大一样,台北的小区管理是比较弱的,市政管理是比较强的。我们这里恰好是倒过来,现在市政的垃圾不分类。现在都是物业管理比较强,所以我们拿物业管理来讲,不是卖垃圾袋,强调垃圾分类箱,这样在中国大陆比较便宜一些,人工分类箱之后,物业管理的保洁人员来分类。大陆垃圾的特点是厨房的垃圾占的量非常大,差不多占到30%。我们把这个首先分类出来,比如说在小区自身来进行通过微生物的24小时处理就变成了很好的有机垃圾。当然它有味,不好用,再通过热处理烘干,变成了一种浇花、浇树的有机肥料,30%就本身处理了,15%到20%就是瓶瓶罐罐、废纸、包装箱分类好了,就卖给废品回收公司。也就是说,在垃圾出小区之前,有一半就消化掉了,剩下消化不掉的50%再给市政垃圾处理。有这样一半再跟市政进行联络,更多的小区进行垃圾分类,就是市政要垃圾分类,就等于反过来,在台北是市政强迫各个住家来买垃圾袋,我们学习它这样的分类方法,但是是倒过来的,小区说你市政来收垃圾不分类,或分了类也没用。对市政来讲,你小区不分类,我分类也没用。我们现在先小区自己做起,先从万科做起。台北能做到,上海、北京、广州能做到,这是一个逻辑。我们来讲另一个逻辑,万科能做到,万通、其他的公司也能做到。我们更多的小区管理做强,市政自然就管了。从目前万科做的反映来讲,只要万科小区所在的城市,都非常鼓励万科这样做,也非常愿意下边组织垃圾分类车来进行分类,所以是这样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所以我们非常看好,通过“零公里行动”,通过媒介的平台进行社会的广泛宣传,宣传的力量还是相当强大的。记者:一个什么样的事情,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发起这样的“零公里行动”?王石:本身上海世博会万科馆其中一个故事就是台北垃圾分类,你说什么故事触动,五年前武汉万科小区垃圾事件,因为建小区附近有个垃圾场,当时政府告诉我们,两年之后这个垃圾场就关掉了,那么也没问题,我建楼也要建两年。没想到,建好交房了,这个垃圾场没有关掉,就构成一个很大的事件。当然消费者就不满意,消费者就来闹事。我当时到现场去,垃圾场臭得可以说一个礼拜之后你身上还有味,两年之后垃圾场才关掉。现在城市垃圾越来越多,找不到新的垃圾场,因为过去农民欢迎垃圾场,垃圾场可以卖钱。但农民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不欢迎垃圾填埋,后来就开始焚烧,焚烧的前提是城市居民同意建设焚烧站,但垃圾站气味很难闻,非常深刻的印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三年前万科就规划小区自动来进行垃圾分类,当然这是个试验,现在在100个小区推广,在试验的基础上推广,借上海世博会推广城市如何建立垃圾分类,垃圾循环再使用。记者:其实城市垃圾一直都是个很大的问题,像前段时间去参观拉萨的垃圾填埋场,那个垃圾场可以说我们站在垃圾堆下,就像站在珠穆朗玛峰脚下一样,基本上垃圾分类都靠当地的拾荒者,淘出有价值的东西。你觉得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激励原本没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呢?王石:首先第一个是宣传,让大家意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意义。第二,在中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有人做起,其次,城市做起,城市做起就是一个效仿。再一个就是立法,都必须这么做。记者:其实您说到立法,我之前也有一个疑问,我个人感觉垃圾分类应该从官方开始做起,但是我们这次是从民间以一种最原始的方式来推动的。您觉得这次推动是否有用?王石:我们刚才讲,首先你要做的话,得有一个前提,讲你的善意,讲你的阵容,就等于我们很明显进行垃圾分类,无论从万科来讲,还是完全从慈善的角度来讲,并不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所以这种事件一定会得到回应。你也看到现在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民意的声音一定会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