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牙马桶c微博:中国聚焦:“国家认同感”让更多中国青年将“自我实现”融入祖国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22:50:32
中国聚焦:“国家认同感”让更多中国青年将“自我实现”融入祖国发展
2011年03月12日 09:56:3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李云路 王澄澄 蔡敏)“我每天穿着不同的民族盛装上两会,不是像明星一样走红地毯,而是为了通过两会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苗族文化,让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全国人大代表雷阿幼朵说。
1980年出生在贵州省一个偏远山区的苗族女歌手雷阿幼朵,因美丽的歌喉被人们称为“苗族百灵”。曾多次出国演出的雷阿幼朵拒绝了一些国外公司的高薪聘请。“祖国的安全感、传承文化的使命感让我选择留下,而且只有在中国,我的舞台和事业才会更大。”她说。
与雷阿幼朵一样,24岁的藏戏演员索朗次仁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当从电视上听到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时,索朗次仁很兴奋。
“自从藏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国家投入很多钱,让我们年轻演员有了更多学习和施展的机会。”索朗次仁说,国家的大力支持让他坚定了将“传承藏戏”作为毕生事业的决心。
“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正在着手制定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一部分。它不仅让雷阿幼朵、索朗次仁这些少数民族青年看到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希望,更找寻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
的确,当代的中国青年既“爱国”也“爱己”,在对祖国有强烈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青年“舍小我、顾大家”只讲“奉献”似乎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如果说“十二五”规划是一个国家的梦想和计划,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的梦想,将个人的发展计划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尤其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年轻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增多,国家认同感在这一代人身上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来。”张颐武认为,这也是这代人能够根据国家发展的方向调整个人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
21岁的深圳男孩张克六年前报考北京大学新闻学院时,只给了自己两个选择:要么出国,要么留京。“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想法蛮幼稚的。”已经在北大法律系攻读研究生的他对记者说。
因为担任校团委干部的原因,张克十分关心国家的大政方针,从放弃出国到放弃北京,继而决定研究生毕业后到西部去,他不断“修正”着个人目标。
“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张克把“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读给记者听,“这些表述说明,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国家要促进区域协调,所以中西部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与张克不同,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大三学生张扬毕业后准备出国,但他表示学成后一定回国创业。“国内有一种很强的文化认同感,而且个人本身也能得到普遍的尊重。”他说。
据了解,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国潮”相比,“出国求学、回国创业”正在成为当今大学生主流的选择。
张扬所在的班级曾经做过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一个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国家的强大一定会对个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回国发展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其实,“国家认同感”是一个国家公民对自己归属的那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评价和情感。
有学者将“国家认同感”定义为个人承受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政治身份后产生的“归属感”,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认同。
此间专家普遍认为,虽然中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通过网络等方式也表达过对生活的一些抱怨,但他们对国家认同感的增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人们注意到,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二五”规划纲展开了一幅旨在“全面惠及民生”的改革蓝图。
CNN的一篇报道认为,当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史上最快速度的社会变革,民众对通胀、失业、房价、教育和医疗存在抱怨,贫富差距也加剧了社会矛盾,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中国人对生活是满意的,因为中国进行的是一项惠及了绝大多数人口的经济改革。
新生代农民工、来自安徽的22岁女孩徐小雅说,她注意到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的举措,“我希望能早日实现,这样就能有个安稳的家,我也可以踏踏实实在城里里打工了”。
“中国国力的增强让国民有了自豪感和归属感,最根本的还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大的发展方向的认同,相信国家走的路径是正确的。”张颐武说,年轻人越能认清中国国情和发展现状,越能科学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参与采写的记者: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