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竹 梦姑:佛在梵净,紫袍玉也在梵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5:55:21
佛在梵净,紫袍玉也在梵净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梵净山扬名天下,正在于它与佛的不解因缘。梵净山这个山名,就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据史料记载,梵净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来不知何时变成了“梵净山”。这大概只有去问当年的佛教高僧们了。在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与梵净山同一纬度的地区有无可计数之多,唯独梵净山仍保持着她的原始生态和本来面貌,独成一块清净福地。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此山的神秘和佛的无边法力。  佛光 由外到里,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次序排列,直径约2米左右。有时阳光强烈,云雾浓且弥漫较宽时,则会在小佛光外面形成一个同心大半圆佛光,直径达20-80米,虽然色彩不明显,但光环却分外显现。 观看佛光的人举手、挥手,人影也会举手、挥手,此即“云成五彩奇光,人人影在中藏”,神奇而瑰丽。佛光出现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阳光是否被云雾遮盖和云雾是否稳定,如果出现浮云蔽日或云雾流走,佛光 即会消失。一般 佛光 出现的时间为半小时至一小时。而云雾的流动,促使佛光改变位置;阳光的强弱,使佛光时有时无。佛光彩环的大小则同水滴雾珠的大小有关:水滴越小,环越大;反之,环越小。

梵净山佛光

梵净山之神归于佛,梵净山之魂在于佛,无佛无梵净,无佛此山无灵气,这丝毫没有夸大之说。环视梵净山,心中自有定论。梵净山悠久历史 ,“众天下名岳之宗” ,最早开发于 16世纪明万历年间 ,修建梵刹庙宇 ,开凿朝山便道 ,4 8大脚庵、4大皇庵 ,成为驰名全国的佛教朝圣名…

梵净山东西南长宽均20余公里。自梵净山被人类开山以来,以梵净山金顶为轴心,环绕此山从山麓至山顶,布满了百余座寺庙,其中还有皇帝赐封的“四大皇庵”。百千年来,无数高僧大德在这里修持悟道,弘扬佛法,无数信徒和善男善女在这里护法供养,给这山脉注入了无比的功德,积累了无量的法力。古往今来,凡亲自登攀过梵净山的人,无不感到每登山一次就仿佛受到佛的扶持,感受到佛光的照射。不少耄耄老人站立在梵净山金顶之上,一抖筋骨,犹似人间又一次轮回。梵净山佛江之神奇集中于金顶。一座百余米高的巨石从海拔2200多米的山顶上拔地而起,高矗入云,直插虚空。上此金顶必须手攀铁链,脚手用力,虔诚至志,一心向上方可通达。稍有疏忽,心辕意马,失手落足,坠入沟壑,踪影全无。上得金顶并非一眼平地,必须先进释迦殿,朝拜释迦牟尼佛,然后再经“天桥”,跨越丈余宽的峡口,进弥勒殿,恭敬弥勒佛。这一先一后,往往游客不在意,难以体察两殿先后之奥秘。诸不知,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佛教创始人,他以一大因缘现世人间,以身证法,说法四十多年,立意弘法度众,被世人称之为佛祖。在佛教之中也被称为现在佛。弥勒佛乃是未来佛,他如今正在兜天说法,他将在那里住四千岁,这四千岁相当于人世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据《弥勒经》记载,在很远的将来,弥勒佛出现,那时人的寿命极长,没有病患,寿命都有八万四千岁,女年满五百岁以后才出嫁。那时,国土富饶安乐,地面平整,像镜子一样明亮纯净,谷物食品极多,人丁兴旺,有许多珍宝,地面上只有甘美的果树及香气浓郁的植物。那时,风调雨顺,四季分明,人的贪欲、仇恨、愚痴被诚恳所取代,人心幸免平,一心一意,相见时欢快高兴,相互间使用善言净语,语言相同,没有差别,人民信仰一致。男人和女人想要大小便时,地面自然打开,完事以后,地面随即合上,那时,金银珠宝,珍珠琥珀散落在地上,无人理睬。梵净山金顶先拜释迦后敬弥勒正预示了佛法运作这一历程,展示佛法的今天与明天。他告知人们,一切众生今天在释迦牟尼佛的恩惠之下生活,明天仍将在弥勒佛的教化之下度生,佛光将永远普照众生、度化众生。小小金顶一分为二,实质是现在、未来各一半,拜现在佛,一生平安,吉祥如意,寿命增长。拜未来佛,为来生来世种下善根,利益万千。

 

民间对金顶一分为二曾有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争地之传说。说是二佛为争此宝地修持而打得不可开交,后拉扯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评理,玉帝为难,不好裁判。后只好亲临梵净山金顶现场办公,抽出金刀将顶一劈为二,各自一半,方才平了这场风波。由此人们将这条20余米深、3米多宽的峡口称为“金刀峡”。殊不知,玉皇大帝虽是天人,却还未脱三界,离罗汉果尚差一截,离菩萨之位更是甚远,怎会妄然给二佛去评理。这犹如两位专教授争论问题,还得请幼儿园顽童去判理一般滑稽。再说,佛是伟大的觉者,深知世间一切皆是虚幻,那会就起了争执。这传说实为古人视金顶风水非凡,心生贪念,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造出这争地之说,栽赃佛祖。一位佛教方丈听了此传说,很是生气,如此传播开来,岂不委屈了佛。其实有委屈的就不叫佛。此说彼说,皆是迷人妄说,哪有究竟。我总想与佛通话,讨个说法,可久久占线,无可奈何。不过说来论去,山还是那座山,顶还是那个顶,丝毫无损。

梵净山既是佛山,她无处不凝聚着佛的光辉,如今可见的无数景点处处透现出佛的气味,“说法台”、“炼丹台”、“拜佛台”、“献果台”、“晒经石”无不与佛的美妙传说相联,“舍生崖”、“悔过崖”、“九皇洞”、“太子石”“万卷书”何处不饱蘸修佛人的艰辛典故。

梵净山既是佛山,她就以“众生平等”的大慈大悲之心滋润着这里的一切众生。据专家考察,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华南虎,有二级保护动物熊猴、红面猴、大鲵、云豹,三类保护动林麝、毛冠鹿、苏门铃、穿山甲,还有一旦提及就使人失色的银环蛇、棋盘蛇、竹叶青蛇。可这些众生历来崇敬善行,安居梵净,从未无故伤害过一个游人,更不敢肆意动及任何虔心朝山的香客。

梵净山既是佛的山,她必定铸造着这一带佛的文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理在梵净山人的心里深深扎下根,这里的人善良、朴实、厚道、真诚,百千年来人们受着佛理的教化,形成了一种佛化的独特人品。这里民间蕴藏着说不尽的传说,无止尽地传颂着佛的国德。这里的书法有着惊人才子,曾经有人应慈禧之命书“凤楼金阙”,有人书“万寿宫”誉满天下,有人书“颐和园”名震中华。这里的山水还酿造了无数朝廷贡品,这里的“花灯”、“傩堂戏”等民间艺术无不透含崇善、驱恶的旨意。

梵净山既是佛山,她就免不了要遭受无数劫难。有史记载这里曾受“五溪蛮反判”十年战乱,明万历“播州之乱”,清咸丰“号军起义”,清同治黔军与太平军十年之战,使此山饱受枪伤之苦。古代如此,近代兵匪之害也未少受。即使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也还将这里作为迷信之地,“清扫”了一番。哪枪战无不是点火烧去寺庙,一尊尊佛像就在这火海刀枪之下变为灰烬,断了手脚。尽管如此,可如今无数朝山拜佛的信众还站在那古寺的遗址上,虔心地进一炷香,心中自有佛祖。中外无数游人立在那旧庙的废墟之上,凭着那残垣断壁,心中依稀可想见往日寺庙之辉煌,人们禁不住仰望苍天,心中油然升起无数感叹。

风风雨雨,三劫九难,炼就了梵净山金身火眼,累世劫难更增添了梵净山的无限法力。如今游人香客登山朝拜,累累亲见佛光再现,恰是应验梵净山盛世因缘,再示人间。当今,政府拨款,信众募捐,重修寺庙,再铸金身,又现一片佛化世界。  观看佛光,已不只是象征神灵的福佑,而是同登山观日出一样,是一种大自然的赐予,从中得到自然美的享受。

梵净山是佛,佛在梵净,佛兴山旺,佛不兴山不灵。

紫袍玉独产于佛教圣地梵净山,具有10--14亿年的成矿历史。它集万物之精华,吸佛地之灵气,质地坚韧,细密柔软。因共勘探储量极少,加之独特绚丽的色带,细腻而柔润的质地,为世界名石之一。中有白玉纹理,故美其名曰紫袍玉。因已勘探储量极少,加之独特绚丽的色带,独有的天然油脂和独特光泽,细腻而柔润的质地,是古今不可多得的价质玉石原料,与鸡血石、青田石,寿山石并列为“中国四大奇石”。早在封建王朝时期,紫袍玉就作为贡品敬献皇家。紫色代表吉祥,白玉代表如意,故紫袍玉也称吉祥如意石,所谓紫气东来祥瑞之兆。清代建筑北京“颐和园”三个大字,就是梵净山下印江县举人严寅亮用紫袍玉砚,磨墨书成,该匾至今尚存北京。如今人民大会堂还陈列着印江紫袍玉七层宝塔, 北京博物馆还珍藏有清代贵州紫袍玉工艺品。紫袍玉以稳沉的紫色为主,它的硬度不次于翡翠。紫袍玉层次分明,手感细腻柔润,色泽自然和谐,用其雕刻成工艺品,色泽艳丽,搭配美观,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实用、收藏价值,还具保健功能。紫袍玉制品,除石本身稀有珍贵外,还蕴含三十多种促进人体健康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民间传说其具有佛性,可为人带来吉祥幸福,也包含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