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大气办:冯骥才参加两会言论信息集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20:38
 冯骥才参加两会言论信息集锦 2001-03-11-11:50:30                                                    城市文化悲剧正向农村转移                                                   中华民族最深的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  
                                                   中华文化最大特点就是中华文化本身的多样性
                                                   文化的“珠穆朗玛峰”就在中国!                                                   文化要承担的责任是使人们精神幸福                                                   专家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记录工作                                                   文化怎么能打造?“文化产业化”的说法很荒谬                                                   我不敢续写《红楼梦》因为太难了                                                   笑叹姜昆“没幸福感”  冯骥才委员答记者问
 

         冯骥才:城市文化悲剧正向农村转移
 2011年03月8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3月7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城市的文化悲剧可能正在向农村转移。今年,他在递交的提案中呼吁加强对古村落和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冯骥才介绍,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普查显示,依旧保存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现在还剩两三千个,而在2005年时,这个数据还是5000个。

    “这是未来10年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冯骥才说。在他看来,古村落的加速消失主要有三个原因:城市化加速;地方政府需要土地作为发展GDP的资源;此外,房地产开发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寻求到空间,于是向农村转移。

    去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公开表示,非常反对“旧城改造”这个词,这个词没有文化的。而“旧村改造”这个新词现在又开始流行。

     “我们应该吸取城市改造的教训。城市在改造前,政府从来没有认识到文化的个性和特点,没有确定哪些能动、哪些绝对不能动,从来没有尊重过城市文化。这一轮把600多个城市都搞成一个样子,政府没有考虑过文化个性、没有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脉络。现在,在城市中犯过的错误又要到农村中去了。”冯骥才说。

对此,冯骥才建议通过四种形式加强对我国古村落保护:第一是分区形式,保持原有古村落不变,在旁边建设村民居住生活的新区,保留古村落的原汁原味;第二是民居博物馆形式,把分散的经典建筑和文化要素向一处集中,以集聚效应加强保护;第三为景观形式,在保留古村落架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固、整修或开发,部分可用作旅游资源;第四是原生态形式,彻底保持当地的原生态生活。 

冯骥才:中华民族最深的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
2011年3月9日 来源:人民网

    “中华民族最深的根不在城市,在农村”,“如果一个民族农村的文化没有了,我觉得文化的根基本上就没有了”,在谈到中国古村落保护的时候,全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显得忧心忡忡。

  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

  近些年,中国古村落迅速大量的消失,在当前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古村落、保护古村落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积淀显得刻不容缓。

  中国有将近五千年的农耕社会历史,有的村落有上百年甚至上千的历史。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遥远的“根”:大量的历史文化财富大部分散落在这些古村落里,冯骥才说,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植所在,大量的历史文化财富蕴含其中。如果一个民族农村的文化没有了,那么文化的根就基本上没有了。冯骥才提出,希望国家能够下决心,对中国古村落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依靠专家调查,由专家确定哪些重要的古村落需要保留、传承下来。

  古村落被旅游开发面目全非

  冯骥才讲到,这些年做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抢救,一个个整理出来,变成国家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的原始环境和它本身所附带的载体就没有了。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保护”,比如说长城,长城不坏,就是保护住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如果这个外在的环境没有了,如民族歌舞不再是在村落里表演,而变成在社区的小院里,那这个就完全不是原来的感觉了。

  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冯骥才说,最近十年,古村落快速消失,只有极少数被当做旅游开发项目保留下来,但是被旅游开发过的古村落也已“面目全非”。一个村落进入旅游开发程序后,是按照商业规律来进行改造的,符合商业运作规律就被保留下来,相反,如果不符合商业规律的就被忽略,文化被肢解,不再是本来的面貌。古村落如何被合理保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解读《非遗法》 需明确“执行”和“责任”细则

谈到刚刚出台的《非遗法》冯骥才认为,这对于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具有很鲜明的意义。但是,对于首部《非遗法》或许在概念、学理,特别是可操作性方面,应该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明确《非遗法》的具体执行和监管部门等,还期待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细则。

冯骥才:中华文化最大特点就是中华文化本身的多样性
20113月10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10日在北京表示,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华文化本身的多样性。

    他说,比如山西长治这个地区,光布老虎有几百种,风俗非常多,有辟邪的,有小孩满月送的。各个村落民俗都不一样,“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冯骥才说,进入市场以后,有的地方就开始往布老虎上面加亮片,所有的布老虎基本上跟明星大腕在舞台上一样,文化的丰富内容没有了,成了一个商品的包装性的东西。实际文化的地域性没了,这也是文化的一个很大损失。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10日上午举行记者会,主题是“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姜昆、吕章申、龙瑞、尹力、韩红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冯骥才说,传统工业的手工文明变成了现代工业的机器文明。文明一改变,文化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冯骥才说,专家应该做源头记录。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布老虎,在我们的大学里就有一个组沿着黄河流域五个省,在所有有布老虎的村庄里,对70岁以上传承人作源头记录,记录以四种手段,文字的、照片的、录音的、录像的,全入档案。

    他说,我们保护文化遗产,不是拿它发财,而是要留给后人共享。我们必须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原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它源头是什么样子。

    冯骥才说,我们正在研究对中国民间口头文学的记录。史诗、叙事诗、神话、歌谣等,现在已搜集到8.5亿字,都是手抄的,现在要把它数字化。我们通过各种办法阻挡非遗产业化和政绩化的潮流。专家必须承担的事情就是,要在产业和市场的前面,做源头记录的工作。 

冯骥才:文化的“珠穆朗玛峰”就在中国! 
 2011年03月11日来源:北京日报

    京报网讯(记者周暹)“中国是东方的书香门第,文化的‘珠穆朗玛峰’就在中国。”在昨天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回答记者有关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提问时十分肯定地说。
   昨天,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的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姜昆、吕章申、龙瑞、尹力、韩红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文化人”背靠着五千年文化

  冯委员特别提到了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他说,去年政府工作报告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说“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我觉得说到了文化的本质,国家的文化自觉非常重要。

  “但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国家的文化自觉必须转成全民的文化自觉,这样我们国家的文化才有希望,社会的文明才能进步。”冯委员说,下一轮的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是要依靠我们的“文化人”,我们的艺术家,我们的知识分子,应该让文化界的知识分子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因为他们背靠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国是东方的书香门第,文化的“珠穆朗玛峰”就在中国。

文化人”要有文化“良心”

  冯委员对当前“文化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剖析。他说,现在我们的社会确实比较浮躁,浮躁的原因跟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分不开,也跟官员的政绩化分不开。官员的政绩化体现了官员的价值观,官员的价值观最容易影响全社会,如果官员做的一切事情都跟政绩挂钩,这个社会一定会浮躁起来。

   “在这个时候,‘文化人’首先要冷静地思考,要永远有文化的‘良心’。”冯委员认为,只有创作者潜下心来,沉到艺术里,才能拿出真正的东西。

  “文化产业化”是贬义词

  冯委员说,这些年来,文化产业在国家的文化领域里是一个关键词。面对大众消费对象,服务性、经营性的行业就是文化产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大力发展,这是没有问题的。

冯委员认为,文化产业加上一个“化”字,就成为一个贬义词,因为文化产业化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使文化的产业超越了它的界限,把不能产业化的文化产业化。一旦产业化了就必须按照商业规律来操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目的,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反过来一定会伤害文化的追求,甚至伤害了文化的原则。

冯骥才:文化要承担的责任是使人们精神幸福
2011年03月10日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日10时,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记者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文化要承担的责任就是使人们精神幸福。

  中国文化报记者:在精神领域,我们的文化、艺术应该怎样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感”呢?

  冯骥才表示,两会文艺界的演员毫无疑问是关心国计民生,关心老百姓的幸福感,但是人的幸福是立体的、多方面的,有物质方面的幸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冯骥才表示,过去我们生活比较困难,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极大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迅速提高,我们享受了越来越多的充裕的物质生活。下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神。国家现在富起来了,而且是迅速的富起来了,我们有信心越来越富,但是富到哪儿去是一个大问题。这就给我们文化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化要承担什么责任。文化要承担的责任就是使人们精神幸福,让人们充分享受一种文化。所谓文化最终还是享受社会文明,文明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的东西,还要享受非常好的艺术作品,有创新的、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冯骥才:专家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头记录工作
                       2011年03月10日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日10时,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记者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专家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记录”工作,让后人知道他们原来的样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这两年您一直是在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上,到过去这一年效果如何?这些年来,我们在毫不犹豫的“抛弃”,这让很多像您这样文化界的人,您刚才也谈到了忧患,除了忧患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冯骥才表示,我们绝大部分的文化遗产后面并没有专家,这是最大的问题。现在很多地方因为产业化的思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资源,就往市场推,认为推了就是保护。比如很多地方剪纸就不能用刀刻了,而是用机器压,皮影也是拿机器压。传统的手工文明变成了现代的工业的机器文明。文明一改变,文化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华文化本身的多样性,但是进入市场之后,文化的内含没有了,成了一个商品的包装性的东西,这是文化最大的损失。

  冯骥才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学是两大块,一个是文字的,精英创造的,文本的文学。还有一种是普通百姓创造的、集体创造的口头的文学,我们历史上第一部作品,《诗经》就是口头文学的一个集成。对于口头文学我们这些年来记录了多少?

   冯骥才表示,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想法阻挡非遗产业化和政绩化的潮流。但是专家要做的事情,是绕到产业和市场的前面,做源头记录的工作。保护文化遗产,不是现在拿它发财,是要给后人共享。必须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原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         文化怎么能打造?冯骥才:“文化产业化”的说法很荒谬              2011年03月10日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黄维)“文化产业需要科学发展,思辨文化产业的问题,现在出现另外一个词,我觉得非常荒谬,就是文化产业化。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今日举行的“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记者会上作出上述表述。

   “我觉得文化产业这些年来在整个国家的文化领域是里是一个关键词,大家很关注文化产业,国家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辨。”冯骥才说,“多年以前文化界提出了一个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提的,叫‘文化自觉’,提出来以后慢慢就转化为政府和国家的一些思考,近些年来国家对文化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了,我觉得国家的文化自觉开始树立起来了。我特别注意这两届政府的工作报告里有这么几句话,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温总理讲了一句话,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里,谈到‘文化’的第一句话说,‘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我觉得说到了文化的本质,国家的文化自觉是非常重要的。”

  冯骥才认为,但是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国家的文化自觉必须转化成全民的文化自觉,这样我们国家的文化才有希望,社会的文明才能进步。由国家的文化自觉转为全民的文化自觉,我认为现在的社会有两个思潮性的障碍,一个障碍就是文化的政绩化,还有一个是文化的产业化。文化必须进入官员的政绩他才重视,否则他就没有兴趣。

  文化产业是一个名词,是从20世纪初美国开始兴起的,有一个非常确切的概念,就是工业生产的模式,也就是说是可以成批生产的。面对大众消费对象,有一个层面,一种服务性的和经营性的行业是文化产业,这个产业我们过去没有,它是一个现代产业,我们在国家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过去没有,我们现在有,我们还要大力的发展,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文化产业需要科学的发展,思辨文化产业的问题,现在出现另外一个词,我觉得非常荒谬,就是文化产业化。

冯骥才说:“‘文化产业’是一个名词,它有确定的、特定的内含,它有特定的标准、特定的本质。‘文化产业化’是一个动词,因为有些文化是不能产业化的,因为文化是精神性的,精神性的东西就没法产业化。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打造’,因为只有产业才能打造,文化怎么能打造呢?精神的东西怎么能打造呢?你说唐诗能打造吗?你说爱情能打造吗?我说我和我老婆用五年的时间打造一个爱情,怎么能打造呢?”
                   冯骥才:我不敢续写《红楼梦》因为太难了                     2011年3月10日 来源;人民网

 [冯骥才]:我刚才听韩红讲的很感动,我挺欣赏这样的善行义举。  我不欣赏用善行义举给自己塑造自己的。比如我是名人,通过做一些慈善的事情塑造我,我不喜欢这个。我希望艺术家用自己的心灵来对待这个世界。

  刚才记者问我,作为一个作家对弱势群体是怎么看的?我说很简单,作家就是两个立场,一个是个人的立场,个人思想独立的判断的立场。还有一个立场是平民的立场,因为作家一定有一个人文的精神,他是受人性使然,他一定要关爱这个社会,我想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历史上所有好的作家,都是站在弱者的这一面。

还有一个记者问我刘心武《红楼梦》的事,心武的小说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已经出版了吗?如果有,我赶紧订一本去。我觉得心武的事是个人的想法,这个事挺浪漫的,反正我不敢去写《红楼梦》,因为太难了。《红楼梦》是曹雪芹个人的创作,刘心武又是一个现代的作家,两个作家之间距离那么远,怎么去细写?就像给维纳斯安另外一只胳膊一样,古往今来那么多的大雕刻家谁也不敢,所以心武这件事也是挺有勇气的事。心武原来在中央电视台讲《红楼梦》,我觉得挺有意思,挺有个人的想法。我倒希望他通过续写有一些新的想法,能够对文学有一些另外的启发,就是我没有想到的东西。我觉得现在是文学创作很自由的时代,所以很多作家有各式各样的选择使我们的文坛很精深是很好的事。这个书没出版之前我先不判断,我们看完了再说。               冯骥才笑叹姜昆没有幸福感              2011年03月10日 ll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黄维)“ 我觉得姜昆没有什么幸福指数。第一,北京老堵车,各种应酬,天天安排,手机短信没完没了,没完没了的给人签名,如果哪段相声不逗人笑就挨骂。他给人那么多的笑容,没有人给他笑容,所以没有什么幸福指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今日举行的“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记者会上笑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姜昆“没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