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上树服务是啥: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34:02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8)
2010年05月23日15:24 来源:360doc 雨中笠翁
四川酒史新发现:刻有酒坊名称的存酒器
四川收藏家协会的一会员,日前在绵竹“天益老号酒坊”的棋盘街收集到一把钻刻有“福兴烧房”的存酒壶。该存酒壶的惊现,填补了绵竹酒史的又一历史空白,为研究绵竹酒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
据走访老人、查阅县志及酒史资料证明,此存酒壶所刻“福兴烧房”系民国20年开业,注册资本为1000个大洋,有发酵窑池21个,老板叫曾子舟留传下来的器物。“福兴烧房”在当时的绵竹是一家规模较大的酿酒烧房。
该存酒壶上下大小刻有“福兴烧房”字样两排,呈上下排列,上面字大,下面字小,系陶制品,内外上茶色釉,器型美观实用,该存酒壶高38厘米,盘口直径14厘米,腹径23厘米,可存酒7千克左右。
中国人酿造葡萄酒有近5000年的历史
葡萄酒是当前中国人餐桌上的新宠,而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这段姻缘可以追溯到距今4600年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候的古人已经懂得用稻米、蜂蜜和野葡萄之类的水果酿酒。
根据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山东省日照市两城镇地区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他们通过对该地区出土陶器的化学分析,检测出其中残留有酒的成分。专家指出,酒石酸或酒石酸盐成分的存在预示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两城镇地区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葡萄作为酵母酿造混合酒。1995年,山东大学考古研究所专家与美国部分考古学者成立了联合考古队,开始对距日照市东北20公里的两城镇进行区域系统调查。这一工作至今已经开展了十年,发掘一个距地表30厘米面积大约100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遗址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2600-2200年。
考古队成员,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所教授方辉说此次发现反驳了葡萄酒是泊来物的观点。“学术界通常认为葡萄酒是在中亚起源的,于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这个年代比我们在两城地区检测出的混合型酒晚了约2000年。”
他说,中亚地区葡萄酒的原料是一种人工栽培的欧亚葡萄种类,而在两城地区出现的混合酒更象是用当地产的野葡萄作为原料。在遗址上,考古队曾挖掘出一粒葡萄籽的遗存,在其周围发现的200余件陶器中,有7件器物的内壁上含有酒的残留物。据介绍,有关中国史前时期葡萄种类的发现还十分有限。酒石酸或酒石酸盐成分也可能源于中国山楂。虽然山楂所含酒石酸的成分比葡萄高得多,但在两城地区出土的植物遗存中还没发现有山楂存在。考古队还在陶盆这类作为蒸煮之用的器具上发现了酒的残留物。专家猜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可能已经学会了用酒来烹制和炊煮某些食物。
方辉说,陶器中检测出的蜂蜡碳氢化合物表明古人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往酒里加蜂蜜以增加口感,这比史料记载年份要早几千年。据《大汉和字典》记载,中国的蜂蜜饮料起源于战国时期,而稻米和蜂蜜共同作为饮料则在唐代才兴起。
世界上许多民族对酒都情有独钟。除个人品尝外,酒往往还出现在宴请、祭祀等场合,具有公共礼仪方面的内涵。“但学界长期以来忽视了对中国古代酿酒以及酒的消费问题的研究,”山东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栾丰实说。
他说,过去中国的考古学家仅依靠器型来判断古人是否有饮酒的习惯,就是说如果出土的器皿看起来像酒器那么就可以认为当时的古人已经开始饮酒,而没有办法论证那些长得像酒器的瓶瓶罐罐倒底在当时是不是真的拿来装酒。
“而此次调查通过对器具内壁的化学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居住在两城镇的古人有宴饮的习惯,而且在葬仪活动中也使用了酒和酒器,”栾丰实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麦戈文教授主要承担了此次陶器标本的检测与分析工作。他曾用同样的办法证明了早在9000年前居住在目前河南省舞阳县境内的古人已经开始酿造米酒。
拐角井与轩辕酒传说
有一次,黄帝和蚩尤发生了战争。蚩尤施展了他那惯用的弥天大雾战术。霎时间天地昏暗,分不清方向,军队无法前进。黄帝命应龙、力牧立即照着指南车所指方向迅速撤退。全军战士马不停蹄,翻山越岭,逃出弥雾阵,来到西龙山下(今黄陵店头川)这时,正逢盛夏,太阳就像人们头上顶着一盆火。战士又渴又饿又累,兵乏马困,有人还昏倒在地。应龙和力牧率兵来到拐角山下,命令士兵原地休息。黄帝随后赶到。士兵们人人口干舌燥,到处找水。
有的用石刀就地挖水,有的用石斧到处砍石头寻水。水,仍然没有找到。黄帝也着急的团团转。应龙、力牧都劝黄帝坐下歇息,他们另想办法。又一个时辰过去了,水仍然没有找到。
黄帝呼一下站起来,他觉得刚才坐的这块石头特别冰凉,周身的汗水霎时全消失了,反而冷得浑身打颤。黄帝弯腰用了平生最大力气,双手将这块大石头搬起。谁料,石头刚刚搬开一条缝,一股清澈透明的涌泉水从石头逢里冒出来,哗哗哗流个不停。黄帝大喊:“有水了!”士兵一听有水了,赶忙前来帮助黄帝将这块石头搬开,水源更大了。士兵顾不得一切,有的用双手盛水喝,有的就地爬下喝。水越流越大,很快地解决了全军战士的口干舌燥。军队喝足了水,解了渴,反而觉得肚子也像吃饱了饭。人们都感到奇怪。但谁也解释不了。
这时,突然又传来了军情紧急报告,说是蚩尤军队又追赶来了。来势凶猛,看样子要和黄帝军队在西龙山下决一死战。黄帝问明了情况,命令应龙、力牧集合军队,把蚩尤军队引向东川,那里没有水源。黄帝和风后亲自带领了一支精悍军队,翻山埋伏,截断蚩尤军队的退路。应龙和力牧对蚩尤军队采取边打、边退,诱敌深入的战法,引进东川。这时,正当中午,火毒太阳,晒得遍地生烟,扬起的尘土就像火星乱溅。蚩尤军队汗流浃背,咽喉就像冒火一般,又渴又饿,早已失去战斗力。黄帝军队由于喝足了拐角山下涌泉水,又觉得肚子像吃饱了饭,人人精神焕发,个个斗志昂扬。两军刚一交战,不到一个时辰,蚩尤军队就溃不成军,纷纷倒下。蚩尤发现不利,即命军队后退,企图逃跑。谁知,黄帝带兵早已断了他的退路。激战不到两个时辰,除过蚩尤带少数军队逃跑外,其余全军覆没。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黄帝命仓颉把西龙拐角山下这股泉水命名“救军水”。相传,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救军水”一下子断流了,当时的先民都觉得奇怪。人们到处奔走相告,有人还求神打卦。唯有酿酒的大臣--杜康,整天爬在“救军水”泉边,面对干涸的水泉,嚎啕大哭。人们不解地问:“你整天在这里哭什么?”杜康才告诉人们说:“拐角山下‘救军水’,酿出来的酒不光是好喝,还能治病。现在水源断了,从哪里再寻找这么好的水酿酒呀!”黄帝知道此事,也觉得这是一大损失。最后,只好请来挖井能手--伯益。伯益问明了情况,对黄帝说:“经过这次大地震,据他猜测:水源很可能从地下走了。他主张在原地往下挖一口井,兴许能找见‘救军水’。”黄帝沉思了半天,同意伯益就挖井。果然,经过一个多月时间,井里出水了。人们吃后,都说这是“救军水”的味道,干甜味美。杜康又用此水酿酒,不料酿出来的酒比原来的味道更好,气味芳香,很有劲。在伯益提议下,黄帝同意把这口井命名为“拐角井”。
“杜康酿酒醉刘伶”的故事,据说,就是用“拐角井”的水,酿出的酒,才把刘伶醉倒。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的民谣说:“店头有眼拐角井,井水可当烧酒饮;杜康用它醉刘伶,黄帝用它敬功臣。先民用它祭天地,拐角井水有神通。”所以,轩辕酒过去远销陕甘宁,近销关中。难怪1992年在香港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
桂花与桂花酒的来历
有了桂花,便能酿制桂花酒。人们对桂花酒特别感兴趣,祝酒时常饮桂花酒,诗人们常咏桂花酒。大家可知人间的桂花与桂花酒,从何而来?
传说古时候两英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酒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汉子,看样子是个乞丐。酒仙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个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仙酒嫂子为难了,常言说,"寡妇门而是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
果不出所料,关干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一白发老人,挑着一担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日,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上那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 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 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 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这瘫汉子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
这事一传开,远近都来索桂子。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荣光。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便他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1)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2)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3)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4)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5)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6)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7)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8)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9)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10)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11)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12)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13)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14)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15)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16)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17)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18)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19)
中国酒历史二十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