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短租公寓:2007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07:47
2007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训练(整编稿)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17-22题。(20分)
   梅 香
   林清玄
   ⑴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⑵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⑶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⑷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⑸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⑹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⑺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⑻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⑼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⑽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⑾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⑿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3分)
   
 2.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4分)
  
 3.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4.品读文章第⑾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3分)
     
5.文章题为“梅香”,请结合第⑧、⑨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3分)
   
   6.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并不富有,也许常被人漠视,但我们也有“自己心灵的梅香”。读了本文,请谈谈你的感受。(4分)

   答案:1.乞丐闻到梅花的芳香,富人为此感到震惊,也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2.穷人也会赏梅花(答成“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也可);富人自己种了几十年的梅花,却从来没闻到过梅花的芳香。
   3.过渡或由叙述引入议论。
   4.因为坏的物质条件也没有遮敝他精神的清明,在精神上他是富有的。(答成“他能品味到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也可)
   5.精神的清明或内部的人格香气。
   6.要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要揭示自己心灵的美好。 
   (六) 能给予就不贫穷
     ⑴教师节那天,一大群孩子争着给他送来了鲜花、卡片、千纸鹤……一张张小脸洋溢着快乐,好像过节的不是老师倒是他们。
     ⑵一张用硬纸做成的礼物很特别,硬纸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纸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
    ⑶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吗?
    ⑷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看署名像是一个女孩 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都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是十天。
    ⑸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义重”啊!
    ⑹节日很快就过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女孩写的一段话:“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
    ⑺这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姑娘的心愿,他的心为之一动。但是,她怎么知道穿布鞋是穷人的标志? 
    ⑻他想问问她。 
    ⑼这是一个很明净的女孩子,一双眼睛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当她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⑽他看见了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这双布鞋显然与他脚上的这双布鞋不一样。
    ⑾于是有了下面的问话:
    ⑿“爸爸在哪里上班?” 
    ⒀“爸爸在家,下岗了。”
    ⒁“妈妈呢?”
    ⒂“不知道……走了。” 
    ⒃他再一次看了看她脚上的布鞋,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
    ⒄他从抽屉里拿出那双“鞋”来。这时他才感受出这双鞋的分量。
    ⒅她问:“老师,你家里也穷吗?”
    ⒆他说:“老师家里不穷,你家里也不穷。”
    ⒇“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她说。 
    他说:“你家里不穷,你很富有,你知道关心别人,送了那么好的礼物给老师。
    老师很高兴,你高兴吗?” 
    她笑了。 
    “能和老师穿一样的鞋子,高兴吗?”。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
    他带着她来到教室,问大家老师为什么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好看,因为自己爱漂亮的妈妈花很多钱买布鞋穿。有的说,透气,因为自己怕捂脚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健身,因为自己的爷爷打拳的时候都穿布鞋。很奇怪没有人说他穷。
    他说:“穿布鞋是一种风格,透气,舒适,有益健康。”
    他告诉同学们,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她脸上的笑容很美。 
   1.为什么说女孩送给老师的礼物很特别?(3分)
   2.作者用“很明净”来修饰“女孩子”,又用“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来描写女孩子的眼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3.下列两小题,请任选一题作答。(2分)
   (1)简述老师带着“她”到教室问大家自己为什么穿布鞋的原因。 
   
   (2)概述文中的老师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特点。
   
  4.假如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标题,你准备拟怎样的标题?(2分)
  5.结合文章设想一下,若干年后,这个女孩再回母校见她当年的老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简要描述,不超过80字)(4分)
   
答案: 1.因为这件礼物是在硬纸板上画的、周边很粗糙、图形很不规则、花花绿绿的一双皮鞋。 
    2.这样写,形象地表明女孩子的心灵纯洁和对事物的观察、判断很单纯、很纯真。
    3.二题选一。(1)老师这样做旨在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贫穷和富有,特别是能让女孩确认自己不贫穷。(2)关注学生成长,工作细致,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注重教育方法。
    4.示例:《特别的礼物》《鞋》《一双纸皮鞋》《教师节的礼物》《贫穷与富有》等。
   5.示例:“老师,您好!”他抬起头,只见一位穿着端庄朴素、满脸洋溢幸福笑容的姑娘站在他面前。她恭恭敬敬地递上一只礼盒,真诚地说:“老师,教师节快乐!这是我当年想送而没有能力送的一双皮鞋,请收下吧。”

(十一)热爱生命
⑴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⑵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在这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⑶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⑷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⑸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⑹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的望着我。
   ⑺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⑻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⑼我提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⑽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⑾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
   ⑿“快跑吧!快点,再快点!”我望着这只狐狸,突然满心都生出怜爱和担忧,仿佛它已经不是一只野兽,而是一团,里的火焰,是雪原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
   ⒀这时,暴怒狂吠的牧犬追过去了,它们拥挤着,表情极其愤怒,情绪处在高度亢奋之中,它们争先恐后,有时不惜将同伙撞倒,好像对狐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⒁它们会撕碎那只可怜的红狐狸的!它们追过去的时候,远处,那团逃跑的火焰还在一窜一窜地跳动着。
   ⒂我呆呆地坐在马鞍上,满心里只装着两个字:快点,快点!……
   ⒃许多年以后,我在拉卜楞寺外的小街上买了一张完整的、火红的狐狸皮。我不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花几百元钱买这张狐皮,但是我买了。
   ⒄这张狐皮和我在则克台遇到的那团逃跑的或火焰,颜色非常相近。我不知道那只狐狸最后的命运,但我相信它是死了。
   ⒅一团火炭不管跑到哪里,都会有人把它熄灭。它最后的结局,也是变成一张完整的皮。
   ⒆被悬挂起来,成为装饰。
      (本文写于1996年    因原文较长,有删改)
   1. 选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原野冬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请你阅读③~15段,参考下面的提示填空。(每空4字)(4分)
 (1)情节的发展:                 →狐落马前→           →放狐奔逃
 (2)感情的变化:非常惊奇→         →心生同情→                      
  2. 选文第①段以简练的笔墨描绘了则克台草原冬季的景象,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括号内。(3分)
   A.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下文的原野冬猎提供了背景。
   B.渲染了气氛的单调、沉静,与下文猎狐的紧张激烈形成鲜明的对比。
   C.表现了雪野的茫茫空廓、无边无际,暗示了狐狸无处可逃的命运。
   D.表达了作者对则克台草原的冬天、对茫茫雪原的赞美之情。
   3. 选文第⑦段写道:“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像,补写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50字左右)(3分)
   4. 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第④、⑤、11三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4分)
                                                                                     
                                                                                           
                                                                               
 5. 选文讲述的故事是作者周涛1970年的一次亲身经历,他还曾就此事写过一首短诗,他写道——
      有一年冬天
      我遇到一个童话
       
      它并且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但我觉得它很美丽
      ……
      阳光在雪面镀上炫目的幻想
      这时,雪原上跑过来一只狐狸
      ……
      让这火红的生命在雪原跳动吧
      没有它,旷野该多么孤寂
      ……
      从这些摘引的诗句和上面选文1819两段文字的含义看,你认为《冬天里遇到的童话》和《逃跑的火焰》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主题?(3分)
      (1)《冬天里遇到的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逃跑的火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
      【答案】
     1.(1)群犬逐狐  人狐对视  (2)心中暗喜  怜爱担忧(共4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2. D(3分)3.示例:我看见狐狸嘴边喘出的白气,胡子上凝着的冰霜,它那双褐色的圆圆的眼睛盯着我看,眼神里充满了哀告、祈求。(共3分,能对狐狸有一定的描写,表现出狐狸的惊惶、绝望,与下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即可)
     4.示例:(1)第④段:描写了猎犬追狐,红狐夺命奔逃的紧张情景。其中对狐狸每次跃起过程的描写,生动地反衬出狐狸的弱小,让人不免为其命运担忧。(2)第⑤段:以苍茫空廓的雪原为背景,把奔逃的红狐比作跳跃的火焰,生动贴切地描绘出狐狸在雪原上起伏跳跃、艰难奔逃的情状,火红与雪白相衬,鲜明耀目,让人感受到一种凄美。(3)第11段:作者以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为背景,把奔逃着的红狐的尾巴不作随风曳动的火红烈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红狐在茫茫雪原上跃动奔逃的绝美画面。(共4分。能结合三段文字中某一段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语言通顺即可)
     5. 《冬天里遇到的童话》:表现的主题是火红的狐狸在雪原上跃动,美丽炫目,给孤寂的旷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2)《逃跑的火焰》表现的主题是美的事物被毁灭,充满活力的生命被扼杀。(也可从关爱生命、如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角度进行理解)(共3分,每小题1.5分,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十二)一碗大米饭
   ①我小时候,家里很穷。蜷缩的炕头,昏暗的油灯……都在我的脑海中深深扎下了根。
   ②记得我七岁那年,曾祖母重病缠身,母亲精心地伺候她。
   ③在那时,细粮是很奢侈的东西,一日三餐都是大饼子、玉米粥和小米饭等粗粮。为了曾祖母的病,父亲借来了一升大米。第天早上,母亲蒸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然后一口口给曾祖母喂下。
   ④孝敬的定义就是留给曾祖母好吃的东西,那时我常常这样想。母亲那个时候有一张愁苦的脸,那就是在看我们大口大口地吃硌牙的玉米粥的时候。
   ⑤一天有个亲戚来串门。那天做的是小米饭,但曾祖母的那碗大米饭依然没变。早上,曾祖母没起来吃饭;而我因为离校远,每天带饭上学。那天是亲戚给我装的饭,装好后,我就背着书包走了。
   ⑥中午的时候。饥饿席卷了我的全身。饭盒还透着热气。我打开饭盒,一下子愣住了……饭盒里竟然是白花花的大米饭!我不晓得那个亲戚是有竟还是无意的,简单的思维使我想不到那么多。这是曾祖母的饭,我不能吃。我也知道,那些大米借得不易。面前的大米饭在我的眼里一点点变大,我的口水不经允许就分泌出许多许多。周围的说话声、打闹声一会模糊,一会儿清晰。我悄悄地环视了一下四周……没人注意我。于是我盖上了饭盒,站起来擦了擦嘴,似乎我已经吃饱了。
   ⑦整个下午,我在极度饥饿中度过。几次我有打开饭盒的冲动,毕竟那时我是个孩子。老师的话,窗外的阳光,统统变成了那盒大米饭,一遍遍地诱惑、冲击着我,我有些不知所措。
   ⑧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我的腿好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书包里那盒饭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走进家门的时候,母亲正在烧火,火光映红了母亲的脸。
   ⑨我走到母亲面前,从书包里拿出那盒饭,递给母亲。那一刻我嘴一撇,要哭。母亲接过饭盒——她感受到了饭盒的分量。她不解地看着我。
   ⑩母亲打开饭盒,是一盒动都没动的大米饭……
  ⑾ 母亲直直地盯着我,黯然的眼神中有一种沧桑和无奈。过了一会儿,她突然抱紧我,大滴大滴的泪珠滴在我的脖子上。
   ⑿我任由母亲在我肩头啜泣。黄昏的阳光斜斜地射进来,整个屋子变成了一种惨淡的红色。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我感觉到母亲作为女人的脆弱,感觉到自己终于可以承受母亲的眼泪了。我用稚嫩的手擦着母亲的眼泪,可不一会儿,我终于也吓得哭了起来。“妈,你别哭,我长大了挣钱养活你……”
   ⒀我想我那时能说的只有这些。
   ⒁一天放学,我看见很多人在我家,曾祖母去世了。我和大人们一样跪在灵柩前,母亲哭得很伤心。
   ⒂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我梦见了曾祖母,手里端着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
  
1.    面对大米饭的诱惑,我一直没有吃,是因为在我的心中始终有一种朴素的想法。这想法是:
                                                                                      
2.母亲看到“一盒动都没动的大米饭”后,为什么“突然抱紧我”,“在我肩头啜泣”?
                                                                                        
                                                                                      
 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一碗大米饭”为线索,叙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B.文章表现了母亲善良无私、孝敬老人的美德,也写出了我的懂事、孝顺。
   C.在叙述故事表现人物时,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文章语言自然朴实。
   D.从文中的内容看,母亲非常关爱曾祖母,对我却不在乎。
  4.有人说:“穷人的故事总是闪着凄美的泪光,穷人的故事又总是闪着金子般真诚的光芒”。
   本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答案:
1.这是曾祖母的饭,我不能吃。或者孝敬的定义就是留给曾祖母好吃的东西。
 2.母亲此时百感交集,看到儿子挨饿,却无力改变现状,心疼、内疚、痛苦和无奈一起袭来。 
3.D   
4.最让你感动的可能是某一个细节,某一个人物;结合实际时,可以谈自己在尊敬老人方面的不足之处,表达内疚之情以及通过本文所受的教育;也可以谈自己与文中的我的相似之处。 
  
(十五)   生死胡杨 邢增尧
①世上有好多地方,到过一次就不想再去;唯有一处,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它就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的那一片胡杨林。
②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1)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砂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
③远远望见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林,眼眸便倏地一亮:在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沙尘风暴的折腾下,竟会有如此灿烂的胡杨——巨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身子将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严严实实,好一派“泰山石敢当”模样。在目力所及的无边无际中,这里简直是一个最为苍凉壮丽的生命场,铺天盖地的是生命和自然的交响。
④陪同的友人介绍说:“戈壁滩,独领风骚的乔木就是胡杨,它们只生长在这一带;胡杨,生是戈壁的精灵,死是戈壁的魂魄;它以磐石般的信念独守千年岁月,你走近它、体味它,方知什么是真汉子,什么是伟丈夫……”听罢,旅途的疲惫和困顿霎时成了过眼烟尘。于是,(2)我一马当先,跃入胡杨林,让这卓尔不群的雄奇浸润自己的眼睛和心房。
⑤越往前行,越显幽静。蓦地,一泓波平如镜的海子裸呈在我眼前。阳光轻洒,映现高天流云的碧水便忽闪出锦缎般的光来。掬一口,每一根神经都透着清冽怡爽。在这仿佛混沌初开的漠野中,除了胡杨,还有什么能护住这晶莹透亮的海子呢?
⑥怀着依依不舍的心绪,我驱车赶往另一片已然死去的胡杨林。
⑦那是一幅怎样惊心动魄难以忘怀的景象啊!
⑧放眼望去,千姿百态的胡杨,在静默中挽一抹斜阳,被岁月消弭了生命颜色的身躯紫黑发亮。①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有的虽树冠被摧,肢断骨折,却依然挺起足以使世人瞠目的脊梁。大气中闪跃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威光。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无声无息地成长,无声无息地壮大,无声无息地辉煌……
⑨据说,世界上,似这般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的胡杨林已是屈指可数的了。所以,我特别珍惜,将它当成城市中的绿化地,小心翼翼地逡巡,认认真真地思量。我忆起了劬劳(劬:qú,劳苦)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一股干云豪气洋溢胸腔。是的,不深入胡杨林,也许永远不会清楚什么是生命的坚忍和昂扬,什么是生命的风采和永恒,什么是震撼人心的本象……
⑩这时,“打道回府”的唤声响了!
②从沉思中猛醒的我只得随车离去,然而心却是留在胡杨林中迟迟难归。(文章有改动) 
(1) ▲ (2) ▲ 示例①:这组排比句从多个角度细致描绘出胡杨千姿百态的特点。示例②:“只得”二字表达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1.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苍凉”“壮丽”在此段中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4分)
   2.第⑨段中,作者看到胡杨林,为什么会忆起劬劳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等人?(3分)
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从品味语言、理解内容、分析作用等角度入手,参考文章右边的示例①和示例②,自选一个合适的角度,为文中⑴⑵两处加上批注。(4分
  4.作者在文章开头说:“唯有一处(指胡杨林),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除胡杨奇特的外形及生长环境外,还有什么让作者如此向往迷恋?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3分)
   5.常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读完本文,你也许会有自己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4分)
答案:1.苍凉: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始无终的沙尘风暴;壮丽:胡杨巨帚般的树冠撑天摩云,浓浓的翠绿在天幕上写意般地勾勒出波涛似的线条,巍巍身子将脚下的戈壁绿地护卫得严严实实。(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2.因为胡杨和这些人都具有不畏劬劳艰辛、骁勇刚正的特点,作者睹物思人,所以才会忆起这些人。(3分,能答出胡杨的特点与这些人身上的特点有相同之处,即可得3分)
  3.例:(1)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八月南疆热浪滚滚的气候特点。或:突出了胡杨生长环境的恶劣。或:“硕大无朋”一词写出了戈壁滩一望无涯的特点。(2)句中的“一马当先”、“跃”表明了作者急于走近胡杨、体味胡杨的心情。(4分,每处2分,批注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4.胡杨磐石般的信念以及它身上所表现出的坚忍、昂扬、壮丽、永恒的特点。(3分,只答“胡杨的精神(品质、信念)”,不作具体阐述的给2分;只答“磐石般的信念”给2分;答出“坚忍、昂扬、壮丽、永恒”中的两点即可给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其他的,合理也可)
   5.例:胡杨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生存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也能成功。(4分,言之成理即可) 
  (十七)心存感激
   ①在心如坚冰又加设密码的今天,人类应该恢复自身的本性,时常学会感动,心存感激。感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道义上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
   ②对父母心存感激,就会常怀孝心,常有孝行。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还有什么比这更贵重的呢?没有他们,世上就没有我们的踪迹,人海中就没有你“这一个”。许多人对父母的真正爱心往往是产生在父母离开他们之时,望着那空了的病床,才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那彻彻底底是我们的来处之所。没有了父母,就像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家,断线的风筝在空中飘摇。父母是我们心的依靠和归宿,有雨的日子是头顶撑起的一把伞,伤心的时候是为我们擦去泪花的手帕。对父母要心存感激,就要常唤醒沉睡的良知,在自己的小家庭装修得豪华如宫殿时,去看看父母的房子漏不漏雨;在外饮酒作乐、潇洒走一回时,想想父母在家里是否感到孤独。《常回家看看》的歌声就是要对父母心存感激的呼唤。 
   ③对他人心存感激,就会常怀仁爱之心,慈悲之心。心存感激,就要布施行善,多给予,少掠取,使自己心灵富足。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要懂得给予,就永远有可给予;贪求索取,就永远要索取。给予得越多,收获也越多;索取得越多,收获就越少。人的一生,为他人付出得越多,他的心就越富足,他就越过得胸怀坦荡,泰然自若。一个人给予得越少,他的心灵就越干枯,他就越过得心神不宁、惴惴不安。心灵富足的人必会爱人,因为爱就是给予,爱就是富足,爱就是宽广,爱就是一切。得到别人帮助时心存感激,就会让你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与人发生矛盾时心存感激,就会让你想起往日他对你的关心帮助,化解心灵的隔阂,让友谊常在。心存感激就必须宽容,宽容是给予的一种高级境界,是通往我们精神和灵魂净化之路的钥匙。能够宽容的人就能获得力量的循环增长。宽容他人,能够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④对事业心存感激,就会忠诚敬业。即使是为公司、为单位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不要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你仍要心存感激,感激你和事业一块成长,感激为之效劳的公司和单位为你提供了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感激领导对你的信赖、重用和同事对你的大力支持。在你向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只有心存感激,才会对事业忠诚,才能获得继续前进的内驱力,将你现有的成功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感动,你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做出感动他人、感动自己、感动公司乃至感动中国的壮举。持久的感动就会凝结成对事业的执著,忠诚加执著便是敬业乐业。只有将个人的前途与团体事业交融在一起,每个个人都对团体心存感激,忠诚敬业,事业才会有发展,个人才会有成功,这便是双赢法则。
   ⑤对生活心存感激,就不会有太多的抱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许多事情往往都是双刃剑,若只看到刀刃的一面,受伤的永远是自己。生活是什么?生活是那河中水、指间沙,我们必须健康快乐地活着,这虽然平凡,可对于那些重病垂危的人来说该是多么珍贵呀!
   ⑥对大自然心存感激,就会以朋友的身份、和平共处的心态去爱护大自然,而不是以主人的身份去占有。四季交替之中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不同的呵护与关爱。寒冷的冬日,早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你的床头,你会感到那是母亲温暖的手抚摸着你;夜晚来临,怕你寂寞,月光将一片幽辉洒在你的床前,静静地听你诉说心中的秘密。蓝天给你以自由遐想,大海给你以深沉雄浑,草原给你以宽广渺远,高山给你以坚毅勇敢,流水给你以柔情缠绵,这些美好的品格汇聚成人类的至尊至美,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大自然心存感激,肃然起敬。 
   ⑦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吧!心存感激将使你的心和你所企盼的事物联系得更紧,心存感激将使你获得力量,使你产生对生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从而一生被美好的事物包围。
   (《中华散文》2004年第10期,作者颜秀霞,有删改)
1.从全文看,点明“心存感激”深刻内涵的一句话是                                                    
2.文中画线的句子说:“给予得越多,收获也越多;索取得越多,收获就越少。”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联系实际,请谈谈你的理由。(4分)
   答:                                                                                    
3.认真揣摩第②至⑥段文字,想想为什么先写对父母的心存感激,而后写其他?简要写出你探究的结果。(4分)
   答: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说说你的感受。(5分)
   答:                                                                                             
                                                                         
5.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4分)
   
答案:1..感激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是道义上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
 2..如:同意。因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乐于奉献,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反之,一味的索取,只会失去人生的价值意义。如孔繁森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因而赢得了人民的无限爱戴;王宝森等腐败分子向人民贪婪的索取,最终遭到人民的唾弃。
3.先写对父母的心存感激,突出了孝敬父母的重要,符合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绝对不会爱他人、爱事业、爱生活、爱自然。
4.如:蓝天给你以自由遐想,大海给你以深沉雄浑,草原给你以宽广渺远,高山给你以坚毅勇敢,流水给你以柔情缠绵。
   感受:运用排比句,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感悟,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局势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势和表达效果。
 5.①人要有孝心,要有对父母的感激之心。 ②我们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都要心存感激。

(十九)子夜昙花
   (1)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2)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3)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4)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5)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6)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7)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8)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向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9)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10)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11)它一夜尽情绽放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12)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是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的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和挽留。
   (13)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14)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选自《初中语文毕业升学复习指导》)
   1. 请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忍俊不禁: 
   2. 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说“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                                 作者“惊喜”是因为                                            
   3.. 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第六段中加点句子“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的理解。(4分)

   4. 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写了恩师,而中间部分却写昙花,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 读了本文,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5分)
 
  答案:1. 忍不住笑。   2. 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我”发现昙花已经垂首含苞了。 3. “生命奋发”指昙花勇毅果决地尽情绽放,无比灿烂;“无常”指昙花不同于其他花,是在寂静无人之夜绽放,短暂而毫无保留。  4. 作者借花喻人,赞颂恩师就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却能尽情绽放,把最光辉的一面留给人们,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5. 生命是美好的,也是多彩的,生命应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应该像昙花一样,花期虽短,却尽情绽放,充满活力,把最美的一面留给人们,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二十)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清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心却象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_____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_____碧玉,在____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_______晶莹的露珠。 
    ③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地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④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秋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⑤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头四周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中午,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洒落一地的荫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⑥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 
    ⑦但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着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 
    ⑧“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侯,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象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⑨故乡的榕树啊…… 
    1.请简要概括作者回忆的“记忆里的故事”
   
2.将下列叠词分别填入第2段中的画线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A、串串 B、团团 C、片片 D、袅袅
3.联系上下文,仿照第6段划线句子续写一个句子。
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
                                                                  
 4.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并将你的感悟写在“品味”栏中。
5.阅读诗歌《乡愁》和歌词《那就是我》,比较它们与本文在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那就是我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 / 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
   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念故乡的岁月 / 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羊。
   噢!妈妈,如果有一支木笛向你吹响 /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念故乡的渔火 / 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噢!妈妈,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 /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把榕树中空的凹槽当船划;夏日,在榕树下的石板条上休息、纳凉。2.B、C、D、A
  3.略。4.心却象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紧紧抓住了故乡榕树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5.略
(二十一)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
   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腊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你的钦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几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腊梅上。你在惊异: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竟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那些看上去透明的、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竟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腊梅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使我小小的天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尽管窗外还是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腊梅的风韵和幽香之中。
   你久久凝视着腊梅,突然扑哧一声笑起来。
   假如下一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腊梅。你呢?
   你说着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一阵好想。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腊梅,那会怎么样呢?
   我默默地凝视着书桌上几株腊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我。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
   好,让我试着来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族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你能么?
   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你能么? 
   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的赞叹。如果人们告诉你:奉献和给予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你是不是同意呢?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忍受寂寞,必须习惯于长久地被人们淡忘冷落。你能么?
   请记住,在你的一生中,只有结蕾开花的那些日子你才被世界注目。即便是花儿盛开之时,你也是孤零零的,没有别的什么花卉愿意和你一起开放,甚至没有一簇绿叶陪伴你。好花须得绿叶扶,这样的格言与你毫不相干。当冰雪消融,当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世界,当万紫千红的花朵被水灵灵的绿叶扶衬着竟相开放,你的花儿早已谢落殆尽。这时候,人们便忘记了你,春之圆舞曲是不会为你奏响的。
   假如你问我:那么,你们何必要开花呢?
   我要这样回答你:我们开花,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当然,我们的傲骨里也蕴藏着温柔的谦逊,我们的沉默中也饱含着浓烈的热情。这一切,人们未必理解。你呢?
   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
   哦,我的南方的朋友,我把腊梅向我透露的一切,都写在这里了。当你在和煦的暖风里读着它们,不知道你还会不会以留恋的心情,想起我书桌上那几株腊梅。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
   1.读完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3分)
   
  2.作者在文中所赞美的腊梅,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品质?(6分)
   
   3.作者所阐述的腊梅开花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文章倒数第二段写道,“我把做一株腊梅的幸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都告诉你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还想不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就是作者的朋友,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说明理由。(4分)
   
   
 5.文章的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 1.借梅花吟咏人生,启迪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2.答案要点:①坚忍顽强②奉献牺牲③忍受寂寞    3.我们开花,决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献媚,只是为了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骨和气节,展现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4.答案举例:①想,只有像腊梅那样,经过风雨和严寒的磨砺与锻炼,人生才会完美。 ②不想,因为做腊梅太辛苦、太寂寞,有时不被人们所理解。   评分:本题4分,答“想”或“不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只答“想”或“不想”不说明理由不给分。
  5.答案提示:作者高度赞美了腊梅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不论人们是否留恋,都一如既往,展示自己的“风韵和清香”,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作者在写腊梅的同时,也在写我们的人生。

(二十二)说竹
   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江南不可无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
   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
   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玻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住十里竹林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阴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摇风弄雨,铿然有声。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巨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便是有九分素洁,也还有一分的妖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不然,汉字的“朴”何以用“木”表意?
   并非贬低。草自有草的优势。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中国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就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惟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窗纸,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
   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做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想真隐逸山林。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
   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
   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渲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有着质朴无华的贡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东方的竹。
   (选自《灵性散文》有删改)
   15.作者认为“月下听萧,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回答:①竹达到了怎样的境界?②“听萧”“闻笛”与“竹的境界”有什么联系?(5分)
   答:①
   ② 
   16.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试根据上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4分)
   答:
   17.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6分)
   答:①
   ②
   ③
   18.对这篇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既写出了竹的神“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又写出了竹的形“婀娜娉婷”,真可谓形神兼备。
   B.本文写竹以时间为序,从冬到秋,依次写出竹在不同季节里的风姿与神韵,给人可亲可敬、身临目睹之感。
   C.这篇散文以竹为线索,由竹写到画竹的人,写到竹画,最后又回到竹,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
  答案: 15.①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或:“集花草树木之长”或“集洁、幽、淡、清
   柔、豪爽、高远于一身”)
   ②箫与笛取材于竹(或与竹的外形相似)箫、笛之音是竹之灵性(或生命)的吟唱(或:听萧与闻笛就是聆听竹的生命的吟唱;听箫、闻笛能让人领悟竹的灵性与神韵)
   16.想为百姓做点好事,想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或济天下)
   17(1)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谈泊明志,宁静致远。
   18.A
(二十四)石缝间的生命 林 希
①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根须,只为了不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遏制。
     ③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做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④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
     ⑤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白已,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⑥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阅读全文,指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为什么使作者“感动得潸然泪下”。
                                              
   2.⑴第②段中,作者赞美了无名野草“生命本能”的尊贵。这里的“本能”是指什么?《用文中的词句概括.不超过15字。
   
   答:
   
   
   (2)第③段中。作者从“蒲公英”的生长中感悟到生命“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这句话在文中具体指的什么?(根据这段文字作概括)
   答:                                              
  3.第④段写“石缝间的松柏”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松柏的?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刭松柏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                                         
  4,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
   答:                                     
   5.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石缝闻的生命”是美学的。品赏全文,你认为“石缝问的生命竹美在哪里。
   答:                                          
  6.下面这段话是作者由自然界生命本体的认识提升到人生哲理的一段议论。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个能体现这段议论内容的人物的生活经历,作概要的叙述。 (必须交代书名和作者)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
   界得到升华。”
   答:                                      
   
  答案:1.石缝间“的野草、山花和松柏在恶劣的环境里,顽强拼搏,茁壮生长,体现出它们倔强的性格和不可遏制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2.⑴自己生长根须;自己寻找石缝。
   (2)同是蒲公英,在田野里生长茁壮,根须被人们挖去做野菜;而在石缝里显得坚韧苍老,没有光泽,为登山人作可靠的抓手。 
   3.躯干、枝叶、树根。可从松柏高大的形象、坚强的意志、无穷的力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感受。
  4.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以小花小草衬托松柏惊人的生命力。
 5.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在艰苦环境里蓬勃生长的外在美;与险恶环境拼搏斗争求得生存的内在美;使世界变得神奇辉煌的创造美。
   6.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保尔•柯察金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了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一度产生自杀念头。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重新安排生活,开始艰难的写作,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理想:“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完成精神境界的升华(名著可以是大纲推荐的,也可以是大纲推荐之外的。作家名、著作名写错别字不得分;故事概述应体现“困厄”“锤炼”“升华”三个关 键词。)

(二十五)
苏州人往往被女性化,什么优美、柔和、文静、高雅;姑娘们则被誉为小家舅玉、大家闺秀,还有那够不上“舅玉”的也被呼之为“阿姐”。 
    苏州人之所以被女性化,我认为其诱因是语言,是那要命的吴侬软语。吴侬软语出自文静、高雅的女士之口,确实是优美柔和,婉转动听。可是,吴侬软语由男人来讲就有点“娘娘腔”了。那一年我碰到老作家张天翼,他年轻时在苏州闹过革命,也在苏州坐过监牢。他和我开玩笑,说苏州人游行示威的时候,喊几句口号都不得力,软绵绵地,说着,他还模仿苏州人喊了两声。
    苏州人被女性化,除掉语言之外,那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中,都显露出一种女性的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此种特点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那肥沃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都有产出,高产和精耕相连;要想多收获,就要精心地把各种劳务作仔细的安排;一年四季有收获,就等于一年四季不停息,那劳动是持续不断的,是有韧性的。这就养成了苏州人的耐心、细致,有头有尾。苏州人细致而有耐性的特性,用不着调查了解,只要看一下苏州的刺绣、丝绸,游览过苏州的园林后便可得出结论,如果没有那些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苏州人,就不可能有如此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
    苏州人被女性化,这也没有什么眨意,喊口号虽然缺少点力度,却也没有什么害处。相反,在当今电子化生产的条件下,苏州人的精细、灵巧、有耐性,却成了不可多得的优点,成了外商投资在人力资源上的一种考虑。我不敢说苏州所以能吸收这么多的外资都是因为苏州人的精细,却听说过有一宗很大的国外投资,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到处考察,难作决策,可在参观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后,立刻拿定主意:苏州人如此灵巧心细,能绣出如此精美的绣品,还有什么高科技的产品不能生产,还有什么精密的机械不能操作呢!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是抡大锤的时代了,各种产业都要靠精心策划,精心管理,这一些正是苏州人的拿手。
     苏州人的那种女性化的特点,也不是完美无缺,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这缺点说起来还和苏州的园林有点关系。苏州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园林的主人们所以要造园林,那是因为厌倦政治,官场失意,或是躲避战乱,或是受魏晋之风的影响,想做隐士。隐于市却又要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棒木之野趣。怎么办,造园林。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
     因退隐、退养而在苏州造团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钱,更主要的是有文化。他们退隐在苏州以后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广结名流,著书立说,吟诗作画,那“退隐文化”便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代代相传,使得苏州人在文化心态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善于“引进来”,而不善于“走出去”。
     要说一个地区人们的习性,只能是一种大体的印象,并非是绝对的。苏州人也有性情刚烈的,也有勇猛顽强的,也有随着郑和的船队而走遍世界的;特别是在今天,苏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海内外人士纷至沓来,他们到苏州来不是退隐,而是要在这一片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地上大展宏图,谋求发展。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
   (陆文夫《被女性化的苏州人》,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节)
   1.联系全文看,“被女性化的苏州人”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2分)
   [答] 
  2.为什么说“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下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物化为城市的生活环境。
   B.人们融合自己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在一定的文化
   C.以市井文化、隐逸文化的综合为基础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苏州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苏州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就是其产物。
   D.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必然会持久地影响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环境。
   [答] 
   3.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也体现了一种“退隐文化”,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上文的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4..联系上文想一想,《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这体现了园主人一种怎样的文化追求?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 
   5.下边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2分)
   A.作者对苏州人的“女性化:特点持肯定的态度;在他看来,苏州人的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是一种退隐文化。 
   B.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祖祖辈辈的苏州人在这里生活劳作,形成了其独特的性格。
   C.作者从苏州人的特点这一角度切入,站在苏州的历史传统与今日发展的高度娓娓道来,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D.文章的语言柔和隽永,构思精巧别致,情感丰富细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苏州人“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 
   [答] 
   6.作者认为,现代苏州“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请你结合上下文并参考相关链接,具体说说这些演变和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2分) 
   相关链接:
   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莱肴,明亮的喜悦。苏州的歌曲,不设防的温柔;苏州的园林,恬美的诗情。苏州的街道,宁静的幻梦。而苏州的企业和企业家,温雅的外表下包含着洋溢的聪明生气。(王蒙《苏州赋》)
   苏州,不是一个历史符号,不是某些古风古俗的摹写、复印,它的现实生活,它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动感,它的创造活力。(艾煊语,转引自《苏州人》) 
   [答] 
   
   答案:1.苏州人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有着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此种特点是由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同时,“退隐文化”在一个时期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2.C(市井文化和隐逸文化不能代表苏州文化的主流,绣品和园林不是市井文化的产物,文中也并没有论及市井文化这一内容)
    3.陶渊明在侧《桃花源记》一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现出他的归隐思想。
   4.园主人试图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林木之野趣”的“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这也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
    5.A(苏州人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不是退隐文化)
    6.细致、温和、柔韧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与开拓、创新的精神结合在一起。

(二十六)山的呼唤 
   琼 瑶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10)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选自《美文阅读》有改动)本文写于1970.5.17
   10、认真阅读第③④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①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② 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11、文中第⑦至⑨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2分)
   ①白天的玉山:
   ②晚的玉山:
   12、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3、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
   14、试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答:
   
   答案:10、①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进行文学创作、写出自己对“山”的那份“感觉”,②不懈地追求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3分。①题2分,②题1分)
   11、①光影变幻,迷离神奇,如梦如幻②山簌唱和,清幽朦胧,威严肃穆(2分,各1分)
   12、童年登家乡的山是游玩松林,编织梦想(2分)后来登玉山是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受,实现自己的心愿(2分)
   13、示例:①绘形、绘声与绘色相结合,既突出了山上景物的特点,又体现出个人登“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举例略)②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概括出了所见景物的总体特征,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景物的突出特点,凸现出“高山”以及大自然的巨大魅力(举例略)(4分,举例1分,分析2分。若从其他角度如调用多种感觉器官,先总后分,变换人称等方面举例分析且正确、通顺亦可)
   14、通过对两座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山”以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分,答出其中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得满分)
(三十二)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    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荚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放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个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    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花。
    ⑥几十午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荚,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6.本文主要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塑造了百合花          的性格特征。(3分)
  17.作者为什么将本文题目定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如果改为“一株百合花”或“顽强的百合花”有什么不同?(2分)
    答:                                            
                                           
    18.请解释第④自然段和第⑦自然段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鄙夷:                         
    全心全意:                       
    19.百合要“努力开花”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是“野草”,你会怎样对待百合花”?(3分)
    答:                                    
                                           
                                           
 答案: 16.托物言志    信念坚定、追求执着(“执着”同“执著”)(3分。第一空1分,第二空2分。第二空答案意思相同即可)
    17.作者为百合花的精神深深感动,题目流露出赞美之情,如果改动后则难以表达出这种情感。(2分。意思相符即可)
    18.鄙夷:轻视、看不起。    全心全意:一心一意,专心执着。(2分)
    19.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略(3分)
(三十三)难忘的一躬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臼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找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笫三节课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钤打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把大家的课补上去。”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钤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 “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 “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休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责的财富……
  (选自《中国教师报》,作者张彩虹有改动)
  17.文中的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18.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探究句后问题。 (任选一题) (3分)        
  (l)“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
  (2)“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
  19.文章倒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3分)
20如果你是孙老师所教的这个班级的一个学生,望着孙老师匆匆远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请结合上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30字左右)。 (4分)  

答案:17。体现在两个方面:⑴学生起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2)最讲信用,答应学生什么事,总会做到
  18.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孙老师“待人处事无可挑剔”“讲信用”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榜样。(2)不好,“印”字突出孙老师的鞠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不可磨灭,用“留”字显得平淡。
  19.有必要,补充交代后,让读者知道了孙老师是在失去家属的情况下坚持来给学生上课,进一步突出了孙老师恪守信用的感人力量。      
  20。(此题答案开放,可以表达自己对孙老师的感激之情、畅想孙老师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表示对孙老师家属的祝福等等。)
(三十九)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0分)
           生活如椅子     王清铭
梭罗说过这样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凳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时用两张,社交时用三张。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张凳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如果还有其它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有四张,想凑一个麻将桌或牌桌;如果是五张,其中一张必是“名”正襟危坐的座位,“利”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跻身其间,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郎腿。对过着纯粹的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他是一个从社会结构中分离出来的原子,五张椅子会让他回到他原有的生活状态。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那么简单。
有趣的是,我的目光穿过历史,又在居里夫人的客厅里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居里夫人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简化,比如减掉多余的椅子,不让“身外之物”有落座的机会。椅子以舒适为标准,过于豪华,就变成一种装潢了,结果不是人坐椅子,而是椅子成为盘踞你生活的一中累赘了。
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伟大和崇高;坐上虚伪和暴戾,纯真和善良就无处坐落;坐上自私和冷酷,爱心和热情就无法容纳…………有了多余的椅子你就回想到与之协调的华丽房子,想到许多人苦心钻营的位子,想到那轻飘飘而又沉甸甸的票子…………于是你忙忙碌碌,心情也沉甸甸的,没有了坐下来的轻松和欢乐。
泰戈尔说,翅膀下挂着沉甸甸的金钱是飞不高远的。同样,有了多余的椅子,你不但不能飞翔,连静坐沉思的乐趣也消失了。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简单得只需一把椅子,供心灵坐坐。
           (选自《中华散文》 2005年第3期,文字略有删改)
1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在本文中阐述的观点是:“生活如椅子,删繁就简,撤掉多余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简朴、简洁、简练,而且丰富深邃了”。
B、    文章开头即表明作者的观点,然后引用名人事例进行阐述。
C、    文章中所提到的椅子都是指实物。
D、    全文共选了梭罗、居里夫人、和泰戈尔三位名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14、你认为文中“多余的椅子”指的是什么?(2分)
   答:                                                                            。
15、文中所说的“梭罗纯粹”、“居里夫人高尚”具体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3分)
   答:                                                                            
                                                                                 。
16、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
答案:13、A   
14、答:“多余的椅子“是指安逸的生活和世俗的名利。
评分标准:提到两方面内容的给2分,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15、答:梭罗的纯粹表现在喜欢简单生活,厌恶追名逐利。   居里夫人的高尚表现在“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
评分标准:能抓住要点回答的,每点1。5分,共3分。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16、开放题。例一。同意。我们中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要实现理想,必须要专注于学习,如果过早地考虑名利等身外之物,有了这些“多余的椅子”,势比就如泰戈尔说的“是飞不高远的”。所以,作为中学生来说,也应去掉“多余的椅子”。
例二:不同意。人们追求正当的名和利无可厚非,如果满足现状,无所追求,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所以生活中各种“椅子”可以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评分标准:有观点,有材料,材料能支撑观点的给3分,材料不能证明观点的,语言不通顺的酌情扣分。
(四十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9题。(共24分,每题4分)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 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的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①。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吗?”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现在还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时候他们还年纪轻轻呢!”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先生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了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的:“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②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1992年12月
   14.请说说倒数第三段中加点词“戳”在句中的含义。
  
   15.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仔选一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①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一种突然冻结的沉寂。
   ②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
   
   16.“我”对教授的态度开始、后来和最后分别是怎样的?最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7.“我”和教授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说说文章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18.文章的结尾段写两人并排走,“好一会儿后”才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相同的话。在这“好一会儿”中,他们想了些什么?请你写出其中一人的心理活动。
  
   19.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在睿智的课堂问答和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尽显人的性格。
   B.画波浪线句“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运用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台湾同学对课堂对话不感兴趣,懒得回答。
   C.“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这里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微妙的变化。
   D.文章写教授,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侧面描写主要起到了反衬作用。
   E.“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表达了教授对“我”不卑不亢、机敏应对的表现的由衷钦佩。
答案:14.这里形容“我”目光锐利,如同利剑般直刺教授,表现了对教授的愤慨之情。 
   15.①“冻结”通常表示液体遇冷凝结,文章移用至此,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教室里的气氛由原来的活跃问答一下子变得沉寂无声的情景,和“我”此时的真切感受,同时也与“落地玻璃”外默默飘着的雪花相呼应。 ②因为教授此时已为“我”的精彩回答所折服,“倏地”就表现了他的极度兴奋,“眼睛”“明亮”,“笑容”“灿烂”,都是教授的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也是“我”眼中教授的新形象。 
   16.开始:戒备;后来:愤恨‘最后:理解。因为“我”知道了教授原来也是一个正直的没有民族偏见的人。(每点1分) 
   17.①教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治学严谨、思维敏捷、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特点。 ②我: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了他聪明睿智和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特点。(描写方法和性格特点各2分)
   18.例:我真想和他一起去喝咖啡,但他是从台湾(大陆)来的,和他交往合适吗?会不会有什么麻烦?他会不会拒绝我?(想像合理即可) 
   19.B D
(四十八)宝光
李广田 
  在满天星斗的夜里,老牧人向小孙孙讲起了宝光的故事。 
  “看啊,孩子”,老人用烟袋指着远山说:“就在那边,在金银峪的深处,埋藏着无数的宝贝。” 
  小孩子仿佛已经入了睡梦,蹲在石头上沉默着,金银峪被包围在银色的雾中。 
  “那是几百年,也许是几千年的事了,反正是古年间,金银峪中埋藏着无数的宝贝。”老人又低声絮语着。“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金银便放出白色的光芒,那光芒好像雾气,然而那不是雾气,那就是宝光。看见那宝光的人是有福的。可惜人世间无福的到底比有福的多,所以能看见宝光的人实在是很少很少。” 
  这时,那小孩才略微抬起头来,带着几分畏寒的意思,向金银峪疑惑地遥望。金银峪依然沉着,在银色的雾中包围着。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有福的人,他曾经到这座山里来参拜过。”老人重燃着他的烟袋,一滴火星在黑暗中忽明忽灭,老人的故事就从那火星的明灭中吐出。他又继续道:“那有福的在夜间登山。他就看有宝光从金银峪升起。于是,他怀着虔诚的心,走向金银峪。遍地黄金,随处珠宝。那白色的光芒便从那些珠宝中发出。然而他并不拾取那些珠宝,因为他所寻求的并不是珠宝。” 
  老人稍稍停顿一下,仿佛等待小孩问他那登山人所寻求的到底是什么东西。然而那小孩依然沉默着,并不发问,那老人就只好继续自己的故事。 
  “你一定想知道,那个有福的人所寻求的是什么东西。到底他寻求的是什么呢?这却传说不一。有人说他寻求的是不结子的花草,也有人说他寻求的是治疗病的药石,又有人说他本来就无所寻求。他对于一切美丽的东西,宝贵的东西只是赞赏,却没有一点据为已有的意思,可是美丽的东西,宝贵的东西,却常常叫他遇见。他不贪金银,却能看见宝光,他说那宝光美丽极了。” 
  “自从人们听说金银峪里有珠宝,”老人的声音里仿佛有一点激昂,他的烟袋又已经熄灭了,他继续道:“自从这一带人们听说有珠宝,便都不安起来了,因为他们都起了贪心。他们常终夜不眠,只想看见宝光,可是他们永不曾看见。他们常在深夜中到金银峪摸索,有人竟搬了大块的石头回家,希望石头能变成黄金,然而石头还是石头。他们的贪心不止,他们便争着到金银峪去发掘,从此以后,那宝光就永不再见了。” 
  老牧人说完后又沉默着,小孩也不做声,只听得羊群在山坡上吃草。远处隐隐还听到有流水声音,好像是老牧人的故事的回响。 
1、细读全文,考虑回答老人讲故事的不同阶段,孩子各有怎样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对爷爷所讲的故事无动于衷说明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的内容看,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有福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福的人”到底寻求的是什么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福的人”的“福”气表现在哪?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他思想的纯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们常终夜不眠”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他们永不曾看见”宝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宝光”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当老人说“就在那边,在金银峪的深处埋藏着无数的宝贝”时,孩子“仿佛已经入了睡梦,蹲在石头上沉默着”;当讲到宝光出现时,孩子“才微抬起头来,带着几分畏寒的意思,向金银峪疑惑地遥望”;当老人讲完有福人的故事时,等待孩子提出疑问,孩子“依然沉默着,并不发问”,老人讲完故事沉默着听的时候,孩子也不做声。 
2、说明孩子那颗纯洁、童稚的心还没受到金钱的污染;用孩子的一颗纯洁无邪的童心与人们的视财如命的贪心作对比,更能突出人们贪财的丑恶灵魂。 
3、不贪财,无邪念的人。 
4、寻求的是“虔城”,寻求净化自己心灵的东西。 
5、表现在他无贪心,能来到金银峪。他对于一切美丽的东西,宝贵的东西只是赞赏,却没有一点据为已有的意思,可是美丽的东西,宝贵的东西,却常常叫他遇见。他不贪金银,却能看见宝光,他说那宝光美丽极了。” 
6、只想看见宝光;就因为他们有贪心,心不净。 
7、指金银峪里金银宝发出的光,也指“有福人”美好的心灵,
8.教育人们不应有贪心,要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四十九)人之初 
  (1)在车站等车是段最无聊的时间,看没看的,玩没玩的,坐久了,屁股生疼,就想站起来晃晃。 
  (2)那边,几个小伙在嚷嚷地打牌。 
  (3)我走过去,靠在一根柱子上,看他们打牌。忽然,觉得哪儿有点儿不对劲。肩一动,衣服粘在了红柱上,糟糕,柱子上油漆未干!看看大半个肩膀印得红红的,我真想一脚将那根倒楣的柱子踹倒。你不知道,这身“皮尔•卡丹”是出差前妻子刚给我买的, 整整一千二,才十多天,就弄成这个样子。 
  (4)再转脸一看,我前面一个“灯泡顶儿”,后肩也是红红的。然而他是那样若无其事看他的牌。这家伙太缺德。 
  (5)我正恨出眼泪的时候,一个广州佬豪不客气地走到我的跟前,占了我的位子,笑开嘴,看那摊打牌的。 
  (6)我看见他那瘦瘦的肩儿扛着笔挺的高级西服往红柱上靠的时候,我想叫他一声。然而,我也没。该我红肩第二,就不该你红肩第三?我心里觉得特不平衡。 
  (7)他也跟我一样,看了一会,就不想看。离开时,肩紧紧地被红柱儿粘住了。我认为他一定要骂一声,然而,他也没。他还比我更加机警,掉过头看看肩后一片红色的云,面不改色,心不跳,没事一样,站在一边,继续看牌。 
  (8)又有了这么一个跟我同样的受害者,心里觉得宽慰了许多。我可以肯定,他那身西服一定比我的“皮尔•卡丹”还要高级。人家那样的衣服都能认了,我为什么不?若是再印出第四个、第五个这样的红肩儿,我想,我心里会更加舒坦的。于是,我就在这儿继续守株待兔。 
  (9)不一会,一位年轻的士兵也走过来看牌。 
  (10)当他准备将扛着红五星的肩往柱子上靠的时候,旁边的一个小男孩叫了起来:“叔叔,那红漆没干。你看,他们的肩都染红了。” 
  (11)谁也没想到,这个红色秘密,却被坐在凳子上的那个小男孩发现了。 
  (12)我望着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心想,世界上的人都不要长大多好。 
1、中国古代的幼童启蒙读物《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人之初”这个题目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段中“我”为什么说“灯泡顶儿”这家伙太缺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6)段“然而,我也没”和第(7)段“然而,他也没”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我”和“他”是具有怎样心态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7)段中找出那个“广州佬”“机警”的具体表现(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8)段中“宽慰”“舒坦”两词表明“我”怎样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的小男孩和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小男孩一样说了真话。结合你的实际谈谈说真话会有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希望人与人之间是以诚相待,互助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2、因为“灯泡顶儿”在“我”靠上柱子前并没告诉“我”“油漆未干”。 
  3、自私,从他人的同等命运上寻求平衡。对他人袖手旁观、冷眼相待。 
  4、“掉头看看肩后一片红色的云,面不改色,心不跳,站在一边。继续看牌。” 
  5、从他人的“不幸”中寻求心理平衡。 
  6、等待继续“受害”的人。 
  7、略 
(五十)成全一棵树(上海市)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就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是青春是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巳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⒃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⒄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面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第⒄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2分)
                                                                                                
5、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_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_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分)
 
答案:1、(6分,各2分)(1)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母亲担心它不会长成一棵大树。(2)孩子做这件事可能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3)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母亲为孩子的将来忧虑。、、2、(2分)母亲看到孩子天天半夜偷偷给那树喂童子尿。  3、(2分)突出孩子的自强(志坚)。回答“做事努力、认真或执著”等得1分。  4、(2分)要点:抒发自己感激之情,或对母爱的赞美;语言得体,感情真切。  5、(4分,各2分)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母亲成全了一个孩子。(必须写出“成全”或者类似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