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卷粘纸怎么办:从“试点”到“示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1:41:15

从“试点”到“示范”

2011-03-11 04:06:00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股票

3月1日早,笔者赶往阜新经济开发区采访,途经迎宾大街时,正值职工上班高峰,只有在都市里才能体验的一幕呈现在笔者眼前:开发大道上,人们行色匆匆,各类车辆川流不息,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构成一条美丽的流线。在这环绕川流的律动中,可以看到,人们红润的脸庞在朝阳下隐隐发光,充满自信而富幸福感。

华灯初上,星光点点。笔者应邀参观街心广场、月亮广场和各居民区的休闲广场,每到一处,歌也喧天,舞亦翩跹,转型城市的人民在过着甜美的夜生活

今天的阜新人,生长着激情与希望

所见所闻,怎么也不能让笔者与10年前在这里看到的那座“衰竭之城”联系在一起。

 

1.十年转型,化蛹成蝶。阜新的实践证明:科学发展既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要求,更是摆脱困局的唯一选择

 

阜新开采煤炭百余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贡献原煤7亿吨,用60吨车厢装运可绕地球4圈半,发电2000亿千瓦时,全国每人可享受170千瓦时,故有“煤电之城”之称,被誉为“共和国的发动机”。

然而世纪之交的阜新,陷入“矿竭城衰”的阴霾中。

“九五”期间,阜新市GDP年均增幅仅为2.1%,比当时的西部地区还低,是辽宁省14个市中唯一一个市本级和七个县区全部享受省补贴的市;全市有23对矿井相继关闭停产,15.6万人下岗失业,19.8万人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经济社会矛盾突出到极点,阜新被称为“辽宁最不稳定的地区”。一时间,城市“失眠”,人们焦虑、彷徨、困惑、等待。

穷则思变,破壁突围。

2001年5月,阜新市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经济转型的战略决策。

“阜新问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01年12月,阜新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从此开启转型之旅,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阜新化危为机,乘势而起,奋力探索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为破解经济转型这道世界性难题付出艰辛的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式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今天的阜新,春笋一般长起一片片现代居民新区,在各个产业基地,设备运转、工人忙碌,一派勃勃生机。

10年间,阜新结束了国民经济低速徘徊的局面,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处于辽宁前列。居民收入持续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由全省首位降到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

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新型能源产业、液压及装备制造业等特色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初步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1.8%,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000多个,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改造加快推进,路网建设成效显著,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阜新的发展还反映出全市人民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经济转型试点使困境中的阜新迎来了希望的曙光,那种矢志不渝谋发展的激情,那种思赶超、求跨越的坚定信心,那种干群之间齐心协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无不让人感到阜新是活力四射的城市。

从“矿竭城衰”的困惑,到艰难走出困境,从一步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到不断积蓄发展势能,阜新花了10年时间。今天,阜新已奋力挺进追赶期、跨越期,193万人民正在为城市的转型振兴而众志成城、蹈厉发扬。

 

2.十年转型,一条主线。阜新实践的核心:紧紧扭住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恢复生态、改善民生三个重点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曾是亚洲之最。关闭时,笔者来到这个东西狭长、深350余米、方圆8平方公里的矿坑旁。这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只受伤的眼睛。上万名矿工向大露天洒泪告别

在国家和省发改委的指导下,阜新确立了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基础,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以群众利益为根本,着力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经济转型方向。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阜新转型列车在正确轨道上呼啸前进。

时值冬春之交,笔者在“阜新大唐”建设工地看到,上千台机器设备往来穿梭,2000多名工人紧张忙碌,建设工地热气腾腾 阜新历史上投资最大的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总投资245.7亿元,年产煤制天然气40亿立方米。

着眼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和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阜新在转型初期就确定了建设现代农业方向,打造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形成产业链,以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并以此吸纳就业。10年中,全市共引进和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256户,形成了16个农业产业化链条,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比转型前提高14.9个百分点,成为阜新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阜新实施稳煤强电、煤电联动的同时,把目光瞄准当地丰富的风能资源、煤层气、生物质能和地热开发,规划实施了67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阜新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基地。

“三大产业基地”和皮革、家具、液压、铸造、氟化工、新型材料各具优势特色的“六个重点产业集群”,支撑起阜新工业经济大骨架。目前全市第二轮“千个项目大会战”已经打响,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成为南资北移和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热土。

阜新存在资源开采和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带来的双重环境问题。环境的可持续决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转型以来,阜新克服困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环境改造和矿区环境治理。

今天,进了阜新市,就是走进了一座森林城,城市周边一条长102公里、宽500米的环城防护林带已蔚然长起,全市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32.1%,矿区绿化面积达到5万亩,生态环境呈现绿水青山。投资实施了细河等河流的城市段治理工程,过去的“臭水河”已是清波荡漾,碧水蓝天。细河治理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阜新被建设部评为“水环境治理优秀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5%,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增加到337天,晋升为省级“园林城市”,成为全国唯一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

经济转型,民生为大。阜新以谋民福祉为根本点,在转型的每一个设计上都把民生问题考虑进去,在转型的每一个过程中都对民生问题重点解决,使转型的每一个成果都惠及更多的人民。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市10年累计实现再就业60万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3.2万人,培训就业率达60%以上。在国家和省的帮助下,实施了全省面积最大的采煤沉陷区和棚户区改造工程,14.3万户居民圆了住楼梦。构筑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24万名退休职工养老金标准得到提高,农业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100%。还启动了“平安阜新”和“友爱阜新”建设,促进了社会安定和谐。

 

3.十年转型,十年探索。阜新实践的路径:解放思想,因地制宜,依托优势,统筹发展,逐步形成经济转型的阜新模式

 

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其产业必将始盛终衰。阜新“矿竭城衰”的原因不仅仅是煤炭资源枯竭,而在于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经济结构单一,单一的产业衰竭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解决阜新问题,必须打破单一的产业结构,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比较优势,构筑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阜新煤炭资源枯竭了,但还有其他资源。阜新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形成了大资源观。阜新的资源优势是土地、光照、矿藏、地热等。阜新的传统优势是农业、液压产业和煤电等体系。

液压产业是阜新的原有产业基础优势。阜新坚持走高端、高标准,依托科技支撑,仅两年时间,液压产业集群便实现由弱变强,占据了全国同行业的“大半江山”。2月25至26日,市委书记潘利国带队赴浙江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在阜新液压产业基地内建“阜新 浙江大学液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在三五年内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人才培训基地、产品和系统检测试验中心、新产品新技术研究产业化基地,为该市液压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在构筑多元化产业格局中,阜新根据实际情况,弱化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阜蒙县和彰武县的广大土地上,到处都有高大悠闲的风车在转动,当地人叫它“风火轮”。这是阜新建设新型能源基地的旗帜。

辽西北风力富集,阜新缚住长风,以风引资,带动风电及其装备制造业。随着华能一期风电场项目建成发电,众多风电企业涌入,规划实施的风电场项目投资主体全部落实。此外,低浓度煤层气发电项目已运行,煤层气开发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商用,生物质能利用得到推广,地热资源开发启动,太阳能发电业推进。同时,阜新大力发展非煤产业,阜矿集团非煤经济的比重由25%上升到36.5%。煤矸石、粉煤灰等一批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全市努力构建工业、农业、城区三大领域循环经济格局,培育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

10年转型,阜新的工业经济结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与能源工业并成工业经济的三大支柱,全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渐成主导。

在优化工业、农业产业布局的同时,阜新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物流、旅游、房地产、创意文化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目前,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超过百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三分天下有其一。

到“十一五”期末,阜新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已优化为22.1 41.2 36.7。一、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实现了速度、效益和质量同步增长。

转型中,阜新还认真谋求区位优势,不断加大交通项目建设力度。几年间,巴新铁路、京沈客专、沈彰通客以及铁阜、阜朝、沈彰、阜盘等高速公路的谋划与建设,构建起现代的交通网络体系,拉大了城市骨架,打通了城市出口。今天,阜新已是连接辽宁沿海与蒙东地区、蒙古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连接东北三省与京津冀地区的交通节点。

近两年,阜新按现代城市理念重新布置了城市空间。“沈彰新城”、“玉龙新城”、“现代皮革城”、“温泉旅游新城”、“蒙古贞新城”已经开始规划实施,发展商业、商务、公共服务、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功能,配套发展房地产等服务业,补充完善城市承载能力,打造新兴服务业聚集区。

阜新经济转型,始终是在中央和省的关注下推进的。

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阜新。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3次对阜新转型工作作出重要批示,9次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在转型试点之初确定了23个重点转型项目,为阜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恢复生态体系、推进产业转型起了重要作用。辽宁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把阜新作为重点,并把阜新纳入沈阳经济区,设立阜新经济转型专项,在园区基础设施、产业项目贴息等方面强力支持,为阜新转型发展提供了保障。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万勤对笔者说,转型试点,没有国家和省的支持,就没有阜新今天的好局面。她认为,经济转型是一场深刻革命,需要上级支持,但更需要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突破创新,形成内生动力。

资源型城市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带有那个时代的深刻烙印。因此,阜新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穿经济转型的全过程,通过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使经济转型永葆旺盛活力。大力弘扬和培育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阜新精神”,调动和激活蕴藏在广大民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全社会形成了众志成城促转型的强大力量。

转型,首先是思想转型。这是阜新经济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本要素之一。

转型中,阜新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新型服务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统筹推进生态体系建设、生态恢复和城市功能建设;统筹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居住、教育等民生工程;统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阜新依靠解放思想增强精神动力,深化改革增强内在活力,对外开放增强外在推力,科技创新增强第一生产力,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凝聚力,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经济转型的“阜新方法”。

针对阜新转型,众多学者给出评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秉龙说:“从严重的社会冲突到社会和谐发展,从政府扮演经济人的角色到社会人的角色,从原来的产业发展到社会发展,从链式发展到集群发展,从比较优势理念到竞争优势理念,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再到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从找政府、找投资到找市场,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从靓女外嫁、筑巢引凤到创造本地名牌,这十个方面的转化表明,阜新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给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4.十年转型,今又跨越。阜新提出创建转型示范市,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

 

笔者看到当地媒体正在宣传阜新创建全国转型示范市,不免心生疑窦:“示范”的一般含义是指做出某种可供人们学习的榜样或典范。阜新经济总量还处于全省滞后状态,要创建全国示范市,其含义何在?

为此,笔者采访了市委书记潘利国。

潘利国说,阜新转型已进入第十年,前五年是走出困境,主要解决事关生存、稳定的民生问题和产业结构单一的发展问题,后五年是夯实基础、积蓄势能,第三个五年即今后一个时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性发展、追赶型发展。阜新转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动态过程。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是站在经济转型的节点上,站在“十二五”开局的起点上,阜新自我加压、优化思路、提高标准、凝聚力量、打造品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力,旨在深入探究和解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共性问题,高质量完成中央交给的转型试点任务。

 

潘利国表示,阜新的创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开放创新、生态立市、文化兴市”五个战略,全面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体制机制转型,推动阜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确保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把城市建设得更美,让人民生活得更好。

由“试点”到创建“示范”,仍是转型试点工作的探索过程,其过程本身就具有示范意义。创建转型示范市,是转型试点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更是阜新转型试点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转型实践,进一步把握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内在规律,总结普遍经验,对全国来说更有意义。提出创建转型示范市,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历史担当!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