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七圣李逍遥怎么打:☆☆☆ 毛泽东的美国观 影响历史至远至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39:59
毛泽东的美国观影响历史至远至深


唐洲雁 
   

        在朝鲜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通过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独特的美国观,来透视20世纪的中美关系,解读20世纪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美国因素及其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中美关系,将会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反对帝国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的形成

       1949 年,随着中国共产党向国际社会明确宣布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进一步明朗。在这种两大阵营相互抗衡的年代里,毛泽东认识和处理世界事务,无疑是以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为前提和目标的。因此,他在这种两极格局视野下的美国观,实际上就是“反对帝国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
        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把“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作为“我们当前的总方针”之一。而他的美国观,则是制定这种斗争方针的认识论依据。新中国与美国的较量,本来是围绕着美国是否承认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和是否出兵干涉台湾这样两个问题而展开的。然而,一场不期而来的朝鲜战争,改变了中美双方试探性的斗争态势,使对抗迅速上升到剑拔弩张的地步。朝鲜战争爆发的当天,美国政府即公开指责北朝鲜对南朝鲜发动武装进攻,并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策划下共产党人向全世界进攻的信号,是“对美国在自由世界领导地位”的一种明白无误的挑战。正是根据这一判断,美国开始部署在朝鲜乃至整个亚洲进行反扑。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并封锁台湾海峡。6月27日,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称:“台湾未来地位之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与对日和平条约的缔结,或联合国的考虑。”
        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并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这无疑是美国人对两极对抗的过度反应,是对新中国内政和统一大业的粗暴干涉。对此,毛泽东在6月28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早已声明,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决的反抗。”他号召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打倒美帝国主义”很快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成为这一时期毛泽东美国观的主题词。
        毛泽东在强烈抨击美国对台湾政策转向的同时,还注意到了美国人在亚洲的其他一系列动作。他根据亚洲事务的广泛内容来评价美国的举动,,指责美国不仅干涉中国“内政”,而且还干涉“朝鲜、菲律宾、越南及其他国家”;断言“美国在亚洲的侵略只会激起亚洲各国人民的广泛的和坚决的抵抗”;认为美帝是“外强中干”的,因为它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号召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行为”。这些言论表明,毛泽东不仅看到了美国人在台湾海峡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而且看到了“美帝国主义”对亚洲人民的“新的、有预谋的侵略”。站在整个亚洲形势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评价美国的所作所为,初步显示了这一时期毛泽东美国观的国际眼光。

                               毛泽东美国观的深化

        应该指出,在朝鲜战争爆发的最初两个星期里,尽管美国已经扬言出兵干涉,但由于当时朝鲜人民军在战场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毛泽东关注更多的是由此带来的对中国解放台湾进程的影响。但是,形势的发展很快转移了毛泽东的注意力。“联合国军”源源不断地开进南朝鲜。毛泽东相当敏锐地意识到人民军将失去兵力优势,开始高度警惕来自朝鲜半岛的美国军事威胁。
         9月5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九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持久化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大。对于朝鲜人民,我们需要给予帮助和鼓励。美国在朝鲜干了起来,也可以在别的地方干起来。我们不准备就不好。我们要准备大打、长打、打原子弹。同时,他分析了美国军事上的优劣,认为有“一长三短”:长处就是铁多。弱点是战线太长,运输线太远,战斗力太弱。这些分析,无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美国观的深化。
        尽管如此,毛泽东并没有轻敌大意。他甚至提到了要警惕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这反映出毛泽东此时的美国观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很大变化。那时在他的思想观念里,是要极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现在提出“无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表明他在“两个阵营”的革命理念影响下,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准备好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同美国这个不可一世的军事强国直接较量。当然,中国出不出兵,毛泽东是有底线的,那就是美军不能越过三八线。“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
        10月1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当天,毛泽东几乎同时接到了金日成和斯大林关于出兵朝鲜的请求,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此前,尽管他对出兵已有思想准备,但是要下这个决心与美国这个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强国”兵戎相见,需要何等的气魄!为此,他多次召集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并邀请军队高级将领参加,反复讨论此事。在10月4日下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件事要管,不管,美国侵略者将更猖獗,无论对朝鲜,对中国,对整个东方,整个世界,都是不利的。在他看来,如果北朝鲜被占领,中国东北将直接处于美国军事威胁之下。大军压境,威胁常在,中国将长期处于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此次不敢出兵,还将意味着我们缺乏力量和胆魄,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导致最终无法解决台湾问题。不仅如此,北朝鲜被占领的政治后果也同样严重。显然,在出兵不出兵的问题上,毛泽东考虑的不仅仅是中国和北朝鲜的利益,而且考虑到整个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
         应该说,毛泽东对于 抗美援朝的决策,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朝鲜战争初期,他的注意力仍然放在解放台湾上,心理上虽然有了准备,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卷入朝鲜战争。仁川登陆导致了朝鲜战局逆转,也使得毛泽东最终决定由备战转向出兵。这与其对美国的长期认识和对时局的进一步分析有关。首先,随着美军越过三八线以后,对中国东北边境的威胁成为现实。其次,第七舰队的拦截阻止了第三野战军对台湾迫在眉腱的进攻,美国恢复了对台湾国民党政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支持,直接影响了新中国的统一大业。再次,杜鲁门政府还承担起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殖民战争的新义务。这一切行动使毛泽东感觉到:“美国决定从三个主要方向来实行对中国的进攻:朝鲜、台湾和越南”,“美帝国主义者侵略朝鲜的目的,主要地不是为了朝鲜本身,而是为了要侵略中国,如像日本帝国主义者过去所做过的那样”。正是基于对美国的这种认识和判断,毛泽东终于下定了抗美援朝的决心。

                     朝鲜战争强化了毛泽东美国观的斗争色彩

        朝鲜战争使得毛泽东的美国观变得复杂与多样。首先,3年战争强化了美国在毛泽东心中的帝国主义国家形象。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美国是中国人民的头号敌人,是来自帝国主义阵营的头号对手。
        其次,朝鲜战争使毛泽东打消了自解放战争以来一直对美军存有的疑虑,不仅从战争中获得了自信,而且更加坚定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必将战胜帝国主义阵营的信心,这是他后来提出“东风压倒西风”的一个重要依据。他认为中国军队在抗击美帝侵略者的战斗中获得了实际经验。“这一次,我们摸了一下美国军队的底。对美国军队,如果不接触它,就会怕它。我们跟它打了三十三个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回事。我们取得这一条经验,这是一条了不起的经验。”
        再次,这场战争也进一步激起了毛泽东强烈的反美情绪,强化了他的美国观的斗争色彩。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大陆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肃清美帝国主义影响的群众运动,形成强烈仇视美国、鄙视美国、蔑视美国的社会氛围。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场战争也使美国政府增加了对新中国的仇视。华盛顿的主要决策者们更倾向于认为:中国政府是苏联的傀儡,他们把新中国视为来自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强硬对手,甚至认为中国对美国的安全利益特别是在亚洲的安全利益构成了比苏联还要严重的威胁。此外,朝鲜战争还大大毒化了美国国内的政治空气,极端反共的“麦卡锡主义”的兴起,使得美国国务院内部一批较有影响的“中国通”被扫地出门。在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国务院几乎找不到真正的中国问题专家。
        可以说,正是通过朝鲜战争,大大激发了毛泽东的反美意识,突出了他的革命理念,强化了他“反对帝国主义视野下的美国观”的斗争色彩。
    (《环球视野》第354期,摘自(《毛泽东的美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