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女皇打野 2016:台湾青年眼中的两岸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9:54:34
台湾青年眼中的两岸关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6 00:09:32  

论坛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举行

  中评社台北3月16日电(记者 邹巧韵)3月14日,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与台湾财团法人世界领袖教育基金会,邀请多位台湾青年学子,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共同举办论坛,畅谈台湾青年学子眼中的两岸关系。

  五位与会学子都有与大陆交往经验,聊起集体历史记忆、教育形塑青年意识、两岸青年世代异同、开创华夏特征之民主模式等问题相当有想法。学子普遍觉得,很多大陆青年人对台湾都很了解,相对的,台湾多数年青人对大陆的了解相当有限,未来确实应该强化两岸青年交流。针对两岸关系发展,学子直言,大陆对于言论、网路、社会的管制,确实让台湾年轻人感到疑虑;但时间站在大陆那一方,马政府应有所作为,两岸年轻世代也须相互激发创意,跳脱两岸困境。

  论坛由台湾交通大学教授、财团法人世界领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余艇主持,参与讨论的青年学子有毕业于政治大学广告系的张倩瑜、就读于台湾大学政治研究所的张钧凯、台湾大学光电研究所的廖家鸿、台湾大学电信研究所的蔡宗谕与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的龚佑吟。

 
  台湾大学光电研究所廖家鸿认为,在多数台湾青年观念中,大陆是一个集权政府,以台湾民主为自豪;但其实双方政体都有改善的空间,应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两岸年轻人都应该让彼此的脑袋更灵活新鲜、发挥创意,才可突破目前政治僵局,让华人社会往共荣方向发展,在全球展现影响力。
 
  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的龚佑吟曾在加拿大求学,他以国外求学经验为例谈到,在非华人为主流的多元环境下,不管来自台湾、大陆或香港,都可感受同文同种、同属华人的亲切感;也许生活文化有差异,但“有那么不一样吗”?台湾青年世代对于大陆13亿人口所知有限,应反思如何看到大陆近年发展面貌,否则随着时间演变,我们引以为傲的“台湾经验”价值会愈来愈小。

  台湾大学政治所研究生张钧凯  
  台湾大学政治所研究生张钧凯同学认为,当前马政府两岸政策的指导原则是“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具体实践是两岸经贸与民间交流的快速成长。相较之下,其两岸政策在政治议题上,就显得“畏首畏尾”,甚至“裹足不前”。比如说,马政府原主张大幅开放陆生来台、承认大陆学历,但在民进党进逼下,执政党底线不断往后退缩,终致去年8月19日“立法院”通过有条件开放、且具有高度歧视意味的“陆生三法修正案”。

  张钧凯说,今天的两岸交流看似无比热络,其实脆弱。因为今天两岸政策的实质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无论是“陆生三法”、“中华发展基金”,或是国史馆的“民国百人”票选,其结局都是“一骂就收”。

  对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张钧凯认为应该与90年代李登辉时期的大陆政策一起看。无论是李登辉时代的“戒急用忍”、“两国论”,或陈水扁时期的“四不一没有”、“制宪正名”、“终统”与“废统”,又或蔡英文时期的“从世界走向中国”、“和而不同”与“和而求同”,其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就是去中国化、脱中国化、建立“民主心墙”等冷战思维。

台湾大学光电所研究生廖家鸿  
  台湾大学电信研究所蔡宗谕也认为,大陆与台湾认同的差异之处是被教育塑造出来的,双方进入彼此生活环境,认识才会愈深入;两岸青年可以透过交流平台发声,讨论彼此想法。他认为现阶段台湾维持现状并不可取,而且年轻一代也不愿为争取独立打仗卖命;目前统独都只是一极化的论述,两岸在定位上应建立起新的认同,聚焦于理性讨论。

  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广告系的张倩瑜认为,两岸认同断裂、马政府偏安心态明显;在全球化、区域整合时代,台湾应放大自己的格局,思考自己可以在大陆与世界接轨方面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若能把华夏特征融入西方体制,与大陆相互拉抬走向成熟道路,进而促成两岸统合或统一,两岸经验将会成为世界显学。
 
  台湾交通大学教授、世界领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余艇引用《孟子?梁惠王》下篇“唯仁者为能以大事小,唯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作结,台湾未来与两岸都掌握在下一代手中;希望参与学子未来能够用智慧面对两岸难题,呼吁大陆青年以仁者态度处理两岸关系。两岸同胞都以同理心看待对方,相信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论坛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举行。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
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生龚佑吟  
台湾大学电信所研究生蔡宗谕   
  台湾政治大学广告系毕业的张倩瑜 论坛由台湾交通大学教授、财团法人世界领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余艇主持  
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