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蜂王怎么养:社论:公车改革——根治顽疾需要壮士断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6:20:20

社论:公车改革——根治顽疾需要壮士断腕

2011年01月22日08:51南方网社论我要评论(71) 字号:T|T

社论

“现在公务车太多,太滥了。过去副省长以上才有专车,现在股长的屁股都冒烟,有的退休后车还是跟着使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日前在各界别政协委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这句调侃引发现场一阵笑声。看似借题发挥、即席而作,其实却暗合下一步央地各级的一个改革攻坚点——— 公务用车的整治与改革。

天下苦公车久矣,黄华华省长的表态显然道出了民意,但“整顿和改革”却也不是第一次被提及。公车改革,相较于其他诸多宏大叙事的变革而言,委实不算大事,但却堪称顽疾———不仅经年久治未愈,而且愈演愈烈。近些年来,对于公车“太多太滥”的怨声载道,伴着各类新闻热点事件一次次集中表达。最近的一次便是多个城市几乎同时发作的“堵城”危机,广州市也曾在上月发布30项治堵措施征求市民意见,民意反弹最强烈的一点便来自对限制公车的选择性回避。黄华华省长“不限买私家车,但要限用公务车”的表态,可以看做是对此前舆论的积极回应。对公车的数量和使用进行整治,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交通拥堵的问题,它更是关系到财政公开、权力有效制约,甚至公众对政府廉洁度的评价等诸多方面。公车腐败就在每个人身边,所以对腐败的感知更加具有现场感,切身感受,随时目睹。

公车治理是个老话题。1994年中办、国办就曾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屈指算来,这项时不时就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改革名目,已然开始了它的第17个年头。但最悲摧的现实却是,不算大的改革一旦跟利益绑定就变得寸步难行,甚至严重到需要攻坚的地步,一筹莫展,几乎还没有理出头绪。不仅如此,而且是越改革公车的数量便越多。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而且公务用车购置费用支出增长率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断增长,这个增幅甚至远远超过了G DP。数字被评价为“触目惊心”,而且依然这么肆无忌惮地触目惊心着。

谈到治理,一直被“试点”着的各地经验,基本可以分为两套思路:要么采取公车集中管理的方式,以取消领导专车并增设车辆管理机构来控制公车私用;要么就采用货币化赎买的方法,用交通补贴的形式将政府各部门各级官员与公车剥离。但从目前的情况观之,两套思路均存在极大的制度漏洞。尤其是后者,不仅各地屡屡爆出“一年享受8万元车补待遇”之类的荒唐举动,而且公职人员往往将交通补贴迅速看成个人收入,遇到公务则再动用各种能量或者资源去“另想办法”。公车腐败,不啻为久攻不克的一大难题,原因何在,不仅值得深思,更应当成为即将开始的这一轮公车改革的镜鉴。教训必须吸取,如何避免改革疏漏的探讨应当有更宽广的思路。

公车腐败的实质是特权作祟。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行,最终都会指向阶层的特权,而这也是所有改革阻力的来源。车改探索屡屡碰壁,根源在于没有试图去限制和削减这种特权。改革本来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变相妥协的结果便只会是公车越改越多。温家宝总理曾对媒体表示,公车私用问题“应该管得住也必须管得住”。开出的药方则区别于现行的各项改革实验,他谈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监督,来自社会和民众的监督,让这种监督最终看到切实的效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会很难,有时候甚至很痛,但也只有痛的才会是真正管用的。公车“必须管得住”,如果这样的共识依然存在,那么剩下的问题便在于,允不允许那种会让人有痛感的监督存在,有没有这种监督运转的制度环境。

“股长的屁股都冒烟”,省长的比喻之所以反响强烈,是因为这个比喻本身不存在任何夸大的成分,这就是原原本本的现实。根除如此民怨沸腾的腐败难题,需要壮士断腕的决绝,这不是夸张。而对于任何一座现代城市而言,不仅拥有私家车会增加市民的幸福指数,能够看到公车得到根本整治,能够体会到权力在监督之下的收敛,同样也会让身处其间的公民感觉到幸福,那是一种更深远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