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创业板指数基金:“饭后钟”的后话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14:30
扬州古寺木兰院与饭后钟(图)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4-02 11:32  责任编辑: 小溪

扬州文昌路中心的绿岛上,有一座看起来并不十分显眼的石塔,却是唐代的遗物。在石塔的左近,便是古今闻名的木兰院旧址。木兰院亦称石塔寺,或者惠照寺、惠昭寺、慧照寺,在历史上寺址迭经变迁,惠照寺在唐乾元年间改名木兰院。开成年间得古佛舍利,于寺内建石塔藏之,故又名石塔寺。1949年后,古木兰院因道路拓宽而被拆除,石塔移至今文昌路中央。石塔为五层六角,上有佛像,须弥座石栏板雕刻龙、凤、牛、马等图案,造型古朴,风格凝重。惠照寺在唐代已经出名,名僧贯休有《题淮南惠照寺律师院》,诗云:“仪冠凝寒玉,端居似沃州。学徒梧有凤,律藏目无牛。茗滑香黏齿,钟清雪滴楼。还须结西社,来往悉诸侯。”就是歌咏的扬州惠照寺。
但这座古寺最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却是“饭后钟”。据五代时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记载,王播少时孤贫,就食于木兰院,随僧众听钟声就餐。久而久之,为寺僧所厌恶。一日,众僧故意开饭后才敲钟,待王播赶到时,僧众已经吃完了。这件事使王播感到非常难堪,于是他在寺壁题了两句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过了二十年之后,这个曾向和尚讨饭吃的王播,已经位居淮南节度使之高位。当他重访扬州木兰院时,看到当年所题旧诗居然被和尚用碧纱精心地笼罩,不禁深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于是他挥毫续完前诗,又新作一绝,这就是《全唐诗》所载王播《题木兰院二首》: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诗的意思是说,二十年前游此庙时,木兰正在盛开,寺庙也在新修。今天再到这里,树老了,和尚也老了。那时我因听到钟声后才来吃斋饭,不料和尚都已吃完,只留下惭愧的我。经过二十年的仆仆风尘,而今我的诗才得到碧纱的笼护!
当题完诗时,王播的百感交集与和尚的狼狈惶恐,可想而知。王播,字明歇,其先为太原人。因父亲王恕担任扬州仓曹参军,便定居于扬州。王播是唐贞元进士,曾官诸道盐铁转运使。唐穆宗时,累进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并出任剑南百川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他在淮南节度使任上,曾开凿扬州七里港河,通城内旧官河,以便利交通航运。
对于“饭后钟”故事的意义,一般都认为是讥刺僧人势利。到了宋代,唯有一个人不以为然,那就是苏轼。苏轼认为,王播不应该对和尚有意见,相反应该感谢和尚。因为木兰院的和尚独具慧眼,看出王播不会久居人下,如不采用“激将法”刺激他一番,他也许会成为庸人。因此,“饭后钟”实乃和尚激发王播用功之“苦肉计”。
苏东坡有《石塔寺并引》,引子说:“世传王播饭后钟诗,盖扬州石塔寺事也。相传如此,戏作此诗。”诗中写道: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斋厨养若人,无益只贻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苏轼的诗,大半是想和王播开个玩笑。他在诗中说,王播因为饿花了眼而辨不清东西,又因为做诗而忘记了早晚。他只知道灯火可以读书,却不知道钟声不等于斋饭。同样是一顿饭,和尚和漂母的做法不同,但都发人一笑。不过,为什么过了二十年,还念念不忘此事,写诗嘲讽?设若当初寺里的和尚一直供养着他,对他只能是有害无益。要知道,和尚饭后敲钟,未尝不是别具眼光!
苏东坡的“翻案文章”,我觉得其实不过是“游戏文章”。但是,“饭后钟”、“碧纱笼”却从此成了文人常用的典故。如陆游《枕上作》云:“虽无客共俗中酒,何至僧鸣饭后钟?”明人来集之还曾撰写杂剧《碧纱笼》,专演王播故事。在传统戏曲《评雪辨踪》里,“饭后钟”故事的主人公又变成了北宋名相吕蒙正。另外,在《宝莲灯》故事里,“饭后钟”的故事又安在了主人公沉香的头上。“饭后钟”还被用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民初文人吴光熊,曾在常熟主编《饭后钟》杂志。近代名士张伯驹,曾在北京组织“饭后钟社”,限时写作“诗钟”(一种特殊的对联)。小说家张恨水《春明外史》第四回,反“饭后钟”原意而用之,说:“我和这里的法坡方丈,本是同乡,我来了他总留我吃饭。因此上饭钟一响,我知道他又要叫我吃饭了,我的心弦怎样不动呢?古人有'饭后钟’之说,他如今打的钟,并不移到饭后去打,正是不拒绝我来的意思。这斋堂里的和尚,还不能说是良伴吗?”金庸《鹿鼎记》三十九回用“饭后钟”故事更是绝妙。这一回写韦小宝做了钦差大人回到扬州,正在想着禅智寺僧人的可恶,脱口而出:“扬州就是和尚不好。”当时巡抚一怔,不明他真意何指。布政司慕天颜是个乖觉而有学识之人,接口道:“韦大人所见甚是。扬州的和尚势利,奉承官府,欺辱穷人,那是自古已然。”1961年,郭沫若先生重游南山寺,写下七绝《漳州二题》。其二云:“山门轻叩月朦胧,萧寺未传饭后钟。昔日史诗飞海角,今朝何必碧纱笼。”诗中也用了“饭后钟”、“碧纱笼”之典,可见其流布之广。
文章来源: 新华日报发表评论>>


第C07版:老扬州上一版3  下一版4
“饭后钟”的后话
朱毓麒
“饭后钟”的故事,在扬州是人尽皆知的。它说的是唐时王播早年家贫,寄居在木兰院读书。时间一长,和尚们有些讨厌这个一听钟声就来吃饭的青年,便故意戏弄他,在吃完饭后方敲钟。等王播赶到斋堂时,已是空无一人。王播内心气愤异常,便离开了木兰院。后来他刻苦攻读发迹,在唐穆宗年间任淮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赴扬州就任。在他到木兰院旧地重游时,发现当年题在壁上的诗句,竟然被罩上了碧纱笼保护起来,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于今始得碧纱笼”的诗。从此,“碧纱笼”就成了居官荣显后,人多趋奉的典故,“饭后钟”也成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代名词。
然而,“饭后钟”的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针对和尚的“饭后钟”和王播的“碧纱笼”诗,和尚与王播孰是孰非,却在后世打起了一场笔墨官司。
北宋时,苏东坡知扬州,就写有一首“石塔寺”的诗:“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斋厨养若人,无益只贻患。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苏东坡在诗中表示了对王播的批评,并为和尚正名、鸣不平。他认为:当初和尚收留你,不但没有得到益处,反而带来了后患。你可知道,“饭后钟”其实是和尚为了刺激你发奋的,这正是他们独具慧眼的远见,而你却太没有气度了,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年了,还记恨在心。
清代八怪之一的李  ,却是另一番见解。他在诗中写道:“木兰院古树森森,回首王郎续旧吟。莫讶相看僧冷热,笼纱原是打钟心。”李
对木兰院的和尚是持非议、批评的态度的。他认为:无论是先前的“饭后钟”,还是后来的“碧纱笼”,和尚这种前倨后恭、一冷一热的态度,其秉性都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世故、势利!
后来,木兰院僧心平请清代学者阮元为“碧纱笼”题写匾额。阮元在匾额后写的题跋中,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匾额题跋中写道:“王敬公(指王播)之才之遇,岂阇黎所能预识,为之碧纱笼亦至矣,而犹以诗愧之,偏矣……坡公以阇黎为具眼,亦过激之论也。古木兰院僧心平嘱书碧纱笼匾,遂论如此。”
学者阮元则认为:木兰院里的和尚,哪里会有先见之明的慧眼,能预知王播以后的才识、机遇;王播发迹后,不该以诗来讥讽和尚,这种做法也确实有些偏颇;而苏东坡的言辞,亦有过激之处。他对三者均有所批评,观点似是公允。
然而,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对这件事的争论,依然在继续着。当代大书法家、文物鉴赏家启功先生来扬州参观石塔寺时,也写过两首“古木兰院”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诗说:“廿年诗句碧纱笼,多谢阇黎饭后钟。遥望木兰遗址在,凄凉孤塔夕照中。”“饭后钟声壁上纱,院中开谢木兰花。诗人啼笑皆非处,残塔欹危日影斜。”
启功先生却是从王播角度来谈的。他认为:王播倒是应该感谢和尚饭后钟的。固然,从饭后钟到碧纱笼,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但是,木兰院里木兰花已经几经开谢,有些事,为什么就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呢!
正是由于“饭后钟”与“碧纱笼”是古往今来由来已久的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所以,关于它的话题,才能在不同时期都引起人们的议论吧!
myzmai

通讯员

帖子
1906
主题
752
精华
0
威望
392 点
羊币
4190 个
来自
遥远的天空
在线时间
11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7-31
最后登录
2011-2-13
楼主跳转到 »倒序看帖打印字体大小:tT
 发表于 2008-4-16 21:41 | 只看该作者
数百款在线小游戏随时候命,解救你的无聊时光。
宰相吕蒙正的故事(石雕照片)
吕蒙正, 宰相, 故事, php, uid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
宰相吕蒙正的故事
[img][/img]
吕蒙正简介



宋代书生吕蒙正,自幼家贫靠向寺庙投斋度日。

僧人嫌其贫穷,改为饭后敲钟。待吕蒙正闻钟声到寺庙时,斋饭已用完。

僧人骗吕蒙正门外题写对联,后关上寺门。吕蒙正知道受骗,用手中笔墨写上“十度投斋九投空,恼恨僧人饭后钟”。

因墨尽掷笔而去

此后吕蒙正立志发奋读书

高中状元

衣锦还乡,就地重游。见僧人用碧纱遮盖墙壁,说是“保护状元公墨宝”

吕蒙正感慨万千,续写了“饱受风霜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罩龙”。吕蒙正为官清正,成为一代名相。

[ 本帖最后由 myzmai 于 2008-4-16 22:0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