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如何一秒进化:吃水不忘挖井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52:11

吃水不忘挖井人

(2011-03-11 22:47:34)转载 标签:

社会

人文

历史

慈善

情感

杂谈

分类: 随笔·见闻

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小学课文:《吃水不忘开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原文:瑞金城外有一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就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村子外边的小河里去挑,路很远。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完)

 

连标点带符号,119个字,还没一个微博字数多,却影响了几代的中国人,可以说,这是中国儿童启蒙必读的课文,以前读《三字经》,还有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大家做人的道理,现在,让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从开始识字的时候,就要牢牢的记住,“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借着感恩之名,做着教化奴隶的事情。

 

道理很简单,本人想拉拢人心,做了一件好事,比如说,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捐赠了100块钱。然后,山区的孩子给我写封感谢信,大家都觉得我是个好人,我的目的也达到了,这事基本上算完了。如果,那个孩子长大后,还记得我,时不时的看看我,那我一定会感动的要死,毕竟就捐了100块钱而已,而且,我还是有个人目的的,所以,我自己都觉得有点难为情。

 

问题是,现在,我变的有点无赖了,觉得,虽然,我有个人目的,是为了拉拢人心,获取名声,但是,我毕竟捐了那100块钱,虽然也许可能是诈捐,但是,我现在就死咬着不放,不仅自己要求山区的孩子给我写感谢信,而且还要人家天天写,一天写一封,不写,我就骂他忘恩负义,毁他前途,不仅如此,我还要他儿子,他孙子,子子孙孙的给我写感谢信,还要媒体天天给我发表,来证明,我对他们的恩情比海深,比天大,虽然我就捐了100块钱而已,说不定还是诈捐。

 

这时候,你觉得我是个好人吗?如果我真这样做的话,我早就被人骂死了,自己都觉得自己天理不容,还好意思,自己把自己打扮称一个大善人,沾沾自喜,继续让人家给我写感谢信,天天让人家对我感恩戴德,歌功颂德,人恬不知耻到这种地步,也算是人才了。

 

附一篇旧闻:

 

7月16日,赣州晚报刊发《是谁写下“中国最经典的课文”?》,在全国率先呼吁社会各界帮助寻找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作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期间,《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对此新闻进行转载和报道,一场寻访活动在全国展开。

 

9月17日,记者奔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国家图书馆,希望解开该课文的作者之谜。记者翻阅了当时低年级段的其他几本语文课本,发现里面的课文都未署作者名,只在课本的封面上标有参与课文编写的编辑和插图作者。1952年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是1952年11月原版的,1952年12月北京初版。其背面的封面上写着当年的编者是丁酉成、朱文叔、张翠英等,绘图者有孙全洁、蒋德舜等。

 

9月21日下午,记者从北京西直门内大街新开胡同136号找到文以战老师。由于文老师听力不好,记者与文老师是以写纸条形式进行交流的。据了解,文老师今年85岁,于1954年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曾是北京育才小学的校长,从事过全国教学大纲的编写。在文老师家,她给记者找出了收藏的1956年版的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课本第74页就是《吃水不忘开井人》,编辑有陈伯吹、文以战、刘永让等,插图作者中仍有蒋德舜。

 

该课文共96个字,3个自然段,与记者在国家图书馆找到的1963年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吃水不忘开井人》基本相同,与现在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也大致一样,只是那时立的是一块“木牌”,现在是“石碑”。这与沙洲坝“红井”的实际情况相符(这叫相符?),体现了课文内容编写的与时俱进。(如此与时俱进?)

 

文以战老师说,因为年代久远,当年参与编辑的同事,大多已不在人世,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寻以前的资料,还得找他要。当时编辑课文时,大家都是围坐在一起,由叶老提出意见,大家共同商讨,共同完成。他记得当时这篇课文叫《吃水不忘开井人》,后来改为《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时的课文,除了翻译苏联的文章外,都可以说是集体创体的结果,因此,《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集体创作。(这都可以创作?写小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