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b能冶好:亲恩浩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0:38:57
 作者:侯拥华         一名记者要到一个边远地区的一所中学采访,他采访的对象是那所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一身患绝症还依然坚守岗位。
  采访是在一个有些昏暗的小办公室里进行的。坐在记者对面的是一位面容清瘦的中年男教师,温和的目光里盛满了紧张,脸上挂着淡淡的勉强的笑。记者的到来显然引起了男教师的不安,但是很快,他又恢复了平静。一脸的镇静,振奋的精神,让记者有些诧异——这位坐在自己面前的男子究竟是不是他要采访的那位身患绝症的老师?
  采访开始了,记者首先证实了面前坐着的正是他要采访的人。又了解了他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记者问及他不忍离开岗位去治病的原因。听到这个问题后。那位教师显得有些不安,思考了一会儿,他才开口。他说自己不去治病的原因,一是因为钱,家里太困难了,全家就靠他一人微薄的工资支撑,哪儿还有什么看病的钱呢!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女儿也在这所学校读书,读高三,马上就要高考了,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很有希望考上一所好大学,他不想让她现在知道他的病情,怕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他又说,现在全校师生都知道了他的病情,唯独他的女儿不知道——大家都帮助他善意地隐瞒着。听到这里,记者有些激动,他忽然产生了采访男教师的女儿的想法。
  自从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内心一直很矛盾。如果不问及她对父亲病情的感受,这期节目将是一期不完整的节目,他自己也觉得会有许多的遗憾,这一直都不是他的做事风格。如果向她问了那个不能问的问题,他将亲手破坏一位伟大父亲的美丽梦想,这样做,他自己会更痛苦。
  思考再三,他决定远远地看一看那位令他心生怜爱的女孩儿。站在学校的后操场上,他远远地看见了她,一身运动服,齐耳的短发,一脸的稚嫩与阳光,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微笑,正生龙活虎地打篮球。后来,记者“采访”后偷偷地走了,带着感动和遗憾走了。
  一年后,那位教师病故了,而他的女儿也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学。在她放假回家的时候,记者又找到她,对她进行了“回访”。
  记者大胆地问起了那个盘桓在心中很久的问题:“高三时,你父亲得了绝症,当时你知道吗?有何感想?”女孩儿镇静地答道:“知道。”记者惊愕了,一脸的不解:“那我在操场上见到你时,并没有看到你有半点儿的忧伤啊!”女孩儿有些激动,眼睛里溢满了泪水,低沉又从容地说:“那样做,是为了让我父亲明白,他成功地隐瞒了我。”
  
  赏析
  
  读《亲恩浩荡》,我们被一种浓浓的亲情感染,并且看到了一种选择的美丽与无悔。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那位伟大的父亲——身患绝症还依然坚守岗位的普通教师。但他并不是那种所谓“无私奉献”的“工作狂”。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一个教师如果仅仅因为职业原因而有病不治,坚守讲台,那么他的做法并不足取:既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家人,也对不起社会——保存自己的生命,才能更多更好地奉献于社会。这位父亲的选择之所以打动人心,正在于他以一颗博大的爱心为家人着想。这是他在不可逆转的困境中做出的无奈选择,也是一位教师、一位父亲、一个丈夫、一根家庭的顶梁柱最高尚、最无悔的选择!
  文章中“女孩儿”的表现也让人动容。当得知了父亲的病情,并知道父亲在有意隐瞒自己时,聪明而深爱着父亲的女儿深深地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选择了佯装不知,成全了父亲最后的心愿。女儿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也是在无奈的困境中呈献给父亲的最大、最有实际意义的孝道!父女情深,这一刻既让人心酸,又让人欣慰。
  本文的写法很有特点,以记者的采访经过来展开故事,结构文章,将父女二人的情感世界通过记者的视角展现出来。整个过程写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另外,作者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便能将人物的肖像、表情、动作传神地表现出来,从而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