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浪漫 torrent:[转载]文言文复习字词必备知识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2:08:08
原文地址:文言文复习字词必备知识汇集作者:太子头上的博客

文言文复习字词必备知识汇集

一、通假字

(一)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 “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22、选贤与能 “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 “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5、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29、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行路难》

 九年级(上册)

 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zhé) 通“谪” 《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 通“披” 《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 “错”(cuò) 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 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 通“伸” 《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 “已”(yǐ) 通“以” 《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九年级(下册)

 48、公输盘不说 “说”(yuè) 通“悦” 《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 “距”(jù) 通“拒” 《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yù) 通“御” 《公输》

 51、公输盘诎 “诎”(qū) 通“屈” 《公输》

 52、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 “徧”(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 “厝”(cuò) 通“措” 《愚公移山》

(二)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 通"猝", 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 (燕,通“宴” 饮宴、玩乐)

 燕: 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

 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 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

 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捧”) 

 37. "图穷而匕首见。"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 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动词。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动词。

 "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副词。

 3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返回。)    3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形容词。)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动词。"

 "大命将泛,其之振救。"振:同"赈";救济。动词。

 4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

 4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咨:同"谘";询问。动词。

 42.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颜色,色彩)

 43.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4.列缺霹雳。   (列,通“裂”)

 45.西当太白有鸟道。   (当,通“挡”,阻挡,遮拦)

 46.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不)  47.曲终收拨当心画。   (画,通“划”)

 4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只是,不过)

 "系向牛头充炭直。" "昂其直,居为奇货。"玉盘珍羞直万钱。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

 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直: 通"值"; 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

 史进道:“直什么? ” 直:通"值"; 值得。动词。

 4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5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

 51.鞣以为轮。(鞣,通“煣”,使——弯曲)

 52.约纵离衡。“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衡”通“横”)

 53. 故其畜积足恃。畜: 通"蓄"; 积聚,储藏。动词。

54.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55.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56.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5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动词

 58.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其级七千有余。" (有,通“又”连词,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有: 同"又";更。副词。 "殆有甚焉。"

 有: 同"又"; 再。副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9.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那,通“哪”)

 60.一尊还酹江月。   (尊,通“樽”,酒杯) 

6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尊君在不(不,通“否”)

 62.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63.乃设九宾礼于庭(宾,通“傧”,古代接引宾客的人) 6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通“穆”,国君号,取“温和恭敬”之意) 

 6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

 66.胡虏益解    (解通“懈”,松散  懈怠) 

 67.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碰撞)

 68.著我旧时裳。 著:同"着",穿。动词

 69. 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

 70.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 背叛,离开。动词。

 7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

 72.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挂)

 73.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

 74.伏剑自刎。(伏,通“服”)  

 75.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空自苦亡人之地。""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76.耶娘妻子走相送。    (耶,通“爷”)   

77. 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裁: 通"才" 仅,只。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刚刚。副词

78.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决,通“诀”,告别  。衿,通“襟”,衣襟)

 79.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乡,通“向”;欧,通“呕”)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乡: 同"向" 对着、朝着。介词。

 80.此陵宿昔之所不能忘也。(宿,通“夙”;昔,通“夕”)

 81.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8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以,通“已”;物,通“歾”)

 83.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84.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形

 85.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傍,通“旁”)

 86.径须沽取对君酌。(沽,通“酤”,买)

 87.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施”通“迤”)

 88.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影从云合,而见一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同"影";影子。名词。

 89.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曷: 同‘何"; 什么。疑问代词。

 90.俨骖腓于上路。   (俨,通“严”,整治。)91.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散。)

 92.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

 93.北冥有鱼。  (冥,通“溟”,大海)

 94.而后乃今培风。    (培,通“凭”,凭借) 

95.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96.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变化)

 97.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 鸟宛转地叫。动词。

 98.其正色邪。  (邪,通“耶”)

 99.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息的事)

 100.零丁苦辛。(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101.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子)

 102.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捉拿。)

 103.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104.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05.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06.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07.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08.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09.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10.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111.鼓瑟希,舍瑟而作。“有志乎古者希矣。"

 (希,通“稀” 稀少,稀疏,少,罕见,形容词。)

 112.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113.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114. 赋敛兹重。兹:通"滋" 副词。兹,更加。115.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查看)

 116.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见,通“现”)

 117.自牧归荑,询美且异。  (归,通“馈”) 

118.来吾道夫先路也。  (“道”通“导”)

 119.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函胡,通“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120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你的。)

 121.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资财,钱财。)

 122.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

 12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缙,通“捂”,插。)

 124.须臾成五采。  (采,通“彩”,彩色。)

 125.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126.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苦无靠)

 127.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128.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129.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通"驻"; 动词

 130.厚币委质事楚。    (质,通“贽”。见面礼)

 13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污泥)

 132.屈平既绌。    (绌,通“黜”,罢黜)

 13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旨趣)

 134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名词。

 135.刑于寡妻。   (刑,通“型”,典范、做榜样)

 136.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为什么不)

 137.吾惛,吾不能进于是矣(惛,通“昏”糊涂)

 138.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罔,通“网”,陷害)

 13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须发花白)

 14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申诉)

 141.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以。    (以,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142.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道路)

 143.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 (由,通“犹”,如同)

 144.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 才能。名词。

 14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缪,通“穆”)

 146.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剔,通“剃”。剃掉)

 147.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碰撞)

 148.及罪至罔加。  (罔,通“网”,法网)

 14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磨灭)

 150.《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15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散乱)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佚: "逸"; 安逸,安闲。形容词。

 152.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责: 同"债"; 欠别人的钱财。名词。

 153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

 154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罢:通"疲"; 疲劳。形容词。

 15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板:同"版"; 字版。名词。

 15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暴: "同曝" 晒。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157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桮:同"杯"; 酒器,名词。

 158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159 被明月兮珮宝璐。被: 通"被"; 顶,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被: 同"披";穿着,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160 "见其客朱亥,俾倪."

 俾倪: 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

 161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躲避,逃避。动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辟: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

 16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弊: 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

 163、"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164、"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宾: 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

 165、"或师焉,或不焉。" "王曰:‘不也'。

 "不: 同"否";不,不会,副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

 166、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黑色,名词。"

 167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 脏腑,名词。

 168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唱:通"倡";倡导,动词。

 169适中手自钞录。"钞:同"抄"; 抄写,动词。

 170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雠:同"仇";仇敌,仇人。

 171 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淬:通"焠",浸染

 17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同"措"; 放置,动词。

 17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放。动词。

 174、"汉亦留之以相当。" "曹军不能抵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当:通"挡" 抵挡,抵偿。动词。

 "坦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 遮挡。动词。

 175、"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党:通"倘"; 倘若,偶然。副词。

 176、"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道:同"导'; 引导。动词。

 177、"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得: 通"德"; 恩惠,名词动用

 178度: 同"渡";渡过,越过。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

 178、星队、木鸣、国人皆恐。队:通"坠; 坠落。动词。

 179、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堕: 通"隳"; 毁弃。动词。

 180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你的。人称代词。

  “军惊而坏都舍。”而:同"如" 象。形容词。

 181、"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尔:同"耳" 罢了。语气助词。

 18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通"繁";多。形容词 

18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使子路反见之。"反: 同"返";往返,返回。动词。

 184、"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奉:通"俸" 俸禄,薪俸。名词。

 "而察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奉: 同"捧"; 两手托着。动词。

 185、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缶:同"缻" 盛酒浆的瓦器。名词。

 186、"入则无法家拂土。拂:同"弼"; 辅弼。动词。

 187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同"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

 188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干:通"岸"

 189、"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估:通"贾";商人。名词。 

190、"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 洗手。动词。

 19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 形容词。

 19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 梗塞,指不顺。动词。

 "外连横而斗诸侯。"衡:通"横" 与纵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衡:通"横";与竖相对,地理上的东西为横,名词。

 193、"混黄华叶衰。"华:同"花"; 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

 194 "赢得仓皇北顾。"皇:通"惶"; 恐俱,惊慌。形容词。

 "驾鸟凤皇,日以远兮。"皇:同"凰" 传说中的雌凤。名词。

 195、恍: 同"恍" 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 "恍惊起而长嗟。"

 196、麾: 同"挥";指挥。动词。 "麾众拥豪民马前,

 197、惠: 同"慧";聪明。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 "

 198、火: 同"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 "出门看火伴"。

 199、疾: 同"嫉", ,嫉妒,憎恨。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00、纪: 通"记";记载。动词。 "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201、贾: 通"价";钱。名词。 "如有营,予佐尔贾。

 202、简: 同"拣" 选,择。动词。 "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 同"拣";挑选,选拔。动词。"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03、缰: 同"强"; 强大。形容词。 "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疆: 通"强";强壮。形容词。 "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04、介: 同"芥";小草。名词。 "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05、菁: 通"精";精华,糟碎。形容词。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206、迥: 同"回"; 辣转。动词。 "迥忆后街之屋。"

 207、鸠: 同"纠";集合。动词。 "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208、沮: 通"阻" 阻止,阻挡。动词。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209、句: 同"勾";勾取。动词。 "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210、具: 通"俱" 都,全,引申为详细。副词。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11、距: 同"拒";抗拒,把守。动词。  “或走,或闭门旅距。”"距关,毋内诸侯。"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抵御。

 212、掘: 同"倔" ,顽强,固执。形容词。 "掘强沙塞之间,

 213、抗: 通"亢";高。形容词。 "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214、亏: 同"诡" 差异,不适应。动词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215、雷: 通"擂鼓";敲击。动词。 "擂鼓大震,北军大坏。"

 216、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17、慄: 同"栗";发抖。动词。慄深林兮惊层颠。"

 218、帘: 同"奁"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名词。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219列: 通"裂";分裂。动词。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220廪廪: 通"懔懔";危惧的样子,形容词"而直为此廪廪也。"

 221流离: 同"淋漓"; 霑湿的样子。形容词。 "两股间脓血流离。"

 222陇: 同"垄";高地。名词。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23录: 同"碌";平凡,乎庸。形容词。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224、戮: 通"勠" 并力,尽力。动词。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225、每: 同"们";词尾,表人的复数。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226、甿: 同"氓 "耕田的人。名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227、俛: ;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228、畮: 同"亩" 土地面积单位。量词。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

 229、内: 同"纳" 接纳,接受。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内: 同"纳",放人,动词。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230、殴: 通"驱" 驱逐,动词。 "今殴民而归之农。"

 231、齐: 同"剂";量词,例句中为名词。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232、契: 同"锲" 刻,动词 。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

 233、诎: 同"屈";弯曲,动词。 "诎右臂支船。"

 234、取: 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235、卻: 同"却",退。 "大军卻,离城三里止营。"

 郤: 同"隙";空隙,名词。 "依乎天理,批大卻

 236、阙: 通"缺";缺点,名词。 "必能裨补阙漏"

 237、善: 通"缮";修治,拭擦,动词。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239、沈: 同"沉":程度深,副词。 "沈醉不知归路。

 沈: 同"沉"; 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240、生: 同"性" 资质,禀赋,名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42、声: 通"伸";陈述,说明,动词。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243、识: 通"志",标志,记号,名词。 "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 通"志";记住。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244、食: 同"饲";喂。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45、逝: 通"誓";发誓。动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246、受: 同"授" 给,与。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247、孰: 同"熟";仔细。形容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48、竦: 同"耸";高。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49、太: 通"大" 大部分。形容词。 "死者太半。"

 250、汤: 同"烫":用热水焐。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251、田: 同"畋" 打猎。动词。 "今王田猎于此。"

 252、帖: 同"贴";粘附。动词。 "对镜帖花黄。"

 253、庭: 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254、惟: 通"唯" ,应答声。象声词。 "伏惟启阿母,今若道此妇,终老不复取!"

 惟: 通"唯" 只,只有。副词。 "惟先生乐游。" “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惟陈言之务去。”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255、文: 同"纹";纹路,纹理。名词。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其中多斑文小鱼。"

 256、熙:" "嬉", 欢乐,快乐。形容词。 其余则熙熙而乐。"

 257、飨: 同"享"; 受。动词。 "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258、向: 通"响";响声。名词。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259、邪: 同"耶" 呢,吗,疑问语气助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60、羞: 同"馐";食物,名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261、炎: 通"焰;火焰。名词。 "顷之,烟炎张天。

 252、奄: 同"晻";日无光。形容词。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253、阳: 同"佯";假装,表面。 "皆阳应曰:‘诺,。

 254、邀: 同"要" 要挟。动词。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255、要 同"邀";约。动词。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要: 同"邀";拦住。动词。 "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要: 同"邀";邀请。动词。 "张良出,要项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56、夷: 通"怡;平和,和悦。形容词。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257、 以: 通"已" ,太甚。副词。 "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以: 同"已" ,止。动词。 "无以,则王乎?"

 258、益 同"溢";涨水。动词。 "澭水暴益。"

 259、逸: 通"佚";散佚。动词。 左忠毅公逸事。"

 260、翼: 通"翌";明(天)。名词。 "翼日 进宰。"

 261、阴: 通"荫",树荫。名词。 "绿杨阴里白沙堤。" "佳木秀而繁阴。""也傍桑阴学种瓜。"

 262、与: 同"欤";吗。语气助词。 "唯赤则非邦也与?" “可得闻与?”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 同"欤";呢。疑问语气词 。"是谁之过与?"

 263、豫: 通"预";预先,事先。副词。 "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264、芸: 同"耘"; 锄草。动词。 "植其杖而芸。"

 265、曾: 同"增";增加。动词。 "曾益其所不能。"

 266、支: 通"肢";人或动物的四肢。名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枝: 同"肢";肢体。名词。 "为长者折枝,"

 267、惠,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

 268、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69、案: 同“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二、古今异义 

复习要点: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弱化。5.词义强化。6.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

 教学内容:

 一.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l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l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l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   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l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l     练习5.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古今异义示例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祭祀的牛羊等
可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可以;以,凭,
烈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有志节操守的男子
无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更不用说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的地方
扶老 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 指拐杖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出身低微,行为鄙鲁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扩大
感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动奋激
深入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长距离进入
有意 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有某种打算
鞠躬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恭敬,谨慎
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
稍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渐渐
无赖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活泼玩皮
于是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此,在这上
大风 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麻疯病
小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年轻人
少年 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作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写文章
人情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 人的通常情况
县官 县官急索租,(《兵车行》) 朝廷
指示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出来给……看
约束 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信约  盟约
前进 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前,上前;进,进献
因而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趁机
以往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这里到那里
宣言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扬言
亲戚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父母兄弟,亲人
地方 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土地方圆
其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它的果实
     其实百倍(《六国论》) 那实际上
横行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纵横驰骋,所向无敌
北面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面朝北,指臣服
殷勤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关切、问候
中国 莅中国而抚四夷(《齐桓晋文之事》) 指现在中原地区
不过 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矣(《赤壁之战》)不超过
形成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形势形成
行李 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行人

行为 士之行为先者(《五人墓碑记》)品行成为

从事 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官名
妻子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妻子儿女
初一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刚刚开始
所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 的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用来,靠它来……
风流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杰出、英俊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繁华景象,流风余韵
故事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旧例
口舌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代指言辞
无聊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处境困窘,没有依靠
慷慨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 理直气壮,意气激昂
山东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崤山以东
祖父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祖辈与父辈
智力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智慧和力量
至于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终于达到某种程度
自由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自作主张
处分 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专由(《孔雀东南飞》)安排,处置
逢迎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迎接
交通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交接相连
生人 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孔雀东南飞》)活着的人
可怜 东家有贤女,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可爱
多谢 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  多多告诫

秋天 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日的天空
因为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因此写作
突出 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骤然冲出

 

练习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③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愿为市鞍马  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三.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偏义复词曾经在1996年全国高考题中出现: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         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 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  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  缓急或可救助            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

⒔  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    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⒕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⒖  去来江口守空船     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⒗  孰与君少长?   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年龄大”;

⒘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⒙  死生,昼夜事也     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⒚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偏义在“往”,“来”是衬字。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⒛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2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22.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23.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24.  噌hóng如钟鼓不绝       偏义在“钟”,“鼓”是衬字。

25.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偏义在“钟”,“罄”是衬字。

26.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偏义在“作”,“息”是衬字。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27.  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种菜曰“圃。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在本句中,看句后有“窃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

28  曾不吝情去留  “去”和 “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

 

.综合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⑥属余作文以记之  作文: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文言文偏义复词练习(50例)

 

结构上有两种情况:

 

1.由词义相近的两个词构成。例如: ①噌竑(hóng)如钟鼓不绝。 ②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③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非攻》

例句中“钟鼓”“公姥”“父兄”“园圃”四个词,其词义分别偏向“钟”“姥”“兄”“园。(种树为园,种花为圃)”。

2.由词义相反的两个词构成的。例如: ①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 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③世有饥穰,天之行也。例句中“缓急”“作息”“饥穰”三个词,其词义分别偏向“急”“作”“饥”。

练习:给下列偏义复词的偏指义项加点并解释。

1. 崩殂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2. 存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 异同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 作息   昼夜勤作息。                                                                     

5. 出入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 少长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7. 公姥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8. 父母弟兄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9. 往来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10. 虚实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11. 死生   死生,昼夜事也。                                                                 

12. 休祲   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                                                    

13. 远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14. 缓急   冀缓急而可救助。                                                               

15. 车骑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16. 首领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17. 饥穰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18. 耳目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19. 动静   牢城里都没动静。/ 却不见孔明动静。                                             

20. 国家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1. 利害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22. 浅深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23.园圃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24.成败得失   大凡忧之所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一曰忧得失。                             

25.寒暖饥饱   得同寒暖饥饱。                                                              

26.多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7.早晚   天到多早晚了?还跟着去游魂!                                                     

28.得失   几番得失,我已失却一切。                                                         

    得失   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29.恩怨   土希两国,历史上的恩怨植根已深,累有冲突。                                      

30.吉凶   吉凶未卜                                                                         

31.开合   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32.巷陌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3.钟鼓   噌竑(hóng)如钟鼓不绝。                                                      

34.契阔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35.去留   曾不吝情去留。                                                                  

36.钟罄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7.女子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38.代谢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                                                            

39.去来   去来江口守空船。                                                                 

40.寒暑   无羽毛以御寒暑。                                                                

41.褒贬(凤姐)只因素性好胜,惟恐落人褒贬,故费尽精神……                               

42.盈虚   廉公失权势,门馆有盈虚。                                                        

43.逆顺   齐桓用其仇(仇人),有益于时,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                       

44.车马   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                                                     

45.长短   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46.利害   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                                      

47.行止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48.书疏   书疏数知闻,莫令信使断。                                                        

49.始终   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姓命之区域。                                         

50.冠带   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 

 

                                                      

文言文偏义复词练习50例答案

1.崩:皇帝死             2. 亡:灭亡。( 一说不是偏指,是相反并列短语)

3. 异:不同               4.作:劳作                      5. 入:侵入   6. 长:年龄岁数大

7. 姥:母亲婆婆         8. 母:母亲兄:兄长            9. 往:前往   

10.实:实情              11.死:死亡 死去               12. 祲:凶险之气           

13. 远:遥远              14. 急:紧急情况                 15. 骑:随从人员   

16.首:首级   脑袋       17. 饥:灾荒(穰:丰收)       18. 目:眼睛

19. 动:动作行为          20.国:社稷   邦国              21.害:灾难祸害

22. 深:深度              23.园:果园。(种树为园,种花为圃)

24.失:失败损失        25.寒:挨冻受饿                 26.多:许多

27.晚:时候或时间不早了                                   28.失:损失   失:差错弊端

29.怨:怨仇              30.凶:凶灾                     31.开:张开

32.巷:街巷              33.钟:大钟     

34.契:契合 投合(两情投合,在一处谈心宴饮。阔:疏远)

35.去:离去              36.钟:大钟                      37.女:女儿38.谢:衰败 逝去

39.去:离去              40.寒:寒冷                      41.贬:贬损     

42.虚:空荡无人          43.逆:背逆

44.车:马车              45.长:长处功劳                 46.害:祸害             

47.行:行动飞行        48.信:书信                      49.终:最终

50.冠:(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的人。

四、固定词组

文言文固定句式例释

高考文言翻译题,相对考生而言是难度较大的试题,分值较大,且有增大分值的意向,因此,在高考复习中不容忽视。要解好此类题目除掌握必备的文言知识外,如果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因为题目中经常会碰到,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的“其李将军之谓也?”),解起题来或许会更得心应手。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下面就文言常见的固定句式做些归纳说明。

1.不亦……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

“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3.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

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

——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

——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4.何……之有

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5.何……之……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如:

1)何得车之多?(《庄子·列御寇》)

——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

2)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腾文公上》)

——许行不怕麻烦是为什么呀?

说明:例(1)属动补词组作主语,“何得车之多”就是“得车之多何”的倒装;例(2)属主谓词组作主语,“何许子不惮烦”是“许子之不惮烦何”的倒装。上面的两种译法为直译,反问的语气似乎弱了些,不如译为:(1)为什么得到(这么)多的车?(2)为什么许行不怕麻烦?

6.何所……

“所”加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的所字词组前面用疑问代词“何”组成“何所……”的形式,应理解为“所……者为何”的倒装和紧缩。也就是说,这个句型是充当主语的所字词组倒装在了谓语“何”后面。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问问女儿想的是什么,问问女儿思念的是什么?

2)齐王曰:天下何所归?(《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齐王说:“天下人归附的对象是谁?”

3)《尚书》二十九篇何所起?一百零二篇何所造?(同上)

——《尚书》二十九篇本产生的地方是哪里?一百零二篇本写作的人是谁?

7.无乃……乎(与)

这是用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出说话人肯定看法的一种惯用句型。可译作“恐怕……吧。”

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恐怕(我)要责备你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军队长途行军劳累得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早有防备,恐怕不行吧?

8.得无(得亡、得毋、得微)……乎

这种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有时也译为“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观赏景物时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当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的吧” “怕不是……吧”“莫非……”如:

1)日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吧?

3)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

——堂下该不会有讨厌我的人吧?

9.将……乎

这也是一种表测度的惯用型。用委婉的疑问形式来表示肯定形式。可译为“大概(恐怕)……吧”。如:

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你大概(恐怕)是可怜我而想叫我活下去吧?

2)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93年考题)

——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10.奈何   若何   如何   奈……何   如……何   若……何

古汉语中的“奈”“若”“如”是动词,与之搭配的“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结合以后便形成一个用来询问办法或原因的固定词组。

从意义上讲,“奈何”“如何”“若何”是“怎么办”“怎样对付”的意思。从它在句中的位置看,有两种情况:

第一,如果把这些词组放在句子末尾,就是用来询问办法的,一般充当谓语,可译为“怎么办”。如: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拿走我的美玉,不给我城池,怎么办?

2)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

——那些骑兵说:“匈奴兵多而且越来越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有时,在“奈何”“如何”“若何”这个词组的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奈……何”“如……何”“若……何”的形式,如果它的位置在句末,仍然是询问办法的“把……怎么样”“对(拿)……怎么样(办)”。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凭您的力量,尚且不能平掉魁父这个小土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史记·酷吏列传》)

——陛下您纵然自己不珍重自己,(那么)对宗庙和太后怎么办呢?

3)虞姬、虞姬,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虞姬、虞姬,把您怎么安顿呢?

4)钱粟已足,甲兵有余,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

——钱粮已经充足,铠甲和兵器也有多余,(但是)我没有箭,怎么办?

第二,“奈何”“若何”“如之何”或“若之何”如果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它们就不是用来询问办法,而是询问原因了。这时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样”。如: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

——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使他们害怕呢?

2)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子路说:“不出来为国家做事情(当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3)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子产不毁乡校》)

——(乡校)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毁掉它呢?

11.何其……    一何……

多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译为“怎么这样”“怎么”“多么”等。

1)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虽然你有君主的命令,怎么这么快啊!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官吏喊叫的声音怎么这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怎么这样凄苦?

3)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陌上桑》)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直至将士们剪下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襟,这种情景又是多么衰败凄惨啊!

12.……之谓

这是个惯用句型。“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译为“说的就是……啊”。如: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俗话说:“听到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2)此夫子之谓乎?

——这就是说先生您吧?

13.之谓……

和前一种句型比较,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之后,助词“之”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做……”,如:

1)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这就叫做失掉了他的本性。

2)大而化之之谓圣。

——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14.有所……,无所……

这种句型中“有”“无”是谓语动词,“所动词”(所字词组)是宾语,其意义相当于“有……的”“没有……的”。如:

1)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史记·平原君列传》)

——现在您(毛遂)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没有称颂您的,我也没有听说过您,这说明您没有什么本领。

2)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女儿也没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

15.有以……    无以……

这个句型中“有”和“无”是动词,“以”是介词,实际上,它们是“有所以”和“无所以”的省略,故可译为“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也可简单译为“有办法”或“没办法”,而且这种泽法居我多。如: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不半步半步地积累,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小的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大江大海。

2)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河曲智叟没有什么话可以拿来回答的。

3)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候列传》)

——(韩信)说:“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酬谢您。

16.……孰与……

用在表比校的疑问句中,比较人的高下优劣或事情的得失好坏。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或“与……比较怎么样”。如: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项伯)与您比较,哪一个年龄大些?(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漂亮?

17.与其……孰若……

有比较选择、认定(肯定)的意思。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怎赶得上)……”。如: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与其杀掉这个孩子,哪比得上卖了他,与其卖掉他两人平分钱财,哪比得上我一人独吞呢?

18.有(今)……于此(斯)

这是个用假设来打比方的惯用型。可译为“如果有”或“假设有”,而不是“有……在这里”。如:

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假如有个楚国大夫,想要他的儿子说齐国话。

2)有美玉于斯,韫椟(yù dú 藏在柜子里)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沽”通“酤”,贾:价钱。)

——假如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个好的价钱卖掉它呢?

表示打比方的假设句型,有时只用一个“今”字,如:

3)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如果有一个人,进入别人家的果园,偷人家的桃子和李子,……

4)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子·梁惠王下》)

——如果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的声音……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2、何如
(1)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② 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②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 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5、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①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②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
6、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①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②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7、……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①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
8、……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②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② 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10、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①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 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12、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
①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②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
13、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
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②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文: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
14、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①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②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15、无乃……乎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等。
①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恐怕该责备你吧?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