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拘留所条例:中国社会需要修复与保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36:13
中国社会需要修复与保护

——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本报记者  岳振

“改革开放以后,廉价劳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但30多年来,普通劳动者的收入过低,消费严重不足,在大多数人没有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建立消费社会就非常困难。”在3月19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学术峰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如是表示。

郑永年当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房价高企、看病难、上学难,贫富分化严重等等,中国社会沉积的痼疾越来越影响经济社会的整体正常发展,“社会被破坏得太厉害,需要修复和保护”。

住房“双轨制”方向正确

“限购令”有必要

中国经济时报:去年你说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本来具有高度社会性的住房却成为很多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导致目前的高房价。现在的情况有些变化,地方政府不再强调地产是经济增长支柱,而且在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投资力度,有人总结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两条腿走路”,即实行“双轨制”,你怎样看待其中的变化?

郑永年:我觉得最近中央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基本上就是根据“两个房地产市场”来搭建的,方向非常正确。刚开始我们把房地产当作支柱产业,没有看到其社会功能。房地产应该也属于社会政策领域,不光是经济政策领域。如果还是按照“支柱产业”的方向发展下去,社会会出大问题。现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就是房地产要恢复其社会功能。

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已具规模,其中涉及了很多利益相关者,有政府、开发商、银行以及购房者,这一链条不能让它垮掉,但现在要控制,不能无限膨胀。

低收入阶层买不起房怎么办?经济适用房抑或廉租房,政府要负起责任来。大力发展保障房不会影响商品房的发展,商品房跟穷人没多大关系。虽然房地产有社会功能,但不能走原来计划经济的老路——分配制,那是不可持续的。如何限制商品房市场?我认为就是限制对其的土地供应。

中国经济时报:以你的观点,当前政府出台的“限购令”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

郑永年:对,应该的。如果没有“限购令”,还是有利于有钱人,“限购令”的执行很重要。西方国家也不是完全靠市场来调节房地产行业,市场调节只是手段之一,政府也参与调节,所以“两种手段”必须同时存在,“两条腿走路”是非常正确的。

中国经济时报:有观点认为“限购令”剪断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可能导致地方债务危机,你怎么看?

郑永年:我强调了,市场调节的部分不能让它倒,实际上有钱人还是不少,“限购令”不是要摧毁商品房市场,只是土地供应要限制,不能无限制膨胀,不要让房地产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实际上这个市场垮不掉,它有旺盛的需求。

至于地方债务,因为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卖地就是地方政府的“货币发行权”,现在就是要限制,如果让其无限发展下去,那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现在控制,地方政府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这是必须经历的。

社会领域被破坏

新自由主义用错了地方

中国经济时报: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中国老百姓的抱怨很大,因此,目前中国改革更多立足于社会领域,即“保障和改善民生”。你认为中国社会改革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郑永年:早期,中国的改革者,尤其是地方政府,没有把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分开,把经济政策运用到了社会政策领域。我说过,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领域发生作用,但在中国经济领域没有发生作用。新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是绝对有必要的,但也不要走过头。

中国的问题是,新自由主义跑到社会领域去了,把社会领域破坏了,医疗、教育、住房成为暴富领域,中国的经济增长就是以破坏社会领域为基础的。现在意识到了,这种发展方式一定要修复过来,但是不能摧毁已经存在的东西,否则代价太大了。

民生问题不是分钱,很多人理解错了。重要的是建立医疗、教育、住房、保险等社会制度体系,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很高的,未来五年十年也低不了,中央政府税收也增长得很快,社会制度都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的,过了这阶段,就很困难了,因为要花更多的钱。美国总统奥巴马医改为什么那么困难,因为没钱嘛。所以中国现在是一个机会。

我们好多经济学者不理解,觉得社会政策就是就是搞分配,经济政策就是要讲效率,其实不是这样的,效率和分配不能分开,分开就错了。住房解决了,医疗有保证了,社会消费就起来了,经济就更发展了。没有公平,效率是提不高的,没有效率,也不会有公平,二者是互相促进的。

中国经济领域的问题就是竞争不够、不深化,国企越搞越大,但是不是靠竞争,不是靠市场,而是靠行政手段。而社会领域又太市场化,现在要纠正这个方向。以前犯的错误是把经济政策放在社会领域,现在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把社会政策放在经济领域。

中国经济时报:当初新自由主义进入社会领域而没在经济领域产生作用,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郑永年:我觉得,第一就是指导思想出了问题,没有把经济与社会分开,没有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概念。

修复和保护社会

培养中产阶层

中国经济时报:你刚出版了一本书叫《保卫社会》,能否解释一下“保卫社会”的含义?

郑永年:我经常去农村,去看中国的乡下、工厂,去新兴城市,像深圳,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社会被破坏得很厉害。社会是一个总体,经济、政治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被破坏掉了,经济、政治没有载体。所以现在很多社会问题很严重,不保护社会是不行的。

从西方的历史看,它也是社会的保护过程,所以我不想提福利社会,过头了就养很多懒人,不符合我们华人勤劳的传统。所以不提社会福利,要提社会保护。

我观察亚洲四小龙,发现社会保护机制对中产阶层太重要了,一个社会的成败就在于中产阶层,消费社会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中产阶层社会,社会稳定的代名词就是中产阶层,民主能不能产生,也在于中产阶层,那么中产阶层怎么来?就是要保护社会。

我举个例子,基尼系数,新加坡的基尼系数不比中国低,但为什么中国有非常严重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因为住房、教育、医疗领域遭到破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比如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如果没有中产阶层的支撑,它的社会早就垮掉了。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中产阶层的状况怎么样?

郑永年: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太小,中国的底层太大,中产阶层不发达,底层面临贫穷边缘的人群太多,他们收入不稳定。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中国在奋力转型,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也在淡化GDP,按照你的观点,是不是可以认为中国正在修复过去被损害的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郑永年:第一步需要修复,就是要还债,就是修复GDP主导下的发展偏差,修复社会;第二步是保护社会。“十一五”期间总体的目标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基本就停止了,现在“十二五”规划重新开始。我觉得这些规划和想法很好,怎么样把它实施下去,这非常重要。

现在不要全面出击,中国国家这么大,全面出击太难了,要有突破点。“十二五”规划什么都涉及到了,哪怕在房地产上面有个突破,那就了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