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岛微博:佛法的三皈、四宏、六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5:12:17
大乘佛法的三皈、四弘誓愿 、六度:
   三皈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门的三宝弟子。以佛法僧三宝为师,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法、是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法门,能令众生,返妄归真,转凡成圣。‘法宝实难量,如来金口宣扬,龙宫海藏散天香,觉者诵琅王函、玉轴霞条金写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来唐,万古为敷扬’。僧、是如法修持,以戒为师,弘宗演教,人天眼目,为世福田。‘僧宝不思议,身披三事云衣,浮杯渡海刹那时,赴感应群机,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无违,我今稽首愿遥知,振锡杖提携’。我们如能发菩提心,皈依佛法僧三宝,一定能灭罪障、增福慧。更有一体三宝和住持三宝的道理,这都是信佛教徒应该皈依的。   四宏:
1法门无量誓愿学;2烦恼无尽誓愿断;3众生无边誓愿度;4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发这四弘誓愿,时时刻刻、兢兢业业的督促自己用功。不只是为自了.
   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1 布施 :为什么要修布施呢?就是要断掉我们的吝啬心,执着心。我们都执着吝啬得很,不肯舍。肯舍心量就大了。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之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慧的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的障碍布施有分: 财布施 法布施 无畏惧布施 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

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

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

  2持戒:是指戒心不动。如果你心常常在动,妄念丛生就不行。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有这样那样的习气毛病,而修行的道路是漫长的,稍微不留意就会犯错误,那么就永远不能了生死,所以就一定需要有戒律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少犯错误直至不犯错误   

  3忍辱:并不是说我们要发火了,硬压制自己把这股火气捺下去。不是!那样肝火旺会生病的。那怎么办呢?要观空,一切都不可得,连“我”也没有。既无我,哪有辱呢?没有我谁来受这个污辱?如此观察,即如《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人、我,辱从何来?既无辱又何须忍呢?不忍之忍,是为大忍。因为一切都没有,一切色相都是因缘合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为一切事物本身没有,都是因缘相聚之后才有的。所以就不要再着相了,不着相,那么你心就空了,心空了辱也就没有了。

 忍辱有分 生忍 法忍

 生忍即对于一切众生合理的要求能够接受;对不合理的要求也不生气,尽力去办到。一般人能够任劳但不能任怨,生忍学不来。念佛人既修大乘佛法,就应当学。

 所谓法忍譬如一个人学会了一个好的法门而告诉众生,但不为众生接受。便知众生因缘未到,而不生气,能自得法乐。有缘者即详尽传授之。又如修习佛法,不畏惧深妙的法门,而能坚忍不辍的深入修习。

 4精进;就是勤除自己的妄念 所以净土宗一天要念几万遍佛号 就是为了扫除我们自心的妄想 妄念精进者,时时刻刻不离佛法,尤其须有长远心。有长远心者才是真精进的人;因其能忍,乃至一生精进学佛,都无所证,亦不退失。

 5禅定:因精进不懈故而生禅定 禅定是对 一切境界不迷惑.心不动摇,真的空了就常摄在定,遇事不疑惑. 说到定 不是禁止不动.也不是不担大事 而须照常生活 只是虽做一切而心不动摇 有了基本的禅定 智慧才得显现 没有禅定的功夫 讲学智慧皆意识思维枝节非真实的智慧 

 6智慧:智慧是由禅定而生的 智慧就是心的本性  明白一切事物的因果 明白一切众生的生来死去由来.讲到生死,我们本来不生不灭,没有生死,为什么现在生死偏偏不断地现前呢?这都是识心妄动的缘故。假如我们能对境不生心动念,不趣境,就无生死,所以生死是虚幻的。现在许多修佛法的人,执着死时要有个去处,还要预知去处。其实我们真悟道了,是没有去处的,因为我们未曾死,只随遇而安,随缘度生,逍遥自在,游戏三昧,用何去处!有人说:你假如开悟了,应该知道死后到什么地方去,叫预知去处。假如不知去处,那就是没有悟道。这句话听起来好像非常正确,其实还须好好商量。因为真正悟道了,佛性是遍虚空,周法界,不动不摇,无有来去,事事都是它的显现,处处都是它的幻化。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没有地方可去啊!假如有个地方去,岂不是未曾悟道吗?

    勤修以上六度万行法可获得初地以上菩萨果位命终(来世)往生西方淨土。

    阿 弥 陀 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