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机盒子官网下载:沿海城市频现“民工荒”,究竟“荒”在何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17:53
民工荒,“荒”的是工资待遇 (网友:甘杏章)

  所谓“用工荒”,实乃劳力贱也。技术工人再能耐,不过终是出卖劳力的人,诸方面的权益都得不到充分保障。今天在这里干干,明天在那里干干,所有的目标都是同一个结果,无非就是图了一两个工钱而已,但这个工钱却是一言难尽。在南方,挣得多花销也大,三十晚上算一账,落下来的还不就那么几个,所以就划不来跑路折腾了。

  民工荒,“荒”的是权益保障 (网友:showGG)

  缺乏劳动保障和福利,普通工人除了拿到属于自己的工资之外,基本上无其他任何福利可言。所谓的劳动法,与工厂的工人福利基本无关。农民工的正常福利在这里完全被忽视,这一点相比内地很多地方,珠三角的企业主都做得还很不够。

  民工荒,“荒”的是企业“远见” (网友:杨金溪)

  珠三角“缺工”还呈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这就是由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东莞不少企业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型,使得技术工人的需求猛增。现实情况是,不少企业只顾上班时间让员工拼命付出,而员工下班后的技术培训却很少有企业问津。有远见的企业,应该看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势,在技术人才储备上加大投入,提高自我“造血”能力。那些“临时抱佛脚”的企业,是没有出息的企业,自然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应对民工荒:如何让农民工把心留在城市?

  用工荒,干部思想能力不能荒 (网友:文海)

  从社会和谐、共同致富角度出发,上调工资,调低学历、减少年龄限制非常有必要,更关键的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解放思想,积极落实双转移决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引导企业主对企业进行技术型转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赢利水平,同时,加大各类技术型学校的投入,培养劳动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社会问题。

  加薪不能解决民工荒,关键在企业转型 (网友:罗传银)

  民工荒最根本的出路是企业如何转换发展的动力,只有依靠技术革新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才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其中提升人力资本是关键问题,一是企业技术革新需要的教育成本、二是技术创新的干中学成本,三是农民工流动的迁移成本,四是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生理和安全成本。目前加薪只能解决了农民工的生活成本,而不能解决农民工“干中学”的成本和企业发展动力的成本。

  解决民工荒要从机制上出招 (网友:农家弟子)

  企业必须要转变用人方式,不能搞“一次性用工”,要建立长期用工机制,在较好地解决了工资、福利的同时,要以机制、制度留人。时下,我们的中小企业都是临时性的招工用工,缺了就招,都是短期用工行为,有的甚至连劳动合同都不签。这样的用工方式,无论对于企业的发展,还是工人队伍的稳定都是非常不利的。我以为,企业要打破“临时”观念,与工人签订长期有效的用工合同,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这样既解决了民工找工作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可谓是“双赢”的办法。

  化“危”为“机”:“民工荒”也有积极意义

  不要过渡渲染“用工荒” (网友:爱多说话)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真的就出现了全国性的用工荒吗?结论是否定的。但在沿海,一些大大压低工人工资、生命力很弱的小企业招工难倒也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在全国各地没有哪一个大公司、哪一家知名的企业招不到工人。

  我认为,像沿海一些低水平生产、一有风吹草动就把工人辞了,不想给员工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对职工又不负责任的企业,现在招不到工人应该是好事,这样有利于优胜劣汰,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国际贸易摩擦。

  说实在的,在现在这样高的消费水平下,一个背井离乡打工的人,如果在一个寿命很短的企业打工,工资低于了2000元/月,肯定没有法干!我想,国家应该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确保一线生产工人收入不得到合理的提高,尽力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二代农民工权益意识觉醒了!(网友:山人)

  时代不同了,二代农民工还在是孩子的时候就随父辈来到了城市,他们吃在城市,住在城市,感受的是城市的氛围,体验的是城市的文化,除了没有那张户籍证明外,他们已经和城市人没什么两样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回农村,城市已经成为他们的“老家”。他们需要的是和城市人一样的工作环境,一样的福利待遇,一样的社会保障,一样的理解尊重。他们懂得享受生活,懂得法律维权。用工荒,是二代农民工对不平等劳动关系的抗议。

“民工荒”给“调结构”发出三道加急令

  年初以来,东部沿海和部分内陆省份普遍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现象。本次“民工荒”发出的经济信号,已远远超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老观念,正在对“调结构”形成三重倒逼,很耐人寻味。
  年初以来,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现象。不仅如此,一些内陆省份也出现了用工紧缺问题。什么原因?回望去年年初,有将近2000万农民工工作无着落,需要政府帮忙。而今年的情形完全不同。真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有冰火两重天的味道。

  然而,如果从人口结构,区域发展,产业转移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等角度仔细分析今年的“民工荒”现象,可以发现,这次的“民工荒”意义不同以往,实际上是在给“经济结构调整”发出了三道加急令。

  在解析之前,有必要先请大家看一组数据与信息。这样或许能够更加真切地看到问题的复杂性与急迫性。

  据报道,近来,仅珠三角一带用工缺口就超过了200万人。许多企业的缺工率甚至高达30%。不仅东部地区如此,一些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用工量大增的情况。比如,广西北部湾地区,最近3年可提供50万个工作岗位。到2015年,北部湾的人才需求量将达到100万人。

  又如,劳务输出大省安徽,最近也闹出了“民工荒”问题。据报道,由于安徽等内陆地区目前正在大规模地承接着产业转移,因此无论是在相对发达的皖江地区,还是在相对落后的皖北地区,都出现了招工难现象。

  更有甚者,“民工荒”不仅表现在劳动力总量的缺口上,还表现在对劳动力的年龄、技能,以及其他与劳动力素质相关的要求上,特别在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出的新信号,更和以前有很大不同。

  比如,目前在深圳,一些企业为了招到工人,正在变相地增加工人的薪资。在广东中山,一般普工的工资也比去年上涨了30%。而在用工标准方面,许多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学历要求,对性别也没限制,劳动年龄也放宽到了45岁以内。即便如此,不少企业在一时间也很难招到合适的工人。

  另外,由于目前农民工主体正向“80后、90后”过渡。这些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消费理念,与他们的父辈完全不同,在工作能力和处世行为方面也和前辈有很大差别,因此他们虽然在城里打工,但更希望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应有的权利。这就给企业用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综合起来看,今年的“民工荒”现象,已不像以前那么简单,只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现在的“民工荒”实际上是在给“经济结构调整”发出了三道加急令。

  第一道加急令是:中国的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需要从人口结构的角度,全面考虑经济结构的优化问题。比如,现在东部有不少城市的人口开始老龄化,而广大农村地区的80后与90后开始登上社会舞台。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种产品与服务的供求关系将因人口结构的变化而迅速改变。如果我们对目前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在人口与地域上不做战略性调整,那么,未来的“民工荒”将是常态。

  第二道加急令是:中国经济的区域结构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也需要结合人口因素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全面调整现有的经济结构。比如,近来国家已先后批准了十多个地区的发展规划,区域经济的步伐越走越快。

  前不久,重庆方面表示,今后十年其主城区将要扩大一倍,人口将增加到1000万。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各种经济要素正在向中西部新崛起地区聚集。而其中的人口汇聚,将会极大地改变地区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道加急令是: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变化,也需要根据人口因素和中国经济的发育程度,全面调整产业布局。特别是随着生产成本和消费成本的变化,有必要对目前的产业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进行有序的产业转移。

  比如,正在崛起的中西部地区,就在扮演着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角色。当然,中国新一轮产业布局,不能仅限于国内,还应该根据比较优势的要求,把眼光投向国外,寻找资本和技术输出的新空间。

  由此观察,本次“民工荒”发出的经济信号,已远远超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老观念,正在对“调结构”形成一种倒逼,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