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上胶印掉了怎么办:佛说十善业道经(译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2:43:47

佛说十善业道经(译白本)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译白
这部经是佛亲口所说的,题目名叫《十善业道经》。这部经是由唐代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从梵文译成汉文的。
这是我亲自听到佛说的。有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龙宫,同八千位大比丘众和三万二千位大菩萨在一起。法会一开始,世尊就对龙王说:一切众生因为“心”“想”不同的缘故,所以他们所造作的“业”,也就各不相同,因此之故,才有各不相同的“六道”轮回。
龙王,你看到在这个法会内,以及在大海之中,有形形色色、种类不同的众生吗?要知道所有这一切不同业果的产生,无不由于众生心想上所造善的、或不善的身业、语业和意业所导致的。而且,心是没有形色的,不可见,不可取,唯是虚妄空幻的。此心是由诸法之所积集缘起,说到底,是没有“主宰”的,所以也就是没有“我”和“我所”。
众生虽然各自随种种不同的“业”因,所现起的“业”果种种不同,而实际上其中是没有能造作的主人的。所以,一切法都是不可思议的、是“自性”如幻如化的。
有智慧的人知道了这些义理以后,就应当广修善行,止息恶行,因此,他所缘生起来的“蕴”、“处”、“界”等,都是十分端正庄严的,使见之者心生欢喜,久观无厌。
龙王!你所看到的佛身,那是从无量劫来修百千亿福徳而生起的,所以才有种种相好庄严,光明显耀,映夺着大众,假使有无量亿自在梵王,他们的光明算是够显耀的了,只要一遇到佛光明时也都黯然失色不能再显现了。那些来瞻仰佛身的,无不被佛光明为之目眩。
你再看这里的各位大菩萨,他们的妙色相好,庄严清净,所有显现的一切,也都是从修集善业,培植福德而生起的。
还有很多天龙八部等大众,他们之所以有大威势,也都是因为修集善业,培植福德所生起的。
你还可以看到,现在大海之中,所有众生,他们的形色粗鄙,或大或小,这都是由于自心的种种想念,作种种身、语、意不善业造成的。因此,他们各自随业受到不同的果报。
因此,如今你们应当常常这样去修学善业,也使众生都能了达因果的道理,去修习善业。对此,你们应当正见不谬,不为邪见所倾动,更不要堕落到“断见”和“常见”中去;对于各种“福田”,要生欢喜、恭敬之心去供养。所以,你们也能得到人天尊敬供养之果。
龙王你应当知道:修菩萨行,有一种“法”,能断除一切种种恶道的苦。是哪一种法呢?就是要日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使种种善法,在念念相续中不断地增长,不容许丝毫恶法参杂其间。这样便能永断种种恶道之苦,并使种种善法得到圆满,就能常常亲近诸佛、菩萨和其他圣贤大众了。
所谓“善法”,就是指人道的身、天道的身、声闻菩提法身、独觉菩提法身、无上菩提法身等,世出世间诸善行果都是依这一“法”为根本,而得到成就的,所以称这一法为“善法”。
这种能得到世出、世间诸善行果、光明大道的善法,就是“十善业道”。有哪十种呢?就是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和邪见等十种。
龙王!若永离杀生,便能成就十种“离烦恼法”。哪十种呢?一、对于一切众生普施无畏;成就大无畏施的功德。二、对于一切众生常常生起大慈的心;能令一切众生欢喜爱敬。三、永断一切瞋恨的习气。能获得与人为善、永无仇敌的功德。四、身体常常健康无病;五、寿命长远;六、常为“天龙八部”等非人所守护;七、睡时常无恶梦,醒来也觉快乐;八、能灭除怨结,众多的怨结都得到自然解除;九、死时没有地狱、饿鬼等恶道显现的怖畏;十、命终后往生天道。若能以此十种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便能得“佛随心自在“的寿命。
又,龙王!若永离偷盗,便能得到十种“可保信法”,哪十种呢?一、常得资财积聚得非常丰富,且不为帝王、盗贼、水灾、火灾和拜家子所散灭;二、受众人的爱敬和想念;三、不受他人的欺负;四、受到十方的赞美;五、不须忧恼受到他人的损害;六、好名善称得到流布;七、身处在大众中,无有怖畏;八、财富丰盈、寿命长远、色身强壮、身心安乐、辩才无碍等圆满无缺;九、因能破除悭贪烦恼,内心常存布施的意向;十、命终以后,得生天道。若能以此十种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便能证得“清净大菩提智”。
又,龙王!若永离邪行,便能得到四种“智所赞法”。哪四种呢?一、诸根得到调善和顺;二、使心永离喧扰和掉动;三、得到世人的称扬和赞叹;四、夫妻贞良,不为外人所侵犯。若能以此四种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便能证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又,龙王!若永离妄语,便能得到八种“天所赞法”。哪八种呢?一、口常清净,常常发出象“优钵华”的清香;二、常为世人之所信伏;三、发言极为真实,可以作证,受到人天的敬爱;四、常用“爱语”安慰众生;五、得到殊胜悦乐,身口意三业清净;六、讲说没有错误和过失,心中常常欢喜;七、发言受到尊重,人天依之奉行;八、开发殊胜的智慧,所向无敌。若能以此八种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便能证得“如来真实语”。
又,龙王!若离两舌,便能得到五种“不可坏法”。哪五种呢?一、因无人能损害故,得不坏之身;二、因无人能破坏故,得不坏眷属;三、因能随顺本业故,得不坏信心;四、因所修的功德坚固故,得不坏法行;五、因对人不诳惑故,得不坏“善知识”。若能以此五种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便能得到菩提眷属,是一切邪魔外道所不能沮丧败坏的。
又,龙王!若能永离恶口,便能成就八种“净业”。哪八种呢?一、说话不违背法度;二、说话都是利益于人;三、说话必契合真理;四、言词美妙动听;五、说话可使人承认领纳;六、说话可使人信用;七、说话无可被人讥谤;八、说话充满爱乐之情。若能以此八种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便能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又,龙王!若永离绮语,便能成就三种决定。哪三种呢?一、决定为有智慧的人所喜爱;二、决定能以智慧力,如实答人之问;三、决定能在人、天中具有最胜的威德,其中没有丝毫虚妄。若能以此三种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诸佛如来的授记,所有功德都是不会虚掷的。
又,龙王!若永离贪欲,便能成就五种“自在”。哪五种呢?一、因为“六根”具足,所以身语意“三业”自在;二、因为一切怨贼不能侵夺,所以财物自在;三、因为财物具备,所以福德自在,随心所欲,无不成办;四、因为珍奇妙物都有人奉献,所以王位自在;五、因为过去世不悭吝、不嫉妒,今生所得的财物,超过他原来所求的百倍殊胜。若能以此五种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三界”众生的特别尊重,并共同都来恭敬供养。
又,龙王!若永离瞋恚,便能成就八种“喜悦心法”。哪八种呢?一、没有损害恼怒之心;二、没有瞋恚愤怒之心;三、没有是非诤讼之心;四、只有柔软和顺、质直之心;五、获得犹如圣人那样的慈祥之心;六、常做种种利益他人之事,以安乐众生之心;七、生前身相端正庄严,受众人的尊敬;八、因为平和安忍的缘故,死后速生梵世。若能以此八种喜悦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即得佛的无障碍心,心无碍故,相亦圆满,使瞻仰者观看不厌。
又,龙王!若永离愚痴邪见,便能成就十种“功德法”。哪十种呢?一、得真善的意乐和真善的伴侣;二、能深信因果,宁舍身命,终不造作恶业;三、只归依佛,不归依其他天魔外道;四、能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对吉凶等的疑虑网罗;五、常生人、天道,不再堕恶道;六、使无量福慧,不断地辗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而常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而舍弃种种恶业;九、安住在“圆融无碍”的见地中;十、永远不堕入种种障难之中。若能以此十种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并成就“自在神通”。
这时,世尊又对龙王说:若有人在修行菩萨道时,依照这些善业:
能离“杀害”,而行布施之故,此人所得果报财宝常丰满,无人敢侵夺,同时长寿无夭,不被一切怨贼之所损害。
能离“不与取”,而行布施之故,此人财宝常丰满,无人敢侵夺,同时,财法富有,最胜无比,诸佛“法藏”,他都能备集无缺。
能离“非梵行”,而行布施之故,此人财宝常丰满,无人敢侵夺,同时他的家属贞洁而和顺,无论母亲和妻子,也都没有人能以淫欲之心来窥视她们。
能离“虚诳语”,而行布施之故,此人财宝常丰满,无人敢侵夺,同时也无人会毁谤他,而且为了摄持正法,所做的事业,一定能如其所发誓愿,得到成功。
能离“离间语”,而行布施之故,此人财宝常丰满,无人敢侵夺,同时他的眷属亲切和睦,同一志向和意乐,从来也不发生乖离和诤讼的事情。
能离“粗恶语”,而行布施之故,此人财宝常丰满,无人敢侵夺,同时他在一切众会之中,受到大众的欢喜和拥护,他所说的话,都能得到众人的信受,没有违抗的。
能离“无义语”,而行布施之故,此人财宝常丰满,无人敢侵夺,同时因为他的话不虚设,能受到众人的敬爱,他又能善巧方便,为众人断除种种疑惑。
能离“贪求心”,而行布施之故,此人财宝常丰满,无人敢侵夺,同时他又能把一切所有,都行惠舍给众生。这是由于他对佛法的信心和理解十分坚固,具有大威力之故。
能离“忿怒心”,而行布施之故,此人财宝常丰满,无人敢侵夺,同时他自己能很快地成就“无碍的内心智慧”,由此诸根也就庄严相好,凡是见到他的人都对他无比敬爱。
能离“邪倒心”,而行布施之故,此人财宝常丰满,无人敢侵夺,同时他常能出生在正见敬信的家庭,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以上就是“大士”修学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布施圆满庄严,所获得的广大利益。”
龙王!现在再从其余“五度”简要地说一说:修行十善业道,以“持戒”庄严之故,便能出生一切佛法的义利,满足所发的大愿;以“忍辱”庄严之故,便能获得佛的“圆音”,并具足种种相好庄严;以“精进”庄严之故,便能破除一切魔难怨敌的干扰,深入佛法的宝藏;以“禅定”庄严之故,便能出生“念”、“慧”、“惭愧”和“轻安”;以“智慧”庄严之故,便能断除一切分别妄见。
行十善业道以“慈”无量心庄严之故,对于一切众生就不起恼害的心。以“悲”无量心庄严之故,对于一切众生,常起怜悯、不相厌离、不相舍弃的心。以“喜”无量心庄严之故,见到修善的人或事,总是随喜赞叹,没有嫌疑和妒嫉的心。以“舍”无量心庄严之故,对于一切顺逆境界,没有爱着和愤恚的心。
行十善业道,以“四摄”庄严之故,常能精勤地去摄受化导一切众生。
行十善业道以“念处”庄严之故,能善于修习“四念处”的观想。以“正勤”庄严之故,全能断除一切恶法,成就一切善法。以“神足”庄严之故,常使身心轻安快乐。以“五根”庄严之故,对佛法深信牢固不退,精勤而不懈怠,正念现前,常无迷惑妄念,修习禅定,使身心寂然调顺,开发智慧,断除种种烦恼。以“力”庄严之故,使各种怨魔完全消灭,再也不起破坏道业的作用。以“觉支”庄严之故,常能善于觉悟一切诸法。以“正道”庄严之故,能获得真正的智慧,经常显现在你面前,引导着你的道业。以“止”庄严之故,全能涤除一切烦恼结使。以“观”庄严之故,能如实了知诸法的自性。以“方便”庄严之故,能很快成就圆满“有为”与“无为”之乐。
龙王!应当知道这“十善业”,不仅如上所举的“六度”、“四无量心”、“四摄”、“三十七菩提分”,甚至还能使“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法,都能获得圆满。因此,你们应当精勤修学。
龙王!譬如一切城市和村落,都要依靠大地而得到安居;一切药草、花卉、树木、森林等,也都要依靠大地而得到生长。而这“十善业道”也同大地一样,一切人、天道,都要共同依靠它而建立;一切声闻、缘觉菩提、种种菩萨行、一切佛法,也都共同依靠这“十善大地”而得到成就。
佛在讲完本经后,法会的主人娑竭罗龙王和到会的许多大众,包括一切世间的天道、人道和阿修罗道的众生等,听了佛说的法,都生大欢喜心,对佛所说深信受持,依教奉行。
原文
佛(1)说十善业道(2)经(3)
唐于阗(4)三藏法师(5)实叉难陀(6)译(7) 

如是我闻(8)。一时(9),佛在娑竭罗龙宫(10),与八千大比丘(11)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12)俱(13)。尔时,世尊(14)告龙王(15)言:「一切众生(16)心想(17)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18)轮转(19)。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20)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21)。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於中,无有作者(22)。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23)。智者知(24)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25)、处(26)、界(27)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龙王!汝观佛身(28),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29)庄严(30),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31)梵王(32)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33)!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34)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35)、语(36)、意(37)诸不善业(38),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於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39)、常(40)见中。於诸福田(41),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於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亳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42)菩提、独觉(43)菩提(44)、无上菩提(45),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46)杀生(47)、偷盗(48)、邪行(49)、妄语(50)、两舌(51)、恶口(52)、绮语(53)、贪欲(54)、瞋恚(55)、邪见(56)。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57)。何等为十?一、於诸众生普施无畏(58);二、常於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瞠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59)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0)者,後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61)。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62)、贼、水、火,及非爱子(63),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64)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65)。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66);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67)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68)。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69),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70),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71)外道(72)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73);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74)。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於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75),皆不唐捐(76)。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77)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78)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於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79)。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

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80);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得无碍心(81),观者无厌。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

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舍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於圣道;八、不起身见(82),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83);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84)。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於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85),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离不与取(86),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离非梵行(87),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

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

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 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为大士(88)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89),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90),具众相好(91);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92)、慧(93)、惭愧(94)、轻安(95);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96);慈庄严故,於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97);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四摄(98)庄严故,常劝摄化一切众生。念处(99)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100)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101)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102)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劝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103)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104)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105)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止(106)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107);观(106)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108)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109)乐。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110)、无畏(111)、十八不共(112)、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113)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解
(1) 佛  梵文Buddha,全称“佛陀”,意译“觉者”。本经的“佛”是指“释迦牟尼佛”(Sakyamuni),佛教的教主,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是种族名,意为“能”;“牟尼”意为“仁”,或“寂默”,意即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对他的尊称。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据推断为公元前565至前485年间,约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四月初八,他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即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为净饭王的太子。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一说三十岁)十二月初八成道。在这以后的四十余年中,遍历印度各地,讲经三百余会,救度无数众生。到八十岁那年的二月十五日,在“拘尸那迦城”娑罗双树的中间入“涅槃”。(涅槃意译“灭度”、“圆寂”,是佛所证的“真如实相”、“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佛的“涅槃”并不如常人的所谓“死”)。
(2) 善业道  “业”是行为,“善业”就是“善的行为”。善的行为在“空间”,于人于己都有利益;在“时间”包括现在、未来都有利益。反之,就是“恶业”。“道”即能通的道路。“十善业道”是修行十种善行的光明大道。
(3) 经  佛所说的一切法,通称为“经“。梵文Sutra,音译“修多罗”、原义是“线”,从“线”引伸,就含有“贯穿”、“摄持”、“契合”等义。自佛法传来我国后,古代大德们将“修多罗”译成“经”字。但我国的“经”字,不包括“契合”的意义,古人不得已,称佛经为“契经”,(因为佛经有契理、契机二义),以与其他的“经”有所区别。
(4) 于阗  古西域国名,即今新疆和田一带。
(5) 三藏法师  “三藏”是指佛教经典的总称,分为“经”、“律”、“论”三藏。“法师”是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以及致力于修行弘法的僧人。精通“三藏”的法师,常被称为“三藏法师”。
(6) 实叉难陀  梵文   (652~710年)意译“学喜”。他除翻译本经外,还曾译八十卷《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文殊师利授记经》等十九部107卷。
(7) 译  除实叉难陀三藏法师译本外,还有义净(635~713年)三藏法师的《佛说海龙王大乘经》,是同一梵本的汉文异译本。
(8) 如是我闻  佛经的开卷语。意谓“我是这样听说的”。“如是”指经中的佛语。“我闻”指结集者自语。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弟子们结集“经”、“律”,由阿难诵经,所以诸经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四字,以取信于众。
(9) 一时  为什么这里没有准确说定哪年、哪月、哪日呢?是因为“时间”各处不相同,彼此的历法也不同。就拿我国现用的阳历和阴历来说,同是一天,但月份和日期就不同。又因佛说法,时而天上,时而人间,时而龙宫、异国,所以无法指定年月,而用“一时”来表示。
(10) 娑竭罗龙宫  娑竭罗:梵文Sagara,意译“咸海”。在大盐海中有龙王的宫殿,为龙所居住。“娑竭罗龙宫”是这次说经的处所。在佛经中有天龙、空龙、陆龙、海龙等,这咸海龙即“海龙”。
(11) 大比丘  比丘:梵文Bhiksu,音译“苾刍”,意译“乞士”,是指出家后受过二百五十条具足戒的男子。“大”是古代对德高者的尊称。本经中,在“比丘”前加一“大”字,是说明这些比丘的道行是很高的。
(12) 菩萨摩诃萨  摩诃萨,全称“摩诃萨埵”。“摩诃”意译为“大”,“萨埵”意译为“众生”。“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菩萨的全称为“菩提萨埵”,梵文Bodhisattva,意译“觉有情”,是指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无上正觉),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大乘僧侣或居士,受持菩萨戒、修习菩萨行者,有时也被尊称为“菩萨”。
(13) 六成就  凡是结集一部经时,必须具备“六缘”才能成就,拿这一段经文看,就具备“六缘”。
如是:是“信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我”是结集者自称)
一时:是“时成就”;
佛:是“主成就”;
在娑竭罗龙宫:是“处成就”;
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是“众成就”。凡足以使众人起信的,一一都具备了,因此叫做“六成就”。
(14) 世尊  就是“佛”。在很多经中,佛有不同的尊称,如: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等十号;薄伽梵是世尊的梵语。
(15) 龙王  龙宫之主。是此会的主要对象(或“当机者”)。
(16) 众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都名“众生”。“十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后四是“四圣”。
(17) 心想  “心”是“心王”;“想”指“心所”。“三界”、“九地”、“五趣”和“四生”的众生,所起“心”、“想”的善恶各各不同。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九地”即欲界为一地;色界按初禅至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按第一定至第四定为四地,合为“九地”,又名“九有”,
“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18) 诸趣  “趣”是“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都是由“因”趣“果”,所以“六道”又名“六趣”。
(19) 轮转  也作“轮回”。是指众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中流转不停,象车轮一样回旋不息。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在六道中升沉轮转,受无量苦,永无出期,所以我们要修学佛法,超脱生死轮回。
(20) 诸法  “诸法”二字,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事物和现象,(如“心法”、“色法”等)而是泛指某些事物和现象,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如常见的“一切法”的“法”。
(21) 我、我所  所谓“我”者,具有“常”、“一”和“主宰”的意思。“我所”与“我”相对,即“我之所有”的意思。“我”与“我所”是一切“世俗分别”的根本。佛教主张:“一切法无我”,故应破除“我”与“我所”的执著。
(22) 作者  意译为“造作的人”。古时外道,说世间“万有”是由“大自在天”造作的。
(23) 自性如幻  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既无超然独立的实体,也无固有不变的性质。所以说是自性本空,如幻如化、虚幻不实的。若能明了“业果”的“自性如幻”,就能理解“般若真空”。虽然一切法空,而缘起因果,又是分毫不爽。唯因性空,故能缘起;由于缘起,故知性空。“性空”与“缘生”二者互不相违,欲求于善果,必须修善因。
(24) 知  知道。知道“业性”不是固定的。,“命运”不是不可改变的,其转变是靠自己发心努力的。“诸法”是如幻无主的。
(25) 蕴  指“五蕴”。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和合聚集的意思。又指“蕴藏”、“覆蔽”之意,所以也称“五阴”。
(26) 处  指“十二处”。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境(又名“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十二法。指“根”与“境”为产生“心”和“心所”作用之处。《俱舍论》曰“心心所生长门义是处义。训释词者,谓能生长心心所法,故名为处,是能生长彼作用义。”
(27) 界  指“十八界”。包括能够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以及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界者类别义,种族义,如《俱舍论》曰:“法种族义,是界义。…如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
(28) 佛身  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又名“自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佛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显现罢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化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我们众生所见到的释迦牟尼佛的丈六应身,是佛的“化身”。
(29) 诸相  此处是指佛的“三十二相”,又称“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丈夫相”。1.足平安  2.足千福轮  3.手指纤长  4.手足柔软  5.手足缦网  6.足跟圆满  7.足趺高好  8.  如鹿王  9.手长过膝  10.马阴藏  11.身纵广  12.毛孔青色  13.身毛上靡  14.身金光  15.常光一丈  16.皮肤细滑  17.七处平满  18.两腋满  19.身如狮子  20.身端正  21.肩圆满  22.口四十齿  23.齿白齐密  24.四牙白净  25.颊车如狮子  26.咽中津液得上味  27.广长舌  28.梵音清远  29.眼色绀青  30.睫如牛王  31.眉间白毫  32.顶成肉髻。
(30) 庄严  用“善”和“美”的“行”和“果”去严饰国土,或以“功德”去净化“依”、“正”二报,叫做“庄严”。在佛经中常见的“庄严”有二庄严:智庄严和福庄严。有四庄严:戒璎珞庄严、三昧璎络庄严、智慧璎珞庄严和陀罗尼璎珞庄严。有阿弥陀佛净土的二十九种庄严等。
(31) 自在  此处是指“大自在天”,又名“摩醯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
(32) 梵王  是指“色界”初禅天,即“梵天”之王,又称“大梵天王”。
(33) 目眩  眼花。
(34) 天龙八部  又称“八部众”。即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香神或乐神)、阿修罗、迦楼罗(金鹏鸟)、紧那罗(非人、歌人)、摩睺罗伽(大蟒神)。
(35) 身不善业  即杀生、偷盗、邪行。
(36) 语不善业  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37) 意不善业  即贪欲、瞋恚、邪见。
(38) 不善业  即“恶业”,反之,便是“善业”。
(39) 断见  不信“业果”,以为人一死即了,故肆意为恶,不畏后报。这种“断见”,属于“边见”。边者执着一边之意也。
(40) 常见  以为世间的事物,都是固定、恒常不变的。认为造善恶业(因),同我们所受苦乐业(果)没有什么关系。这种“常见”也属于“边见”。
(41) 福田  是指能种植福德的“田”。如“敬田”:因恭敬佛、菩萨、师长等而得福。“恩田”:因孝顺父母知恩报恩而得福。“悲田”:因怜悯、救济苦恼众生而得福。
(42) 声闻  梵文Sravaka的意译,意为听闻佛陀言教的觉悟者,指能遵照佛的说教修行,并唯以达到自身解脱为目的的修行者。声闻以修学“四谛”为根本,以戒、定、慧、解脱、解脱如见五分法身为次第,以“三十七菩提分法”为主修,成就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的果位,称为“声闻菩提”。
(43) 独觉  梵文Pratye Kabuddha的意译,又称“缘觉”,或称“辟支佛”。缘觉有二义:1.出生在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其前世修行的因缘(先世因缘),能独自以智慧得道;2.“自觉不从他闻”,从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
(44) 菩提  梵文Bodhi音译,意译“觉”、“智”等。从广义说:凡灭除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通称“菩提”。《大乘起信论》以“觉”为“法界一相”、“如来平等法身”,这就是以人人本具的“佛性”为“菩提”。本经中三乘(声闻、独觉、菩萨)圣贤的“菩提”都称“菩提法身”,即通此义。
(45) 无上菩提  这里是指佛的“菩提法身”,因佛的智慧功德是至高无上的,所以称为“无上菩提”。
(46) 永离  所谓“十善”,全在于“永离”二字上。要做到“永离”十恶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若在这一时虽离杀生,将来或仍行杀;今生即能不杀,但到来生或者又要杀生,这些都不能称为“永离”。必须生生世世,尽未来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才是“永离”。
(47) 杀生  杀生本指断“命根”而言,若“杀”而命根不断,也有杀业,但不是“究竟杀”。戒杀生的人不但不杀生,还要注意护生,包括放生。“杀生”等十种业,在内心上、外境上、历时上各有上、中、下的区别。现仅就“杀生”业为例说明如下,其余九“业”从略,可以类推。
    以“内心动机”上分为三种:1.有瞋恨心,知而故意杀的,最重;2.若有瞋恨的冲动,而心不明了,或心虽明了而不瞋恨的,处中;3.若无知误杀的,轻微。
    就对“境”上分,也有三种:1.若出佛身血、杀阿罗汉、杀害父母属“无间罪”,杀有恩的,业重;2.若杀与己同类、均等的,业中;3.若杀下等众生,业轻。    从起心造业、有无悔意上分,也有三种:1.若未杀时先有杀的意乐,正杀或杀已欢喜无悔的,业重;2.若未杀前无杀意的,或杀而悔的,业中;3.若无瞋恨心误杀,杀而即悔的,最轻。    离杀业,必须依这三种而次第修习,先离粗重杀业,使“身”不杀;进而再修禅定,使“杀心”深伏,而这种杀心虽伏还未断,还要进而修慧令断。但要全断无始以来杀业习气,并不容易,要到佛果,才能究竟清净。
(48) 偷盗  “偷”是用“巧法”取,“盗”是用“强力”取。简言之,凡我所不应取用的,不与而取用了,就是“偷盗”。
(49) 邪行  即“邪淫”或“淫欲”。在家居士以合理的夫妇配偶为正,此外都属邪。对出家人说,断一切淫欲。因为“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比丘戒中以淫戒为首。
(50) 妄语  即虚诳的话。简言之,即“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善言是恶、恶言是善;以非言是,以是言非”等。在佛法中,最要戒的,是大妄语,即“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若菩萨为了利他方便而说“妄语”,如《优婆塞戒经》中说:去看望病人时,“若知定死,亦不言死。”这是属方便安慰病者的话,不作妄语。为利他故,可开妄语,但为自身命,决不能开。离“虚妄语”,应学“如实语”。
(51) 两舌  即“离间语”。简言之,即在这人面前讲他人非,在他人面前讲这人非,使本来亲爱的双方引起互相猜忌,甚至发生仇恨,危害性很大。离“离间语”,应学“和合语”。
(52) 恶口  即“粗恶语”。如世间用不文明话骂人,就是“恶口”。往往由“恶口”到动手,由动手而行杀,危害性很大。离“粗恶语”,应学“柔和语”。
(53) 绮语  即“无义语”。是指秽恶无义的话,使人心志荡动、唐丧光明,且易引人堕入邪途,均属“绮语”。离“无义语”,应学“如义语”。
(54) 贪欲  “欲”即世间“五欲”的乐境。对境起贪,就是“贪欲”。“贪欲”是轮回生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当断离。用修习“不净观”等来对治贪欲。
(55) 瞋恚  对于可“欲”的境起“贪”,对于不可“欲”的境便起“瞋恚”。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要超欲界,须断瞋心。只有修习“禅定”、“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才能“伏降”或“断离”瞋心。
(56) 邪见  邪见是一种颠倒的见解。如为愚痴所蔽,产生严重的“邪见”,执“非”为“是”,执“是”为“非”,执“断见”,执“常见”等“颠倒邪见”。要离邪见,须修习禅定,由定发慧,开发“般若”,方可增长正见、圆满善法。
(57) 离恼法  即每离一“恶业”,即除去种种烦恼,又得成种种功德。如若离“杀生”业,即除一切凶恶之法,得到人天安乐之法。
(58) 施无畏  因一切众生都畏死。当众生遇到灾难恐怖时,给以身命、财物、或佛法的布施,使受施者解除畏怖,并得到出离、解脱,这就是“施无畏”。
(59) 回向  亦作“转向”、“施向”。即把自己所修功德,施往某种目标的意思。如《往生论注》载:有两种“回向”,把自己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使共生西方安乐净土(“往相”)。在西方净土修行止观圆满,再回到世间教化众生,共向佛道(“还相”)。又如《仁王经疏》所列两种回向是:把所作善德施向众生(回施众生),把所作功德作为成就佛果之因(回向佛果)。佛教徒们在做毕功课和其他功德时,都要念诵“回向偈”,以表达自己所作功德的归向。
(60)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梵文Anuttarasmyaksambodhi的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级的、普遍的、正确的觉悟。意思是:能觉知佛教一切真理,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一种智慧。《大智度论》说:“唯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每一佛教徒所追求的无上的、最高的目标。
(61) 佛随心自在寿命  佛的法身,等“虚空”、遍“法界”,寿命是无量无尽的。应身“住世”的寿命,或长、或短,视众生的机缘而定,佛都可以随心自在,要长就长,毫无障碍。如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都是因永离“杀生”而修得的。
(62) 王  可理解为非法侵夺民财的暴君
(63) 非爱子  既俗称“败家子”。
(64) 诸根  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65) 佛丈夫隐密藏相  即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称“马阴藏相”,如马的阴部,藏而不现。
(66) 优钵华  梵文Utpala,全称“优钵罗华”。译作“青莲华”、“黛华”或“红莲华”。《法华经》说:“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
(67) 爱语  “四摄”之一。即随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
(68) 如来真实语  如来所说的话,在俗谛上真实不虚,在真谛上契合实相,叫做“真实语”。《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69) 眷属  这一词可以指在家居士的家属和亲戚;也可以指出家人的徒弟和信众。
(70) 善知识  “善知识”一词,是一种“人称”。佛教内通常把具有较高道德、学问的法师或居士称之为“善知识”。
(71) 魔  指能扰乱身心、破坏好事、障碍善法的一种外在力量;也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内心活动。《大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魔。”
(72) 外道  一般是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但外道的种类,说法不一。如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六师外道”和“九十六种外道”;他们的学说和论点都是同佛教的教义背道而驰的,所以称他们为“外道”。
(73) 乖度  即违背法度。
(74) 如来梵音声相  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梵音即清净、正直、和雅、清澈、深满、遍周远闻的妙音。
(75) 授记  “授记”是指佛对发心修行的众生,授与今后何时、何地成佛等的记别。“授记”又是十二部经中的一种。
(76) 唐捐  佛教里常有“功不唐捐”这句话。“唐捐”是废弃、落空的意思。“功不唐捐”即所有功德是不会落空的。
(77) 三业、诸根  解释见前。均属身内之财,简称“内财”。
(78) 财物  包括“珍奇妙物”,均属身外之财,简称“外财”。
(79) 养  即“供养”。一般指以香华、灯明、饮食、衣服供养佛、菩萨及僧宝。《增一阿含经》卷十三说:“国土人民,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无所渴乏。”通常以饮食等实物供佛法僧为“财供养”;讲经说法,称“法供养”。
(80) 梵世  是指“色界”诸天。总称“梵世界”。离淫欲之梵天所住的地方。
(81) 无碍心  即“大悲自在、无有障碍”的心;离瞋恚故,得大悲,利乐众生,无有障碍,故名无碍心。
(82) 身见  梵文Satkayadarsana,音译“萨迦耶”见,意译“身见”、“我见”。即认为:“我”和“我所”都是真实存在的观点。如执“五蕴”为我、我所。“身见”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83) 诸难  一般常指“八难”,又名“八无暇”,意谓在这八处,要见佛闻法有障难,没有闲暇可修学道业。这八处是:1.地狱,2.饿鬼,3.畜生,4.郁单越(即北拘卢洲),5.无想天(因修无想定而生“无想天”,五百大劫,心心所法,暂不现起),6.聋、盲、瘖、哑,7.世智辩聪,8.佛前佛后。(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
(84) 神通  指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妙无碍的功能。神通有:1.神足通,2.天眼通,3.天耳通,4.他心通,5.宿命通,6.漏尽通。据《俱舍论》说:这六通“慧”为自性(以慧为体)。前五通,通过修四禅而得,凡夫(异生)也可得到;第六通只有“圣者”(阿罗汉、七地以上菩萨和佛)能得。
(85) 夭  短命、早死。
(86) 不与取  即“偷盗”。
(87) 非梵行  即“淫欲”。
(88) 大士  即“菩萨”。如称“观音菩萨”为“观音大士”。这里所称的“大士”,则泛称发大心修菩萨行的人。
(89) 义利  指“实义”的利益。有现在义利、未来义利、和究竟义利的分别。修“六度”便能获得一切佛法的义利,但都必须以“十善业”为根本,所得的义利,才能圆满。
(90) 圆音  指佛的圆妙声音,平等无二。“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各类众生,虽语言不同,不用翻译也能听懂,无论远近,都能听清楚,不需扩音设备。所以佛的声音称为“圆音”。
(91) 相好  指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相好庄严。
(92) 念  对于过去经历的事,明记不忘,历历在意。
(93) 慧  依于定境,分析思维,于种种事理有着精细而正确的觉解。
(94) 惭愧  由自尊心及闻法力,坚持道念,耻不为善,是“惭”;由世间力、社会舆论,耻为不善,是“愧”。
(95) 轻安  依于定力,轻松愉快,调畅身心,安详寂静,是为“轻安”。
(96) 分别妄见  虚妄不实的分别,如“我见”、“边见”等,都属“妄见”。
(97) 嫉  见人盛事,心不喜乐,或于荣利,恐人占夺,便生妒嫉,而行排斥或打击,是为“嫉”。
(98) 四摄  详称“四摄法”、“四摄事”。指菩萨为摄受众生,使生亲爱之心,归依佛道而应做的四件事:1.布施,2.爱语,3.利行,4.同事。
(99) 念处  即“四念处”、“四念住”,三十七道品之第一类。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
(100) 正勤  即“四正勤”,三十七道品之第二类。1.未生之恶令不生,2.已生之恶令永断,3.未生之善令速生4.已生之善令增长。
(101) 神足  即“四如意足”,三十七道品之第三类。1.欲如意足,2.念如意足,3.精进如意足,4.慧如意足。
(102) 五根  三十七道品之第四类。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103) 力  即“五力”,三十七道品之第五类。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104) 觉支  即“七觉支”,又称“七菩提分”,三十七道品之第六类。1. 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
(105) 正道  即“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分”,三十七道品之第七类。1.正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106) 止观 “止”音译“奢摩他”,意为“止寂”。“观”音译“毗婆舍那”,意为“智慧或观察”。“止观”是“定慧”的并称,佛教修习的重要方法。“止”、“观”和“止观双修”为一切修定方法的纲要。
(107) 结使  “结”和“使”都是烦恼的异名。因为烦恼系缚心身,结成苦果,叫做“结”;又因烦恼随逐众生,驱使众生,叫做“使”。
(108) 方便  全称“方便善巧”、“方便胜智”。指为了度脱众生所采取的各种灵活方法和权巧方便,目的都为利益他人。
(109) 为、无为  “为”是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的俗谛诸法。“无为”是指“无为法”,非因缘和合形成、无生灭变化的真谛诸法。为乐即俗谛的安乐,无为乐即真谛的安乐。
(110) 十力  佛具有十种智力: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4.知众生上下根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
菩萨也具有“十力”:1.深心力,2.增上深心力,3.方便力,4.智力,5.愿力,6.行力,7.乘力,8.神变力,9.菩提力,10.转法轮力。
(111) 无畏  又称“四无畏”。佛的“四无畏”:1.正等觉无所畏,2.漏永尽无畏,3.说障法无畏,4.说出道无畏。菩萨的“四无畏”:1.能持无所畏,2.知根无所畏,3.决疑无所畏,4.答报无所畏。
(112)十八不共即佛的十八种功德法,因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所以称“不共法”。1.身无失,2.口无失,3.念无失,4.无异想,5.无不定心,6.无不知己舍,7.欲无减,8.精进无减,9.念无减,10. 慧无减,11.解脱无减,12.解脱知见无减,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113) 阿修罗  梵文Asura的音译,略称“修罗”,意译“不端正”、“非天”等。天龙八部之一,“六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