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柜推拉门3d模型下载: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功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03:12
社会学作为对现代性突出矛盾的回应出现于19世纪。这个现代性矛盾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个人的世界经验却变得越来越分裂和分散。社会学家不但希望了解什么使得社会团体聚集起来,更希望了解社会瓦解的发展过程,从而作出“纠正”。(这种观点主要是社会学中涂尔干学派所持的观点,而其他派别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并不探索对社会的救治,因为他们认为对社会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个小群体的观念强加到绝大多数人的身上,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加重)
今天,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行为的研究,包括对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别,到细如家庭结构个人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社会学系分成更多更细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离婚,在微观方面例如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还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数量上来描述一个社会总体结构,以此来研究可以预见社会变迁和人们对社会变迁反应的定量模型。这种由拉扎斯费尔德(Paul F. Lazarsfeld)倡导的研究方法,现在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论之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另外一个流派是定性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等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及基于扎根理论、内容分析等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从事定性分析的部分社会学家相信,这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因为这可以加强理解“离散”性的社会和独特性的人文。这种方法从不寻求有一致观点,但却可以互相欣赏各自所采取的独特方式并互相借鉴。主流的观点认为,定量和定性这两种研究方式是互补的,而不是矛盾的。
社会理论当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复杂理论框架来解释和分析社会样式和宏观社会结构。社会理论总跟经典的学科有一个令人不安的关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会学家从未担任大学职务。现今社会理论被认为社会学分支,涉足多个科学区域譬如人类学、经济、神学、历史等等。第一种社会理论几乎跟社会学同时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创立第一社会理论-社会演化理论。在19世纪,三大社会理论分别是社会进化论、社会周期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它们现在被认为是过时,但是它们却产生了新理论,像新进化论、现代化的社会生物学、后工业化的社会理论及多边理论。
跟客观的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理论家很少使用科学方法及其他事证方式来证明论点。反而,他们面对非常大型的社会走势时候都使用一些假说。可是,这些假说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证明。这正是反对者所批评的重点。对于解构主义者及后现代主义者,他们更质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错误地承袭下来。很多时候,社会理论被认定为不可证明的。
可是,社会理论是构成社会学的最大部份。客观的科学研究经常支持社会理论家的解释。建基于科学方法的统计研究发现妇女和其他人虽然执行同样职业,但是收入出现严重收入差距。这成为女权主义的复杂社会理论的大前提。总之, 特别是对于纯净的社会学的追随者,社会理论曾有这样的呼吁因为它的焦点从个体移到社会本身及一些能控制我们生活的社会力量。这社会学的洞察多年来都集中在学生和对现状不满意的人是因为它假定社会结构和样式是任意或受到具有力量社会群组所控制。这暗示了变动的可能性。这暗示了在社会底层的人士受到不该受的压迫。
在二十世纪早期,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曾对工业社会作出研究,对人类学作出了贡献。要留意一点的是人类学家都曾对工业社会作出研究。今天社会学及人类学主要分别在于研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对象。
社会生物学是综合社会学及生物学的一门新科学。虽然它很快获得接受,但仍然有很多争论的地方因为它尝试使用进化及生物过程来解释社会行为及结构。社会生物学家常被社会学家批评过份倚赖基因对行为的影响。社会生物学家却说在自然之间和哺育存在一个复杂关系。故此社会生物学跟人类学、动物学、进化心理学有密切关系。这仍然是其他科学所不能接受的。一些社会生物学家像Richard Machalek要求使用社会学来研究非人类社会。
社会学跟社会心理学有关系,前者关心社会结构,后者关心社会行为。 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①不同民族的生活、语言、法律、道德、文化意识等特点及其形成的社会条件;②不同民族现象、民族问题的社会本质;③不同民族社会形态的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趋势;④不同民族集团的关系、社会类型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发展过程,等等。民族社会学越来越重视对现代各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研究,它涉及民族城乡建设、工业发展、就业、人口及其迁移等一系列问题。任何民族群体都是一个社会,凡是社会学涉及的问题,都是民族社会学所要研究的领域。
1.社会行动; 2.社会学的对象; 3.社会学的功能; 4.社会学的地位; 5.实证主义社会学;
6.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7.方法论特征; 8.社会学的三大传统; 9.孔德; 10.迪尔凯姆; 11.斯宾塞;
12.韦伯; 13.齐美尔; 14理解社会学; 15.理想类型; 16.文化社会学; 17.社会学;
18.结构功能主义; 19.帕森斯;20.默顿; 21.达伦多夫; 22.科瑟尔; 23.霍曼斯; 24.布劳;
25.吉登斯; 26.哈贝马斯; 27.马克思; 28.冲突理论; 29.社会交换理论;30.符号互动理论;
31.现象社会学; 32.民俗学方法论; 33.法兰克福学派; 34.社会调查法; 35.人文主义方法;
36.个案法; 37.观察法; 38.实验法; 39.社会学的范式;40.社会事实范式; 41.社会界定范式;
42.社会行为范式 43.;新功能主义; 44.亚历山大;45.孙本文; 46.吴文藻;47.费孝通;
48.雷洁琼; 49.社会互动; 50.合作; 55.冲突; 52.竞争; 53.顺应; 54.社会结构;
55.社会群体; 56.初级群体; 57.内群体; 58.外群体; 59.小群体; 60.正式群体;
61.非正式群体; 62.群体凝聚力; 63.社会规范; 64.社会化; 65.初级社会化; 66.童年社会化;
67.青少年社会化; 68.社会角色; 69.再社会化; 70.青少年犯罪; 71.生活方式; 72.继续社会化;
73社会组织; 74.家长制; 75官僚制; 76.组织结构;77.社会分层; 78.社会层的标准;
79.韦伯的分层模式; 80.帕雷托; 81.精英理论; 82.社会流动; 83.水平流动; 84.垂直流动;
85社区; 86社区理论;87社区整合; 88.社区发展; 89城市化; 90.城市社区;91.小城镇社区;
92.农村社区; 93社会制度; 94制度化;制度体系;95.社会变迁; 96社会现代化; 97.社会问题;98社会整合; 99文化失调理论; 100社会解组理论; 101.社会病态; 102.社会控制;
103.积极控制; 104.消极控制; 105.越轨行为; 106.社会安全阀; 107.社会秩序;
社会行动: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位。社会行动本身就是社会互动,是个人与社会在社会互动中建立的。top↑
社会学的对象: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过程的规律性的科学。top↑
社会学的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规范功能。top↑
社会学的地位:指社会学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的地位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初创期刚与哲学分离,被看作是一门总体上的科学,具有凌驾各门科学之上的包容其它一切社会事物的地位;随着人们对社会学对象、范围的认识的发展,现代人们已经明确认识到,社会学是从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研究社会整体的结构和过程的科学,与其它社会科学处于平等地位。top↑
实证主义社会学:社会学的主要派别之一。19世纪上半叶,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根据实证哲学思想体系建立,20世纪在世界广泛流传。其理论和方法论特征:实证主义哲学是在西欧启蒙运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及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重大科学发现为代表的发达的自然科学,还有法国的大革命和日益高涨的社会改良运动等背景下产生的。受19世纪初特殊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乃至宗教等氛围的影响,实证主义社会学在理论和方法上表现出如下特征:(1)它明确规定了社会学理论及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辨的思维方式,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哲学的羁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它的理论原则具有强烈的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坚持统一的科学观,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它们都是一种“物”故而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混淆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3)在探讨“物”的规律时,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完全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特别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应用了类比的法则后,产生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机进化论和机械论。(4)重视经验和感性材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在方法论上恪守经验主义原则。(5)强调价值中立性,要求在社会学研究中不作任何个人的价值判断,反对个人的情感介入,以保持严格的客观性和科学性。(6)强调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强调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功能,把社会学看作社会工程学或社会医学,即强调社会学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作用。(7)重视对社会秩序、社会平衡和社会稳定的研究,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具有相当保守的价值取向。top↑
反实证主义社会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与实证主义相对立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在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的推动下,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科学中的机械决定论模式为新发现所冲破,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倾向。一些社会学家抛弃了以整体观和进化观为内容的实证主义模式,试图以个人行动的主观根源说明人的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它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从自然科学中寻找可以运用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从个人的、主观的动机或体验的认识中寻找认识社会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反实证主义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其代表有新康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现象社会学、存在主义社会学、符号互动论和拟剧论。top↑
方法论特征:反实证义主义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康德和费希特关于意志高于理性的观点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在方法论上具有如下特征:(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认为自然科学是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而社会科学则是说明社会中的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它具有不可重复性,也没有一般规律。(2)反对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由个人组成,社会活动由个人行动所决定,个人行动由个人动机、行为规范和价值关系决定。主张社会科学家首先要研究个人行为动机与社会规范,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些无个性的社会事实或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3)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着重于分析社会整体的的因素,找出它的成分,说明整体与成分的关系。在分析各社会有机体时强调作分类研究,说明其个别的功能,反对实证主义把社会学研究归结为只对各种社会现象作整体说明。(4)认为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社会现象,反对在社会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性规律方法。(5)认为考察主体的认识能力是主要的认识方法,而实证主义的所谓客观事实是由主体的认识能力产生的,社会科学是主观的和相对的。top↑
社会学的三大传统:社会学早期形成的三大传统,即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top↑
孔德:(1789—1857)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实证主义教程》、《实证主义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
其主要社会学思想是提出人类理智发展的三阶段说,他认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神学阶段(2)形而上学阶段(3)科学家阶段;他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学与社会静力学。top↑
迪尔凯姆:(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主要社会学思想有:①能够而且应该建立的社会学,是与其他各门科学一样的客观科学;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专门的,即社会事实是独立于个人及群体之上的,并对个人、群体及其行为具有某种强制性,在这一点上社会学对象与自然科学和其他各门科学对象是截然不同的;③用于其他科学的观察和解释事物的方法同样能够用来观察和解释社会学的对象,作为孔德的后继者,迪尔凯姆关注的中心是社会的调适和整合问题。top↑
斯宾塞:(1820—1903)英国社会家、哲学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代表人物。主要社会学思想是社会进化论。他的理论突出的特点是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他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都是从这种类比出发,在类比的思想支配下展开的。具体内容,他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进行6项类比得出3个结论: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体系要自下去,其需求就必须得到满足。这些观点开启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先河。top↑
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宗教社会学论文集》、《政治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科学论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主要社会学思想,韦伯从意义上、文化和价值上通过个人行动研究社会现象,被称为“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它与孔德、迪尔凯姆等人从整体上、从事实上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从思想渊源上看,韦伯站在新康德主义的价值哲学立场上,与19世纪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自然主义相对立。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必须深入地探寻导致特定社会现象出现的个人行动动机,理解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属人的“意义”。他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明显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意义结构,为此他把社会学的对象规定为研究个体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开创了与实证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韦伯在对各种社会领域进行研究时,使用一种主观思维建构—理想类型—的工具,目的在于给出关于被研究对象的特定方面(过程、要素、联系等)的纯逻辑范型,以便把握其准确特征和属性,同时也为被研究对象规定一种特殊形式的标准,据此对现象作出比较、分析和判断,是与价值无关的。韦伯的社会学有时被称为价值中立的社会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使用了理想类型这一方法论立场。它是韦伯看待历史的文化现象的一种特殊角度,通过理想类型的透镜达到对特定社会现象的理解。使用理想类型认识解释社会现象,以可能性为中介,探讨和认识现实性。top↑
齐美尔:(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主要著作《历史哲学问题》《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货币哲学》《宗教》《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其主要社会学思想:齐美尔的社会学思想受到新康德国主义和生命哲学的影响。他也是这两个派别的在社会学领域内的主要代言人。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这是一种神秘主义和概念主义的观点;但社会并不总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名称。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认为一般社会学是社会学方法在各种社会科学中的运用,它所研究的是以社会的形式构成的整个历史生活。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点,它研究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们互动中的协调、冲突、吸引、排斥、爱和恨等关系的统一体。社会现象包括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社会学的任务是从社会现象中把社会交往的因素分离开,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并进行心理学的论证和描述,即形式的研究;从社会现象中分离出社会交往的形式,就象从语言中分离语法的纯粹形式、几何学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形式关系一样;哲学社会学是研究如何认识社会及怎样建立社会学的概念体系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问题。他使用了理解的概念。认为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总带有研究者本人或他所属社会群体的兴趣,因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具有主观的价值取向,其知识也具有主观的和相对的性质。top↑
理解的社会学:从理论—方法角度对社会学史上试图通过理解主观意义来认识社会实在的反自然主义诸派的统称。方法论特征:主要有(1)强调在自然客体和社会现象之间作出区分,突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不可重复性,要求社会学使用与自己研究对象特点相适应的方法,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绝对化;(2)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客观结构的物化现象;(3)主张借助价值关系来理解人的主观意义在社会认识上的作用,在社会认识上要求对社会事实和价值判断、理论和实践作出分别处理,因而具有相对主义倾向。top↑
理想类型:是韦伯在对各种社会领域进行研究时使用的一种主观思维建构。理想类型又称为纯粹类型,既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的经验概括,也不是作为对社会生活的理想而提出。所谓理想的,并非是指人们所希望的、最好的,只表示某种现象是接近典型的,如理想真空、经济人概念一样,在任何时刻都不会以纯粹形态存在于现实之中。在这种意义上,理想类型不包含任何主观的价值判断,是与价值无关的。韦伯社会学有时被称为价值中立的社会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使用的理想类型这一种特殊角度。在韦伯的论述中,宗教类型中的禁欲主义宗教、神秘主义宗教、社会行动类型的传统型、情感型、价值合理取向型、目的—工具合理取向型,合法统治的权威类型中的传统权威、卡里斯玛权威、法理权威等都是一种理想类型。top↑
文化社会学: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与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文化社会学有两个来源:德国和法国社会学;英国和美国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由于来源不同,涵义也不一样。主要有作为新的综合的社会学和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两种涵义。其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归纳起来包括:(1)文化的起源、积累、突变的过程;(2)文化在时间空间发展上的不同层面;(3)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4)文化发展的社会系统的不同属性,如民族性、阶级性等;(5)文化的生产、分配、储存、传递及其应用;(6)文化传播、增殖、控制的方式及手段;(7)文化的冲突、分、调适、整合过程;(8)文化变迁的动因、规律、周期;(9)文化与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10)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等问题,其应用涉及经济发展、都市化、社会管理、青少年教育、科学技术发展诸多问题。top↑
人类社会学: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社会进行系统比较,特别注重研究原始民族和非西方社会的行为、信仰、习俗,以及社会组织和制度的人文学科。又称比较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的称法流行于英国、芬兰和瑞典等国,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法国和前苏联的等欧洲大陆国家的民族学是与之基本相当的学科。英国进化学派人类学家弗雷泽和功能学派的创始之一的马林诺夫斯基都把此学科定为社会学中讨论原始民族的一个分支。二战后英国学者把其研究对象扩展到了现代都市社会。从实际情况看,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都有强调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施行参与观察法,但各自的课题与兴趣不同,前者从功能与结构入手,重在研究亲属、婚姻、经济、宗教等制度,极少涉及物质文化与技术,后者的范围相对庞杂,如事物的起源,文化的传播,以至民族的语言谱系关系等都在其探讨之列,与文化史、史前考古学、语言学等都有密切关系。中国学者吴文藻等曾将社会人类学与民族学作为同义语使用。有的当代西方学者则采用社会文化人类学这一名称,显示出学科差异缩小的发展趋势。top↑
结构功能主义: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派别。它认为是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帕森斯是结构功能学派的领袖人物。他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top↑
帕森斯:(1902——1979)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学理论论文集》《关于一般行动理论》《经济与社会》《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社会结构与人格》《社会:比较观和进化现》等。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主要内容,他认为社会行动的最基本的行动单位是单元行动。在分析的意义上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1)有一个行动者;(2)有某种行动目的;(3)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行动者能加以控制的手段要素和不能控制的条件要素;(4)有一定的行动规范取向。单元行动就是由目的、手段、条件、规范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的。每一种行动都涉及主观目的,并构成行动中的意志自主因素。这种意志自主的努力,使行动情境得以区分为手段与条件。而规范作为一种主观要素,对行动者的这种努力起着调节作用。帕森斯认为,单元行动中相互关联的这些性质,构成了各种行动科学的共同参照系。他还强调社会共同价值的重要意义,认为是规范使行动与社会秩序结合起来。这种多维度的行动分析观点是帕森斯以后发展行动系统理论的重要基础。top↑
默顿: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社会理论与社会》《大众见解》《理论社会学》等。他的社会学思想吸收了马林诺夫斯基在社会人类学中所倡导的功能主义思想和迪尔凯姆等人对社会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他的结构功能理论。他把社会看作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各部分之间依某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结成一定的关系,这些关系表现为功能并对社会现象有决定性影响。默顿所发展的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被人称为经验功能主义,它有3个特点:把结果层次的功能分析转变为方法层次的功能分析;把功能分析中理性主义的、抽象的方法转变为更具经验性的中层理论指导的方法;把社会的静止图景转变为动态图景。top↑
达伦多夫:(1929—)德国学家,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马克思的观点》《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走出乌托邦》《社会人》《德国的社会和民主》《社会理论文集》《新自由》等。主要社会学思想,他针对二战后在西方社会学中一度占有要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片面强调共识、秩序和均衡的倾向,指出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现实中的变迁、冲突和强制方面。他要求社会学家走帕森斯所建构的和谐与均衡的乌托邦,恢复业已丧失的问题意识,建立冲突的社会分析模式。但他又认为冲突理论并不排斥均衡理论,二者都是说明社会问题的工具。他提出,权威的不平等分布是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源。制度化的权威和权力结构必然导致系统的社会冲突。和谐与秩序只是局部和暂时的,强制和冲突则是普遍的和持久的。社会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则是历史的推动力。top↑
科瑟尔:(1913—)美国社会学家,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社会冲突的功能》《社会冲突研究续篇》《社会学思想大师》。主要社会学思想,他主张社会是一个由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部分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由于系统各部分间存在着资源、声望和权力的不平等分配,当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对分配方式合法性产生怀疑时,就会发生冲突。冲突是否起到促进社会整合的积极作用,主要取决于冲突的主题和社会结构两个因素。不涉及基本价值观的冲突,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反之,则会造成社会的失范和瓦解;弹性较大的社会结构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容忍冲突,缓和敌对情绪,促进社会整合;僵化的社会结构不允许或难以容忍冲突,压制冲突的产生,其后果是冲突一旦爆发,必然会冲击社会的基石。冲突并非只具有破坏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频率高但强度小的冲突能够增强系统内各单位的创造性,缓解群体间的敌对情绪,扩大社会单位联合中体的数量,从而提高社会的整合水平,增强群体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top↑
霍曼斯:(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人类群体》《情感和活动》《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社会科学的本质》。霍曼斯的学术研究领域很广,包括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及科学哲学。早期受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在《人类小群体》中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期,他批判了帕森斯、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人与人之间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逐渐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的研究。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无非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被视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top↑
布劳:(1918——)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官僚制组织动力学》《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美国职业结构》《不平等和异质性—社会结构的原始理论》等。top↑
吉登斯:(1938——)英国社会学理论家。主要著作《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理论》《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理论的主要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评》《社会理论的轮廓及批评》《社会构造:结构化理论纲要》等。他以其批判的风格和理论特点著称于世,他曾对社会学史上各种理论流派作系统的考察,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微观社会学传统的符号互动论、现象学和解释学传统的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冲突变迁论。他认为当代社会学应该继承和发扬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并在三个维度上将其扩展和延伸,即社会学的理论是历史的、人类学的和批判的。社会学只有对不同社会形态的历史进行比较研究,对现存的社会模式进行批判才能全面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自身。top↑
哈贝马斯:(1929——)德国哲学家,主要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理论和实践》《知识和人类旨趣》《技术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社会科学的逻辑》《合法性危机》等。其沟通行动理论基本观点可概括为(1)沟通行动是公共领域的更加成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2)沟通行动理论表现出一种综合的倾向,它吸取了从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米德、帕森斯等不同思想家的观点。还将宏观的系统研究与微观的互动研究结合起来,在这种研究中他引进了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概念并加以重新定义,认为社会整合取决于系统和生活世界过程间的平衡。top↑
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学的创始人。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中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学思想。他关于社会有机体的学说是其社会学思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思想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到完整表述:人们在自己的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top↑
冲突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科林斯、科瑟尔、德国的达伦多夫、英国的赖克斯等。top↑
社会交换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的全面综合。top↑
符号互动理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生活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心理学流派,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戈夫曼是其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心灵、自我和社会是不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中,或者说推动了存在的根据。(2)语言是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4)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映。(5)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6)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top↑
现象社会学: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自然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是舒茨和加芬克尔。现象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按照自然科学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学在整体上不致成为一桩错误的事业,以及怎样选择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有成效。它力求选择一种使自己植根于社会现象的独特性的基础,强调这一独特性要求使用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论使它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特征,但不流于无法检验的直觉。正是在这一点上,现象学社会学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联系起来。top↑
民俗学方法论:对一定社区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又称民族学方法论、本土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观社会学学派之一。创始人为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他的理论借鉴了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的角色理论和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并大量吸收了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英国日常语言哲学的思想观点。他的基本假定是:社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社会仅仅是在它的成员觉察到它存在时才存在,因此必须对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使用的方法进行详细考察。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组织社会活动,并使活动具有共同意义。这套规则和程序就称为民俗学方法,也有人称它为本土方法或民族方法。由于强调社会成员对社会现实的主观解释,民俗学方法论常被视为一种现象学研究。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它运用极为精细的实证方法,着重分析人们行为的微观方面,力图发现和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作出行为、响应行为和改变行为的规则。在他们看来,这不成文的、公认的行为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top↑
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在西方社会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的思想影响,并受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30年代由于西方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和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批判理论家们抛弃了无产阶级具有强大革命潜能的信念,转而强调工人阶级意识的否定作用。在《启蒙的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整个理性已经堕入实证主义的深渊,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已变成奴役而不是为自由服务。据此,他们批判无论“高级”文化还是通俗文化都有在执行同样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样,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时,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走上了整个“意识形态的批判”。top↑
社会调查法:广义指人们在了解某种社会现象的活动和方法;狭义指社会研究方法中搜集分析资料的一种技术。社会调查作为人们了解社会现实、认识社会现象的一种方式,不仅应用于社会学研究中,也应用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如市场研究、政策研究、舆论研究和民意测验等。有的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法律学等,已建立起较为完备和成熟的统计指标及统计体系,可以提供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它们只是在已有的统计资料不能提供必要的数据时,才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学一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备和成熟的统计指标和统计体系,研究所需要的资料主要靠自己去搜集,所以,社会调查在社会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top↑
人文主义方法:指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历史中,反实证主义倾向一直有很强的影响。20世纪以来,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倾向的西方理论流派主要有: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历史社会学以及冲突理论的某些学派。属于这些学派的许多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现象对社会行动者来说是有意义的,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他们指责实证主义忽略了社会行动者的特殊性、自主性与互为主体性,忽略了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抹杀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本质区别。top↑
个案法:一种从整体上对一个研究对象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这一研究对象称为个案。“个案”一词,源出医学。医学上的个案研究是对个别病例作详尽的临床检查和病史考察,以判断其病理和诊断过程中的变化。个案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社会学研究中,指通过对个案来了解这一个案所属的整类个体的情况。个案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组织、社会群体和小社区。个案研究中,一般采用参与观察、访问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来搜集资料。个案研究的范例是美国林德及其夫人的《中镇:美国当代文化的研究》一书所描述的个案例子。这一研究中其个案单位是社区。个案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从个案的详细描述与分析中,发现重要的变项以及提供有用的范畴,以帮助形成假设。个案研究的主要优点是:可对对象做深入的质研究,彻底把握对象的全貌,并具有抽样方法无法做到的社会实在性。缺点是:个案研究资料往往缺乏代表性,难以推论到有关总体。top↑
观察法:研究者用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社会学研究中的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它具有高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观察者对观察结果作出系统的描述和实质性的解释。它与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观察(1)在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某种社会联系和相互影响;(2)社会现象很少有完全相同的重复,很难进行反复观察并精确地比较观察结果;(3)观察者的情感、思想观念和社会学理论素养有可能影响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在社会学研究中,观察常用来研究特定环境中群体或个人的行为表现,以及用来进行探索性研究。top↑
实验法: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实行某项措施或施加某种影响,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和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实验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发现以往末知或末加解释的事实;二是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验为某一理论所提出的假设。top↑
社会学的范式:社会学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作的潜知识假设。范式概念由美国科学名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使用。他把科学的发展过程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阶段、和新范式阶段,并论证了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的革命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按照库恩的论述,范式是由从事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所共有的世界观构成的。社会学家弗里德里希按照这种见解把范式规定为一门学科具有的关于其研究主题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假定。根据这一见解,社会学范式包含社会学家对他们所研究主题的基本意向,用以描述和分析这一主题的概念选择,为观察和调查而对具体现象和问题的挑选,以及在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作为一种潜在的知识假设,社会学范式还包括社会学家的基本价值前提,虽然这种基本价值前提并末言明,但它必然要影响到选择什么特定领域作为研究主题。top↑
社会事实范式:其古典样本是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和《自杀论》研究主题是社会事实,即宏观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使用的是问题调查法和历史比较法;属于这种范式的有结构功能论、冲突论,还有系统论和某些新马克思主义流派。top↑
社会界定范式:其经典样本是韦伯论述社会行动的著作;研究旨趣在于通过主观意义理解行动、互动及其所导致的后果;主要用观察法。辅之以问卷调查;属于这种范式的有行动理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存在主义社会学等。top↑
社会行动范式:其典型样本是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著作;研究主题集中在个体行为上,尤其关注诱发预期行为的报偿和阻止非预期行为的惩罚;使用实验方法;属于这种范式的有行为主义社会学和交换论。top↑
新功能主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社会学界兴起的一股力图综合当代最新研究成果以重新建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传统的流派或理论发展趋势。新功能主义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山大于1985年在其编辑的论文集《新功能主义》中首次使用的。与其他流派相比,新功能主义具有以下3个特点:(1)对帕森斯理论传统继承持批判态度,既强调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承继关系,又强调从内部批判帕森斯理论的必要性。(2)对70年代的各种反帕森斯理论流派持开放态度,力图在功能主义理论传统上整合上述理论。(3)新功能主义尚未具备统一的理论形态。新功能主义只能说是以超越战后社会学发展之后第一阶段和建立新的综合理论为目标的尝试。top↑
亚历山大:(1947——)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新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社会学的理论逻辑》《新功能主义》《第二世界大战以来的社会学二十讲》《微观——宏观之环》《行动及其环境:迈向新的综合》《迪尔凯姆社会学:文化研究》。top↑
孙本文:(1891—1979)中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主要著作《社会学上之文化论》《社会变迁》《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思想》《社会心理学》《当代中国社会学》等。孙本文先后受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奥格本等人,深受心理学派和文化学派的影响。他侧重于社会文化因素与心理因素的研究,着力阐明文化与态度的交互作用,运用文化与态度二因素剖析社会现象,说明社会问题。他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观点研究个人行为所受的社会影响和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认为人类心理特质是在文化环境陶冶而成的,是文化的一种反映,文化达到何种程度,心理即生何种变化。强调无文化即无社会,欲改造社会即在改造文化,并力主用文化社会学的观点来具体解释人口现象。认为文化是人口的现象的基本因素,人口的发展的状况须视文化的状况而定。他综合国内外社会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综合学派的社会学体系,即从社会整体的观点、结合的观点、有机的观点、演进的观点综合观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认为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或社会中个人的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为则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是社会体系的出发点心。top↑
吴文藻:(1901——1985)中国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主要著作有《见于英国舆论的中国鸦片问题》《现代法国社会学》《德国系统社会学派》《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现代社区研究的意义与功用》《西方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社会制度的性质与范围》。他主张社会学的中国化,并努力倡导社区研究。他提倡用同一区位的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各种地域不同的社区。他主张应把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与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结合起来,对中国进行社区研究,并认为这种作法与中国国情最吻合。他所提倡的社区研究实际上是社会学中国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主编的《社会学丛刊》既介绍健全的理论和方法,也提供正确的实地调查报告,是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他为中国社会学和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top↑
费孝通:(1910——)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著作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费孝通文集》等。他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重视实地调查,尤其重视社区的比较研究。所著的《江村经济》被认为是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他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的小城镇问题。认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生产力和人口的分布、城乡结构和农村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等系列问题。他主张,当代中国的社会学应是反映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和中华民族特点的中国的社会学,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际。top↑
雷洁琼:(1905——)中国社会学家,政治活动家。主要著作《中国婚姻家庭问题》《谈谈婚姻家庭问题的调查研究》《新中国建立后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等。雷洁琼偏重于应用社会学的研究。强调应用社会学必须以理论作指导。她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婚姻与家庭问题,认为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然影响家庭制度的变革、家庭关系与权利结构的变革和家庭观念的革新等。在变革过程中,由于新旧制度的矛盾发生失调而出现社会问题。婚姻家庭问题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家庭问题要密切联系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变革趋势。她强调社会学业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运用社会学原理、原则和方法在一定的理论假设的指导下,注重社会调查,以实际调查材料来印证理论的正确性。top↑
社会互动: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往和行为交往过程中。一般认为,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1908年所著的《社会学》一书最早使用社会互动一词。稍后,在美国形成了相关的学派和系统理论。至今,符号互动论仍视为美国社会学的一大特色,主要代表人物前期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米德,后期有布鲁默。top↑
合作: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合作的基本条件有:一致的目标;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的使用气氛;具有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一定物质基础。top↑
冲突: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间激烈对抗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冲突是人们音间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冲突的特征有: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冲突双方必须有直接的交锋;冲突各方所追求的目标既可能相同又可能不同,这与竞争必须是对共同目标争夺的情况不一样;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激烈得多,它往往突破了规则、规章甚至法律的限制,带有明显的破坏性。top↑
竟争: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间对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竞争的发生需具备如下条件:对于同一目标的争夺,争夺的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稀少和难得的,一个人或一些人夺取或达到了这一目标,就意味着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失去达标的机会;竞争者间是互相排斥的但不是敌对的,竞争的目的在于达到目标而不是消灭对方;竞争是有理性的,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的。top↑
顺应:个人或群体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两种不同的调适:一是人际关系的调适;它是人们为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和谐、融洽地共同生活,一方或双方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以适应对方的过程。一是人与环境的调适。除地理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环境的调适。其调适很少涉及人类遗传特质的改变,主要是人类社会特质的改变。这是一种文化调适,与动物物适应环境相区别,故称人类的调适为顺应。顺应的主要方式为:妥协;和解;容忍。top↑
社会结构:社会体系各个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与社会结构和社会体系相对立的概念是反映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缺乏联系状态的社会集合。top↑
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氏族、家庭一类群体;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邻里一类群体;以业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则是各种职业群体。top↑
初级群体:主要是面对面的互动。这是初级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有限定的群体规模;不能完全替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靠习俗伦理维持的群体控制。top↑
内群体:依照人们的归属感对社会群体所作的一种划分。内群体是指一个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内群体又称我们群体,简称我群。top↑
外群体:是相对于内群体而言的,泛指内群体外的所有群体。外群体又称他们群体,简称他群。top↑
小群体:人数不多的社会群体。关于小群体的概念和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但对小群体的大量研究还是在二战前后。随着以小群体命名的专著和研究报告的发表,关于小群体的概念和理论在社会学中广泛流传开来。top↑
正式群体:指有一定的规章和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如工厂中的车间、班组、军队中的班、排,学校中的班组、教研室等。top↑
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如趣味相投的朋友、街道或同院的伙伴等。非正式群体虽有一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首领,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top↑
群体凝聚力:社会群体的特征之一。指群体对成员、群体内成员彼此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说这个群体是具有凝聚力的群体。top↑
社会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是人类为了共的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成俗,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top↑
社会化:自然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一意义上,刚出生的婴儿是同其他动物无多大差别的生物人或自然人。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即社会化。top↑
初级社会化:即人的早期社会化阶段。指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基础。top↑
童年社会化:即儿童时期的社会化,包括新生儿至3岁的婴儿期,3——6岁的幼儿期,以及6、7——11、12岁的学校学龄初期。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家庭、幼儿园与小学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方式,使儿童初步学习口头与书面语言,由第一信号系统的无条件反射到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获得接受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掌握社会的初级知识。top↑
青少年社会化:包括从11、12—14、15的少年期与14、15—20岁左右的青年期。少年期大脑发育基本健全,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及周围世界开始有了一般的看法。这是世界观的萌芽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人们之间的关系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社会化宜采用具体生动的教育方式实施。青年期是成长在生理与心理方面达到成熟的时期,在此期间社会化重心内容开始转向对各种社会角色的认识,选择自己末来社会角色的阶段。个人生活的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领域,思想观念趋于稳定,个性接近定型,世界观初步形成。top↑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它是对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top↑
再社会化:对在早期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末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人,通过强制或补偿教育的方式进行再教化的过程。目的是改变这些人已形成的那种反文化的人格,使他们接受社会规定的符合多数人利益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传统意义上说,再社会化仅指对有离轨行为者的改造;二战后人们亦将补偿教育与对长期失业者的训练视为再社会化的内容。top↑
青少年犯罪:对青少年、少年这两个社会群体犯罪、违法及严重过失行为的总称。它不是确立刑罚尺度的概念。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化进程产生障碍,如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区环境、非正式群体引诱裹协、社会规范更替等;对于犯罪个体而言,心理不健康、情趣粗俗、意志力差、文化道德水准低下等,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top↑
生活方式: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除这一规范表述外,亦有两种情况下使用生活方式概念的:限指日常生活领域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仅指个人由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决定的生活行为的独特的表现形式。top↑
继续社会化: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一个人经过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基本上掌握了作为社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但是,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青年人步入成年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必须继续学习新知识、技能与规范,参与新的生活。从人的生理或生活经历的角度,可将继续社会化分为中年社会化与老年社会化。top↑
社会组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亦称次级社会群体。top↑
家长制:群体或组织的权力集中于最领导者的手中、以人为管理主体的组织管理方式。主要盛行于传统社会社会中。top↑
官僚制:权力依职能和职位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体系。亦称科层制。官僚制是近代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的产物。top↑
组织结构:组织内部各组成部分间的有机联系。一个具体组织的结构,可以用组织图来表示。组织结构的实质是由组织目标决定的组织职能和权力的分配。top↑
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所使用的名词,指地质构造不同的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top↑
社会层的标准: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中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决定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数量等。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中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的三个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此后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大都继承了韦伯的上述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分层模式和理论,归纳起来有(1)把社会划分为几个大的阶级(2)把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个层次(3)续谱排列当代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二战后的西方社会学对分层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职业声望的测量。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中间阶级,即所谓的管理者阶层。这个阶层没有财富,以从事脑力劳动为生,在社会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研究旨趣在于这个阶层的定义和归属问题。top↑
韦伯的分层模式:即以经济标准——财富、社会标准——声望、政治标准——权力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韦伯认为,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来交换商品与劳务的能力,即把收作为划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在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中,常按这个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所谓社会身份群体是指那些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政治标准权力。韦伯认为权力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即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也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以上三条标准是互相联系的,又可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top↑
帕雷托:(1848—1923)意在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讲义》《社会主义体系》《社会学通论》等。帕雷托的主要社会学思想有如下三方面内容(1)行动理论主要涉及人的行动的非逻辑方面。他认为,人的大量行动并不是真正基于手段—目的的理性模式,而是对人的情感或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人们总是有把自身的行动用各种类型的意识形态逻辑化、理性化的倾向,从而掩盖了人的行动的真实方面—它的非逻辑和非科学性。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把行动的非逻辑方面揭示出来。(2)精英理论。主要讨论社会分层分统治统治问题。帕雷托认为在一个社会中,人的能力即体力、智力和道德是不相等的,具有最高能力的人们构成了社会精英。社会精英有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两种类型。(3)社会系统理论。主要是研究社会的动态均衡问题。帕雷托认为,任何社会系统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征:经济生产力的水平、政治权力的分布状态、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平等的模式。如果社会系统的某一方面特征的变化是充分的,整个社会系统就将相应地发生变化,以达到一种新的均衡,如果社会系统的某一方面变化不充分,它就要受到来自社会系统其他方面的压力,使社会系统维持原来的均衡状态。帕雷托的全部社会学的分析的前提是他对残余物和衍生物的区分。他认为残余物是指从社会活动中除去人们所有的理性想法之后,依然保留下的那种东西,它是社会活动的常数;衍生物则表示观念、信仰、理论等意识形态系统,它们是派生的,是社会活动的变数。人们对非逻辑行动的逻辑化就产生出了许多衍生物。帕雷托认为 ,人的非逻辑行动、社会精英的不同类型、社会系统的不同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所具有的不同类型的残余物。top↑
精英理论:主要讨论社会分层统治问题。帕雷托认为在一个社会中,人的能力即体力、智力和道德是不相等的,具有最高能力的人们构成了社会精英。社会精英有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两种类型。top↑
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从一种地位流动到另一种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是由各个阶级、阶层组成的分层体系。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社会的阶级、阶层体系是封闭或半闭的,社会流动非常少。现代工业社会中,社会分层体系是开放的,社会流动较普遍。top↑
水平流动:是指同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它多半是地区间的流动,也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水平流动可以使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和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影响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同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它带来人员的交往,有利于各地区各群体间的文化交流,能打破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top↑
垂直流动: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垂直流动可以伴随地区间流动,也可是原地升降。垂直流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极为重要。它影响社会的阶级、阶层和产业结构。如果一个时期内向上流动的频率超过向下流动,说明社会在进步,反之则说明社会在倒退。对个人来说影响其流动的因素主要是知识、才能和机会。对社会来说,关健是要有各种合理的流动渠道,要有一套选优的标准和实施方法。这些渠道、标准和方法是在社会流动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社会选择而不是决策人的主观设计。top↑
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理论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密切的社会交往。如,村庄、小城镇、街道邻里、城市的市区或郊区、大都市等。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社区就是地方社会或地域群体。社区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同,一般的社会群体通常都不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特征的。top↑
社区理论:关于社区研究的各种理论、学说与观点的通称。 又称社区探究法。社区理论与一般的社会学理论有联系也有区别。有的社区理论如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理论是专就社区研究而形成的理论。但更多的社区理论则是社会学的一般理论或是相关学科的理论在社区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如社区研究中的体系理论、结构功能理论等。由于社会学家所持观点和研究社区角度的不同,所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社区理论,主要有区位理论、社会体系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等。top↑
社区整合:社区各部分、各因素间相互适应与调节,达到一种相互使用与依赖的过程和状态。社区整合的标准有(1)文化的整合,指社区成员在价值观方面的一致;(2)规范的整合,指社区成员在行为标准上的一致;(3)沟通的整合,指社区人际沟通在畅通与人际关系的融洽;(4)功能的整合,指社区在功能上的分工合作与互相依赖的协调关系。这几个标准不是绝对的,并非要求居民的行为标准、价值观、信仰等方面完全一致,只是基本一致。社区整合主要表现出社区认感的增强、社区居民积极性的提高、社区合作的增加和社区参与的增多等。现代都市社区的整合程度是从功能整合方面来衡量。top↑
社区发展:社区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指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社区发展属于社会工作范畴。top↑
城市化: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向都市转化的过程。亦称都市化或城镇化。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2)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3)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的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top↑
城市社区:也称都市社区,指在一定地域内异质性居民稠密集居的共同体。亦称城市社区。都市社区的构成要素是: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有着众多的异质性居民,他们可能属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利益、兴趣和凝聚力;人们相互交往、从事相互依存的社会活动,共同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top↑
小城镇社区:发展规模较小、集中程度较低的以从事非农业社会经济活动为主的社区。在中国,小城镇社区是连结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中间环节,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基本的社区类型。top↑
农村社区:据有广阔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以从事农业为的社会区域共同体。农村社会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强调农村社区有一个共同的中心点;有的强调其居民工有较强的认同感;有的强调具有特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有的则强调有特殊的生活方式等。概括各家的观点,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要素是:据有广阔的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并主要从事农业;结成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以村镇为居民活动的中心;同一农村社区的居有大体相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同意识。top↑
社会制度: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社会制度分为3个层次:总体社会制度;一个社会中不同领域里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审批制度等。top↑
制度化: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有的社会学家在组织领域研究制度人化,把它作为组织变迁的一种方式;有的则侧重制度体系的完备。top↑
制度体系:整个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之间或社会某一领域内相关制度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制度综合体。制度体系是逐渐形成的,从无制度到有制度、从个别制度到形成各种不同的层次的制度体系,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原有社会无序与不健全的缺点日益暴露出来。这就促使人们根据习俗和众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制定或修正其行为规范,从一个领域扩展到更多领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top↑
社会变迁: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社会学在整个人类社会变迁的同时,着重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特定社会结构要素或社会局部变化的研究。top↑
社会现代化: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的技术的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在各个方面逐步摆脱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狭义的社会现代化指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一般认为开始于是7—18世纪的英国资历产阶级革命战争、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至此20世纪60年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top↑
社会问题: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top↑
社会整合: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一个统一、协调的过程及结果。亦称社会一体化。它是与社会解体、社会解组相对应的社会学范畴。社会整合的可能性在于人们共同的利益以及在广义上对人们发挥控制、制约作用的文化、制度、价值观念和各种社会规范。top↑
文化失调理论:构成社会的各基本要素、各子系统失去平衡,社会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的一种社会状态。社会学主要从如下角度来研究社会失调现象:社会病态的角度,即认为社会失调是由于社会群体与个人不能保持健康状态;社会解组角度,即认为失调是由于社会规范、制度趋于瓦解;亚文化角度,即认为社会失调是由于社会上少数人与多数人体现的主文化发生重大冲突。top↑
社会解组理论: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社会解组区别于社会解体。前者指社会中出现松散、分裂现象,尚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之内;后者指整个社会的制度、结构、体系受到破坏,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下去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top↑
社会病态:社会中的群体或个人在社会心理上与社会活动中不能保持健康的一种状态。传统的功能主义者在考察社会问题时首先使用这一概念。top↑
社会控制: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top↑
积极控制:通过物质刺激和鼓励来诱导、推动人们主动按照社会规范要求行事,以达到社会的有序和整合的目的一种控制形式。常用的积极的社会控制手段有奖状、奖金、奖章、荣誉证书、荣誉称号等。top↑
消极控制:以制裁、惩诫等为手段的一种控制形式。top↑
越轨行为: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主要表现在:越轨行为总具有相对性,即它总是在特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成为越轨行为。某一社会或群体中的越轨行为,在另一社会或群体中可能是正常或正当行为;越轨行为必须是违反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个别人或少数人所具有的特殊爱好、行为特点,只要不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主不属于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是多数人不赞成的行为。任何社会或群体的大多数成员在其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某种越轨行为。但是,只要不一再重复此种行为。就不会被视为越轨行为。越轨行为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行为的越轨程度以及此种行为受到处罚的程度取决于该规范在维系社会与群体上所处的地位。top↑
社会安全阀: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一类制度或习俗,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的一样的功能。故亦称社会安全阀制度。top↑
社会秩序:表示社会有序状态或动态平衡的社会学范畴。社会秩序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即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纳入一社会关系的体系,每一个人都被置于一种确定的社会地位,各成员及各种社会地位间的关系都被社会明确规定;各种社会规范得正常施行和维护;把无序和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