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牙最后是不是烤瓷牙:衡阳县伊山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16:15:06
伊山寺位于杉桥镇伊山村,距衡阳市、衡阳县城西渡均为21公里,是东晋宰相王岂运为纪念淝水之战功臣、永修侯桓伊始建,题名“伊山寺”,刻有王岂运所题“明月似闻三弄笛,白云长对六朝山”门联,距今已近1600余年。桓伊之父桓冲凤阳府人,总督豫、江、扬三州军事,晋废帝时,符坚用声东击西之计使桓冲全军覆灭,桓冲携儿桓伊逃到衡州,隐居伊山,教子读书习武,传授军事韬略。桓伊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伊进京秋试落第,在淝水遇到父亲的朋友谢玄,被招为幕宾,恰遇符坚兴兵九十万伐晋,强渡淝水,桓伊建议用疑兵败骄兵之策,分段设伏袭击,速决速胜,结果大败符坚。并发动北伐,收复彭城、洛阳等地,从而稳定了东晋的偏安局面。桓伊因此被封为右路将军。后桓伊辞官仍回伊山隐居,侍奉父亲。宋徽宗时大修山寺,宋徽宗赐亲笔所书“景德禅寺”匾。大明成化十九年(1483),寺前兴修“古潭映月”,二十一年(1485)修建千僧塔。清代有一位皇妃在寺修行,康熙赐修皇妃楼,封伊山寺为皇庄地,赐称“六朝胜境”。伊山寺昔有云锦峰、读书台、千僧塔、双凤井、翠颖阁、皇妃楼(又称晒日楼)、逆流洞、青龙桥八景点。2000年国家宗教协会在全国评选出108家有代表性的寺院,伊山寺名列其中。

有碑记述“伊山,南岳崔嵬,桓山、伊山,东晋桓伊山幼年读书习武之地,晚年隐居之处。”晋太元间慧持禅师,定名伊山寺。宋徽宗时,“敕赐景德禅寺。”清康熙时,阿盘禅师“大兴栋宇,广置廊房”,扩建伊山寺。嘉庆年间,“殿宇倾,佛相起,故宫禾黍。”清道光九年永  法师重修伊山寺,民国十三年又重修山门。

  现在的伊山寺是前些年重修的,陪同我们游览的唐存祥老人和村里的许会计介绍说。唐老的祖宗于清康熙十三年移居伊山,到了他这一辈已经是十一代了。他说他的先祖前辈见证了这三百多年间伊山寺的盛衰存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的寺庙还算完好,五十年代后期千人锅、万人钟被毁成钢铁炼掉了。到了文化大革命,这里大大小小几十间寺庙厢房全毁了,只剩下大殿、翠颖阁部分残墙及山门的石柱门框。许会计说,原来那口千人锅大得能让他们几个小毛孩站在锅沿上追着玩呢。

  现在的山门基本上是照着原样重建的,山门石槛上嵌着清代大学者王恺运的题联“明月似闻三弄笛,白云长对六朝山。”门联两侧嵌有“六朝胜境”的铁铸篆字。铁篆传为清人程景题,但从比程景生活年代更久远的船山先生的诗“香篆迎风入,钟声过鸟寻。”推测,这“六朝胜境”应该在康熙时或者更早就有了的。

  进入山门,眼前的“大雄宝殿”算得上金碧辉煌。殿宇是在原有立面上修复的,墙体及屋面结构基本上保持了原有风貌,青砖、黄瓦、圆柱、木   、飞檐属于典型的佛家寺庙建筑风格。大殿正门上方高悬宋徽宗敕赐的“景德禅寺”雕花木制匾额,大殿里重塑了几尊佛像,佛像上方有一木雕龙头置于殿顶。殿内板凳门窗仍为原物并按原有的方位布置。殿东西两侧墙上有清易湘麟题写的“鹿鸣凤山”字样。

  出了大殿,左侧已建为民房。民房旁边的“翠颖阁”保留基本完整,原为伊山寺皇妃楼及山寺花园遗址便是现在伊山村小学所在了。

  虽遭人为破坏,但伊山寺的寺庙建筑气势及园林布局风格仍依稀可寻。殿前,金钱松依然挺拔高耸入云,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面的云锦峰、寺院后的日华峰、左侧的凤岭,茂林修竹,郁郁葱葱。青山环绕绿树掩映之中,伊山寺更像一块镶嵌在绿色围脖上的一颗宝石。“水径寺西流,南入石狮涧”。双凤井、逆流洞、青龙桥等伊山八景,伊山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一千六百年间,这方灵动的山水所蕴藏着的自然和人文光芒虽尘封了不少岁月,但终究会有更多的人去追寻去抚拭去欣赏。


伊山寺

2010-2-1 11:55:1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醉百川 【大 中 小】 点击:1073 次

伊山寺座落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余脉——云锦峰下,地处衡阳县杉桥镇伊山村,距衡阳县城二十公里。
    伊山寺前有云锦峰,后有日华峰,左有凤岭(亦称仙鹅嘴),“水迳寺西流,南入石狮涧水”摘自《衡阳县志》。山不甚高,却重峦叠峰,遍山茂林、修竹,环境清幽,花开于丛林,鸟鸣于深谷,山间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纵横。寺内古金钱松挺拔,生机盎然,古井之水清澈,甘甜可口。晋代遗风,欲觅犹存。
    伊山寺始建于魏晋间,因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谯国铚县人(今安徽宿县西人)官淮南太守,后迁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淝水之战“破苻坚后封永修侯。”太元末,晋孝武帝重重用桓伊,“迁伊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卒官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摘自《晋书》八十一卷《桓伊传》),“幼年于此读书遂得名”(摘自清道光九年重修伊山碑记)。“伊山寺,南岳崔嵬,桓山、伊山,东晋桓伊幼年读书习武之地,晚年隐居之处。”自晋太元间慧持禅师,定名为伊山寺。“宋徽宗时敕赐景德禅寺”,此后伊山以景德名山为誉号(摘自乾隆四十一年《重塑韦驮像碑记》。清康熙时,“国朝初平定两潘五慕,阿盘禅师[南京徽州婺源县人,俗姓汪,讳智珠,字阿盘,别号遽(笔者辩碑猜测之字)宿,其父寓居湘潭,母梦月轮入室即孕,崇祯已已年正月十五日辰时生康熙癸亥六月念日午日殁,著书若干法旨大兴栋宇,广置廊房,嘉庆年间殿宇倾,佛相圯,故宫禾黍”。清道光九年已丑季住持朗明氏永鑑重修伊山。民国十三年甲子冬月修山门,山门石槛嵌王恺运题联“明月似闻三弄笛(笔者批注;《梅花三弄》笛曲),白云长对六朝山(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市)为南朝六都。宋史张守傅:‘建康自六朝因建都于北方,称北六朝。后来三国至隋南北两方,也泛称为六朝。这时借代东晋传承下来的伊山)。清程景题铁篆“六朝胜境”现嵌于山门(确切年代暂无考)。
    伊山寺因桓伊而名,因“云锦梅香”而吸引无数名宦显贵,桓伊十岁时随父桓景(任丹阳尹,长社侯.),宦游蒸湘,寓居于此,“伊幼年喜游野王岭(今云锦峰)”(摘自清衡州府志)“伊有武干,标格简率,为王蒙(字仲祖,哀帝哀静皇后之父,官司徒左长史,刘惔(字真长,官丹阳尹)所知,频参诸府军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南犯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桓伊与大将谢玄,谢琰以八万精兵破前秦百万大军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打败秦将苻融,苻坚中箭受伤,逃回北方,此战稳定了东晋偏安局面。时桓冲[(328-384)晋谯国龙尤人,字幼子,小字买德郎,初从兄温累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温死,谢安执政,冲任中年将军,杨豫二州刺史,宁康三年解扬州刺史职,出为都督江荆诸州军事领荆州刺史“拥重兵而无所作为,太元九年,闻谢安大破苻坚渐病而死”。
    桓伊一生爱梅喜笛(唐杜牧樊川集三润州诗之一:“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太元十年十月,晋孝武帝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大权落于琅玡王司马道子之手,“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功成身退,隐居伊山”,赏梅之韵味出神入化,创作笛曲《梅花三调》(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改为同名琴曲,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朱权辑《神奇秘谱》,收琴曲三十六首,改为琴曲,名改为《梅花三弄》,后李芳园编《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附编《初学入门》,收入桓伊《梅花三调》,定名为《梅花三弄》。)
    伊山之梅也吸引南朝陈后主皇妃张丽华(今浙江人),她本因战乱在衡阳雁峰寺戴发修行,“因香火不旺,便到城外伊山寺”,恋云锦之梅,欲长居于此,因住持未诺,“后去南岳”。
    伊山之胜境,历朝文人墨客,“游(碑上本字辨认不清,笔者加入,由《荀子·劝学》中有“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士骚人争咏其胜”。唐张祐游伊山读书台咏诗曰:“晋代衣冠梦一场,精蓝枉是读书堂,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清易湘麟题“鹿鸣凤山”。(鹿鸣:诗小雅篇名,为宴会宾客时奏的乐歌,诗序:“鹿鸣,燕群臣嘉宾也”,国语鲁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饗之,乐及鹿鸣之三。”此处借代音乐—桓伊之《梅花三弄》,凤山,即凤岭,这里借代伊山,为觅晋代遗风之意)。




 伊山寺位于伊山脚下。《大明一统志》山川篇载:“伊山在府西三十五里,晋桓伊读书处,亦名桓山。” 又载:“桓伊故居在府治西伊山寺,西(误,应是东晋)晋桓伊读书于此,宋向子忞居焉”。清道光九年《重修伊山碑记》载:“因桓伊读书于此遂得名,创自晋太元间慧持禅师,宋徽宗时敕赐景德禅寺”。

 

  伊山寺前有云锦峰,后有日华峰,左有凤岭(亦称仙鹅嘴),“据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山涧远流,双岗若凤,是为凤岭。尝有蛟出寺井,号为龙塘龙泉。水迳寺西流,南入石狮涧水”。山不甚高,却重峦叠峰,遍山茂林修竹,环境清幽,花开于丛林,鸟鸣于深谷,山间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纵横。寺内古金钱松挺拔,生机盎然,古井之水清澈,甘甜可口。晋代遗风,欲觅犹存。

 

  伊山寺创自晋太元间(约384年-390年)慧持[慧持禅师,慧远母弟也.年十八,与兄同事安公,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安公在襄阳,遣远与持东下,遂止庐山.徒属三百,持为上首.豫章太守范宁请持讲《法华经》、《阿毗昙论》,四方去聚。隆安三年(399)辞兄入蜀,至成都,居龙渊精舍,大弘佛法,后憩陴县中寺。义熙八年(412年),卒于寺。春秋七十六。]禅师,因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谯国铚县人(今安徽宿县西人)官淮南太守,后迁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淝水之战“破苻坚后封永修侯。”太元末,晋孝武帝“迁伊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卒官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大明一统志》卷之四十九载:桓伊墓在南昌府城南门外,(桓伊生平可祥见本人博客之《桓伊生平》)]“幼年读书于此遂得名”。 “伊山寺,南岳崔嵬”,伊山自“宋徽宗时敕赐景德禅寺”后以“景德名山”为誉号(摘自乾隆四十一年《重塑韦驮像碑记》)。清康熙时,“国朝初平定两潘王慕,阿盘禅师[南京徽州婺源县人,俗姓汪,讳智珠,字阿盘,别号遽(笔者辩碑猜测之字)宿,其父寓居湘潭,母梦月轮入室即孕,崇祯已已年正月十五日辰时生康熙癸亥六月念日午日殁,著书若干]法旨大兴栋宇,广置廊房,嘉庆年间殿宇倾,佛相圯,故宫禾黍”。清道光九年已丑季住持朗明氏永鉴得邑侯徐断令之助,重修伊山。据考证,清曾四次大修伊山。据传,历史最大规模前后三进,前进(土改时改造成田)屋檐水滴入港中。民国十三年甲子冬月修山门,山门有“天下伊山寺”题字。

 

  伊山位于名山岣嵝[据《一统志载》“岣嵝峰在县(今衡阳市)北五十里”。《湘中记》云:“岣嵝山有玉揲,禹按其文,以治水。”《九域志》载:“衡阳有岣嵝山。”“《湘中记》又云:衡山南有峰名岣嵝,东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一统志》载:“岣嵝衡山主峰也,故衡山亦兼岣嵝之右。”《明史地理志》载:“县北有岣嵝,衡山之峰七十二,在县者凡七,而岣嵝廻雁二峰为最著”。]之西南不足二十里。因桓伊幼年随父桓景(任丹阳尹,长社侯)宦游(宦游为本人妄断)蒸湘(晋时为湘南县),寓居于此。伊山,成了桓伊读书习武之处。“伊幼年喜游野王岭(今云锦峰)”(摘自清衡州府志)。“伊有武干,标格简率,为王蒙(字仲祖,哀帝哀静皇后之父,官司徒左长史)、刘惔(字真长,官丹阳尹)所知,频参诸府军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南犯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桓伊与大将谢玄,谢琰以八万精兵破前秦百万大军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打败秦将苻融,苻坚中箭受伤,逃回北方,此战稳定了东晋偏安局面。时桓冲[(328-384)晋谯国龙尤人,字幼子,小字买德郎,初从兄温累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温死,谢安执政,冲任中军将军,杨豫二州刺史,宁康三年解扬州刺史职,出为都督江荆诸州军事领荆州刺史[摘自《晋书》]“拥重兵而无所作为,太元九年]闻谢安大破苻坚渐病而死”[摘自《康熙字典》]。

 

  桓伊喜笛(唐杜牧樊川集三润州诗之一:“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创作笛曲《梅花三调》[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改为同名琴曲,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朱权辑《神奇秘谱》,收琴曲三十六首,改为琴曲,名改为《梅花三弄》,后李芳园编《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附编《初学入门》,收入桓伊《梅花三调》,定名为《梅花三弄》]。

 

  伊山之胜境,历朝文人墨客,“游[碑上本字辨认不清,笔者加入,由《荀子·劝学》中有“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士骚人争咏其胜”。唐张祐游伊山读书台咏诗曰:“晋代衣冠梦一场,精蓝枉是读书堂,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清易相翎题“鹿鸣凤山”。[鹿鸣:诗小雅篇名,为宴会宾客时奏的乐歌,诗序:“鹿鸣,燕群臣嘉宾也”,国语鲁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飨之,乐及鹿鸣之三。”此处借代音乐—桓伊之《梅花三弄》,凤山,即凤岭,这里借代伊山,为觅晋代遗风之意]。清程景题铁篆“六朝胜境”,现嵌于山门。山门石槛嵌王恺运题联“明月似闻三弄笛(笔者批注;《梅花三弄》笛曲),白云长对六朝山[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市)为南朝六都。宋史张守傅:‘建康自六朝因建都于北方,称北六朝。后来三国至隋南北两方,也泛称为六朝。这时借代东晋传承下来的伊山]。明徐霞客游楚,与伊山失之交擘。其在游记中仅记《志》书所言。

 

  伊山八景:云锦峰 (又名桓山、伊山、野王岭)、弄笛楼[又名皇妃楼(清有皇妃在此戴发修行,伊山被封为皇庄地)、晒日楼]、逆流洞、千僧塔、青龙桥、翠颖阁(翠颖阁前系花园,原伊山八景诗有“翠颖阁前花滟滟”之句)、读书台、双凤井(龙塘、龙泉二井。现存龙泉,龙塘被石板封井口掩埋)。(原八景有仙鹅嘴之句,青龙桥句中含古潭水景,原作者难于考证,原句亦难于觅得)。

 

  伊山有古罗汉果树一棵(1973年砍伐),古金钱松一棵(现存,树龄达300多年),古银杏树一棵(上个世纪五十年砍伐)。古潭(水清而深,碧水一潭)岸有七棵古枫,树杆大至三人牵手难围(1958年砍伐)。

 

  古迹有千人钟、万人锅(1958年毁),宋时有向子忞居于桓伊故居(即桓伊读书台)。古籍若干(上世纪60年毁)。宋徽宗敕赐之“景德禅寺”之“圣旨牌”毁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四周雕龙),现悬于寺门楣之圣旨牌系2004年仿刻。

 

  伊山冲有老鹰岭(巨石如鹰嘴故名),龟山,豹子岩,凤凰山,云锦峰,日华峰,仙鹅嘴,白石岭。(凤凰山与仙鹅嘴合为双凤)另有三座横岭挡住伊山冲去路,更显伊山寺之藏!

 

  伊山,六朝胜境,因名宦桓伊被载入史册,是名僧慧持在湘南唯一创建的最早的寺院。它的创建,早于湘南任一寺院,所以,完全可以说,伊山寺是岣嵝(古南岳)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她的创建,对南方佛教的传承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景德名山伊山寺

伊山寺座落于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余脉——云锦峰下,地处衡阳县杉桥镇伊山村(清地名为衡州府政义乡四十一都六区.政义乡后改为义化乡 ,址在现板市,民国三十三年走日本后改为集福乡,迁址到现杉桥镇集福村),距衡阳县城二十公里。
    伊山寺前有云锦峰,后有日华峰,左有凤岭(亦称仙鹅嘴),“水迳寺西流,南入石狮涧水”摘自《衡阳县志》。山不甚高,却重峦叠峰,遍山茂林、修竹,环境清幽,花开于丛林,鸟鸣于深谷,山间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纵横。寺内古金钱松(
世界五大庭园树木之一的金钱松,是我国特产树种,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种。
  金钱松又名金松、水树。
金钱松的种子可榨油。木材黄褐色,结构粗略,但纹理通直,又耐潮湿,可供建筑、桥梁、船舶、家具等用材;根皮入药,名为“土荆皮”。 金钱松有较强的抗火性,在落叶期间如遇火灾,即使枝条烧枯,主干受伤,次年春天主干仍能萌发新梢,恢复生机。
地质年代的白垩纪金钱松曾经在亚洲、欧洲、美洲都有分布,更新纪的冰河时代各地金钱松都相继灭绝,唯有中国长江中下游残留少数,成为现今仅存于中国的单属单种特有植物。由于其特殊的分类地位,金钱松成为植物系统发育重要研究对像。这一宝贵的植物遗产被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现状:稀有种。金钱松属植物为著名的古老残遗植物,最早的化石发现于西伯利亚东部与西部的晚白垩世地层中,古新世至上新世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欧洲、亚洲中部、美国西部、中国东北部及日本亦有发现。由于气候的变迁,尤其是更新世的大冰期的来临,使各地的金钱松灭绝。只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少数地区幸存下来,繁衍至今。因分布零星,个体稀少,结实有明显的间歇性,而亟待保护。
保护价值:金钱松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对研究松科的系统发育有一定科学意义。木材纹理直,耐水湿,为建筑、桥梁、船舶、家具等的优良用材,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1500米以下山地丘陵的优良造林树种。树干通直,冠形优美,入秋叶色转为金色,十分壮观,是著名的庭园观赏树。
园林用途:本树为珍贵的观赏树木之一,与南洋杉、雪松、日本金松和巨杉合称为世界五大公园树种。金钱松体形高大,树干端直,入秋叶变为金黄色极为美丽。可孤植或丛植。
栽培要点:金钱松为菌根性树种,宜在林间播种育苗。或用菌根土覆盖苗床,圃地适宜连作。一年生苗木高15--20厘米,一般留床培育两年,用三年生苗木造林。种子丰收年份,实行直播造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也容易成功。利用10年生以下幼树枝条扦插,成活率可达70%。
拉丁名 Pseudolarix amabilis
  中文名 金钱松
  拉丁科名 Pinaceae
  中文科名 松科
  保护级别 2
拉丁名 Pseudolarix amabilis
  中文名 金钱松
  拉丁科名 Pinaceae
  中文科名 松科
  保护级别 2

             


挺拔,生机盎然,古井之水清澈,甘甜可口。晋代遗风,欲觅犹存。
    伊山寺始建于魏晋间,因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桓伊[   桓伊字叔夏,父景,有当世才干,仕至侍中、丹阳尹、中领军、护军将军、长社侯,伊有武干,标悟简率,为王蒙、刘惔所知,频参诸府军事,累迁大司马参军。时苻坚强盛,边鄙多虞,朝议选能距捍疆场者,乃授伊淮南太守。以绥御有方,进督豫州之十二郡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建威将军、历阳太守,淮南如故。与谢玄共破贼别将王鉴、张蚝等,以功封宣城县子,又进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及苻坚南寇,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俱破坚于肥水,以功封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赐钱百万,袍表千端。

        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素不与徽之相识。伊于岸上过,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时谢安女婿王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内,而会稽王道子昏尤甚,惟狎昵谄邪,于是国宝谗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诐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构会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神色无迕,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弥赏其放率,乃许召之。奴既吹笛,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伊在州十年,绥抚荒杂,甚得物情。桓冲卒,迁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将军如故,假节。伊到镇,以边境无虞,宜以宽恤为务,乃上疏以江州虚秏,加连岁不登,今余户有五万六千,宜并合小县,除诸郡逋米,移州还镇豫章。诏令移州寻阳,其余皆听之。伊随宜拯抚,百姓赖焉。在任累年,征拜护军将军。以右军府千人自随,配护军府。卒官。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曰烈。

      初,伊有马步铠六百领,豫为表,令死乃上之。表曰:“臣过蒙殊宠,受任西籓。淮南之捷,逆兵奔北,人马器铠,随处放散。于时收拾败破,不足贯连。比年营缮,并已修整。今六合虽一,余烬未灭,臣不以朽迈,犹欲输效力命,仰报皇恩。此志永绝,衔恨泉壤。谨奉输马具装百具、步铠五百领,并在寻阳,请勒所属领受。”诏曰:“伊忠诚不遂,益以伤怀,仍受其所上之铠。”

        之嗣子肃之嗣。卒,子陵嗣。宋受禅,国除。伊弟不才,亦有将略。讨孙恩,至冠军将军。
        桓伊死后,后人为其建墓于南昌城南蔡家坊石马街(今青云谱石马村)。

(摘自《晋书》八十一卷《桓伊传》),“幼年于此读书遂得名”(摘自清道光九年重修伊山碑记)。“伊山寺,南岳崔嵬,桓山、伊山,东晋桓伊幼年读书习武之地,晚年隐居之处。”自晋太元间慧持禅师(元兴元年(402年),慧远依据净土宗的经典和教义,并融合中国儒学、玄学于一体,在东林寺创立“白莲社”,造西方三圣像,专修净土法门,这就是净土宗创立的标志。净土宗也被称为“白莲宗”。
当时参加白莲社的僧人和居士有123人,都是来自各地的名僧名士,名僧有慧永、慧持、道生、昙顺、僧睿、昙恒、道炳、昙洗、道敬、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罗;居士有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野和张诠,加上慧远,后世合称十八高贤。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研究和佛教活动的中心,称雄一时。
慧远为了完备佛典,一方面请西域高僧僧伽提婆、佛陀跋陀罗(尼泊尔人)到庐山翻译经论,弘扬佛法,另一方面派弟子法净、法领去西域求经,带回梵本翻译,对中外文化交流贡献很大。他还与北方的鸠摩罗什大师书信来往,切磋教理深儿罗什在信中称慧远为“护法菩萨”。所以当时南方的东林寺和北方的逍遥园成为中国佛教的两个活动中心。两个中心的团结合作、彼此尊重也为后人所传颂。慧持禅师,慧远母弟也.年十八,与兄同事安公,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安公在襄阳,遣远与持东下,遂止庐山.徒属三百,持为上首.豫章太守范宁请持讲<法华经>、《阿毗昙论》,四方去聚。隆安三年(399)辞兄入蜀,至成都,居龙渊精舍,大弘佛法,后憩陴县中寺。义熙八年(412年),卒于寺。春秋七十六。),定名为伊山寺。

“宋徽宗时敕赐景德禅寺”,此后伊山以景德名山为誉号(摘自乾隆四十一年《重塑韦驮像碑记》。清康熙时,“国朝初平定两潘五慕,阿盘禅师[南京徽州婺源县人,俗姓汪,讳智珠,字阿盘,别号遽(笔者辩碑猜测之字)宿,其父寓居湘潭,母梦月轮入室即孕,崇祯已已年正月十五日辰时生康熙癸亥六月念日午日殁,著书若干法旨大兴栋宇,广置廊房,嘉庆年间殿宇倾,佛相圯,故宫禾黍”。清道光九年已丑季住持朗明氏永鑑重修伊山。民国十三年甲子冬月修山门,山门石槛嵌王恺运(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入曾国藩幕。后相继为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主讲,衡州船山学院山长,江西大学堂总教习。清末授翰林检讨,加侍讲衔。民国初任国史馆馆长兼参政。近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拟古派的最大代表,有《湘绮楼诗文集》。
)题联“明月似闻三弄笛(笔者批注;《梅花三弄》笛曲),白云长对六朝山(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市)为南朝六都。宋史张守傅:‘建康自六朝因建都于北方,称北六朝。后来三国至隋南北两方,也泛称为六朝。这里借代东晋传承下来的伊山,又名桓山\云锦峰\野王岭.)。清程景题铁篆“六朝胜境”现嵌于山门(确切年代暂无考)。
    伊山寺因桓伊而名,因“云锦梅香”而吸引无数名宦显贵,桓伊少时随父桓景(任丹阳尹,长社侯.征西大将军,晋明帝之女婿),宦游蒸湘,寓居于此,“伊幼年喜游野王岭(今云锦峰)”(摘自清衡州府志)“伊有武干,标格简率,为王蒙(字仲祖,哀帝哀静皇后之父,官司徒左长史,刘惔(字真长,官丹阳尹)所知,频参诸府军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南犯东晋,宰相谢安主张坚决抵抗,桓伊与大将谢玄,谢琰以八万精兵破前秦百万大军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打败秦将苻融,苻坚中箭受伤,逃回北方,此战稳定了东晋偏安局面。时桓冲[(328-384)晋谯国龙尤人,字幼子,小字买德郎,初从兄温累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温死,谢安执政,冲任中年将军,杨豫二州刺史,宁康三年解扬州刺史职,出为都督江荆诸州军事领荆州刺史“拥重兵而无所作为,太元九年,闻谢安大破苻坚渐病而死”。
    桓伊一生爱梅喜笛(唐杜牧樊川集三润州诗之一:“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太元十年十月,晋孝武帝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大权落于琅玡王司马道子之手,“伊性谦素,虽有大功而始终不替”,“功成身退,隐居伊山”,赏梅之韵味出神入化,创作笛曲《梅花三调》(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改为同名琴曲,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朱权辑《神奇秘谱》,收琴曲三十六首,改为琴曲,名改为《梅花三弄》,后李芳园编《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附编《初学入门》,收入桓伊《梅花三调》,定名为《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又称《三弄梅花》
    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
  一、溪山夜月;
  二、一弄叫月,声入太霞;
  三、二弄 穿云,声入云中;
  四、青鸟啼魂;
  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
  六、 玉箫声;
  七、凌云戛玉;
  八、铁笛声;
  九、风荡梅花;
  十、欲罢不能。
  前六段为第一部分,後四段为第二部份。
  历史版本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 (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前所称的“笛”其实即现代的箫。《梅花三弄》在清代又被改编为琴箫合奏曲,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梅花三弄古曲曲谱
关于桓伊
  桓伊,有人又叫他桓“野王”,功高名显,但是非常谦逊,平易近人。他喜好音乐,能达到音乐的奥妙,“为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美称。他有一支“蔡邕柯亭笛”,经常自己吹奏。“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正好赶到京城金陵去,“泊舟青溪侧”。桓伊没有见过徽之。桓伊正好从岸上经过,船里面有客人说:“啊,这就是桓野王啊。”王徽之就唐突地叫人去说:“听说您善于吹笛,请为我奏一曲吧。”桓伊没有将军架子,他也听说过徽之的名头与音乐癖好,于是下车,盘踞于胡床,为他吹奏了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这首笛子曲,后来成为中国脍炙人口的《梅花三弄》。
  公元384年,他因为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协助攻破苻坚,“功封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赐钱百万,袍表千端”。桓伊去世后,安葬于南昌青云谱,他的儿子桓肃之、孙子桓陵继承了他的侯国
《梅花三弄》是一首最古老的古琴曲,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通过对梅花凌霜傲雪神态的描写,赞颂文人高洁的品格,艺术价值很高。作者桓伊系东晋“淝水之战”名将。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
    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 • 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 • 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伊山之梅也吸引南朝陈后主皇妃张丽华(今浙江人),她本因战乱在衡阳雁峰寺戴发修行,“因香火不旺,便到城外伊山寺”,恋云锦之梅,欲长居于此,因住持未诺,“后去南岳”。
    伊山之胜境,历朝文人墨客,“游(碑上本字辨认不清,笔者加入,由《荀子•劝学》中有“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士骚人争咏其胜”。唐张祐[唐](公元?年至八五三年前后)(新唐书、全唐诗等书均作佑。此从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字承吉,南阳人。(全唐诗作清河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宣宗大中中。初寓姑苏,称处士。工诗,元和、长庆间,深为令狐楚所器。楚镇天平,自草表荐,并以诗三百首献于朝。上因召元稹问之,为稹所抑,遂失意而归。客淮南,与度支使杜牧善。牧赠以诗,有“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之句。每苦吟,妻子累呼不应,曰:“吾方口吻生花,岂恤汝辈乎”?性爱山水,多游江南名山。尝同崔涯谒李佑,自称钓鳌客,佑壮之。晚年,与白居易日相讌谑。爱丹阳曲阿地,遂筑室隐居以终。佑著有诗集一卷,(全唐诗作十卷。此从新唐书志及唐才子传)传于世。
游伊山读书台咏诗曰:“晋代衣冠梦一场,精蓝枉是读书堂,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清易相翎 (清自治究研毕业, 名济清,辈名昌生.任义化乡议员,字天一,,号少桓,别号相翎,亦作商霖,清同治三年甲子四月初六日辰时生,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五日丑时终,葬现伊山村云锦组马土皂双金夹,其父,福韬,清例授修职郎明经进士,即补儒学正堂.名福莹,字用六,号桓山.道光八年子九月二十三日未时生寿七十一,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六月二十九日申时终,葬政义乡四十一都六区邹家冲.) 
)题“鹿鸣凤山”。(鹿鸣:诗小雅篇名,为宴会宾客时奏的乐歌,诗序:“鹿鸣,燕群臣嘉宾也”,国语鲁下:“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饗之,乐及鹿鸣之三。”此处借代音乐—桓伊之《梅花三弄》,凤山,即凤岭,这里借代伊山,为觅晋代遗风之意)。清肖笏庭题伊谁见天心,问古佛不生不灭,从何得道?山光悦鸟性,愿世人能净能参,与物同春”联。

伊山寺1952年照片

幽深伊山寺

伊山寺—衡阳县志中的“水迳寺西流,南入石狮涧水”之南入处

凤岭

伊山寺关于桓伊记载的古碑


桓伊读书台远景

清易相翎题

清易相翎题

日华峰远景

南入石狮涧水处的青苔图“后羿射日”
水迳寺西流南入90度转弯处
寺内古松

寺前大酸枣树

王恺运题对联

王恺运题对联

云锦峰马尾松

伊山寺之云锦峰远景

伊山寺与景德镇的传说
    早在宋代,为了伊山寺的修茸,香烟和尚到处化缘募捐,吃了不少苦头。人们传说,他每到一处地方,这个地方就消灾灭害,安居乐业。因此,户户都自愿捐献。有一年,香烟和尚来到江西景德镇,路过烧碗窑的工地,工地上人声嘈杂,有的哭哭啼啼,有的唉声叹气,被人围着的坪中央,只见一个四五岁模样的儿童,被捆住手脚,坐在一张方桌跟前,哇哇地喊爹叫娘,一个巫师手拿桃木剑,口里正念念有词。香烟和尚向周围众人打探原因。一位老人说:“法师有所不知,这是用童子祭窑。以前,我们景德镇的碗总是烧不成,不是泥巴它它,就是塌窑。后来这位巫师做了一个梦。听窑神说,点火这天,要祭办三牲六礼供奉,还要一个童子祭窑,办到了,一定可烧出好碗来……。唉,造孽啊”。香烟和尚听后,双手合十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说完,走向被捆绑的孩子,给孩子松了绑。当即有人喝道:“哪里来的和尚,竟敢冲我窑门喜气”。巫师睁大眼睛冲着香烟和尚骂道:“何方秃驴,胆敢冲我法场”。香烟和尚合掌念道:“阿弥陀佛,贫僧乃出家之人,佛家以慈悲为本,小小幼童,活活烧死,实属罪过”。窑主气愤地说:“你既然不许幼童祭窑,这窑碗你可要把它祭过来,否则,你就走不成”。香烟和尚半闭着眼睛说:“贫僧愿代幼童,以饱窑神口福”。说罢,整了整袈裟,摇动佛尘,纵身跳入窑中。窑工点火,只见熊熊大火把香烟和尚顿时吞灭。在场的人无不惊得目瞪口呆,原先祭窑的小孩的父母拉着小孩不住的叩头呼叫,人们都说:“这和尚心肠太好了,实在是受人敬佩”。不几日,窑火冷却了,窑工们一个个来到窑洞准备出窑,大家都说这和尚自讨苦吃,死了连骨头灰都捡不回。刚打开窑门,只见香烟和尚红光满目,袈裟整齐,缓缓的从窑中走出来,窑工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拔腿便跑。只听得香烟和尚念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请各位不要害怕,我只不过是借此窑洞睡了一觉”。几个大胆的窑工进窑一看,哎哟,满窑碗烧制得银光闪闪。窑主更是欢天喜地,立即跪到香烟和尚面前,千恩万谢,请问仙师大名?香烟和尚笑道:“我乃衡州伊山寺普通一僧,为筹资化缘路过宝地”。窑主立即叫人拿来十两白银相赠,香烟和尚对窑主说:“从今往后,再不用杀生祭窑了,我包你窑窑烧出好碗。贫僧不求厚报,只需你每窑送一筒碗到衡州伊山寺供用就行了”。窑主连忙点头答应,并立即立据为证。从此以后,景德镇再不用祭窑了,每窑烧出的都是好碗,每窑也按时给伊山寺送碗。几年后,窑主富了,他把赠碗看成是桩麻烦事,干脆把立据竹书毁了。说也奇怪,证书被毁之后,窑里又烧不出好碗来了,于是人们都埋怨窑主。窑主无法,又重新带上礼物来到伊山寺,跪地认错,重立字据,从此以后每窑向伊山寺赠碗一筒,从未间断。
我听的传说里还有如下内容:
窑主们还仿伊山寺在当地建一寺,并塑香烟和尚像供奉。当地人将地名仿伊山改为景德,因为伊山寺名景德禅寺
伊山寺与王宇的《中国佛寺》
                     
                     
伊山寺始建于何年代?
据清道光九年《重修修山寺碑记》记载:自晋太元间慧持禅师定名为伊山寺。
首先我们来看下东晋的历史年代。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的北魏,东晋被刘裕创建的宋灭掉后,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东晋皇帝谱
元帝司马睿(276-322) 317年称帝,在位6年     
    元帝司马睿,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称帝,建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
    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在位6年死,时年47岁。
明帝司马绍(298-325) 322年即位,在位4年    
    司马绍,元帝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巩固了东晋的统治。死于325年,时年27岁。
成帝司马衍(321-342) 325年即位,在位18年     
    成帝司马衍,明帝长子。即位时5岁。死时22岁。
康帝司马岳(322-344) 342年即位,在位3年     
    康帝司马岳,明帝的儿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时年23岁。
穆帝司马聃(343-361) 344年即位,在位17年     
    穆帝,康帝子,即位时才2岁,死于361年,时年19岁。
哀帝司马丕(341-365) 361年即位,在位5年     
    司马丕,成帝长子,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时年25岁。
废帝司马奕(342-386) (365-371)年在位,在位5年     
    司马奕,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在位5年被大将军桓温所废,死于386年,时年45岁。
简文帝司马昱(321-372) 371年即位,在位1年     
    司马昱,元帝的幼子,初封会稽王,371年,被桓温拥立为帝。在位1年死,时年53岁。
孝武帝司马曜(352-396 372年即位,在位25年     
    孝武帝,简文帝第三子。383年,与前秦有“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大败前秦军。谢安死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时政治腐败。孝武帝死于396年,时年45岁。
安帝司马德宗(382-418) 396年即位,在位23年     
    安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政治才能,418年,被刘裕所杀。时年37岁。

恭帝司马德文(386-421) (418-420)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安帝同母弟,在位2年,被废,421年被杀,时年36岁。
太元间又是何年至何年呢?
太元(376年-396年)是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晋安帝即位沿用,次年改元隆安元年。
我们再看看其父桓景的生活年代。桓景,明帝的女婿,征西大将军。成帝是明帝的儿子。生于321年,也就是说桓景的年龄与成帝差不多,哀帝是成帝的长子,生于341年,也就是说,桓伊与哀帝的年龄差不多。 碑载桓伊幼年读书于此,推算下,约公元350年前后。也就是说,此前伊山寺已负有盛名。因为桓景带儿桓伊来伊山,是慕名而来。此前伊山寺的历史又有多长呢?要在一个朝代有名,恐怕不得低于几十年,因为那个年代的信息闭塞。因此,可以推算出,伊山寺的历史有-1700年以上了。
公元399年,隆安三年,慧持禅师辞兄入蜀,开创他的新天地。也就是说,慧持禅师在公元396年前,将伊山定名为伊山寺的。也就是说,定名为伊山寺的历史最少也有1614年以上了。
衡阳县在线成员陶涛摄伊山图片 
伊山寺现任主持释维善为伊山寺的复修和发展,正如重修伊山寺碑记言,犹阿盘我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