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兄弟和堂兄弟:亚洲银行为何崛起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14:15
2009年09月21日 07:00 AM

亚洲银行为何崛起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 戴维•皮林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8条] 英文 对照 

在华尔街和曾经光芒四射的欧洲金融都市,银行的根基已经动摇。除了高盛(Goldman Sachs)等少数赢家能够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狂赚千元大钞”(此为一位观察人士所言),大多数西方金融机构已经一蹶不振。许多机构目前处在政府的监护之下。还有的机构被竞争对手兼并、遭到分拆、或被迫向纳税人和海外机构乞求资金援助。

但如果说西方银行已经陨落,那么亚洲银行的情形则正好相反:它们已经崛起。在雷曼(Lehman)破产一年之后,全球(按市值计算)排名前10位的银行中有4家是中国的银行。今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ICBC)成为全球(按客户存款余额计算)最大的银行,存款余额约1.3万亿美元,超过了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团(Mitsubishi UFJ) 。(若按资产计算,高杠杆比率的西方银行仍然更大)。而在2006年,排名前10位的银行中有7家是西方银行,唯一一家亚洲银行是日本的银行。

实际上,中国政府认为,在经过本世纪初由政府主导的资本重组后,本国的银行非常健康,因此强令它们向经济体系内投放了大量信贷。今年上半年,工行新增贷款增幅不少于两成,向经济注入了相当于新西兰总产值的资金。令人更加嫉妒的是,工行还宣布其在上半年实现利润95亿美元。其它中国银行发贷的幅度甚至更大。中国央行到今年8月时才低调地对放贷规模加以限制。

日本银行的情况也不算太糟。由于守旧而保守,它们在有毒证券上的风险敞口要小得多——正是这些有毒证券击倒了它们更爱冒险的西方同行。这场大灾难的幸存者迅速变成了食腐者。野村证券(Nomura)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收购了雷曼的亚洲和欧洲业务,而巴克莱(Barclays)则吞掉了雷曼的美国业务。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从花旗集团(Citigroup)手中收购了经纪公司日兴证券(Nikko Cordial)。三菱UFJ以90亿美元收购了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五分之一的股份,不过如果它当时再多等一个月,就可以以同样的代价把后者全盘买下。

被过滤广告

这些机会主义式的劫掠可带来何种成果尚不清晰。受到持股量下降和国内经济活动急剧收缩的影响,日本银行直到现在才谨慎地预计将恢复盈利。然而,与该地区的其它银行(包括印度的银行)一样,当这场席卷西方的金融风暴处在最糟糕阶段时,日本的银行却未受其影响。在其它银行撤退之时——数家银行已出售了在亚洲的资产——日本的银行却在前进。此事表明,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亚洲银行的相对健康,是运气、审慎和监管方面的小心谨慎综合作用的结果。亚洲银行业体系自身已在10年前经历过危机。日本各大银行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就一直在收紧贷款,通过不断地合并和再合并,日本的13家大银行合并为3家超大型银行。由于曾经受到冲击,大多数日本金融机构都害怕风险。幸好那些不怎么害怕的机构步履沉重;它们在攀爬上“愚人船”(Ship of Fools)时行动过于迟缓。

中国各银行的多数股权大多仍由国家持有,它们因受到劝阻故也未介入复杂的金融产品。在本世纪初,中国学者向中共领导人警告称,衍生品就像镜子在反射其它镜子,一眼看去里面的东西无穷无尽,这从风水角度来说肯定是不好的。与过去处在起飞阶段的日本银行一样,中国的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仍在从事把零售存款转化为企业贷款的枯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