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衣牛仔怎么搭配:大风歌(上)_第七章 弯下腰做汉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03:30

第七章  弯下腰做汉王

鸿门宴之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同时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其分封标准有两条:一是尊楚为盟主,二是救赵入关。只要符合这两条就算是“有功”。也就是说,项羽分封的对象主要是两类人:一是随他救赵、入关的将领,二是反秦起义初期时,已被确立的诸侯王。

关中地区被项羽一分为三。司马欣当年在栎阳任“狱掾”时曾救过项梁的命,被封为塞王,建都栎阳(今西安),管辖咸阳以东地区;董翳因为劝章邯降楚有功,被立为翟王,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管辖陕北地区;章邯此前已被立为雍王,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管辖咸阳以西地区。

关中之地被三位秦降之将瓜分完了,刘邦怎么办呢?他可是最先入关灭秦的楚军领袖啊,依照“怀王之约”,整个关中之地理应都分封给他才对。那么,项羽到底想要如何分封刘邦?又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安排呢?

屈封巴蜀

虽然成功自救,但也只能说是捡回了性命,接下来的日子未必好过。刘邦驻兵函谷关曾令项羽火冒三丈,俨然是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而他还动不动就高举“怀王之约”暗压项羽,这也让项羽一想起来就头痛。好吧,眼不见心不烦,得让你刘邦离我远点。

项羽、范增在鸿门宴后对刘邦的疑心并没有完全解除,但在外人看来,刘、项二人的关系已经缓和,项羽、范增担心落下一个“负约”的恶名,惹得诸侯叛变,因此两人私下密谋,认为巴蜀之地路遥且艰险,秦朝的罪犯通常都安置到那里(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干脆就把巴蜀封给刘邦,就告诉他说,巴蜀也属于关中地区(巴蜀亦关中地也)就是了。

就这样,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刘邦正式被封汉王,辖巴蜀二郡。

刘邦听说自己被分封到巴蜀之地,气得癫狂,立即表示要和项羽拼命。周勃、萧何、樊哙等人纷纷力劝他,千万不可冲动行事。萧何问刘邦:到汉中之地当个汉王,情况再坏也比自寻死路强吧?刘邦反问萧何:你怎么知道我不当这个汉王就会死?萧何回答说,眼下的状况,若要真打起来,我军每战必败,到最后不就是死路一条?再者,《周书》早说过:上天给的你不要,肯定会遭报应(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况且“天汉”这个称呼多好啊,历史上能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乘之上的只有商汤与周武王。主公如果能在汉中称王,抚养百姓,招贤纳士,利用巴蜀之地的优势,有朝一日还定三秦,天下才会真正有希望。

萧何的话语重心长,刘邦静心听他说完,然后连连点头称是,决定以大局为重,接受分封。

刘邦失了关中的地盘,被封居偏远的巴蜀,虽有“汉王”之封,但只有巴、蜀二郡归自己,的确很不甘心。刘邦托张良赠给项伯一大笔财宝,张良连同刘邦赏给自己的“金百镒,珠二斗”一起,全部送给了项伯,拜托项伯想办法劝劝项羽,将汉中郡加封给刘邦。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再加上毕竟是自己“亲家公”的事,项伯很上心,伺机劝解项羽说,凡事不宜做得太绝,不如再给刘邦加封个汉中郡,以示安慰吧。项羽未加斟酌,便同意把汉中郡加封给了刘邦。

于是,汉王刘邦坐拥巴、蜀、汉中三郡之地,建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得到汉中郡,不仅大大扩展了刘邦的辖地,也增强了刘邦集团各方面的实力。尤其是,关中与汉中仅隔着一个秦岭,有了汉中,刘邦心里又燃起了重返关中的希望,更增加了东出函谷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决心。而正是这汉中郡,成为刘邦日后“还定三秦”的桥头堡。

暂别张良

这年四月,各诸侯王陆续离开咸阳,各自返回封国,刘邦也准备起程,此时,张良却递上一份辞呈。张良的辞归对刘邦又是当头一棒,想当初轻取南阳,智取峣关,多亏了张良献计献策,刘邦受惠良多。

可是,一直尽心尽力辅佐刘邦的张良为什么要在此时辞归呢?

此事说来话长。原来,张良的祖父、父亲相继担任过韩国五任君主的国相,当年韩国灭亡之时,张良尚还年幼,没来得及担任一官半职,但他对故国始终难以割舍。刘邦加盟项梁集团后,项梁立熊心为楚王,张良趁机劝项梁,顺便立韩国国君后裔韩成为韩王。张良的解释是,这样做可以多树党羽,培植反秦势力。其实,他是想趁机促使韩国复国。项梁从扩大反秦武装的角度考虑,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并派他找到公子韩成,立其为韩王,任命张良担任司徒,率一千多人西取韩地。

后来,张良率兵占了几座城,但不久便又被秦兵夺走,只好在颍川郡附近打起游击。恰好此时刘邦西入秦关攻打洛阳不顺利,经辕山南下。正在这一带驻军的张良听说刘邦经过,立即率兵跟随,借刘邦的军力攻下了韩国故地十几座城池。刘邦让韩王成留守阳翟(,今河南禹州),管辖这十几座城,要张良和自己一起南下攻宛县。韩王成为了报恩,命张良一路护送刘邦西行入关灭秦。

这次项羽分封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韩王成被封为韩王。韩王成虽没有参与救赵,也没跟项羽入关,但他是当年项梁分封的诸侯王。所以这次顺理成章地被被封为韩王。至此,张良奉命护送刘邦入关的任务已经完成,返回故国成为他的心愿。

刘邦前往汉中之时,张良亲自来到褒中(古地名)相送,并谏言:汉王为什么不把褒斜栈道全烧掉呢?这样可以向天下人昭示,您再无心进入关中,以消除项羽戒心。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张良口中的褒斜栈道,乃是蜿蜒于秦岭山脉中一条贯穿关中平原与汉中盆地的山谷栈道,南口名“褒”,地属汉中;北口名“斜”,地属眉县,长二百三十五公里。自战国起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后历代都接着修造,多次增修,后人称为“褒斜道”这条“路”一旦烧毁,关中与汉中就完全断绝了联系。

刘邦一路将褒斜栈道烧尽的消息传到项羽耳中,令其大松一口气,也放心回老家彭城去了。

话说两头,韩王成这边可是危机重重,他被项羽禁止回国。为什么呢?难道他什么地方得罪了项羽?其实不然,项羽表面上禁锢的是韩王成,实际上针对的却是张良。这又作何理解呢?《史记?留侯世家》里的解释是,因为“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汉书?张良传》也记载了,张良回到韩地,听说“项羽以良从汉王故,不遣韩王成之国,与俱东,至彭城杀之。”

只能说张良当初太敬业,护送刘邦入关的任务完成得太到位,一路上频频出谋划策不说,鸿门之宴又救刘邦于大难之中。项羽心中积怨已久,又无法直接对张良施以责难,只得迁怒于韩王成了。

当然,也有史书对此另有解说,说项羽不让韩王成回国的理由是他没有和项羽合兵击秦,没有功劳,所以不许回国,再降为“穰侯”,最后杀之。个人认为这样的说法有失偏颇,要知道像韩王成这样的情况被分封的诸侯王并非一人,现在拿“无功”来说事,当初何必又要分封他呢?所以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韩王成控制的韩地是秦国的颍川郡,此为中原腹地,杀了韩王成,就等于项羽在自己的九郡之外多得了一个郡,这有点算小账的意味。当然,项羽还不会公然把颍川郡划到自己名下。直到后来,项羽听说刘邦派人抢占韩地,便马上立自己的部将郑昌为韩王。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汉中对策

连遭失地失人的打击,刘邦心中积郁难消,再加上项羽只许他带军三万,这更让人备感狼狈。刘邦原来拥有兵力十万之众,项羽为了抑制其势力,大大削弱了他的兵力才放行。但是没想到,在楚军、诸侯军中刘邦人气很高,“粉丝”们纷纷表示愿意随行,这样便又多了“数万人”。

前往南郑的旅程遥远且艰辛,尤其令刘邦心生寒意的是:一部分将领和士兵陆续逃亡,而剩下的士兵们总是高唱着思乡之曲,整个队伍委靡不振,军心不稳!这也难怪。刘邦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们多是自沛县随他入关灭秦的,大家一心向敌,原本以为等沛公当上了关中王,自己也可以捞个一官半职,衣锦还乡。现在可好,被发配到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巴蜀。关中三王虎视眈眈,加上关外的河南王申阳(都洛阳)、西魏王魏豹(都平阳)、殷王司马卬(都朝歌),刘邦被彻彻底底地困在了秦岭以南的巴、蜀、汉中。还会有什么前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一片逃亡之势与哀唱之声中,刘邦幸运地迎来了他生命中的一个贵人,一个军事天才 韩信!

韩信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本是一位无业青年。由于家境贫寒,生活也不检点,无法被推举为吏,走不了官道;又不会做生意,商道也不通,只好在别人家蹭吃蹭喝,惹得人人都避他不及。他曾经连续几个月在淮阴县城西一位亭长家蹭饭,亭长老婆实在忍无可忍,某日,她一大早便吃了早饭,等韩信来后,便死活不给做,韩信非常恼火,他知道亭长老婆是因为讨厌自己才这样,于是一怒之下便与亭长绝了交。

还有一次,韩信在淮阴城外垂钓,旁边有好多老妈妈在漂洗棉絮。其中一位不忍心看韩信挨饿,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韩信感激涕零,他对老妈妈说,我将来一定会厚报您的。老妈妈听了这话很生气,她竟认为韩信说大话,便训斥韩信说:男子汉不能自食其力,我是同情你才给你饭吃,还能指望你有所回报吗?

老妈妈的话对韩信到底起了如何的效用,我们不得而知,也不便妄自揣测。不过项梁率兵经过淮阴时,韩信提一柄三尺剑参了军。在项梁帐下,韩信只是个无名小卒,项梁战死之后,又被分配给了项羽,被任命为侍从(郎中)。韩信曾试着多次进言项羽均石沉大海(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一直无法得到施展才华的空间,心里多少有点不爽。

刘邦被封汉王后,韩信便申请了“转会”,可因为自己没什么知名度,只领到一个管仓库粮饷的小职位。本想借转会当上主力,没料到这次更麻烦,没等他受到重用,就已经因为犯法而被判处了死刑。韩信究竟犯了什么罪?史书中都没有记载,无从考证,可能是一个误会,或是一种偶然,然而不管是误会还是偶然,最终却意外地成就了韩信的后半生。

话说这次犯案,同案犯十三人,都已被处决,韩信是最后一个。正值处决之时,滕公夏侯婴出现了。韩信知道此公是刘邦亲信,身为太仆(刘邦的司机),便大声朝他喊道,汉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吗?那为什么要杀壮士?滕公听到这话,觉得此人出言不凡,再将韩信上下打量了一番,只见高大魁梧,气宇轩昂,于是下令不杀。

韩信有幸得太仆滕公一句话,被立即释放。而滕公和韩信一交谈,更觉此人十分了得,立即告知了刘邦。刘邦既往不咎,提拔韩信做了管粮饷的中级军官(治粟都尉),但直到此时,刘邦尚未太过在意,更未看到韩信的出众之处(上未之奇也)。

韩信虽然经滕公力荐得以提拔,但仍旧没被委以重任。于是他找到一个在刘邦面前说话更有分量的人,那就是萧何!萧何与刘邦一是同乡,二是同事,三是战友,深得刘邦信任。韩信主动前往与萧何深谈了几次,萧何也异常惊讶韩信的才华。

话说队伍来到南郑时,已经有几十位将领陆续逃亡。韩信估摸着萧何应该已经多次举荐过自己,可刘邦依然毫不在意,于是决定另觅出路了。萧何听说韩信要开溜,一时顿急,来不及向汉王提申请打报告,一跃上马,直追出去。此事后世有着诸多演绎,尤其是京剧和许多地方剧种现在依旧保留着这个节目:“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没给任何人打招呼,致使消息讹传到刘邦耳朵里就成了:萧丞相“逃了”!刘邦大怒之余欲哭无泪,没了张良、萧何就如同失了左右手。几天之后,萧何返回军中,第一时间前来拜见,刘邦见到他简直又喜又恼,大骂萧何,你为什么逃跑?萧何解释说,臣可不敢逃,臣这是追逃跑之人去了。刘邦又问,你这是去追谁?萧何回答:我追的是韩信。刘邦再一次破口大骂,这一路逃亡的将领不下几十个,那么多人你都不追,追什么韩信,这不是明摆着骗我吗!萧何坚定地说道,其他将领

逃就逃了,回头也很容易找到替代之人,可是这个韩信,举国无双啊!汉王您如果只想就此当个汉王,或许用不着他韩信;如果想要夺取天下,便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一切就看汉王您怎么考虑了。

刘邦冷静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想东进!待在这个鬼地方可不是长久之计!萧何接过刘邦的话说,汉王您如果想东进,并重用韩信,他是可以留下来的;如果依旧不予以重用,他最终还会逃走(不能用信,终亡耳)。刘邦无奈妥协道,那好,我看在你的面子上任命他为将军(吾为公以为将)。萧何悠悠地说,我想即使您任命他为将军,估计他也不愿留下来!刘邦听闻此言,倒更来了脾性,对萧何说,那我让他当大将军(吾以为大将)!萧何立即应道,如果真能这样,那真是太好了(幸甚)。

话已至此,刘邦想马上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萧何赶忙阻止说,汉王您一向傲慢,拜大将军这样重要的事情也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随随便便,这也是韩信要逃走的主要原因(此乃信所以去也)。您若是真心想拜他为大将军,就应该选择良辰吉日,斋戒,设立拜将台,安排相关的仪式,这才妥当。刘邦心想这话说得也有道理,便答应了。

汉军的将领们听说要刘邦要拜大将军,人人心中窃喜,个个都揣测着自己好事将近。等到真正拜大将军时才知道,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震惊(一军皆惊)。

一番礼毕,刘邦恭敬地请韩信上座,对韩信说,萧丞相多次力荐将军,我很希望能跟将军交流一下,不知道将军有何赐教?韩信先是感谢了汉王的拜将,随即向刘邦提了两个问题:

若汉王出兵夺天下,是不是和项王去争?刘邦回答说,是啊!

那么汉王估计自己的勇悍和项王相比如何呢?刘邦沉默了半晌,坦诚道,我不如项王。

韩信接着说,我也认为汉王不如项王。但臣在项王手下做过事,让我来告诉您项王的三大弱点吧:一是“匹夫之勇”,项王嗓门很大,一声怒吼能让上千人吓瘫在地,但他不会用将用人,只能算“匹夫之勇”;二是“妇人之仁”,项王对自己人心慈手软、恭敬有礼,将士生了病,他见了会掉眼泪,甚至还会把自己的食物拿来与人分,但部下立了功,该加爵封位的时候,大印的棱角都被磨圆了他还紧握手中舍不得给人,这是“妇人之仁”;三是不得民心,项王虽然称霸天下,收服众诸侯,但他经过的地方无不销毁殆尽,天下百姓对他是敢怒敢怨而不敢言,实际上他早已民心大失了。

针对项羽这三大弱点,韩信建议汉王刘邦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作些准备:

一是以仁义昭示天下,反其道而行之;

二是以城邑封赏功臣,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三是以老兵表率士兵,以渴望打回老家沛县的老兵来影响和引导其他士兵。

最后,韩信还为刘邦分析了他“平定三秦”的有利条件。

第一,三秦王尽失民心。三秦王乃是秦朝旧将,随其战死的士兵极多,特别是后来为了自保,投降项羽,致使项羽坑杀秦降兵二十万人,关中父老无不恨之入骨(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只是因为现在项羽的诸侯联盟人多势众,关中父老才不敢轻举妄动。但显然,百姓们是绝对不会支持三秦王的(秦民莫爱也)。

第二,汉王深得民心。汉王在入关之后,“秋毫”不取,废秦苛法,“约法三章”,深得关中百姓的信赖与支持。

第三,汉王失职关中。关中父老都知道按照“怀王之约”,“大王当王关中”,也深知“大王失职”的缘由。

作了些简单的分析后,韩信对刘邦说道:只要有了这三条,汉王您随时都可以进入关中,“三秦”大地只需一张布告即可搞定。

刘邦听完韩信这番“汉中对策”,大喜过望,恨自己未能早点慧眼识珠。

鸿门宴涉险保命之后,刘邦连连受挫,先失关中,再失张良,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事业一时跌到谷底。俗话说峰回路转、否极泰来,韩信的“汉中对策”为刘邦送来了黑暗中的一抹曙光,堪比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韩信通过对双方战略条件的综合比较,预见出刘邦由弱转强、由守转攻,最终赢得天下的乐观前景。他提出了先入关中再争天下的总策略,高屋建瓴,总揽全局,还强调实施战略进功的原则性手段,确保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在滕公、萧何等人的相继举荐之下,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终于在这个时期很有范儿地登上了历史舞台,注定将在楚汉之争中光芒四射。而能够得到军事奇才韩信,无疑是汉王刘邦几世修来的福分,并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联动效应,不管是军事实力抑或心理状态,刘邦都得到充分休整。那么,在即将拉开帷幕的楚汉战争之中,双方又将上演怎样的精彩博弈呢? 请看下一章:《我刘邦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