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莹学校风云:永远的李白---2009年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侧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1:49:29
一、诗仙李白

    (一)生平独特

    李白字太白,中年时自号青莲,故后人称其为李青莲。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死于762年,历经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五代皇帝,成年后的李白生活在玄宗和肃宗时代,见证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全部过程。李白的生平可以归纳为:少年时代家教严格,苦读经典;青年时代仗剑远游,积极求仕;中年时期一飞冲天,待诏翰林,赐金还山;晚年从璘入幕,获罪遇赦,枕上授简,情归江东。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是一位把汉字表达功能发挥到极致的全才诗人,雄奇、飘逸、浪漫等特征俱全,至今无人超越。李白还是一位终生期待"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实现"安社稷"、"济苍生"宏伟理想的爱国者。遗憾的是,藐视权贵,追求平等,崇尚个性,桀骜不逊的诗人无法参予政治。客观地说,李白并不是一个了解封建社会政界规则的政治家,他只是一个"千载独步"的诗人。唐朝政坛缺少李白无碍大局,即使他真正走进政坛,也无法改变唐朝走向。唐朝诗坛因为有了李白而光耀千秋。这是中华文化的大幸!

    公元701年,李白生于中亚碎叶(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市),五岁迁居四川度过了少年时代。"十五学剑术","十五学神仙",逐渐形成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十岁出游成都,拜见前礼部尚书益州大长史苏颋,苏称李白"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

    二十五岁扬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次远游,初到长江下游的天门山。

    二十七岁居安陆寿山,与唐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生一儿一女,名伯禽、平阳。约十年后,许氏去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道"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瑞辱英盼,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狂傲个性毕现。

    三十岁,李白初到长安,在玉真公主别馆等待约见,由于驸马爷张垍的干扰,李白在绵绵的秋雨中,苦苦等待数日未能如愿,败兴而归。

    三十五岁,李白在襄阳拜见荆州长史韩朝宗,呈《与韩荆州书》,期望"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客中有毛遂,使白得脱颖而出",在叙述自己的出身、才华后再次表白:"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最后以"唯君侯图之"作结,充分表达了李白强烈的自信心和豪迈的个性。

    四十二岁,李白奉玄宗召唤,"仰天大笑"去长安。走科取之路是隋朝以后文化人的普遍做法。玄宗时,为了扩大用人范围,曾下诏要五品以上的官员向中央推荐一名人才,由皇帝亲自考问录用,这叫"制取",因此,当时许多文人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同时,都努力自我推荐自己,求得入仕之途。李白与众不同,他索性完全放弃科举之路,设法四处拜见地方官员,但屡屡受挫。李白以为这一次可以"一飞冲天",直达朝廷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其实,这是一个误会,玄宗虽然给李白以极高的礼遇,亲自下车迎接,但毕竟只是把李白作为一个吟诗作赋的"翰林待诏",李白并没有获得政治上的重用,他的所谓治国之才无法展示。一年多后,被玄宗"赐金还山"。这是诗人终生政治上最辉煌的记忆,也是他永远的伤痛。

    四十九岁,李白再娶唐中宗李显时期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为妻。宗氏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

    这一时期的玄宗君主专制意识不断膨胀,沉溺于与杨贵妃的爱情之中,甚至"从此君王不早朝",任用奸臣,养虎为患,藩镇割据。盛唐危机四伏,李白痛苦万分,隐居与漫游交替。

    李白五十五岁时,"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一行从长安逃亡到马嵬坡。随行禁军砍杀杨国忠,玄宗不得不下令杨贵妃自缢,以平息众怒。太子李亨与玄宗分手,留在中原地区收复失地,玄宗任李璘为永王,负责后勤保障。不久,李亨在炎武宣布即皇帝位。

    永王李璘在江陵集结兵马,筹集粮草,同时邀请五十六岁的李白加入幕府。一直沉浸在报国无门的痛苦之中的李白,认为机会又来了,立即兴致勃勃地出征。李白在十一首《永王东巡歌》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对时局的判断。"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笑谈静胡沙"。"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李白天真地认为,只要永王出征,"安史之乱"就可以平息,大唐就可以太平。其实此时的李璘正面临灭顶之灾。已经当上皇帝的李亨认为李璘在私自扩张势力,于是毫不犹豫地消灭了李璘。李璘的儿子也被乱军所杀。作为政敌的兄弟,手足之情只能让位于王权之争。李白作为李璘同党,被捕下狱。严格地计算,李白参加永王军队仅仅只有两个月时间。李白这段从军经历的终止也标志着他政治生涯的永远结束。李白被捕后,他曾求救于高适。李白、高适与杜甫三人曾在洛阳结下了深厚友谊。但高适现在是讨伐永王的军事统帅,李白也是他讨伐的对象,高适的政治身份决定了不敢救李白出狱。这是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必然。

    李白五十七岁时,在江南宣慰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以及李白妻子宗氏的斡旋下,李白被免除死罪,流放夜郎。

    759年,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肃宗李亨宣布,所有的囚犯"死罪从流,流罪以下赦免",这真是绝处逢生、喜从天降的好消息,五十九岁的李白在白帝城遇赦。李白高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自长江东下,辗转到达马鞍山当涂。李白真是一个忠君的文化人。六十一岁时,当听说太尉李光弼在征兵镇压乱军史可法时,他又毅然从军,可惜身体有病 "半道病还",以当涂作为终老之地。

    公元762年,六十二岁的李白去世。

    (二)情归江东

    李白在马鞍山当涂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关于李白的死因,病死和酒醉捉月坠江骑鲸飞天而去并存。从科学意义上说,李白应该属于生病而死;但是,更多的人希望李白是酒醉捉月坠江骑鲸飞天而去。这符合李白的个性。李白是多么爱酒,多么爱月啊!余光中先生这样评说李白"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据统计,咏酒诗和诗中涉及酒的诗占了全部诗作的近1/4,其中"醉"有111处,"酒"有115处。除了酒之外,李白的最爱是月!据传,李白出生时其母亲梦见启明星(太白星)故取名为白。李白诗中有340个月亮的意向。有学者研究,除晋代的陶渊明外,其它唐以前诗人关于月亮的佳句都被李白纯熟地引用和翻新,比如:举头望明月,登舟望秋月,白水弄素月,为余洒扫石上月,暂就东山赊月色,人乘海上月,抚洒惜此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湖心泛月归,天借一明月,定醉金陵月,我宿黄山碧溪月,举杯邀明月,倒海索明月,中夜卧山月,屡梦松上月……等等,这些动宾结构的诗句,写活了月亮,表达了李白对月亮无限的深情。还有一些主谓结构的月亮诗句,高度概括了月亮光明、圣洁、纯净、坦白……的品质。醉酒捉月坠江骑鲸飞天而去,这寄托着多少人对李白的深层次的理解和祝福。李白的生与死都与月亮有关,这多么美好,多么纯洁。至今,马鞍山江心洲还有一个宫锦村,传说李白死后穿的宫锦袍飘落在江面上,被当地的渔民捞起,该村为纪念李白,取名为宫锦村。

    李白之所以选择马鞍山当涂作为终老之地,其理由有四个。

    第一,寻找知音。知音难寻是许多文化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李白更是如此。李白一直视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宣城太守谢朓为知音。谢朓对当涂青山特别衷情,称青山为"山水都",他在公务之余,多次到青山游览,甚至亲手凿石为井,以清泉解渴;伐木建宅,以遮蔽风雨;广栽翠竹,以聆听山风。李白曾多次登临青山谢公故宅去凭吊谢朓,怀念这位知音。能够与知音永远相伴,是李白的遗愿。

    李白对谢朓的感情之深厚,超过任何人。清人王士祯说"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李白的"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常忆谢玄晖","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等诗句,都是对谢朓的怀念之词。"众鸟高尽飞,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众鸟尽飞,孤云远行,这是李白在委婉地表达惟有谢朓与已心心相印的情怀。

    李白为什么对谢朓如此钟情?

    (1)创作理念相似。谢朓的诗清丽脱俗,梁武帝这样评价谢诗:"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谢朓等人创立的永明体,是五言古诗向唐代律诗过渡时期的重要流派。谢朓诗歌中关于声律对仗的技巧,对唐代律诗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谢朓的主要创作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谢朓的山水诗给李白以极大的影响,"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等诗句,可以明显地见到李白与谢朓的传承关系。"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则完全是李白活用了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诗句。这两句诗,一是写景的佳句,一是抒怀的绝唱,历来脍炙人口。

    (2)家世生平相似。在李白看来,他们两人身世近似。谢朓出生于望族,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为朝廷重臣;李白说自己是凉武帝九世孙,与李唐皇室同宗。两人均"少有美名,都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3)政治抱负相同。两人都有雄心壮志,都自视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谢朓在少年时期见到皇室诸王之间残酷的争斗,在《高松赋》中叙述了自己的远大政治理想;李白的政治抱负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4)坎坷经历相似。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是庸才的温床,有个性、有才华的人早晚要受到人的暗算。谢朓一生政治上起伏不定,虽然为人光明磊落,但终被卷进险恶的政治漩涡,36岁时被人陷害,屈死狱中。李白自认为有雄才大略,曾写下扬扬洒洒的《宣唐鸿猷》,但终生却被排斥在政治舞台之外,甚至也同样遭到牢狱之灾。

    第二,托付诗文。李白终生创作的诗文四处散失,难以计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要把诗文托付给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个人就是李阳冰。李阳冰是李白的从叔,著名的文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也是当涂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有文化情怀的县令。唐代时人们把他与秦代的李斯相提并论,颜真卿的书碑得到李阳冰的题额,即称为联璧。李阳冰在当涂对李白最突出的贡献一是为李白盖了草堂,使李白有了安身之处,安度晚年;二是接受了李白的托付,将李白"十丧其九"的诗文整理成《草堂集》。他在《草堂集序》明确记载,在即将离任之前,李白在病床上将诗稿交给了他。惜墨如金的李阳冰在序文中简要记录了李白的家世、生平和李白名字的来历,详细叙述了李白在长安的经历,高度评价了李白是"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诗歌"至公大变,扫地并尽……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这些是我们后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李阳冰的贡献,李白的诗歌可能全部散落到民间,乃至全部丢失,这将是中华文化多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马鞍山地区的人们和当涂县令李阳冰为李白诗歌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李阳冰因李白而不朽!

    第三,迷恋山水。对山水的热爱是文化人普遍的情怀,仕途不顺的文化人一旦在官场上受到打击,就逃向大自然了,这是读书人的"法宝"。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明月,是造物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共识"。在李白的笔下,马鞍山地区的江,曲折北上;山,逶迤连绵;湖,平缓如镜;田,丰饶肥沃。农田是农耕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楼台亭阁星罗棋布;更重要的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呼应。青山、牛渚矶、丹阳湖等优美的自然景观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李白在马鞍山地区的游踪遗迹达30多处。

    第四,怀念乡亲。李白关于马鞍山地区的55篇诗文涉及到当地近20人。这些人上至地方官员,下至贫民百姓。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涂人民对他十分友善。人的出生地无法选择,但归宿地可以选择。他自25岁时第一次到当涂,后来又五次来到这里,如果曾经遭到人们的冷遇,他还会到此定居吗?李白在《游谢氏山亭》道:"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这首诗的重要价值在于明白无误地传达了当涂人民对他的友爱,李白晚年家庭生活的美满温馨。

    (三)美诗共赏

    李白的诗歌散失太多。在《草堂集序》中,李阳冰说"十丧其九"。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白大辞典》共收李白诗1084首,赋8篇,表、书、序、赞、颂、碑等58篇,另以补遗形式收诗、词、碑文等59篇。李白诗文中关于马鞍山地区的诗歌计50首,铭、赞、序文计5篇。这些作品是李白倾泻给这方土地的一片真情,其内容大体可以这样归纳:

    (1)对自然景观的深情赞美;

    (2)对政治理想的挚着追求;

    (3)对珍贵生命的无限眷恋;

    (4)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

    下面选择若干篇作简要分析。

    李白第一次游历马鞍山是公元725年,此时诗人25岁。在"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诗人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句。万里长江一路向东奔流不息,至天门山起,突然北折,形成了江东、江西这一特殊的地域概念。在李白的诗中有八处明确称马鞍山地区为江东(今天的马鞍山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成为"江东第一城")。此后,诗人多次到马鞍山地区,拜谒谢公宅,游览牛渚矶,攀登凌敲台和慈姥山,泛舟丹阳湖。

    在《夜泊牛渚怀古》中:李白抒发的"怀才不遇情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被称为唐人绝句的"压轴"之作、"逸品"之作,毛泽东主席曾两次手书该诗。牛渚即今天的采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诗中用了谢朓先祖谢尚在牛渚月下,听到袁宏咏史后,尽力提携袁宏的典故。李白感叹:"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李白诗中还有四首怀才不遇的诗作特别引人注目:一是《登太白山》"愿乘泠风去,直去浮云间";二是《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三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四是《临终歌》"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献玉、探珠的目的都是想得到君王的赏识,可惜,李白的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登黄山凌敲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开帆散长风,舒卷与云齐",看似写景,实则抒情。

    《横江词六首》看似山水诗,其实寄托着诗人的难言之痛。"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白浪如山哪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等诗句都是诗人对"安史之乱"的预感。他准确地判断了唐代局势的走向,但无力改变局面,只能"一水牵愁万里长"。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是政治抒怀诗:"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李白自比孔子,孔子在生前都未得到重用,我又有什么遗憾呢。这是一种无奈的自慰。

    《下途归石门旧居》为访友抒怀之作。"不知何处得鸡冢,就中仍见繁桑麻。翛然远与世事间,装鸾驾鹤又复远。何必长从七贵游,劳生徒聚万金产。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一方面赞诵安宁的农家生活;另一方面,又感叹何必去追求荣华富贵,即使聚集了万金家产,终究是一死了之。人生终究是要别离,云飞雨散,只有相思。

    《恻恻泣路歧》:"万事固为此,人生无定期。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李白痛恨趋炎附势的"众鸟",坚守"穷鱼"在"枯池"中生存,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的高洁之态。

    《姑孰十咏》是吟咏当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佳作,是李白留给当涂最直接的文化遗产。《姑孰溪》和《丹阳湖》写水,"乘流兴无极"。飞翔的鸥鸟,跃动的游鱼,远处的朝霞,近处的青山,浣纱人的特写,生活情趣特浓。《丹阳湖》"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动、静交融,诗中有画。《天门山》写山,"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与《望天门山》境界各异。《谢公宅》、《凌敲台》、《桓公井》,都是人文景观,也可以说是遗址。"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谢公旧宅,寂静的竹林,月亮在谢公井中漂浮不定。荒庭、衰草、废井、苍苔……此时的李白,一定是在和谢公对话。《凌敲台》:"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桓公井》:"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怀念古人,忧虑现实,情景交融。《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矶》、《灵墟山》四首都是以传说表达情怀之作:"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江南春怀》:"天涯失归(乡)路,江外老华发",思乡之情,无法排遣,归乡之路,遥不可及,惆怅万分。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李阳冰的"颂词",后一部分是对李阳冰的"陈词"。在"颂词"中,李白赞颂了李阳冰的英风豪气、文采风流和治民政绩。在"陈词"中叙述了自己的处境,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得到县令的关照:在金陵,虽然有许多人资助,但只是"斗水浇长鲸";今天见到县令,犹如"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李白表白了内心世界,希望得到县令的关照。就是在此时,李白仍然自比"长鲸"。李阳冰见到此诗,立刻对李白倍加体恤。

    《田园言怀》"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黑白颠倒强烈的愤慨之情。贾谊是西汉时的政论家、文学家,爱国忠君,但因好直言而受贬,32岁早逝。班超是东汉名将,平定疆域功盖一代,官封定远侯,但到晚年难归故里。他在《乞归疏》中写道,"但愿生入玉门关"。"何如"、"饮水"两句用的是尧让君位于巢父和许由的典故。相传尧要把君位让给巢父,巢父拒绝接受;尧把君位再让给许由,许由也不受,到颖水边洗耳,表示耳朵听到这个消息受到玷污。此时,巢父正好牵牛饮水,巢父听说许由洗耳的原因后,认为洗耳的水已受到污染,牛也不能喝,于是把牛牵到上游去饮水。多清高脱俗的两个人!贾谊、班超一文一武,文有惊世鸿文,武有治国之功,但一个英年早逝,一个有家难回,这都是当官害了他们。许由、巢父不是没有君临天下的机会,更不是没有为官作长的素质,但他们都识透玄机,不入官场,不求功名,不沾利禄,无牵无挂,乐做田园之隐士,远避祸灾,逍遥自得,牵白犊饮清流,与贾谊、班超截然不同。李白终生都想从政,在此时似乎终于感悟到了。

    《九日龙山饮》和《九月十日即事》完全洗尽了李白的豪迈之气,以醉浇愁。朦胧中,他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这在暗喻自己的从政经历。这首诗是李白历尽人世沧桑之后的作品。

    《笑歌行》和《悲歌行》涉及到众多的历史人物,李白逐一给予点评。苏秦、张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和权诈之术,受到昏君重用。渔父与屈原,一个是看透红尘、避世隐身的老人,一个是宁投汩罗也不与小人为伍的壮士。巢父、许由是著名的隐士,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孤竹国君之子,武王伐纣之后,不食周粟而饿死,被孔子称之为"古之仁人",但是,这些古人都是被"身后名"所累,不如"饮酒眼前乐"。《悲歌行》是一篇声讨压抑人才的檄文。李白要主人"酒莫斟,先听悲来吟。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金钧",这里表达的是痛彻肺腑的孤寂感和悲愤感。李白感慨人生短暂,对微子、箕子、李广、屈原等被贬放逐的忠臣良将和李斯、范蠡、项羽、惠施、卜式等名人逐一点评,抒发出自己的愤懑之情:"还需黑头取仿伯,莫谩白首为儒生"。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是:还是要趁年轻时猎取功名,寻个官位,不要白首为儒,当一个虽有学问但无官职的无用书生;其实本质上是反正交错式地表达了在权奸当道的时代,白首穷经的知识分子,反而不如不学无术之辈能飞黄腾达这样残酷的现实。

    《临终歌》(《临路歌》),是李白的绝笔之作。全诗六句,可以理解为每三句为一层意思。前三句是:大鹏飞起来,震动了四面八方,是它的力气不行吗,从半空中跌落到地上?它激起的余风,都能够使千秋万代的人们荡气回肠。后三句的意思是:天地太小了,我右边的衣袖挂着了天边的扶桑。后世的人们能够理解我的梦想吗?孔子死了,有谁去为他痛哭一场呢?李白25岁时遇道教领袖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喜作《大鹏鸟遇希有鸟赋》,自比为大鹏鸟。这篇赋广为流传,甚至"时家藏一本"。李白后来在《上李邕》、《古风其三十三》、《赠宣城赵太守悦》,诗文中多次出现大鹏鸟的意象,李白一直都认为望自己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今天,他终于认识到,虽余风可激万世,但的确已回天无力,要后人能够理解自己,实在太难,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物,别人也不一定能理解他啊!全诗饱含自悼、自伤、自信和感慨世无知音、身后寂寞多种复杂的情怀。

    文五篇:一是《天门山铭》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壮观气象和牛渚怪物的神态,表达了李白忧国忧民之心。《化城寺大钟铭并序》、《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春于故孰送赵四流炎方序》都属纪实性作品,表现出诗人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和对时局、人生的态度,对研究李白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宴姑孰亭序》还记载了继东晋时期姑溪之会、龙山宴集、百纻歌舞等名士之会的又一次盛会--水亭雅集的盛况。《当涂李宰君画赞》是面对李阳冰画像时的赞词。赞词十分得体、传神,表达了对李阳冰的赞佩之情和感谢之意。

    二、仰望李白

    我们能够理解李白吗?"难于上青天"。北师大教授康震在《百家讲坛》中讲李白,总共十讲,居然都是以迷为题:家世之谜、出仕之谜、长安受挫之谜……死亡之谜。为什么这么多谜解不开?因为李白的诗文丢失太多,因为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太简要,李华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刘全白的《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裴敬的《翰林学士李公的墓碑》的内容有抵牾。根据这些资料,人们的确有太多的弄不明白之处。李白的影响力太大了,人们总想把什么都弄清楚,但这根本不可能,这正是李白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文化的魅力所在。什么都明白了,文化还有什么价值呢?

    (一)研究李白

    我们无法准确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在从事李白研究工作。这里简要叙述马鞍山地区关于李白研究的情况。马鞍山地区研究李白始于李阳冰。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除对李白的家世、生平、性格、交友作出记述外,还对李白的著述和成就进行了高度评价,称他"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此后,唐人李华、刘全白、裴敬、范传正等人相继到当涂拜谒李白,留下4篇墓志(谒记与碑记),尤其是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翔实地记载了李白墓由龙山迁葬青山的经过及原因,记载了李白的出生、晚年及其子女、孙女的情况。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新任太平州知州宋敏求在《草堂集》的基础上,参照其他人的作品,编成《李太白文集》30卷并作序,其中有李白诗歌24卷,杂文6卷,此为马鞍山地区李白诗文分类汇编最早的著作。此后,太平州司法参军、文学家曾巩在《李太白文集》的基础上,按李白生平和游历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成《李太白诗集》并作序。在序中,曾巩还指出了新旧唐书中关于对李白的误记。咸淳(1265-1274)年间,太平知州江万里请戴觉民编刻《李翰林集》30卷并作序,该书每页十行,每行二十字,书前有江万里、李阳冰、魏颙、曾巩、李华、刘全白、范传正、裴敬等人撰写的序文和碑文,后有戴觉民、希尹的跋文和贵池刘世行的《李翰林札记》,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到成书的过程及其对李白的评价。由上述情况可见,由李阳冰初期的汇总到按体分类、系统编年以致付印,县令、知州亲自编纂并为之作序,足可见当地官员对李白的重视程度。

    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太平知州牟子才首绘《太白脱靴图》并作《赞》刻石,立碑建亭。在牟子才的影响下,"以图解诗、以图赞白"风气渐行。至明代,采石的醉月亭、暮云亭、捉月亭、清风亭等相继建成,瞻仰李白的游人增多,诗词歌赋不绝。监察御史骆骎曾编刻了《谪仙楼集》。清代张万选的《太平三书》(该书共12卷,含图画1卷,胜概7卷,风雅4卷);曹笙南的《李翰林姑孰遗迹题咏类钞》,对李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著名学者吕星垣的《补唐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此文共2500多字,广征博引,文辞华美,活用典故,将李白生前、死后重大事件一一陈述,是目前已发现的最长的碑文。至民国初年,马鞍山地区已保存有赞咏李白及其胜迹的诗词歌赋1100多首,楹联130余幅和近百篇碑文、序文。

    1956年,马鞍山市正式成立,同年11月,太白楼、李白墓被批准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成立李白纪念馆。1964年,郭沫若先生到马鞍山考察工作,参观采石矶、太白楼并题字、作诗、赋词,给马鞍山李白研究工作以极大的推动和鼓舞。1983年,太白诗社成立。1985年,马鞍山李白研究会成立,并首次举行"中国李白诗词研讨会"。1987年,成立中国李白学会,1990年,文化部批准定名为"中国李白研究会",并明确委托马鞍山市政府代为管理日常事务。1992年,马鞍山李白研究所成立,与中国李白研究会秘书处合署办公。目前,中国李白研究会共有中、外籍会员260余人,袁行霈、罗宗强、李从军、詹福瑞、薛天玮等学术权威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党政机关。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也有20多位专家学者致力于李白研究,积极参加中国李白研究会的各种活动。

    据统计,二十多年来,马鞍山市出版李白研究论文集20多本近千万字,编辑出版《李白与当涂》、《李白诗魂系青山》、《李白安徽诗文校笺》、《李白诗四百首》、《谢朓与李白研究》、《李白马鞍山诗文赏析》、《李白与马鞍山》丛书、《诗润江东第一城--著名诗人在马鞍山》等专著近800万字。此外,李白研究所还收集了自宋代以来的各种李白诗文、各种李白研究专著和论文,建立了100余套李白研究专家学术档案,建立了中国李白网站。马鞍山是学术界公认的李白研究基地。

    (二)纪念李白

    李白死后,初葬龙山。公元817年,宣歙池等州观察史范传正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孙女转告了李白的遗愿是"志在青山"。范传正和当涂县令诸葛纵将李白墓迁至青山,完成了李白的嘱托,使李白终于与谢朓结为"异代芳邻"。当这两位诗坛巨匠结缘青山,这座山自然就成为后代诗人"朝觐"的圣地。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贾岛、韦庄、杜荀鹤、曾巩、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之仪、陆游、杨万里、郭沫若、林散之等600多位著名诗人像雁阵般地栖息于此,他们面对谢朓遗迹,面对李白墓冢,或长跪不起,潸然泪下;或诗情勃发,愤笔疾书。目前,马鞍山市有2000多位市民一直在坚持诗歌创作,其中既有耄耋老人坚持创作古典诗歌,也有中青年和中小学生创作新诗。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马鞍山市出版了30多部诗集,《皖江晚报》发表了4000多首本市市民创作的诗歌,"诗城小诗人"评选活动也坚持了多年。

    人们不仅仅用诗歌纪念李白,还用建筑作品纪念他。太白楼建筑群位于采石江畔,由十余座古建筑构成,总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是国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纪念李白的优秀建筑物,其中的太白楼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合称"长江三楼一阁"。现存的太白楼是兵部尚书彭玉麟、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捐资,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督建的晚清建筑,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内藏有书画、雕塑、碑刻、李白诗集等大量的文化遗产。

    李白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以太白墓为中心,太白祠、朓青阁、十咏亭、青莲书院等建筑有序环绕。太白碑林镶嵌着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108方李白诗歌的石碑,其中毛泽东书写的《夜渚牛渚怀古》碑刻尤为引人注目。

    不仅仅中国人在纪念李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人……也在纪念李白。九十多年前,以李白诗歌为代表的中国诗歌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分别以《美玉集》和《中国之笛》这样浪漫的名字在西方出版,引起西方文化界极大的兴趣。诗人庞德用英文翻译的李白诗歌,被学术界认为"是对英语诗歌进程最持久的、决定性的贡献"。最为普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德国作曲家马勒根据四首李白诗歌和王维、孟浩然两首诗歌谱写的大型声乐交曲乐《大地之歌》(又称《尘世之歌》)。2001年是李白诞辰1300年和马勒去世90周年,欧美国家有近百个乐团同时上演《大地之歌》,纪念东西方的两位文化伟人。

    (三)传承李白

    举办诗歌节庆活动是对李白文化最好的传承。1989年重阳节,马鞍山市创办国际吟诗节,数百位诗人、吟诵爱好者、诗歌理论研究学者荟萃马鞍山,以拜谒诗仙李白,探访李白在马鞍山地区的遗迹等方式,以吟诵李白诗歌、研究李白生平和创作为主题,传承李白精神。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精心编排舞台艺术作品,普及李白诗歌。1992年,此节被列为中国国际观光年百项重点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此后,此节日上升为由安徽省政府主办的省级三大文化节庆活动之一,每年的重阳节在马鞍山市举办。国际吟诗节对普及古典诗歌创作和吟诵,推动李白诗歌研究,扩大马鞍山市的文化影响力,具有其它工作无法代替的作用。

    2005年重阳节,第一届中国诗歌节在马鞍山市举办。这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诗歌盛会,由文化部、中国作协和安徽省政府主办。马鞍山之所以能获得首届承办权,主要得益于坚持了16年之久的国际吟诗节。2004年10月,文化部和中国作协的领导同志在考察了马鞍山国际吟诗节后,认真研究了马鞍山市提交的中国诗歌节办节方案,立即向国务院作了请示,国务院批复,首届中国诗歌节由马鞍山市承办。2005年重阳节,马鞍山市真正成了诗歌的海洋。吉狄·马加、李瑛、叶延滨、屠岸、谢冕、雷抒雁等100多位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汇聚马鞍山市,探讨诗歌走向、诗歌创作、古典诗歌与当代文化、普及诗歌知识等重大问题,近百位艺术家激情献艺,500多位诗人寄来诗歌专著,100多位书画名家捐献出自己的作品,支持马鞍山市承办第一届中国诗歌节。马鞍山市把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要把诗歌节办成"诗歌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指示落到了实处。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陈进玉同志在《诗润江东第一城--首届中国诗歌节文化活动总览》一文上批示:"诗歌节办的很成功,活跃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唐宋诗词和现代诗歌走进校园、工厂、社区和连队,开了个好头。"陈至立同志批示"很好"。2006年以来,马鞍山连续举办李白诗歌节,使这一节庆活动的定位更加准确具体,对弘扬李白诗歌文化具有更加直接的推动作用。2007年李白诗歌节开幕式晚会上,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葛锦春教授创作的诗歌《寻找李白》由乔榛、丁建华两位艺术家朗诵,把马鞍山这座城市对诗歌文化资源的重视演绎得淋漓尽致。

    以影视作品传承李白是马鞍山市文化工作者多年的心愿。2009年6月,七集黄梅音乐电视剧《诗仙李白》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7月,白燕升《专访<诗仙李白>主创》再次播出,媒体好评如潮。该剧主要叙述了李白晚年在马鞍山当涂的生活,表现了《草堂集》诞生的过程,歌颂了马鞍山人民对传承李白诗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著名表演艺术家黄新德、蒋建国、杨俊、周媛媛、吴亚玲、周立珊等人准确地把握了晚年李白的精、气、神,让李白回到我们的身边。当涂民歌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剧中还创作了一首当涂民歌,有效地展示了当涂民歌的艺术魅力。

    李白是我们每一人的偶像。可以推测,当代的每一个文化人,都是从诵读李白的诗句开始,逐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的;可以断言,李白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文化明星!大家一定知道,江泽民总书记曾将李白的诗集《李翰林集》赠给法国总统希拉克作礼物;胡锦涛总书记去年三月份在日本给孩子们讲解"床前明月光"的内涵。中国因为有了李白,我们增加了多少民族自豪感;马鞍山因为有了李白,我们的文化生活增加了多少丰富的内容。对外交流中,关于李白的话题,给我们增加了多少高品味的文化含量。

    李白与现代、李白与世界,这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在一起,展示了一个横跨1300多年的李白,一个永远在我们身边的李白!

    李白永远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