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诅咒的心灵映像:东方集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03:25

1、《汉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路》(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作者,王宗维,30万字,定价32元,昆仑出版社,2001.8。这是一本研究古代西部大开发的书。该书就历史上的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大迁徙与民族大融合、边疆屯田与边疆稳定、汉朝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方面的政策、以及发生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走廊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通过流畅的文笔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并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如,数十万的西部移民,不仅带来了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力、技术、经验,而且带来了内地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从经济结构方面看,移民使传统的以游牧为主的经济结构变为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从社会稳定角度看,不但缓解了内地矛盾,而且也巩固了边疆,平定了叛乱;从文化交流来看,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河西路”这个词,汉代文献中包括两个意思:有时指汉金城郡黄河以西至玉门、阳关的交通道路;有时则包括道路两侧的所有郡县,泛指河西整个地区。本书中所用的“河西路”则两种意思兼而有之。书中详细研究了汉朝政府开辟河西路的经过和为保卫和建设这个通道所采取的种种措施,确保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和汉朝经营西域事业的节节胜利。为此,汉朝政府花费了巨大代价向河西地区大量移民,包括中原各郡县的汉民和各地少数民族,数十万居民移居河西,大大增加了河西地区的劳动力,而且移民的绝大多数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从而改变了汉西地区经济结构,使畜牧为主少农业的地方发展成为“畜为天下浇”的富庶地区。汉朝政府在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成就,吸引了河西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加上属国制度的设立,使各少数民族依靠汉朝政府,与汉民和睦相处,民族关系得到根本改善。汉朝对河西的开发和建设,使河西得到了长期安定的政治局面,保证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该书考证严谨、见解独到,是该领域的权威专著。
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作者 孙承熙,232千字,定价28元,昆仑出版社,2001.8。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及其特点。作者侧重从文化角度,对伊斯兰教的的经典《古兰经》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特别对伊斯兰与犹太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关系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很有新意,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学术著作,季羡林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作者梁英明,字数20万,定价25元,昆仑出版社,2001.8。本书着重研究了战后东南亚华侨转变为华人的历史过程,研究华人政治地位的变化、华人经济力量的增长、华文教育小兴衰、华人社团的演变、华文报刊的发展、华人进入当地社会的进程及其面临的问题,华人社会与祖籍国的关系特点及其变化等。本书在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
4、蒙古国现代文学(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作者 史习成,字数240千,定价28元,昆仑出版社,2001.8。专著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介绍了蒙古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并从启蒙文学、启蒙文学家、爱国文学、军事文学、人民革命文学、牧人文学、城市文学、妇女文学、爱情文学、人生文学、儿童文学等多个角度对蒙古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梳理、考察、透视和介绍,是了解、学习、研究蒙古国现代文学的基础读物。
5、满汉全席源流考(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作者,赵荣光,45千字,定价45元,昆仑出版社,2003年4月。本书通过饮食文化及其变迁这一独特的视角,按照满席-汉席、满汉席、满汉全席三个不同历史形态顺序,揭示了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尤其是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不断深融博洽的历史趋势,既是从满族饮食文化角度写就的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也是满洲民族的文化发展变迁史。作者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学术部负责人、《饮食文化研究》杂志编委会主任,他在系统梳理整理清宫御膳档案、全方搜索民国方志笔记基础上,历时20余载写成该书。作品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6、儒道释背景下的唐代诗歌(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陈炎、李红春 著,21万字,23元,昆仑出版社,2003年4月。唐初时期,李世民家族为抬高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自称是李耳的后代,这与当时诗坛崇尚仙风道骨的时尚有什么关系?中唐时期武则天为巩固外戚势力一再推崇佛教,这与这个时期崇尚的诗坛的经声佛号有什么关系?而儒学在唐朝时而被利用时而被排斥,在佛、道夹缝中寻求均衡和发展,这又是如何影响了唐代的诗歌的?本书实际是一部从儒释道角度写就的唐代诗歌发展史。全书分为“万象更新的初唐英姿”、“恢弘壮阔的盛唐气象”、“五光十色的中唐风采”、“夕阳西下的晚唐韵味”四部分。把唐代诗歌放在儒释道背景下进行考察,实际上是研究唐诗与作为社会思潮的直接折射的宗教哲学之间的影响关系,这样便于加深对唐诗内涵的深层理解,既能够看出唐诗繁荣以及风格变迁的深层原因,也能够看出政治经济(通过宗教哲学)是如何深深地作用于唐代诗歌。
7、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永兴教授著,36万字,定价36元,昆仑出版社,2003年4月。该书分上下两部。上部论述唐代前期的军事制度,包括中央兵制及其对应机构、府兵制、禁军制、节度使制等,重点论述从府兵制到节度使制的过渡。下部论述唐代前期保卫大唐帝国开拓疆域的武功,如李世民平定北方七藩割据势力,李靖讨平动突厥、苏定讨灭西突厥、大唐与吐蕃的战争、天宝年间讨平羯胡乱华(五胡乱中华)的战争等。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的弟子。
8、中印文学比较研究(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薛克翘著,30万字,定价28元,昆仑出版社,2003年1月,估价25元。 孙悟空与印度文学中的神猴哈奴曼是什么关系?观音是如何演变成现在这个形象的?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学,从影响研究角度,研究印度文化和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并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梳理论述了从汉代到今天中印文学的相互影响,重点论述了《幽明录》、《古镜记》、《太平广记》、《大唐西域记》与《西游记》中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对中国文学中的龙女故事、鹦鹉故事、狐狸精的故事、阿凡提故事、神猴故事、观音故事、地藏王的故事、玉兔的故事、西凉女国故事进行了考证和论述。该书在下面三个问题上有重要突破:佛教是中印古代文学交流的媒介;佛教的流向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较多地受到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近代中印文学的交流是双向的。
9、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林承节著,50万字,定价49元,昆仑出版社,2003年4月。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实际是就是一部印度的现代化史。从1947年印度独立起到1984年英?甘地遇刺,实际上是印度政府为未来发展确立目标、铺设道路、开始运行时期。尼赫鲁政府如何根据国情确立印度的发展方向,在政治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方面如何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英?甘地政府如何调整前任路线以及调整中出现哪些矛盾和困惑、如何克服这些矛盾和困惑等,是本书的重点。本书共7章。第一章“自治领时期”主要论述刚刚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的印度是如何顺利实现过渡以及如何制止民族仇杀实现国内和平的;第二章“尼赫鲁执政初期”写尼赫鲁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第一个5年计划,如何进行农村土改和争取外援并奉行不结盟政策;第三章“尼赫鲁执政中后期”写尼赫鲁政府制定实施第二和第三个5年计划,平定国内工人农民运动和国内宗教纷争、建立语言邦以及与中国的边境冲突。第四章“夏斯特里时期”写尼赫鲁逝世以后操纵中央决策的“辛迪加派”不愿咄咄逼人的德赛继任总理,挑选了声望不高性格平和的夏斯特里。夏斯特里在尼赫鲁路线下小心翼翼,在短暂的19个月执政中调整农业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五章“英?甘地执政初期”写尼赫鲁的女儿英?甘地如何在国内工人农民问题、宗教问题、党派争端问题、对外关系问题方面采取强硬但不失灵活的措施赢得百姓的信任,但又是如何因为专断而失去掌权的。第六章“人民党执政时期”写以德赛和辛格为首的人民党如何利用国内外的矛盾困难击败英?甘地而掌权;第七章“英?甘地的再度执政时期”写出类拔萃的英?甘地如何在第七届大选中四处演讲夺回总理位置,继续实行被人民党中断的尼赫鲁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又是如何因为内外交困、上下交困而陷入尴尬,如何被阴谋暗杀,以及他的儿子拉吉夫?甘地如何被请出山继任总理的。印度的国情在很多方面与中国相似,借鉴印度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更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
10、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作者魏英敏,字数30万,定价32元,昆仑出版社,2001.8。本书试图建构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道德伦理体系。作者广泛吸收了古今中外伦理道德的文化遗产,鲜明地批判了当代国内外各种错误的思潮,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思想,反映了目前中国伦理道德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一部体现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而有又个性特色的学术著作。
《当代中国伦理与道德》一书是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伦理与道德问题。诸如,伦理学方法、伦理学基本问题,人的价值与伦理价值: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性利已主义、人性与人道主义诸种理论学术问题,作了相当深入的研讨。尤其是作者对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及伦理道德规范的层次性问题发表了富有个性化的见解,读后颇有启发。
魏英敏男,1935年6月生,满族,辽宁盖州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70年调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至2000年。曾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伦理学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理事、研究员。著有《伦理、道德问题再认识》,合著《伦理学简明教程》,主编《新伦理学教程》、《毛泽东伦理思想新论》、《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职业伦理学》、《孝与家庭伦理》等,发表学术论文:《伦理学基本问题之我见》、《孝与家庭文明》、《市场经济、集体主义与功利主义》、《为人民服务伦理意义新探》、《关于国民公德建构的思考》等数十篇。
11、当代中国经济学(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作者 宋光华等,字数434千,定价45元,昆仑出版社,2001.8。本书是研究中国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及其运行规律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中国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未来经济等4部分,共10章。全书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特征,全书较好地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体现了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结合。层次清晰,分析透彻,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研究生教材。
12、《波斯文学史》伊朗阿富汗文化编(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作者张鸿年,39万字,15印张,480页,定价39元,昆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波斯文学史》是北京大学东语系著名教授张鸿年先生,在自己翻译过来的伊朗文文学作品原作的研究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伊朗文学史著作。(张鸿年先生曾经翻译伊朗文学中著有世界影响的《蔷薇园》、《果园》、《列王记》等)。本书全面综合介绍了灿烂辉煌的东方古代文明的一部分伊朗文学的成就。全书材料翔实,系统完整,作者着重介绍了伊朗在皈依了伊斯兰教以后的文学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作家作品的评价,既介绍传统观点,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在研究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诗人鲁达基是否先天失明,《列王纪》是否仅是作者把散文改写为诗歌,这部史诗与中国的《封神演义》是否有渊源关系,诗人内扎米的归属,萨迪与扎康尼风格的异同,对海亚姆鲁拜的费兹吉拉德的英译的评价,哈菲兹是否苏菲派诗人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叶奕良先生对此书予以高度评价。
13、《中国——朝鲜?韩国韩文化交流史》上下册,朝鲜?韩国?蒙古文化编
作者杨昭全,730千字,28.125印张,900页,定价72元,昆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本书为促进我国与朝鲜、韩国之文化交流,促进我国对外关系史研究,增进我国与朝鲜、韩国人 民之了解和友谊而撰写。本书采用专题形式(共45篇)阐述我国与朝鲜、韩国之文化交流史,并以古代(远古~1 840年)、近代(1841~1918)、现代(1919~1945)、当代(1946~2001)四个篇章,分别从政治制度、法律、教育、科举制度、儒学、理学、实学、佛教、道教、语言文学、古诗、古代小说、印刷术、农业、医学、音乐、绘画艺术、书法艺术、中国造纸、火药、造船、制陶技术之传入朝鲜、天文历法、数学、礼仪等方面阐述该时代之文化交流内容。还论述并考证了朝鲜历代来华学生、朝鲜以中国为背景之汉文小说,黄遵宪、马建忠、张謇与朝鲜以及中国维新派对朝鲜近代思想和文学之影响、中国舆论界对安重根壮举之赞颂和对朝鲜亡国之同情与哀叹;孙中山与朝鲜、李大钊、鲁迅、胡适、欧阳予倩、蒋梦麟、郭沫若、巴金、蒋光慈与朝鲜的交往和以朝鲜为题材之文学作品、朝鲜著名汉诗人金泽荣、朴殷植、申圭植、申采浩、崔曙海、姜敬爱、赵明熙、韩雪野、安寿吉以中国为题材之文学作品,中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文化、中国与大韩民国之文化、中、朝、韩关系之历史遗迹和革命纪念地综述等。该书力求全面、系统阐述我国与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范围力求广 泛,深度有所加强。既有宏观的概述,又有微观的计量;既有全面的阐述又有局部之细微考 证。史料力求翔实、广博,论述力求准确深刻。见解力求创新,使我国与朝鲜、韩国之文化交流史研究有所突破。朝鲜半岛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以前,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亦称韩国。解放后分别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本书在阐述1945年以前之文化交流史时,为方便起见,遵从我国以“朝鲜”称谓的惯例。
14、《泰戈尔文学作品研究》南亚文化编(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唐仁虎、郁龙余合著,46万字,18印张,576页,定价45元,昆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本书是教育部九五博士点研究项目《泰戈尔及作品研究》的结项成果。本书主要研究了泰戈尔的文学作品,同时也研究泰戈尔文学思想以及他与我国的关系,此外还简要地介绍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贡献。全书分为《绪论篇》、《诗歌篇》、《小说篇》、《戏剧篇》和《文论篇》等五篇。《绪论篇》简要地介绍了影响泰戈尔的两个重大因素,考察了他与我国的关系。《诗歌篇》全面考察了他创作诗歌的历程,研究了他的诗歌中的文化因素。《小说篇》叙述了他的小说创作,分析了他的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此外还重点研究了他最重要的三 部长篇小说。《戏剧篇》全面考察了他的戏剧创作,重点分析了其中的重要作品。《文论篇》全面研究了他文艺思想。
15、《五四文学思潮与基督教文化》中华文化编(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
瑜天舒著,30万字,12 印张,400页,定价28元,昆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作者探讨了基督教文化如何通过西方文学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基督教文化影响于中国文学的曲折、迂回形式,与深刻、巨大冲击之间的结合的更其突出的表现,是以基督教文化作为发展动力的西方科学观念与文学观念对五四文学思想主流的影响、制约。
16、《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东南亚文化编(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梁立基著,666千字,25.625印张,820页(两本),定价63元,昆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印度尼西亚是以多元文化而著称的世界上最大岛屿国家,也是有着两亿多人口的世界第四多民族国家。印尼博采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荷兰基督教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长,形成了独特的马来文化。公元1世纪,印度的阿育王向南印度扩张,迫使大批印度人逃亡到印尼,与当地的原始马来人和续至马来人通婚,逐渐创造出具有印度特色的印尼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产生了深受印度两大史诗影响的古代爪哇语文学;从公元14世纪开始,印尼的佛教文化受到阿拉伯人带来的伊斯兰文化的冲击,大批阿拉伯伊斯兰人个印度穆斯林商人到马来群岛经商和传教,带来的伊斯兰文化的繁荣,并逐渐建立了伊斯兰王朝(如马六甲王朝),从此,印尼的佛教主导地位逐渐被伊斯兰外呢化取代,文学上,出现了具有浓厚的伊斯兰色彩的穆罕默德故事、马来纪年、御花园以及一些诗歌和传奇;大约到17世纪,荷兰殖民者开始入侵印尼,荷兰人又带来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于是,壮观的文化融合与冲突景象出现了:原本与佛教文化抗衡的伊斯兰文化转而成为印尼民族文化的象征,成为对抗西方基督教文化凝结印尼民族的精神武器,从此在印尼的民族深处获得了空前的凝聚力。但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殖民地文化),在西方现代化文明的裹胁下,还是逐渐地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殖民地文化在压抑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刺激了以反帝反封建为特征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促升了印尼的现代文学;到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印尼,受到印尼的欢迎,因为这结束了300年的荷兰殖民统治。但日本对于印尼的要求与荷兰没有本质的区别,于是“双刃文学”,——既为日本效劳,又争取民族独立——繁荣,但1945年后,也寿终正寝。八月革命以后,摆脱了荷兰殖民和日本侵略的印尼开始独立,民族文学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印尼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如何融合,仍然是一个印尼文学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中国文化在印尼有一定影响。华裔马来语文学在印尼文学中有一定地位,最有代表性的是郭德怀的《波偾?迪辜尔囚岛悲喜剧》,这是一部反映1926-1928年印尼民族起义的长篇小说。
17、《日本文学史?古代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 规划重点项目)日本文化编
叶渭渠、唐月梅著,553千字,21.875印张,704页,定价53元;昆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日本文学史》全四卷(古代卷、近古卷、近代卷、现代卷),本卷为古代卷。本卷有序地论述了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全过程——在本土文化土壤上自律地生成咒语、原始歌谣等口头文学,开始传入汉字和中国典籍后产生的历史文学、和歌、物语等文字文学,接受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与中国文学的交流中出现了“汉风化” 风潮,以及以“和魂汉才”为导向而走向日本化。从宏观上把握日本文学与日本美学相应而生,形成日本独自的民族审美体系。同时,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史的动态中,通过文学文本的审美形式来阐释其思想性和审美价值,以及本土的与引进外来的文学形式、素材和观念的互相释证,微观地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总结古代日本文学的内外因素的引同协异、相交成形的历史经验,展现了日本文学以传统为根基,与中国文学交流而结晶的融合文学的历史。
18、《日本文学史?近古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 规划重点项目)日本文化编
叶渭渠、唐月梅著,660千字,25.125印张,804页,定价63元。昆仑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日本文学史》全四卷(古代卷、近古卷、近代卷、现代卷),本卷为近古卷。本卷以古代文学向近古文学发展中面临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存在的破坏与重建的命题为中轴,叙述从贵族文学到武士文学,再到町人文学的发展历程,初期近古文学的二元性,中期文学逐步走向多样化、庶民化和大众化,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姿的文学形态,从韵文的连歌、俳句,散文的战记物语、说话文学、五山文学,以及浮世草子等大众读本,到戏剧的能乐、狂言、净瑠璃、歌舞伎等。同时论述后期庶民文学式微、新儒学流变和日本国学复兴的过程,以及初传西方科学文明,开始翻译介绍西方文学,初步引进了西方的文学理念和方法,在完善自古以来和汉文学交流而建立的“冲突?并存?融合” 的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经过早期和洋两种文学的对立与交融,推动了日本近古文学内部的近代因素的转化,迎接日本近代文学的黎明。

19、《东方文学交流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东方文学交流史主要探讨了中国和国边东方国家之间在文学方面相互影响和接受的作用过程的钩沉、梳理了它们之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东方文学整体性的角度发现东方文学交流的规律、各异的美学韵味及相同的文化底蕴。作者孟昭毅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东方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比较文学教研会副会长。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文化译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百余篇。著作有《东方戏剧美学》、《东方文化文学因缘》、《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探索》等十余部。
20、《亚洲汉字学》(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日、韩、朝、越以及古代渤海国、琉球国等地区千年来用汉文撰写的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似乎沉睡已久。它们有过春阳般的朝气,也有过落日般的寂寥。本书梳理其发展轨迹,体察其制作苦心,发掘其独造境界,叩问其得失功罪,辨析其与中国文学及其理论的因缘异同,考察其与各地区民族文学的通连离合。合卷之后,让我们再来思索,在世界文学史上,汉文学究竟占有过何等地位?汉文学的精髓与真价何在?在21世纪多元文化发展的大潮流中,为何她仍不失为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王晓平,四川人,1947年生。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诗经学会理事。著有《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佛典?志怪?物语》、《梅红樱粉——日本作家与中国文化》、《智水仁山——中日诗歌自然意象对谈录》(合著)、《国外中国古典文论研究》(合著)、《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合著)等。另有译著多部、论文多篇。
21、《印度古代史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本书叙述印度从远古到莫卧儿王朝末期的历史,即通常所说的印度上古史和中古史。作者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考察各领域的发展及它们间的互动关系,从宏观上阐述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对构成印度古代史特色的社会制度问题、土地制度、奴隶制度、种姓制度及文化的多元统一等问题也都作了较充分的论述。作者注意吸收、反映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又不囿成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一系列有争论的问题上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林承节,男,1936年生。安徽省金寨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印度史、中印关系史和亚非拉美近代史。著有《印度古代史纲》、《印度近现代史》、《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中印友好关系史1850—1949》、《殖民主义史?南亚卷》(主编)、《印度现代化道路》(主编)、《世界近代史》(合著)等。目前正在主持编写《印度现代史(独立以后)》。
22、《中国——韩鲜?韩国关系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本书阐述中国与朝鲜?韩国自古代至现代(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关系史。涉及两国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往与交流。中朝两国在文化上是同源的。两国间数千年来的交往以友谊为主线,这种交往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从这部六十万字的著作中,你可以读到中朝交往中无数个生动具体的历史细节……
作者杨昭全 男,汉族,1933年生,河北玉田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韩国独立运动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教授。发表学术专著十余部,论文数十篇。学术专著中,《中朝边界史》等曾获全国和省级优秀图书奖。何彤梅女,汉族,江西人。1992年毕业于延边大学英语系,后赴韩国留学。1998年获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硕士学位。现任大连外国语学院韩语系副主任。
23、《中缅关系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民族相近,有着2000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本书利用中国古籍丰富的资料、历史档案以及缅甸的有关记述,论述中缅两国2000年友好交往的发展过程。在滇缅古道上,两国使者频繁往返,商队络绎不绝,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英占缅甸,威胁我国西南边疆安全,打断了两国人民的正常往来,互通有无的古商道成了英国向我西南边疆倾销商品的孔道。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两国人民互相同情、互相支持。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中国将士在缅甸战场上洒下了鲜血。独立后的缅甸,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中缅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作者余定邦,男,1938年3月出生于广东侨乡台山。1958年在台山一中高中毕业后考人中山大学历史系,196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考取中山大学历史系东南亚历史专业研究生,1966年毕业。现任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东南亚历史、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东南亚近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书,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60多篇。曾随中国历史学家代表团访问过缅甸。
24、《印度神话》(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本书系统介绍了印度远古诸神、吠陀诸神、婆罗门教神话、印度教神话、佛教神话和耆那教神话,特别详细介绍了印度神话的主体印度教神话,配有与神话内容相关的印度雕刻或绘画插图,并提供了神话涉及的印度民俗信仰等大量人类文化学材料。溯源于3500多年前的印度神话传说,一直在整个印度的宫廷、神庙、城市和乡村流传,其中的哲理智慧、冒险精神和浪漫色彩至今仍是印度人生活和思想的组成部分。爱情、仇恨、英勇、恐惧、懦弱、高贵、卑贱、怜悯、机智等等——几乎人类全部的经验和情感,都可以在印度神话中找到表现。作者通过神话传说的复杂序列,展示了古老的信仰如何不断吸收了新的影响因素,创造了今天世界上留存最久的最有活力的神话体系。本书对于中国读者了解印度神话的完整体系,研究印度乃至东方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都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
作者、译者简介。韦罗尼卡?艾恩斯,作者。英国女学者,生于伦敦,童年旅居美国华盛顿,后返回英国完成学业,曾是圣保罗女校高年级学生,继而在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攻读古代和现代语言并获得学位。毕业后多年从事出版业,主要负责拉鲁斯百科全书英译本的筹备工作。她很早便对研究神话传说深感兴趣,除本书外还为《世界神话传说文库》撰写了《埃及神话》等书。近年来她致力于研究女性在神话中的巨大作用。孙士海,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镛,译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25、《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一种权威和制度,在一个国家内能够长期地延续和发展,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日本的天皇和天皇制也不例外。本书从历史的政治思想的角度来探究天皇制,旨在通过深入的研究,透视天皇制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所起的正面的和负面的作用,揭示近代、特别是战后日本发展的最深层的本源。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使读者对天皇制的未来,即21世纪时天皇和天皇制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作出较为合理的预测。
作者简介。王金林1935年生,浙江杭州市人。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曾任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教授。现为天津社会研究所教授。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中日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教授,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日本历史、中日关系史和中日文化比较研究。对日本的早期社会、国家形成、封建社会的始期、天皇制思想结构等,多有独到见解。主要著作:(1)中文版有《简明日本古代史》、《鉴真》、《汉唐文化与古代文化》;(2)日文版有《古代の日本》、《奈良文化と古代中国》、《邪马台国と古代中国》、《弥生文化と古代中国》,另有合著多本。
26、《日本文学思潮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本书是我国研究日本文学思潮史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作者从新的视角出发,以日本本土文学思想为根基,采取汉和文学、洋和文学交流的史的动态分析,系统地论述了从诸种文化混沌状态、原初文学意识的自力生成、与汉文学思想的接触与调合,形成观念形态的文学思潮,到近代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西方异质文学思想的碰撞与化合,形成主义形态的文学思潮的发展全过程,并深入地分析各种文学思潮的发生、发展、鼎盛、衰落的内在的必然性和外在的因素,同时通过探讨日本文学思潮从观念形态到主义形态的演变中的对应与连续,比较它们的基本理论和创作倾向的异同性,来把握日本文学主体性的发展规律,以及凸现其民族特质。这是一部宏观了解日本文学史的重要著作。
作者叶渭渠,192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日本《库里奥》杂志外国编委。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毕业。曾任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别研究员、学习院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客座研究员和横滨市立大学客座教授等。著作有《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日本现代文学思潮史》、《日本人的美意识》、《川端康成评传》、《日本文学散论》等;译作有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学史序说》、川端康成的《雪国》、《名人》、《山音》、《千只鹤》、《掌小说全集》、《散文集》、《谈创作》等;主编丛书有《日本文化与现代化》、《川端康成文集》、《大江健三郎作品集》、《三岛由纪夫文学系列等》。
27、《日本文学史》(现代卷) (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日本文学史》全四卷,本卷为现代卷。本卷从日本第一代现代派新感觉振和无产阶级文学派的出现,揭开现代日本文学的序幕开始,科学地论述日本文学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从“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两大主潮的对抗和新的展开中,重新面临着现代化的命题——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日本现代文学经历了二战的黑暗年代,两大主潮在战后又以多种方式,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小说、诗歌、戏剧、大众文学等多个层面,不断地分解和重新组合,近代引进的各种主义形态经过近百年的交流,正在融合,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展望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也必将不断促进现代文学观念的更新和文学方法的重构。
作者叶渭渠,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曾任早稻田大学、学习院大学、立命馆大学客座研究员和横滨市立大学客座教授。专著有《日本文学思潮史》、《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等,译作有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与唐月梅合译)、川端康成小说、散文、文论等系列作品。唐月梅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曾任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客座研究员和横滨市立大学客座教授。专著有《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日本人的美意识》等,译作有三岛由纪夫的《假面自白)、(潮骚》、(金阁寺》、《爱的饥渴)、(春雪)等系列作品。
28、《东西文化议论集》(上、下,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本书收录了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中外学者有关东西文化问题的论著数十篇,观点各异,色彩纷呈。编选的目的,在于方便对此问题有兴趣的读者阅读,以期引起关注。本书取名“议论集”,而非“讨论集”,更非“争沦集”,其用意不过是希望大家对东西文化问题“议”——议,“论”、—论而已,与人无争,与世无忤。书中收入了季羡林先生有关论文十余篇,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做好这个靶子”,“决非想抖一抖编选者的威风”。
作者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临清人,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1935年就学于德国哥廷根大学,1941年获哲学博土学位。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季羡林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有《季羡林文集》问世(共24卷),内容包括: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2佛教史研究。3吐火罗语研究。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及印度文学研究。7比较文学研究。8东方文化研究。9散文创作等。张光璘1937年生于南京。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助教、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东方文化及比较文学。曾应邀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两年。专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一书,获1995年韩素音、陆文星“中印友谊奖”。
29、《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季羡林长编专著(糖史)分为两编——国内编和国际编,本书为国内编,又称(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作者从糖这种人人日常所用而又微不足道的东西的发展中,向世人揭示出一部十分具体、生动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作者用数年时间,翻阅了自周秦以来浩如烟海的中外群籍,从“糖”字的演变到甘蔗种植、制糖业的发展,引用了大量例证,用以说明:文化交流而使科技得以发展,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这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作者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临清人。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1935年就学于德国哥廷根大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季羡林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有(季羡林文集)问世(共24卷),内容包括: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2佛教史研究。3吐火罗语研究。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及印度文学研究。7比较文学研究。8东方文化研究。9散文创作等。
30、《伊朗通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伊朗通史》是首部直接从波斯语翻译成汉语的伊朗史籍。作者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伊朗历史学家。译者客观介绍了这位伊朗历史学家的史学观点,从而使中国读者能够领略他的独特视角。全书共分两编,第一编自伊斯兰初创时期(公元7世纪)至蒙古人统治时期(公元13世纪),共14章;第二编自蒙古人统治至高乔里耶王朝的覆灭(公元1919年),共19章。
作者叶奕良,1936年生,上海人。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60年毕业于阿富汗喀布尔大学文学院波斯语言文学专业。1964年至今,在北京大学任职,现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系主任、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和伊朗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奕良长期从事伊朗学研究、伊朗文化研究和中国伊朗文化交流等工作,曾发表《古代中国和伊朗的友好交往》、《“丝绸之路”丰硕之果》、《元史中质孙服之辨考》、“Friendly Intercourses Between CHINA and IRANinthe Ancient Time”等文,主编过商务印书馆版的《波斯语汉语词典》和《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
31、《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本书为林庚先生关于中国现代新诗的研究论文和三篇“访谈录”的结集。内容主要包括“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两部分,对于新诗格律的基本特征、规律和诗歌语言诗化的历程作了详尽、生动的论述,其中尤以“半逗律”的发现意义重大。本书可视为现代新诗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一。
作者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州,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北京市文联理事。出版有新诗集《夜》、《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等八部。
32、《中阿关系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本书上编系统介绍了汉至清代中阿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往,并就这个过程中的某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必要考证,特别是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形式和特点及其在中阿关系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作了详细论述;对中阿文化交流所产生的世界性影响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独到见解。下编系统介绍了晚清至今双方各方面的交往,阐述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策,表明中国一贯支持该地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外来于涉,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与此同时,还全面论述了近现代双方在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
作者江淳,1925年生,安徽歙县人。浙江大学和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肄业,1950年7月入外交部工作,曾在亚非司、非洲司、领事司、驻埃及和坦桑尼亚大使馆工作,任驻埃及大使馆政务参赞,担任过临时代办、代党委书记。1990年离休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杨灏城合著《纳赛尔与萨达特时代的埃及》一书,曾参与撰写《简明中东百科全书》、《新中国外交风云》第四辑、《中国人看以色列》及《中国外交官》丛书,另有多篇文章在《世界知识》等刊物上发表。郭应德,1922年生,祖籍四川仁寿,1948年中央大学边政系毕业。现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亚洲史编委,《东方文化集成?西亚北非文化编》主编。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包括阿拉伯史、伊斯兰教派、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国阿拉伯关系史、西亚史、中国西亚关系史。专著有《维吾尔史略》、《阿拉伯中古史简编》、《阿拉伯史纲》等。论文有《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古时期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文化关系》等27篇。
33、《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着重研究世界四人文化对东南亚文学的影响,探讨文化交流的“世界性”和“民族性”问题。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东南亚成为世界文化交汇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那里的文学发展总是受到世界四大文化中的一个或几个的直接影响,因而东南亚文学具有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交融的特征。该书共四编,分别从中国、印度、伊斯兰、西方四大文化与东南亚国家的相互交流以及东南亚各国文化历史的演变,来揭示东南亚文学的发展规律。全书既有宏观综合把握,又有微观具体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文艺理论研究。
作者梁立基,1927年生,广东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南亚研究所名誉所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东南亚文学主编、《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主编、《东方文学史》副主编等。长期从事印尼—马来语言、文学、文化和东方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6年应邀赴巴黎、莱顿、伦敦讲学。1994年被马来西亚国民大学(UKM)聘为客座教授,曾出版马来文专著《光辉的历史篇章—15世纪满剌加王朝与明朝的关系》。
李谋,男,1935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人,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缅甸文学、文化以及东南亚文学、文化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发表过相关论文多篇,合著有《缅甸文学史》、《东方文学概论》等。
34、《古犹太文化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犹太人的历史始于氏族时代。最初的文化是神话、传说、民谣等,紧接着是史诗。最早的史诗是《约瑟的史诗》,其次是摩西、约书亚逃出埃及的史诗。史诗的社会背景是“士师社会”和希腊的“荷马时代”相似。本书称之为“前王国时代”。王国时代以扫罗、大卫、所罗门三王统一时代为黄金时代,文化最盛,抒情诗、史传文学和先知文学大发展,艺术也发展到最光辉的时期。三王之后,南北两国分治,国势日衰,腐化日甚,以至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元前722),南国犹太亡于新巴比伦(元前586)。巴比伦亡后,波斯、希腊、罗马取而代之。罗马把古犹太文化消失了,代之而新生的文化为基督教和拉比犹太教,犹如神话中的新凤凰在老凤凰的灰烬中更生。
作者朱维之1905年生,1924~1927年在金陵神学院攻读中、外文学和宗教文学,其间发表论文:《墨子人生哲学》、《十年来的中国文学》等。1929年受聘于福建协和大学,主讲新文学课。1930~1932年在日本中央大学作访问学者,回国后仍为原协大讲帅,兼《福建文化》主编。1936年在上海沪江大学任国文系副教授、教授,1948午后为系主任。1952年起至今任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一度兼系主任。现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顾问。译著有《基督教与文学》(1941年青年协会书局)、《中国文艺思潮史稿》(1988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圣经文学十二讲》(198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希伯来文化》(合著,1988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主编《外国文学简编》欧美编,亚非编,(1980年、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欧美编、亚非编,(1985年南开大学出版社)。译弥尔顿全部名诗(1984年上海译文社)、《弥尔顿诗选》(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等。
韩可胜1965年1月生于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高集村。1981年入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1985年毕业,获文学学上学位,并留校任,任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助教。1988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读世界文学研究生,师从朱维之先生研究希伯来文化。199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在北京工作。
35、《中国评书艺术论》(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评书是流传广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说唱艺术形式之一,但对它的研究却一直较为薄弱,尤其缺少专门的著述,因此这部《中国评书艺术论》具有开创的意义。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对评书艺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提出了评书艺术的理论架构和体系,另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不论对专业人员,还是广大评书艺术爱好者都将是开卷有益的读物。
作者,建国后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担任文工团员、曲艺编辑。1952年拜单弦大王荣剑尘为师,艺名王志宽,自编自唱单弦牌子曲在电台广播。1953年中国广播说唱团建团,担任业务秘书,与侯宝林、刘宝瑞合作,创作相声《宽打窄用》、《砍白菜》、《吃饭我掏钱》等。1961年调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负责曲艺组织工作,开办《杂谈相声》、《评书连播》、《曲种介绍》、《名段赏析》等栏目。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唱片公司和北京曲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曲艺志?北京卷》副主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北京卷》副主编。主要著作如下:《怎样表演京韵大鼓》(与人合著,195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吃书》(相声集,1962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曲艺漫谈》,(1982年广播出版社出版):《单弦艺术经验谈》(与人合著,1982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笑谈相声》(与人合著,1987年宝文堂书店出版);《相声行内秩闻》(与人合著,1988年燕山出版社出版):《中国相声史》(与人合著,1955年燕山出版社出版)。曾惠杰女,广西桂林人,1965年生,1983年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7年毕业后到广西电视台总编室任编辑、记者,1991年借调到北京大学出版社任编辑:199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民间文学硕士学位。在广西电视台总编室期间,编辑了《观众点播》、《下周荧屏》、《电视与观众》等栏目,两次获得优秀电视节目二等奖,一次三等奖,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期间,编辑了《中国瑶族风土志》、《中国现当代散文艺术论》等书。主要著作有《马季传:笑洒人间》(与人合著,199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6、《阿拉伯史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阿拉伯史纲》上起公元610年穆罕默德传布伊斯兰教,下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共38万字。本书论述了阿拉伯人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阐述了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与所起的历史作用以及阿拉伯帝国的兴衰、土耳其的专制统治与阿拉伯人民的反殖反帝斗争:分析了伊斯兰教派形成的社会政治原因及其影响;详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和阿拉伯之间很早就开始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也作了系统的、开拓性的研究。
作者郭应德1922年生,祖籍四川仁寿。1948年中央大学边政系毕业。现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亚洲史编委,《东方文化集成》—《西亚北非文化》分编主编,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包括阿拉伯史、伊斯兰教派、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国阿拉伯关系史、西亚史、中国西亚关系史。专著有《维吾尔史略》、《阿拉伯中古史简编》、《阿拉伯史纲》等。论文有《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古时期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文化关系》、《伊斯兰教的法律学派和教义学派》、《1925~1927年叙利亚民族解放战争》、《19世纪末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等27篇。
作者陈嘉厚1933年生,福建龙海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文学系,现为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从事阿拉伯语言、文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安维华1935年生,天津人。196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毕业,现为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东经济与政治。主编或参与撰写的著作有20余部,论文有百篇。罗国章1934年生,上海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现为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从事阿拉伯语言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顾巧巧 女,1953年生,北京人。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现为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副教授,从事阿拉伯语言和阿拉伯历史与现状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林丰民1968年生,福建仙游人。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学系,现为该系讲师,从事阿拉伯文学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2年获硕土学位,现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37、《现代伊斯兰主义》(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本书是我国迄今系统研究西方称之为“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这一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上起公元610年,下迄19g6年底。现代伊斯兰主义运动中心在中东,是当代震撼世界的一股强劲的国际宗教政治思潮和社会改革运动,已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密切关注。全书十四章,首先对运动的起因、组织、性质、特点、社会基础、理论观点、战略策略和发展前途等问题作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其次,对与运动有关的今日中东热点问题,如伊朗、苏丹、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巴勒斯坦“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沙特阿拉伯的瓦哈比主义,以及中东和平进程,都设专章论述。
译者康有玺1970年生,宁夏人,长期从事伊斯兰教研究和翻译。译作有《先知穆罕默德的启示》和《使者穆罕默德的思想发微》。另曾发表一些有关伊斯兰文化与儒教文化比较研究的文章。杨宗山我国伊斯兰教界知名学者。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系荣获全国图书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主编之一。他精通阿拉伯语,对“圣训学”和伊斯兰教史有精深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过多篇论著,在伊斯兰学术界有相当影响。
38、《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汇编,是仅次于《古兰经》的一部经典,系由公元九世纪中亚地区著名圣训学家、法学家和历史学家布哈里辑录而成。全经涵括了伊斯兰信仰、法律、经济、政治、家庭、战争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一部伊斯兰百科全书式的经籍,译者把全经从阿拉伯语翻译成汉语,从而为中国穆斯林和社会利学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作者王宗维男,汉族,1934年出生于甘肃省民勤县。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和历史地理。主要论著有:塔里木盆地的古代居民及其与匈奴的关系、西戎八国考述、秦汉及其以前我国西北民族活动的特点、汉代河西与西域之间的关系、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汉代祁连山路考述、秦汉时期匈奴与西羌的关系、秦汉的边疆政策、汉武帝的民族思想和政策、清代西北回民族起义和中亚东甘人、元代安西王信仰伊斯兰教质疑和元代安西王及其与伊斯兰教的关系等。
39、《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本书作者用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体质人类学、文字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严肃而有趣地阐明了我国壮侗语族的壮、布依、傣、侗、仫佬、毛南、水、黎等8个民族,越南的岱、侬、泰、布依、热依、佬、泐、高栏山于等8个民族,老挝的老龙族、泰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洪人的渊源与迁徙。解开了困扰国际学术界100多年的一道难题。上述21个民族组成的族群,为什么会分布在6个国家,人口近1亿,本书都有清晰的说明。
作者范宏贵男,1934年出生,广西人。现任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东南亚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我国壮侗语族8个民族与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独著和合著专著7本,参加4本大型工具书的撰稿工作。已出版了3本译著,发表论文93篇,译文24篇。在日、泰、越、美等同发表论文多篇。国内外学者引用他的论著30多人次。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广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40、《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华人聚居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南亚各殖民地相继独立,原有华侨绝大多数也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各国华裔公民。华侨社会转变为华人社会,使各国华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书从战后东南亚华侨转变为华人的历史过程,研究华人政治地位的变化、华人经济力量的增长、华文教育的兴衰、华人社团的演变、华文报刊的发展、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及其面对的问题,以及华人社会与祖籍国关系的变化和特点等,较深入地分析了东南亚华侨社会转变为华人社会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对华人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的特点在于:对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进行综合比较研究,避免孤立地罗列分国的资料;对战前东南亚华侨社会作简要回顾,以加深对战后华人社会变化意义的认识,力求将理论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正在蓬勃开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东南亚各国华人也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本书将为读者了解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提供有益的帮助。
梁英明祖籍广东新会,1931年生于印度尼西亚梭罗市。1938—1944年在当地中华学校读小学,1945—1947年在华侨公学读初中,1947—1950年在雅加达巴城中学读高中。1950年毕业后留校任语文、历史教师。曾任雅加达华文中学学生联合会秘书、《学联月报》主编、《中学生》月刊主编及雅加达华校教师公会秘书等,并为《生活报》、《新报》等华文报刊撰稿。1955年回国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1960年毕业后留系任教,讲授亚非现代史,兼任系科研秘书及北市历史学会秘书等。1964年调入北京大学新建立的亚非研究所。1983年调入新建立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同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从事研究工作一年。1985年起任副教授。1989年起任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1990年晋升教授。1991年因校内机构合并,回亚非所任教授。长期从事东盟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及华侨华人社会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现任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委员、北京大学龚诗贮基金理事会秘书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著有《近现代东南亚》、《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副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副主编兼经济卷主编)、《融合与发展》等。主编《张国基诗文选》。译著有《洪渊源自传》等。参加编译《华侨与抗日战争(图片集)》,任英文审校,以及(近代亚洲史料选辑}和《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等。
41、《古代波斯医学与中国》(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这是一部探讨中古波斯医学怎样产生、如何传和中国的专著。展示了波斯医药传入中国的漫长历史画卷,并对传和入中国的波斯医药做了翔实的考证。该书以《回回药方》为例,介绍波斯医药文献传入中国的史实;以《本草纲目》、《普济方》为例,介绍波斯医学融入传统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同伊朗、阿富法等国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是源远流长的。马明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社会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61年12月生于青海省循化县,198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曾受教育部委派到科威特大学留学深造,专攻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期间与众多的学者就伊斯兰历史、哲学、教义学、教法学等进行学术交流,并游历周边阿拉伯诸国,考察巴上拉、巴格达等伊斯兰历史文化名城,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回国后主要从事伊斯兰文化及回族、撒拉族历史与现状研究。已出版3部合著,1部专著,并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有关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80篇论文,总字数达150多万。专著《伊斯兰文化新论》问世后,引起国内外读者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该书供不应求,两年后又被重印,其他多部(篇)作品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宋岘男,汉族,1946年7月生于吉林省图们市石岘造纸厂,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发表论文《〈回回药方〉与阿维森纳〈医典〉的关系》、《波斯医药与古代中国》、《论大食国药品——无名异》等二十余篇,专著有《回回药方考释》(中华书局版)。
42、《简明伊斯兰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自伊斯兰教诞生到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即自公元610年~20世纪90年代近1400年的伊斯兰教发展史。分上编、下编两大部分。上编为伊斯兰教的兴起和传播;下编为伊斯兰教在中国。书中对伊斯兰教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伊斯兰文化和教派渊源作了全面探讨;对伊斯兰世界由盛而衰而兴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同时,本朽对中国少数民族如回族、撒拉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和保安族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对伊斯兰教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做出了新的概括和总结。本书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有较强的可读性。
孙承熙1937年1月生,上海市人。1956年秋入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言文学专业;1979年秋留学于巴格达大学。1961年秋至今在北大任教,从事阿拉伯语言、文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东学会理事。
43、《蒙古国现代文学》(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蒙古现代文学起自1921年,至今已有80年历史。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条件下,蒙古现代文学走过一条独特的道路。本书对蒙古现代文学如何发展,获得哪些显著成就,遭遇过什么困难,各个时期又有什么创作特色等,作了系统分析和介绍。为了让读者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作者选取值得关注的一些题材,如有关启蒙思想、爱国精神、人民革命、二次大战、牧人性格、市民习气、妇女命运、两性爱情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作品,用自己的观点加以综述和评论。通过这些文字,把植根于广袤草原,表现那里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蒙古文学,展示在我们中国读者面前。史习成男,1937年生于上海市,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蒙语专业,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蒙古语基础教程(第一、二册)、蒙古现代文学简史、现代蒙古语基础等。
4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产生于中世纪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一种宗教性的文化。《史纲》大致按历史进程阐述该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在中古时期所达到的成就。《史纲》认为,阿拉伯民族舍多神教而改信一神的伊斯兰教决非偶然,而是阿拉伯半岛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革时期的产物,它是与阿拉伯人急需寻求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来替代行将崩溃和解体的氏族经济和氏族社会的客观形势相适应的。同样,与此相关的伊斯兰文化的孕育、诞生和成长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阿拉伯半岛的经济、政治、文化、种族、语言、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培植下脱胎成型的。如从文化视角来判断,那么伊斯兰文化则是在古代闪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如希腊、罗马、拜占廷、叙利亚、波斯、印度、中国等古代文化的营养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有机结合的产物。《史纲》首先阐述了伊斯兰教传播前阿拉伯半岛的文化概貌,并较详细地介绍了在半岛南部和北部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区域性城邦国家及其所创造的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随后《史纲》对能较深刻地体现和反映伊斯兰文化的精髓和本质的内容诸如伊斯兰文化的发祥地——麦加和麦地那;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古兰经》和圣训;教义学派和教法学派;阿拉伯伊斯兰哲学和阿拉伯文学等进行了有重点的介绍和评价。
45、《敦煌文化》(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敦煌文化》系通论性著作。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上编《史述编》,着重论述敦煌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终结;中编《类记编》,主要论述敦煌文化的五个基本类别和载体,即敦煌教育、敦煌学术科技、敦煌宗教、敦煌文学和敦煌艺术;下编《神论编》,重在论述敦煌文化的基本特点和灵魂。作者以前人和时人的大量有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敦煌文化首次进行厂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首次揭示了敦煌文化的灵魂之所在,对人们正确地认识敦煌文化并在其基础上建设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迪作用。
颜廷亮 男,1938年出生,陕西华县人。1956年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旋赴北京大学中文系从杨晦先生进修文艺理论,1961年进修期满后返兰州大学中文系讲授文艺理论课程。1970年调中共甘肃省委工作,1980年调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文学研究,曾任该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为该院敦煌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多年来,在敦煌文学、中国近代文学和甘肃地方文学研究中作出厂突出成绩,主编有《敦煌文学》、《敦煌文学概论》、《甘肃历代诗词选注》等,撰著有《敦煌文学概说》、《晚清小说理论》、《黄世仲与近代中国文学》等。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并该会语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敦煌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兼职教授等。
46、《中阿关系史》(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本书上编系统介绍了汉至清代中阿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往,并就这个过程中的某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必要考证,特别是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形式和特点及其在中阿关系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作了详细论述;对中阿文化交流所产生的世界性影响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独到见解。下编系统介绍了晚清至今双方各方面的交往,阐述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策,表明中国一贯支持该地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外来干涉,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作者江淳,1925年生,安徽歙县人。浙江大学和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肄业。1950年7月入外交部工作,曾在亚非司、非洲司、领事司、驻埃及和坦桑尼亚大使馆工作,任驻埃及大使馆政务参赞,担任过临时代办、代党委书记。1990年离休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杨灏城合著《纳赛尔与萨达特时代的埃及》一书,曾参与撰写《简明中东百科全书》、《新中国外交风云》第四辑、《中国人看以色列》及《中国外交官》丛书,另有多篇文章在《世界知识》等刊物上发表。郭应德〓1922年生,祖籍四川仁寿,1948年中央大学边政系毕业。现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亚洲史编委,《东方文化集成?西亚北非文化编》主编。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领域包括阿拉伯史、伊斯兰教派、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国阿拉伯关系史、西亚史、中国西亚关系史。专著有《维吾尔史略》、《阿拉伯中古史简编》、《阿拉伯史纲》等。论文有《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古时期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文化关系》等27篇。与此同时,还全面论述了近现代双方在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
47、《中亚五国概论》(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中亚五国系1991年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国家、中国西部近邻。苏联时期,它们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因此,人们对其知之甚少。独立以来的中亚五国情况发生很大的变化,它们对世界、地区和中国的重要性在逐步提高,人们渴望更多地了解它们的真实情况。本书作者们为中亚事务专业研究人员,他们在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中亚五国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社会、文教卫生、对外关系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了有益的看法。本书系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当代中亚五国的学术著作,可供高校师生、专业研究人员、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和对国际事务尤其是中亚事务感兴趣的人士参考。
作者赵常庆〓1940年生,山东黄县人。196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外语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从事中亚以及原苏联国内政治和民族问题研究。潘志平〓1945年生,南京市人。1967年毕业于喀什师专维语系。现任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从事中亚问题研究。陈联璧〓1937年生,江苏沭阳县人。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从事中亚问题以原苏联与俄罗斯政治和民族关系问题研究。刘清鉴〓1939年生,河北肃宁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1986年~1987年在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进修经济管理。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从事中亚经济研究。刘庚岑〓1940年生,河南省南阳市人。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亚民族、宗教和吉尔吉斯斯坦问题研究。施玉宇〓1943年生,上海市人。1965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中亚问题和土库曼斯坦问题研究。刘启芸〓1941年生,吉林永吉县人。196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1989~1990年在莫斯科经济管理学院进修经济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中亚经济和原苏联地区经济以及塔吉克斯坦问题研究。邢广程〓1961年生,黑龙江绥棱县人。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1986年和1991年先后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苏联东欧系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东欧中亚学会秘书长。
48、《新兴宗教与日本近代社会》(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该书是一部史论结合的专著。在大量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日本新兴宗教的育成发展、神学教义、仪轨教规、组织运营、宗教实践、社会活动等各个层面作了综合性的论述与评介,剖析了日本政体国策、经济结合、主流思想、价值取向和新兴宗教内在的演进规律与特点以及在当代的社会价值、正负面影响,并对富有代表性的主要教团从学理层面作了认真的梳理。能给读者一个关于日本新兴宗教较系统的全貌,对认识当今日本社会、日本宗教文化、日本国民心理世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能从中窥见世界新兴宗教运动的新特点与新动向。
作者张大柘〓女,1945年12月生,天津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日本宗教研究,主要成果有译著《宗教与日本现代化》,专著《当代神道教》、《日本近代佛教史》(合著)、《当代教佛》(合著)等以及相关论文多篇。
49、《日本文化论》(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日本文化论》是由加藤周一先生的“日本杂种文化论”和“日本现代化模式论”为主构成,所论涉及广泛的文化范畴。它通过政治文化、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文学艺术诸领域,透视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现代,解剖日本社会和文化的不合理现象,从批判天皇制、军国主义,到呼唤人性的回归、正义的伸张。同时,透过深层文化,审视日本文化现代化的正负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作者从崭新的视角出发,运用宏观审视与微观分析的方法,来探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可能性,并通过分析传统与创造的有机联系,以及与西方文化的依存与互补关系,找出规律性问题,并以此来判断日本文化的民族特质和普遍意义。
作者加藤周一〓(1919-)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文学史家。1943年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毕业,1950年获东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上智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教授,耶鲁大学、日内瓦大学、布朗大学、剑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客座教授、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等职。现任立命馆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顾问。在东京帝国大学医期间,经常到文学系听讲文学,尤其是法国文学课,以1946年与中村真一郎、福永武彦合著《文学的考察——1946》为契机,登上日本文坛。他创作的诗歌、小说,自成一家。他以“杂种文化”为轴心,展开多彩的文化、文学评论活动。代表作《日本文学史序说》获大佛次郎将,并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该作已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韩语译本,汉语译本也已由开明出版社出版。著有《艺术论集》、《日本文化的杂种性》、《艺术精神史的考察》、《近代日本文明史的位置》、《近代日本文学的传统》、《现代欧洲思想注释》以及自传体小说《羊之歌》、杂文《上野毛杂文》、《夕阳妄语》等。平凡社出版了《加藤周一著作集》全24卷。
50、《现代日本政治》(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现代日本政治》是一本探讨和论述战后日本政治的专著,它为观察和了解日本政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本书结合基本上是按照日本政治过程的顺序进行论述的,分别从“选举与投票”、“利益集团”、“行政省厅与执政党”、“在野党与国会”、“行政指导”、“对外政策”、“大众传播媒介”、“事例分析——销售税的政治过程”等八个方面对当代日本政治进行了剖析。
作者王新生〓1956年生,山东济南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合著有《日本政治概论》、《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等及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51、《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苏非派是伊斯兰教内的一个神秘主义派别,7世纪末8世纪中形成于阿拉伯半岛。11世纪初传入印度,苏非派在印度的发展是其它任何地方的苏非派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但确立了自己的宗教地位,还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穆斯林入侵印度是古代世界史上屡见不鲜的宗教政治势力扩张现象之一。在入侵者带来宗教压迫和政治压迫的既成事实下,能减轻压迫、缓和冲突、增进了解、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和活动,就要予以肯定,这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经过对大量的史料的阅读和分析,笔者认为印度苏非派是11世纪初进入印度,而不是8世纪;关于苏非派进入莫卧儿时期是发展还是衰败,笔者也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一时期是印度苏非进一步发展时期而不是衰落;在对苏非派历史作用的评述上,提出苏非派历史作用的评述上,提出苏非派历史作用的两重性,对这两重性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变化作了系统探讨。
作者唐孟生〓1950年生,祖籍陕西省西安市,197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1966年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在职博士,200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南亚历史、文化。参与主编和撰写的著作有:《东方风俗文化词典》(合作)、《东方神话传说》(合作)、《东方趣事佳话集》(合作)等。译著有《印度河畔的阿凡提》、《巴基斯坦民间故事》等。主要论文有:《赛义德运动与南亚文化》、《论齐亚?哈克的伊斯兰化》、《毛杜迪的思想历程与伊斯兰教促进会的建立》、《关于德里苏丹国时期的穆斯林种姓问题》、《苏非诗歌的神秘主义哲理》、《巴基斯坦与印度政治制度比较》等,涉及南亚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内容。
52、《诸神流窜——论日本(古事记)》(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古事记》是研究古代日本的政治、历史、宗教、文学、神话等各方面形成和发展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它长期秘藏于皇室,后世才公之于世,所以关于这部书有着许多至今仍未解开之谜。作者把《古事记》放在它形成的七八世纪当时日本的政治、思想、宗教的大背景下来分析,通过大量现存史料和实地调查,推断《古事记》的主要作者稗田阿礼就是当时最大的实权派人物藤原不比等,找到了解开《古事记》之谜的重要环节。由此看出当时的皇室与宠臣勾结编制《古事记》的真实动机和意图,了解他们如何利用分散在皇室和各豪族之间的史料和传说,来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和藤原氏的长期实权统治服务的。
作者梅原猛是当代日本著名的具有独特见解的哲学家,他提出了不少震动日本学术界的新观点、新学说,形成了“梅原古代学”、“梅原日本学”。本书是他关于日本古代研究最早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学说之一。作者梅原猛〓日本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剧作家和文化活动家。1925年出生于仙台市,京教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毕业。历任龙谷大学、立命馆大学、国立民族博物馆的教授以及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的教授和校长。1987年创立国产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任第一任所长。现为该中心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国内委员会委员、日本笔会会长、京教市立艺术大学名誉教授以及中国的北京大学、杭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名誉教授等。梅原猛博学多才,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建立了“梅原古代学”、“梅原日本学”学派。其著作达200余部,除收入《梅原猛著作集》20卷外,还有《圣德太子传》、《海人与天皇》、《湖的传说》、《百人一语》以及剧本《日本武尊》、《小栗判官》、《几尔加美林》(均在日本和中国上演,博得好评)和小说《中世纪小说集》等。1972年获“每日出版文化奖”,1974年获第一镒“大佛次郎奖”,1992年被表彰为日本文化功劳者。
译者卞立强〓日本文学研究和翻译家。1932年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955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日语专业毕业。前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日语教研室主任、亚非研究所副所长、日本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为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教授、早稻田大学特别研究员以及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兼职教授、研究员等,并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华日本学会、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等文化学术团体的会员、理事和顾问等。已翻译出版日本作家岛崎藤村、小林多喜口、江马修、田宫虚彦、陈舜臣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日本哲学家梅原猛、早稻田大学教授依田喜家、安藤彦太郎和宗教活动家、思想家池田大作等人的学术著作共60余部。赵〓琼〓西安籍,满族,1959年5月出版,文学博士,诗人,画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西北民族艺术博物馆馆长,陕西省民族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日本早稻田大学院文学部客座教授。出版著作有《中国明清艺术图像解析》、《赵琼诗画选集》、《亚洲汉诗精选》,译著《希特勒精神分析》及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诗剧《大教堂谋杀案》、《美国自白派诗选》、诗歌评论集《燃烧的女巫》、《池田大作摄影诗集》等十余部。近期编著的《域外流传中国历史名画选集》即将出版。
53、《佛法与宇宙》(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佛法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毋宁说是一种对宇宙与人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经过时间的验证,愈加显示其深邃、智慧的折光和悟性。作为造诣极深的佛学巨擎的池田大作先生,对宇宙和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与二位日本名人木口、志村的对谈,将使每位读者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作者池田大作〓日本著名的宗教活动家、思想家,世界和平活动家。1928年出版于日本东京。富士短期大学经济学科毕业。现任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为日本创价大学、民主音乐协会、富士美术馆、东洋哲学研究所和公明党的创始人。历访世界各国,与各国领导人、各界人士对谈,为世界和平及文化教育的交流而努力,获得联合国和平奖、巴西南十字国家勋章、法国艺术文化勋章、桂冠诗人、中国艺术贡献奖等荣誉,为世界70多个城市的名誉市民。莫斯科大学、索菲亚大学、圣马尔科斯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20多所大学的名誉博士、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人性革命》(12卷)《我的人学》、》《展望21世纪》(与汤因比对话集)、《21世纪的警钟》(与奥?贝恰的对话集)、《和平、人生与哲学》(与基辛格对话集)以及《谈佛法与宇宙》、《谈生命与佛法》等。世界各国已翻译出版其著作170多种。
卞立强〓日本文学研究和翻译家。1932年生于福建省无为县,1955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日语专业毕业。前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日语教研室主任、亚非研究所副主任、日本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为日本京教外国语大学教授、早稻田大学特别研究员以及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苏州大学的兼职教授、研究员等。并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华日本学会、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等文化学术团体的会员、理事和顾问等。已翻译出版日本作家岛崎藤村、小林多喜二、江马修、田宫虎彦、陈舜臣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日本哲学家梅原猛、早稻田大学教授依田喜家、安藤彦太郎和宗教活动家、思想家池田大作等人的学术著作共40余部。
54、《东方戏剧美学》(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东方戏剧美学是一块神奇的处女地。她以婀娜多姿的身影将东方戏剧艺术诱入美的神圣殿堂。读者或观念徜徉期间,豁然发现古人东方人扮演生活的高超能力、对美的执著追求,以及现代东方人苦苦探索人文精神的哲理性思考。书中无论是追溯戏剧艺术的发生、分辨我非我的角色分工、欣赏载歌载舞的抒情美,还是努力体会悲剧那种超越生命之上的使命感,排解喜剧那种苦涩的人生忧思,都使人看到东方戏剧艺术迥异西方戏剧艺术的那种优秀的美学品格。
作者孟昭毅,男,1946年生,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任该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东方文学学会理事。著有《比较文学探索》、《东方文化文学因缘》、《中外诗词欣赏》等书。参与主编过《东方文学史》、《外国文学新编》等。执笔《简明中国大百科全书》东方文学辞条,共约5万余字。此外还发表过论译文40余篇。




《东方文化集成》书目

《东方文化集成》书目
计划出版《东方文化集成》书目

出版《东方文化集成》是为了让东方(让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时代发出自己的强音,以便与西方文化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全书共10编500种,每年出版20-25种,预计20年完成。
第一编:《东方文化综合研究》15部。《东方文化概论》,《东方宗教史》,《东方文学史》,《东方美术史》,《东方哲学》,《东方美学》,《东方戏剧美学》,《东方艺术》,《东方教育思想》,《东方各国文化交流史》,《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东西文化议论集》,《西方学者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中医在东方》,《佛法与宇宙》;
第二编:《中华文化》100部。《中国文化史》,《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西学东渐史》,《中国哲学史》,《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稿》,《中国易学哲学史》,《中国哲学争论之问题》,《孔孟哲学》,《老子研究》,《庄子研究》,《墨子研究》,《荀子研究》,《管子研究》,《朱熹研究》,《王阳明研究》,《王夫之研究》,《浙东学派宋理学》,《魏晋玄学》,《孝经通论》,《清代哲学》,《名家研究》,《兵家研究》,《中国禅宗思想史》,《儒道佛三者关系论》,《西藏佛教》,《佛经翻译与中国文化》,《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国文学概论》,《中国文艺批评史》,《“文心雕龙”研究》,《中国神话》,《中国民俗与民谣》,《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与新格律诗的创造》,《中国诗学》,《中国音韵学》,《“诗经”研究》,《“楚辞”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通史》,《中国石器时代》,《二十世纪中国考古》,《中国商周文化》,《敦煌文化》,《古滇文化》,《中国茶文化史》,《中国侠文化》,《香港文化》,《澳门文化》,《台湾文化》,《中国民族交往史》,《藏学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史》,《中国建筑文化史》,《中国园林艺术》,《中国陶瓷艺术》,《中国岩书》,《中国戏剧史》,《中国杂技史》,《中国服饰史》,《中国美学史》,《中国古典绘画理论》,《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法律史》,《中国教育史》,《中国科技思想史》,《中国古代航海史》,《中国古代的礼仪》,《中国历代官制研究》,《中国方志学》,《中国人口历史的变迁》,《中国古文字学》,《汉语语法学》,《汉藏语导论》;
第三编:《日本文化》50部。《日本文化概论》,《日本文化史》,《日本历史》,《日本哲学思想史》,《近现代日本哲学思潮史》,《日本宗教史》,《日本文学史》,《日本汉文学史》,《日本文学思潮史》,《日本法律史》,《日本经济史》,《日本科技史》,《日本美学艺术史》,《日本电影艺术史》,《日本教育发展史》,《日本美术史》,《日本戏剧史》,《中日文化关系史》,《中国古籍中的日本》,《西方文化与日本》,《佛教与日本文化》,《中日现代小说比较》,《日本文学的世界意义(以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为中心)》,《日本国探源》,《日本社会及其沿革》,《日本家族制度的变适》,《日本的国民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日本人的伦理价值观》,《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现代日本政治》,《神道与日本民族精神》,《新兴宗教与日本社会》,《现代日本经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经营思想》,《日本法制与现代化》,《日本和歌与俳句》,《近现代日本诗歌流派》,《战后日本文学概论》,《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日本古典歌集〈万叶集〉》,《日本音乐舞蹈》,《日本语言文化》,《日本民俗》,《日本的茶道》,《日本的艺道文化》,《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化》,《日本文化与儒学》;
第四编:《朝鲜、韩国、蒙古文化》45部。《朝鲜、韩国文化概论》,《中国与韩国、朝鲜文化关系史》,《韩国、朝鲜古代史》,《朝鲜、韩国近代史》,《中国古籍中的韩国、朝鲜资料》,《韩国、朝鲜独立运动史》,《朝鲜、韩国哲学史》,《韩国、朝鲜近代政治外交史》,《朝鲜、韩国口碑文学史》,《韩国、朝鲜诗歌文学史》,《朝鲜、韩国小说发展史》,《韩国、朝鲜汉文学史》,《朝鲜、韩国演剧史》,《韩国语、朝鲜语发展史》,《朝鲜、韩国的家族与宗教研究》,《韩国、朝鲜的古代神话研究》,《传统文化与朝鲜》、《韩国人的民族性格》,《朝鲜、韩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研究》,《近代韩国、朝鲜的新文化运动》,《朝鲜、韩国原始宗教》、《韩国、朝鲜近代宗教与民族主义研究》,《朝鲜、韩国佛教》,《韩国儒教》,《朝鲜、韩国民俗》,《朝鲜、韩国教育》,《朝鲜、韩国音乐》,《朝鲜、韩因美术》,《朝鲜现代舞蹈艺术》,《韩国的现代化模式研究》,《儒学与韩国现代化》,《当代韩国经济》,《当代韩国外交》,《韩国政治制度研究》,《蒙古哲学史》,《蒙古史》(巴托尔德著),《蒙古语言文字史》,《蒙古古代文学史纲》,《蒙古现代文学与民族风格》,《蒙古英雄史诗》,《蒙古民间口头文学》,《蒙古人的汉语文学》,《蒙古地区宗教信仰》,《蒙古与西藏的文化关系》,《喀尔喀人的风俗》,《蒙古艺术研究》;
第五编:《东南亚文化》。(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文莱等)50部。《东南亚文化概论》,《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东南亚史前文化》,《战后东南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语言文化等》,《战后东南亚华人的社会文化》,《东南亚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东南亚民族关系史》,《东南亚文学史》,《东南亚教育史》,《东南亚经济史》,《东南亚艺术史》,《东南亚现代民族运动史》,《东南亚国家联盟发展史》,《印度支那三国关系史》,《马来语国家(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关系发展史》,《东南亚宗教发展史》,《东南亚华人史》,《东南亚华语文学史》,《东南亚佛教》,《东南亚伊斯兰教》,《东南亚儒学》,《东南亚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研究》,《印度尼西亚文化概论》,《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关系史》,《印度尼西亚宗教史》,《印度尼西亚艺术史》,《印度尼西亚现代民族运动和思想发展史》,《战后印度尼西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印度尼西亚华人马来语文学》,《印度尼西亚华人问题研究》,《马来西亚文化概论》,《马来西亚文学史》,《马来西亚史》,《中马关系史》,《马来西亚华语文学》,《马来西亚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教及其它》,《战后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马来西亚华人问题研究》,《新加坡民族文化政策》,《 新加坡现代化建设及其发展战略》,《东西方文化与新加坡的现代化》,《新加坡在东盟和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新加坡华语文学》,《文莱历史与文化概论》,《中国文莱关系史》,《战后文莱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菲律宾文化概论》,《菲律宾史》,《菲律宾文学史》,《中菲关系史》,《菲律宾现代民族运动史》,《菲律宾宗教文化》,《战后菲律宾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泰国文化概论》,《泰国史》,《中泰关系史》,《泰国佛教文化》,《泰国语言文字发展史和艺术史》,《战后泰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泰国华人问题研究》,《泰国文学史》,《缅甸文化概论》,《缅甸史》,《缅甸文学史》,《中缅关系史》,《缅甸佛教及其文化》,《印度文化在缅甸》,《战后缅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缅甸华人问题研究》,《琉璃宫史》(译著),《越南文化概论》,《越南史》,《越南文学史》,《中越关系史》,《中越文化交流史》,《越南艺术史和语言文字发展史》,《占婆历史与文化》,《儒、释、道在越南》,《越南的基督教与天主教》,《越南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越南华人问题研究》,《柬埔寨文化概论》,《柬埔寨史》,《中柬关系史》,《柬埔寨佛教及其文化》,《柬埔寨华人问题研究》,《老挝文化概论》,《老挝史》,《中老关系史》;
第六编:《南亚文化》(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锡金等)70部。《印度文化概论》,《印度哲学史》,《印度宗教史》,《印度现代政治史》,《印度现代经济史》,《印度现代文学史》,《印度戏剧史》,《印度音乐史》,《印度舞蹈史》,《印度绘画史》,《印度雕塑史》,《印度民俗史》,《印度古代社会》,《印度——种姓制》,《印度的民族和文化》,《印度社会和文化心理》,《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佛陀和早期佛教》,《印度大乘佛教》,《印度密教》,《印度瑜伽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印度古代神话》,《印度民间文学》,《印度诗圣泰戈尔》,《印度中古文学》,《印度现代文学》,《印度古代政治思想》,《印度现代政治思想》,《印度人口和经济》,《印度古代法律》,《印度礼俗和节庆》,《印度电影》,《印度建筑艺术》,《印度美学》,《印度名胜古迹》,《印度古代天文学》,《印度古代科学技术》,《印度现代科学技术》,《印度古代医学》,《印度现代文化名人》,《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中国典籍中的印度史料》,《巴基斯坦文化概论》,《巴基斯坦历史》,《巴基斯坦宗教》,《巴基斯坦文学》,《巴基斯坦艺术》,《巴基斯坦民俗》,《中巴文化交流史》,《中国典籍中有关巴基斯坦的资料》,《孟加拉国历史和文化》,《孟加拉国文化和艺术》,《孟加拉国宗教和民俗》,《尼泊尔文化概论》,《尼泊尔历史》,《尼泊尔佛教史》,《尼泊尔文学和艺术》,《尼泊尔民俗》,《中尼文化交流史》,《中国典籍中有关尼泊尔的资料》,《斯里兰卡文化概论》,《斯里兰卡历史》,《斯里兰卡佛教史》,《斯里兰卡文学》,《斯里兰卡艺术》,《斯里兰卡民俗》,《中斯文化交流史》,《中国典籍中有关斯里兰卡的资料》,《马尔代夫历史和文化》,《不丹历史和文化锡金历史和文化》;
第七编:《伊朗、阿富汗文化》30部。《伊朗文化概论》,《伊朗通史》(译著),《波斯文学史》,《袄教史》,《伊朗宗教》,《伊朗与伊斯兰教》,《伊斯兰初期几世纪的伊朗》(译著),《伊朗与现代化》,《伊朗神话》,《伊朗历法》,《考布斯文集》(介绍伊朗文化诸方而),《波斯史诗〈列王记〉(又译〈王书〉)》,《萨珊王朝时代的伊朗艺术》,《中伊文化交流史》,《中国典籍中的伊朗》,《中国和伊朗文学作品比较》,《波斯和阿拉伯著作中的中国》,《中国出土的伊朗文物集成》,《元代的中伊关系》,《扬州与中伊交流》,《古代波斯医药与中国》,《中文中的伊朗语词考》,《中国的波斯籍人碑铭考》,《新疆考古与伊朗文化》,《摩尼教与中国》,《伊朗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文苑精英》(伊朗名著翻译),《阿富汗文化概论》,《阿富汗历史》,《阿富汗文学史》,《中国典籍中的阿富汗史料》;
第八编:《西亚、北非文化》(包括:阿拉伯各国、土耳其、塞浦路斯、以色列等)100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文艺复兴》,《中东(包括西亚和北非,下同)古迹和文化名城》,《阿拉伯—伊斯兰哲学》,《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与西方哲学》,《阿拉伯文学史》,《〈古兰经〉与阿拉伯文学》,《阿拉伯文学专题研究(地区或国别文学,断代文学,文学体裁,阿拉伯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著名作家、著名作品如〈悬诗〉、〈诗歌集〉、〈天方夜谭〉、〈安塔拉传奇等〉),《土耳其近现代文学》,《阿拉伯史》,《中东近现代史》,《伊拉克史》,《伊拉克文化概论》,《叙利亚史》,《叙利亚文化概论》,《黎巴嫩史》,《黎巴嫩文化概论》,《约旦史》,《约旦文化概论》,《巴勒斯坦史》,《巴勒斯坦文化概论》,《沙特阿拉伯史》,《沙特阿拉伯文化概论》,《也门史》,《也门文化概论》,《科威特史》,《科威特文化概论》,《巴林史》,《巴林文化概论》,《卡塔尔史》,《卡塔尔文化概论》,《阿曼史》,《阿曼文化概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史》,《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文化概论》,《埃及史》,《埃及文化概论》,《苏丹史》,《苏丹文化概论》,《索马里史》,《索马里文化概论》,《吉布提史》,《吉布提文化概论》,《利比亚史》,《利比亚文化概论》,《突尼斯史》,《突尼斯文化概论》,《阿尔及利亚史》,《阿尔及利亚文化概论》,《摩洛哥史》,《摩洛哥文化概论》,《毛里塔尼亚史》,《毛里塔尼亚文化概论》,《塞浦路斯史》,《塞浦路斯文化概论》,《奥斯曼帝国史》,《土耳其现代史》,《土耳其文化概论》,《以色列国史》,《以色列国文化概论》,《阿拉伯政治思想史》,《阿拉伯国家政体比较研究》,《中东国家的少数民族》,《论阿以关系》,《当代中东政治思潮》,《阿拉伯语方言比较研究》,《阿拉伯语——希伯莱语比较研究》,《阿拉伯——伊斯兰艺术 (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电影等)》,《土耳其艺术(音乐、绘画、装饰等)》,《阿拉伯风土民情》,《土耳其风土民情》,《以色列风土民情》,《中东少数民族风土民情(库尔德、科卜特、柏柏尔等)》,《中阿关系史》,《中阿关系史料汇编,1、古代中国文献有关阿拉伯记载集注,2、古代阿拉伯文献有关中国记载集注,3、古代其他有关中阿关系文献译注,4、近现代中阿关系资料集,等》,《中阿文化交流》,《中国土耳其关系史》,《中国文献有关土耳其记载集注》,《中国土耳其文化交流》,《伊斯兰教史》,《伊斯兰教派》,《近现代伊斯兰教运动》,《伊斯兰教法律概论》,《伊斯兰的文化与现代化》,《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比较研究》,《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伊期兰文化与儒家文化比较研究》,《犹太史》,《犹太教概论》,《犹太文化》,《古代犹太文化史》,《世界各国的犹太人》,《著名清真寺介绍,例如,麦加禁寺、麦地那先知寺、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阿慕尔清真寺、爱资哈尔清真寺、大马土革倭马亚清真寺、欧格白清真寺》,《名人名著研究,例如,艾卜阿?麦阿里(937-1058)及其〈饶恕集〉,伊本?西拉(阿维森拉)(980-1037)及其〈治疗论〉,阿萨里(1058-1111)及其〈圣学复苏〉和〈哲学家的矛盾〉,伊本?鲁世德(1126-1198)及其〈矛盾的矛盾〉,伊本?赫勒敦(1332-1406)及其〈绪论〉,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1703-1787)及其〈一神论〉,穆罕默德?阿卜杜(1849-1905)及其〈关于一神论之信〉,纪伯伦(1883-1931)及其〈先知〉,塔哈?侯赛因(1889-1973)及其〈日子〉,纳吉布?迈哈福兹(1912-)及其〈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第九编:《中亚文化》(包括: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等)30部。《哈萨克斯坦文化概论》,《乌兹别克斯坦文化概论》,《塔吉克斯坦文化概论》,《吉尔吉斯斯坦文化概论》,《土库曼斯坦文化概论》,《阿塞拜疆文化概论》,《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史》,《中亚艺术史》(译著),《阿拜研究》,《哈萨克斯坦史》,《乌兹别克斯坦史》,《塔吉克斯坦史》,《吉尔吉斯斯坦史》,《土库曼斯坦史》,《阿塞拜疆史》,《中国古籍中的中亚五国》,《于阗史》,《吐火罗人起源问题研究》,《中亚荒漠下的丝绸宝藏》,《西域和卓家族研究》,《撒马尔罕史》,《中亚五国政治经济概论》,《中亚五国经济改革》,《新中亚五国》,《中亚五国对外关系》,《伊斯兰教在中亚》,《中亚五国民族志》,《中亚人口问题》,《中亚五国社会问题》,《中亚古今名人名域》,《中亚五国概览》;
第十编:《古代东方文化》(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赫梯的历史文化文学等)10部。《古代埃及的历史与文化》,《古代埃用的语言与文字》,《古代赫梯的历史与文化》,《古代小亚的语言与文字》,《古代西亚历史与文化》,《古代西亚的语言与文字》,《楔形文字法》,《楔形文字文学》,《古代西亚的建筑与雕塑》,《古代西亚的宗教与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