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霍都征服的小龙女:舜峰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6:39:45

舜峰寨临武八景之一“舜峰晚眺”位于县城西 1.5 公里 舜峰山,相传为华夏始担五帝之一“舜帝”南巡临武曾驻于此山而得名,人们为了纪念舜帝,将此山改称舜峰寨,舜帝傍奏韶乐之石称为“韶石”,并在半腰山顶兴建了资福寺,虞帝祠等寺院,供奉舜帝、如来佛、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等诸神塑像。站在山上每到夕阳欲坠余辉映照,寺院金碧辉煌,钟声长鸣,大地一片金黄朦胧烟雾,形成一派绚丽多彩的夕阳晚照景象,有古以来,吸引四方游客,留下许多赞美诗篇。

文革期间,寺庙人文古迹尽毁,留下乱砖残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县广播电视局在山顶修建了高入云霄电视铁塔和盘山公路。当地政府、村委封山育林,山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十八年代时期的新人文景观和游览区。九十年初,县人大杜兴荣、苏重阳、胡     等为恢复舜峰寨昔日的风采和人文古迹,四方集资捐款      万元。

舜峰访古

李正志

 

天高云淡,风清气朗,正是郊游的好时节。我跟原高一05(6)班的同学从临武城出发,过小西门,沿武水河步行三四里,就到了舜峰寨下。

舜峰,历传舜帝南巡驻此而得名。此山方圆十里,主峰巍峨,三面峭壁林立,只有山前开有一条小路,以通上下,山顶有一坪地,可容纳二百余人,元朝末期因县城没有据守险地,当地乡民在这里垒石筑堡,因此俗称“舜峰寨”。寨下怪石嶙峋,突兀如削,不时有泉水汩汩而冒,蜿蜒流出,渐成小溪,潺潺穿行于林木之间,静静融入武水河中。那水,集清、秀、灵于一体,斗折蛇行,碎银点点,真是赏心悦目!

吹着徐徐的山风,映着树缝里点点的阳光,我们沿着溪边小径蜿蜒而上,尽情地享受着自然与先人的恩赐,遐想着这里古老的历史与神奇的传说。

舜峰原名千仞山。据清同治《临武县志》载:宋咸淳二年(1266年),僧人青峰在舜峰山麓建资福寺,几经沧桑,屡经修茸,绕寺填植茂林修竹,坠石悬岩,幽深逐静,极一阳之胜。世事沧桑,当年的资福寺如今已荡然无存。现在的“舜峰寺”是由远近香民捐资修建的。寺庙雄伟气派。四周石壁峭峻,花木丛生,垂阴敝日,幽静僻雅。

从舜峰寺大殿出了西门,可见“舜龙泉”,又不远有“舜龙池”“龙宫殿”,拾级而上,穿过林间幽径,山回路转,就到了“虞帝祠”。据清同治《临武县志》载:“虞帝南巡至九嶷,曾驻跸于此,山顶有虞帝词,祠前有怪石,巅崎磊落,胜堪玩赏。”“元朝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县尹闵纯孝重建,有记。明嘉靖十三年(1535年),知县郭宏德重修。”当年的虞帝神庙,红墙黄瓦,斗拱飞檐,蔚为壮观。如今四周林木茂盛,风景清幽。新建有“虞帝祠”,内有“道气常存”的横匾,左右各有一联:合境祭虑洗心思感物在诚心与无妄;七朝诵经礼盛惟动天地以德佑黎民。这是远近百姓礼敬祭拜虞舜的地方。

祠前土地平旷,视野开阔,景色迷人,游人尽可近观远眺。近观山石嶙峋,如切似削;远看武水蜿蜒,如环似带;东眺挂榜峰,峰若蹙眉,流岚悠悠;西望桐柏山,山似眉黛,霁色茫茫。清代诗人杜峻元到此留有绝句:

天半芙蓉削舜峰,斜阳景果爱山容。

断云飞破归枝鸟,林月敲残山寺钟。

霁色平连桐柏秀,岚光遥接榜山浓。

南巡欲向当年事,几片寒烟锁翠松。

清代诗人杜甘棠曾经在舜峰写有一诗描写这里的景物:

削成玉璧夕阳寒,岭际偏宜待晚看。

怪定风传韶石响,余音疑下白云端。

  诗中“怪定风传韶石响,余音疑下白云端”的“韶石”就是祠前的怪石,高丈余,下临峭壁,嶙峋险怪,跌宕错落。传说舜帝南巡至临武,教民稼穑,兴修水利,百姓生活日渐改善。舜帝见百姓生活和睦、山川秀美,于是将琴置于石上,怡然轻奏《南风操》:“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其音铮铮,其意切切。山石为之震动,随着节拍砰然起舞,土地神慌忙扶住山石,于是在石头上留下了清晰的掌印。因此,世人称之为“韶石”。

目睹“韶石”,感念舜帝。清代诗人杜万里曾赋诗怀舜帝:

远溯重华帝,南巡到此中。

登峰寻跸道,入寺访离宫。

九奏形留石,三呼祝类嵩。

山头遗像在,凭吊问何穷。

看来舜峰不仅仅是一处自然风景胜地,她更是一方人文精神的摇篮。据《史记》《尚书》《帝王世纪》等古籍所记载,虞舜为中国上古五帝王之一。《尚书》《史记》明确记载:“德至舜明”“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执掌国家大权后举贤任能,“举八恺,用八元”,“流四凶族”,最后以“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胸怀,选定带领民众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表现出“天下为公”的崇高思想境界。舜帝“厚德载物”的博大民族精神受到人们世代的敬仰。

舜帝勤政爱民、心怀天下的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临武的俊士仁人。当年,明朝兵部尚书临武人刘尧诲来到这里,看到鸟鸣幽林,泉流卧石,流岚雾霭,古刹鸣钟,感慨于舜帝传说,于是,他欣然题诗:

 重瞳狩日翠华纷,千古高峰胜五云。

  春鸟隔花仪舜日,涧泉激石奏南熏。

  山流古刹供幽赏,地以前修得远闻。

傍文振衣究最上,江城淑气蔼氤氲。

史书记载刘尧诲为官“理政严、勤、俭、实、精,辞世后朝廷加封其为“太子少保”。他留世的作品《虚赖集》《历官奏议》《岭南议》《左传评议》《留园吟棠》无不体现了“勤政爱民”“心怀天下”的思想。

出生在舜峰山下的曾朝节,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探花及第,后升迁侍读、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后升礼部尚书,他曾教太子论学要旨:“博约为功。博则六蕊、九能、百行、万善是也;约则归于正心,去馋远色,正心之助也”。他率直睿智,敢于直言。曾经三次做京城乡试主考官都能清廉办事,深得朝廷内外赞许。他回临武扫墓祭祖,地方官以路窄不能过轿为由下令扩路,他认为损坏农田影响乡亲生活,委婉拒绝。为方便贫寒子弟上京会考,他在京师设湖广会馆;为周济贫家孩子上学,他在家乡置办义田。

往事烟云,逝者如斯。寻踪访古,感慨万千!

  “韶石”静默无言,“虞帝祠”烟火缭绕,面对这一切,我沉默了。人们对舜帝的顶礼膜拜,何以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德为先,重教化”的舜帝文化精神不正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与需求么?舜帝“勤民事而野死”“只为苍生不为身”的行为正是百姓渴求的领导者形象么?

   在暮色中我们伫立山顶。夕阳西下,余辉斜映。暮鼓悠悠,催人深省。

大德无言,舜峰是历史的,她又是现实的。

舜峰山又叫舜峰寨,因为古代舜帝南巡曾驻跸此山而得名。其傍晚美妙的自然景观,别称为“舜峰晚眺”,乃临武八景之一。

舜峰山上建有舜峰寺,相传公元1334年建寺。三面环山,四景拥抱,气势磅礴,峰峦叠嶂,苍松翠柏,绿杨垂柳,风景幽静,蔚为壮观。

初见舜峰寺,不免为宗教艺术所惊叹。但见飞檐云沿,琉璃片瓦,青白横梁大红柱,两扇三米多高的朱红大板门,门板上钉了两封古雅的门环。未进门已是檀香扑鼻,耳边铃音钟声、铮鸣磬响,还有那和尚们虔诚末默念的经文梵唱。

跨入齐膝高的门槛,可以看见正面有一个五迟高台,上立一尊弥勒笑佛,笑佛背后是金字匾额,书写了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佛光普照。高台左右两侧是两跟红柱,上贴双联,上联是: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下联是: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进进出出的善男信女,虽不乏鸡鸣狗盗之徒和衣冠秦寿之辈,但都出于对生活的无奈和肩上的负担,在毫无可倚的生活里,往往就倾向于寄托精神的宗教信仰,希望在精神世界里让自己不要丧失了对生活的热

“养生池”是一个环形水池,半环绕着山,一面是傍山而成的一个洞,洞口塑了条飞龙,探出一个头颅和两只前爪;龙眼大入儿拳,龙嘴大张,由喉间吐出一道细小的泉水,企愿它能吐甘霖哺众生,其下颌与耳目之间须眉伸展飘摇,宛然欲动。

龙头下是养生池,池水清澈见底,池底铺有白石细纱,许多小虾在其间嬉戏。

舜峰山顶较平,开了条山路,通往山顶有一隘口叫舜峰隘,隘口里建了一座广播接收塔。据说舜峰山的闻名除了是为纪念舜帝而修的舜峰寺外,还有那漫山遍野的风光,以及山上的一块存在于传说中的巨石“韶石”。

当年舜帝南巡时,看见临武民风淳朴,物足民丰,便停留在此小住了几天。在一次狩猎,舜帝登上了舜峰山,驻足于一块巨石上远眺群山,适时夕阳西下,彩霞满天,阳光照在舜峰上,满眼的金峦叠翠,胜景生辉,舜帝心大悦,当下取过五弦之琴,满怀豪地奏唱出一首韶曲,名曰“南风”,他唱道:“薰薰的南风,可以把人民所有的忧愁怨怒都吹散,而适时的南风,使得我的人民都能富贵而康乐。”由此便流传下来了“舜峰晚眺”这一景观,而舜帝奏唱“南风”的巨石也被称为“韶石”。

苏梦枕曾多次上舜峰山寻找那块韶石,但没有寻到。据说,有一年舜峰山出了妖孽,兴风作浪残害生灵。天帝大怒,派雷神下界斩除妖孽。雷神得知妖孽乃是藏在当年舜帝所驻足过的巨石之下的藤精柳鬼吸收日月精华而成精,便在狂风暴雨之夜连作霹雳击碎妖洞上的韶石,同时也击毙了妖孽。韶石碎裂之后滚下山脚,此后杂草丛生,虫兽滋长,便无人知晓韶石的下落了。

不论传说是真是假,韶石还是有待考证的。在《临武县志》中记载有韶石之说,也许过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韶石可能被自然磨灭了痕迹,或者为年年累积的荒草枯枝所覆盖。但由于具体的位置不清楚,而且在文献记载里也只说有,是故韶石真是有没有,若有又在何处倒真成了一个谜。

美丽而神秘的传说,向来就吸引着游客

一路留意着峭白的陡岩石、和铺了厚厚黄黄软软的松针的松林。

舜峰山的特色之一,就是四季常绿。天是绿中带着五彩的缀饰;夏天是绿里刮起层层的松浪和温热的风;秋天是绿中蕴藏朱红、碳黑、棕灰或梨黄的果实;冬天呢,没有北国的雪松景象,而是绿意簇生着冬季里特有的夜菊花和一抹抹的金黄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