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飞蚂蚁咬后症状:国军王牌第五军酿成中国抗战史上最大军事悲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8:39:09
国军王牌第五军酿成中国抗战史上最大军事悲剧2011年03月03日 12:09
来源:凤凰网历史

核心提示:陈晓楠:败走野人山,日后被很多战史学者视为是中国抗战史上最大的军事悲剧,因为牺牲的两万多名中国士兵并非战斗减员,而是一个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而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个最大的悲剧,就是发生在中国最精锐的部队身上。

凤凰卫视2011年3月2日《凤凰大视野》节目播出,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曾有历史学者这样评价抗战时期的中国,说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都尚处在中世纪的国家,在和日军作战的同时由于受到更先进的军队体制的冲击,中国军队被迫开始改变自己团练家丁式的军队组织方式。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状况在老兵们的记忆当中,有着最直观的反映,有一位叫姚拓老兵曾经这样回忆,他说连长呢总是要买香烟、水果给排长和班长吃,排长、班长呢总要把战士聚在一起打打扑克,故意地输一点水果香烟给士兵,目的就是让他们不再出去扰民。

在完善的军队体制政府体制建立之前,将领对军队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洋归来敢于抗命的孙立人,性格保守听命于蒋的杜聿明,善于经营长袖善舞的王耀武,长与配置力量一支独大大土木系的首领陈诚。在这些个性鲜明作风强劲的将领的麾下,士兵的命运是否将更加跌荡莫测。而对于这些将领个人而言,执掌一支王牌之师备受万千宠爱,这又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解说:1937年淞沪开战以来,中日战斗力的巨大差距,把许多国军将领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需短缺、士兵战斗素质低下、战术指挥僵化,这样一支固疾缠身的军队,必然难以应对日军凌厉的攻势,迅速建立装备先进管理科学的现代军队已经刻不容缓。  

章东馨(《父亲的战场》作者):由于那个时候中国军队是一个转型期,就是从一种王朝的或者叫,有点儿像看家护院的家丁这样团练式的这种队伍,向现代军队转型的时候。这个时候高级将领和下边的军官,基本上是称兄道弟的这么一种状况,它是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现代军队管理的概念。

解说:在当时一支号称“土木工程系”的部队格外引人注目,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界,这支军队辐射着一个庞大的势力范围,并且在部队管理、人事升迁等方面,都有着自成一派的鲜明色彩,这便是陈诚一手创建的国民革命军第18军。

1928年蒋介石第一次编遣军队,刻意将陈诚安排在11师做副师长,而陈诚也不辱使命迅速安插大批黄埔亲信,很快便将非黄埔的师长曹万顺挤走。与此同时,对于11师的治军管理,陈诚也决定要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

张军(《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作者):在旧军队里面,贪污吃空额这应该是一个很普遍的这种现象,那么陈诚呢他就想扭转这种局面要引起全师官兵的信任,在当这个师长的时候提出一个口号,叫做不贪财不怕死,能带兵会打仗,再一个呢忠于领袖服从指挥,那么第一个就是不贪财。

解说:几个月后,一种全新的声音出现在11师官兵耳中,经济公开、意见公开、人事公开,对于国军士兵而言,这样的口号是新鲜而充满吸引力的。

张军(《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作者):他自己提出来这个口号,对旧军队来说可以说是耳目一新的这个口号,是很鼓舞人心的,是很赢得士兵啊官兵的拥护。那么这可以体现出,他想把这支军队改造成一种新型军队的这样一种愿望。

解说:无独有偶,就在陈诚提出三公开原则之前,这个国家的另一支军队也刚刚经历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1927年9月,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提出,要在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而对于此时的陈诚而言,11师也正是自己改良军队的试验田,不过对于三公开中最重要的一条人事公开,陈诚却有着自己的理解。

张军(《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作者):那么曹万顺在被陈诚想办法挤走了之后,对曹万顺原来的旧部他又采取了这种排挤的办法,最后把它缩编,缩编之后,后来又把它缴械了,把它解散了。

解说:升任军长后,陈诚大量网罗黄埔亲信,在他眼中人事公开或许并不意味着人事公平,而更像是一场公开的政治派系选秀。

此时的陈诚已经初期其排除异己培植势力的手腕,中原大战升任军长后,陈诚拥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1931年9月,第52师在兴国遇红军伏击,陈诚的第14师马上打着友军的旗号,前来收集52师的残部。1932年春陈诚率领18军途经吉安,突然将43师包围,迫其接受改编,这年秋天陈诚途经永丰城,驻守永丰的59师也被陈诚毫不客气的缴了械。

1932年底,18军已由一个师扩编为下辖5个师29个团,大大超出了一个军的正常建制。对此杂牌部队人人自危,靠拢18军时甚至比对战红军还要紧张。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种快速的扩张,却得到了蒋介石的大力支持。

晏欢(国民革命军新一军军长潘裕昆外孙《密支那战役全记录》作者):就是抗战前夕的那个大换械,换德式准备啊,这些都是他们18军的,这些是在最领先,最先得到的这些东西。因为这也是陈诚的作用,陈诚他一定要打造他,打造维护他自己这个利益集团吧。

解说:作为蒋介石眼中的头号王牌,18军吸引着众多青年军官慕名而来。许多军校毕业生,宁愿到18军当排长,也不愿到一般部队当连长。而陈诚也顺应这种趋势,经营起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张军(《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作者):这就是靠陈诚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下面的军官和陈诚之间的这种关系,所以互相攀援,这样才有了这个一树开花的这样一种局面。

陈晓楠:在国民党军界18军被称为是“土木工程系”,这是因为18军主力为11师,而拆字重组,十一为土,十八为木,再加之18军有一个攻城旅,谐音叫工程因此而得名。

而实际上“土木工程系”的陈诚,也确实建立起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大厦,一种聚合之力正在形成。此后总共有5名陆军一级上将、4名参谋总长、2名海军司令、1个空军司令、1个地勤司令以及20多个军长,相继从土木系的阵营走出,这张遍布国民党军界的无形的大网,正是在陈诚的手中缔结的。

解说:74军号称逢战必有功,虎奔之师威名背后有着怎样的苦心经营,王耀武左右逢源,张灵甫刚愎自用。两位军长又将给74军带来怎样的命运转折?《雄关漫道—抗战战地记忆》“将与士”正在播出。

陈晓楠:在国民党军界有一支军队号称逢战必有战功,这便是被成为虎奔之师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这支在淞沪战场火线成军的部队,几乎参与了抗战期间所有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并且以万家岭、上高、常德三战名垂青史。

其下属51、57、58三个师,分别因51师能攻、57师能守、58师攻守兼备,在日军战史中也留下了三五部队的威名。这样的功绩在国民党军界足以令人望其项背,而威名背后不仅有全军将士的浴血拼杀,同样也离不开四位军长的苦心经营。

74军首任军长俞济时,据传为蒋介石外甥,无论真假,黄埔一期出身的俞济时,自然是为74军奠定了浓厚的嫡系色彩。而此后在74军历史上,两位个性鲜明性格迥异的军长,也更是为这支部队的命运注入了戏剧化的色彩。这两个人就是74军的第二任军长王耀武和第四任军长张灵甫。

解说:1921年,17岁的王耀武成为天津北安利饼干厂的一名学徒,三年后王耀武考入黄埔三期。而此前这段商场学徒的短暂经历,却将对他的军人生涯产生重要影响。

1933年6月,蒋介石亲率50万大军“围剿”红军,王耀武在宜黄苦守24天一战成名,被提拨为28岁的少将旅长。此后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红二十师长王如痴、红二十一师师长胡天陶,甚至红十军团总指挥方志敏,都在王耀武的围追堵截下被打败。

在江西“剿共”中崛起的王耀武,是国军队伍中冉冉升起的新星,然而要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政界生存下来,王耀武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战功。1937年9月,74军在淞沪成军,首任军长俞济时与王耀武有着颇深的渊源。

张军(《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作者):王耀武为了跟他之间搞好关系,每年过节的时候,他都去看看俞济时,或者自己没有时间去的话,没有工夫去的话,他派人代表他去看俞济时。

解说:出类拔萃的公关手段不仅令人为王耀武适时美言,一个更为实际的好处,是保证了他有直达上听的顺畅渠道。1939年6月,俞济时升任第10集团军副司令,王耀武则毫无悬念的成为了74军第二任军长。

在军界长袖善舞花钱如流水,而王耀武幼年商场学徒的经历,此时开始发挥功效。早在1929年,王耀武便重操旧业,与人合伙在武汉开办一家振兴饼干厂,从此身穿戎装的王耀武又多了一个身份。

张军(《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作者):抗战期间王耀武一方面带领部队南征北战,一方面派人在宁波、在温州、在重庆这些地方,用低进高出的这样一种方式,倒卖一些什么胶鞋、内衣,包括其它的一些日用品,这个时候很做了一些生意。

解说:作为一名商人,王耀武深知金钱对人心的效力,在处理军中与钱财相关的事务时,也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精明与变通。当时在国军中贪污是一种近乎公开的普遍现象,除了克扣经费,对部队影响尤为恶劣的则是吃空额,长期虚报兵员的后果是部队战斗力大打折扣。然而对于这一危害严重的贪污行为,国军中却始终难有行之有效的应对之法,对此王耀武决定以疏代堵,以拉夫的空额代替兵源空额。公开规定,军官在非战斗时期,可以吃扣规定数额的夫缺费用。

张军(《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作者):这些当官的,他有一定的这样一个所谓的公开的,这样一个所谓合理的这种收益,而不至于你把这个钱,因为吃不了这个钱之后,你就吃空额。而王耀武他通过这种“长夫缺”,来替换所谓的“吃空额”,就保证了部队里兵员的充分,所以整装满员是74军能够打胜仗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解说:如商人般精明的王耀武,给74军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部队的凝聚力更强,名声更响,战斗力则更加强大。在当时与国军中的兄弟部队相比,74军军需充足、福利优厚、战斗力满员。在以人海战术应敌的抗日战场上,这也成为74军能够逢战必有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陈晓楠:虽然念得一口生意经,可以王耀武却更像是一个中国农民,看起来精明、狡黠,骨子里却依然是保守的。据说多年之后,当王耀武在济南战役当中被俘获的时候,查抄家产却发现仅有两台美国产的拖拉机。问其原因,王耀武回答说我准备退役之后,回老家泰安开拖拉机种地。这番话后来传到了陈毅那里,这位在孟良崮亲手覆灭了74军的陈老总,据说听闻王耀武的此番表白感慨不已。

说到孟良崮,74军的另一位灵魂人物即将出场,而对于这支王牌军队的命运而言,这更像是一种意味深长的预示。

解说:1938年7月武汉会战期间,74军奉命围攻占领万家岭的日军106师团。万家岭张古山地形险峻易守难攻,51师两次攻山均告失利。当晚趁着夜色,305团团长张灵甫率将士,从鸟兽绝迹的山顶鹰绝顶杀向日军驻地,这一夜睡梦中的106师团遗尸700多具。

张军(《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作者):张灵甫身中7个弹片,最后带领部队最撤下来了,这样来来回回在5天的时间之内,反复的争夺反复的冲杀。

解说:万家岭战役首创抗战以来,歼灭日军几乎一个完整师师团的佳绩,而305团团长张灵甫,率部奇袭张古山并坚守数昼夜,为最终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这一效仿三国邓艾之偷渡阴平的战役,被田汉写入了剧本《德安大捷》,剧中主人公就叫张灵甫。1939年冬话剧在长沙公演,张灵甫作为抗战英雄名声大震。

1945年,42岁的张灵甫成为74军的第四任军长,驻守南京时有人给他外号瘸腿司令,张灵甫听罢大笑,自嘲道,我瘸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不好吗,俏皮中不失狂态。同样作为军长,王耀武和张灵甫对于74军而言,也像是在扮演者不同的角色。

张军(《蒋介石五大主力兴亡实录》作者):从王耀武来讲,他是一个军事战略型的人物,他就像共产党里面的粟裕、刘伯承、林彪之类这种人物,所以更多的他是一个以帅的这一种形象示人的。而张灵甫他身上是多处受伤,他是一个猛将,是一个悍将,所以他更多的是用将的这种形象来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有他在那里,战场上可能形势就会有很大改观,士兵的勇气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陈晓楠:一帅一将文武相加,构建了铁血74军,然而成也箫何,败也箫何。如楚霸王般勇猛的张灵甫,也如楚霸王般刚愎自用。张灵甫的直率自负让他难以处理同僚关系,这其中也就包括了他的老上级,83师的师长李天霞。张灵甫做梦也没想到,正是这个他一直都瞧不起的李天霞,74军最后的孟良崮之战当中,对他的呼救故意不应,最终眼睁睁的74军走向了灭亡。

解说:远征印缅王牌之师献身异域沙场,撤退之路杜聿明、廖耀湘、孙立人三位将军两种选择,上万士兵将面临怎样的生死归途,《雄关漫道—抗战战地记忆》“将与士”正在播出。

陈晓楠:如果说张灵甫的兵败和他个人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对于中国军队而言,抗战期间遭受的最大的一次军事失利,则与蒋介石对于王牌部队的厚爱密切相关。一支集万宠爱于一身的军队,是否就能够所向皆靡战无不胜,来自上方的信任和恩宠,是否也会成为一些牵绊和顾虑,最终成为一把双刃剑呢。

解说:1942年4月,中国远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失利,总指挥史迪威决定撤往印度,与此同时蒋介石致电远征军命令部队撤回国内。

戈舒亚(二战学者):我觉得所有的人心目当中,都知道回国非常非常艰难。每一个人都知道,走英帕尔这条路绝对可以活下来。但是由于为了听长官的命令就要回国,那么大家就回国,士兵对于我来说,他是没有办法他是听命令。

解说:几百公里的回国之路上,集结了层层的日军封锁线,面对如此大的风险,蒋介石为何会一再要求远征军回国呢。杜聿明心里非常清楚校长的顾虑,蒋介石心疼正是杜聿明手中的王牌第五军,当时第五军下辖第200师、新编22师、96师,以及临时配属第五军指挥的孙立人新38师,这几支部队以前正是以国军精锐的身份入缅,蒋介石怎可能舍得放弃。

在生死存亡与绝对忠诚之间,保持沉默的孙立人其实已有了明确了决定,而作为杜聿明的直属下级,廖耀湘尽管反对回国却不能带着新22师公然抗命。而此时摆在杜聿明面前的,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冒险之途,他即将应对的第一个障碍,是已经驻守在腊戌的日军,若想要以最快的途径回国他必须绝一死战,从腊戌杀出一条血路。

戈舒亚(二战学者):日本人是在4月28日占领腊戌的,占领腊戌就等于是截断了中国人回国的退路,但这个时候蒋介石还要叫他过去,那么他(蒋介石)就认为他(杜聿明)当时手里面有三个军,有至少七八万人,他可以杀出一条血路回国。

解说:蒋介石期待着国宝第五军早日班师,然而或许是第一次入缅的惨败,带给了杜聿明太过沉重的阴影。中国军队绕开腊戌,向北到了密支那,然而跋涉行军抵达密支那,杜聿明却又再一次犹豫不决。

戈舒亚(二战学者):你这个时候你完全可以从密支那杀出一条血路照样回国,他又犹豫他又在等这个,又在等那个东西,又在等命令。

解说:最终杜聿明获准将部队撤往印度,而此时他已经错过了从曼德勒撤退的最佳路线,也错过了从腊戌撤退的滇缅公路。摆杜聿明面前的只有一个选择,从孟拱、经大洛、到达列多,这意味着包括第五军军部和廖耀湘新22师在内的共计4万余人,将必须雨季穿越野人山,对于将要发生的一切,这些中国士兵几乎毫无准备。

戈舒亚(二战学者):我觉得他们没有对东南亚、南亚的气候做准备,他们就把汽车就烧了。我们中国最好最好的装备,大炮这些根本就没有跟敌人作战,到最后就是自己给他自己就爆掉。

解说:杜聿明却没有想到,缅甸的雨季将比日军的炮火恐怖百倍,在热带丛林中行军的中国士兵,除了忍受饥饿、疾病、昼夜温差、巨大的蚊子和蚂蟥之外,更为可怕的是心中不断扩大的恐惧和绝望。

戈舒亚(二战学者):这些人是上吊的,在树上挂着上吊,风一吹慢慢地游荡,这个士兵到了那个地方,看了这些东西,这个对士气是毁灭性的打击。有一些士兵,他们走不动了以后,就是用个枪步枪地着这个下巴用脚,脚大指拇扣动板极,啪,一枪就自杀,沿途都是这样的。

解说:生与死在此时此刻,清晰地烙印所有人的生命里,这个烙印将会伴随着所有幸存下来的人度过一生。

戈舒亚(二战学者):第五军的一个汽车兵,他去仁安羌去给第五军援助38师,那么他说到了那个地方,他说是孙立人背着手,就转着他看,这转过过来看,他还觉得,哎呀,是不是我的衣服哪点穿得不好,他站得很整齐。孙立人就说,哎,这个小伙子不错,愿不愿意跟着我们干,他就说好吧,他就反正我就跟着你。

解说:这位第五军的年轻士兵留在了新38师,也因此保住了性命,当杜聿明在野人山中感染痢疾生死未卜时,孙立人已经率新38师安全到达印度。这条从曼德勒向西,通往印度英帕尔的道路,是孙立人抗命争取而来的一条希望之路。

戈舒亚(二战学者):他抗命,就是说假设蒋介石要追查命令,假设说你违抗命令枪毙你,那么就是枪毙我一个人,我顶着,那么士兵就全部就活下来。

解说:半年之后,当反攻部队重新踏入野人山之时,沿途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一名美国记载说,在100码的路程中,中国人的尸体最少一定有三具以上,最多的时候达到30具。

多年后杜聿明在回忆录中,记录了这段野人山往事,对于第五军的老兵而言,这些寥寥数语的记录,足够再一次唤醒那些曾经被埋藏在缅甸丛林中的痛苦记忆。

戈舒亚(二战学者):然后他(老兵)就说,杜聿明书上说,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然后到什么地方。他就跟我说,他说他军长短短几个字,他说我们在这几个字当中,走了不知多少天,死了不知多少人,吃了不知多少苦。

解说:在野人山中艰难行军一个多月,第五军士兵终于见到了,几十天来的第一个城镇大洛。此时跟随杜聿明撤退的四万余将士,只剩下了不到一万人,而为杜聿明轮流抬担架的20多名士兵,则全部留在了野人山中。

戈舒亚(二战学者):中国人精心选择了一条最难走最难走,也许是世界上最难走的一条路,这个是中国抗战当中一个最大最大的悲剧。

陈晓楠:败走野人山,日后被很多战史学者视为是中国抗战史上最大的军事悲剧,因为牺牲的两万多名中国士兵并非战斗减员,而是一个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而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个最大的悲剧,就是发生在中国最精锐的部队身上。

这种悲怆的心情,令每一个幸存者铭刻在心,当士兵们最终走出森林,抬头看见那刺眼的阳光的时候,杜聿明在地图上将大洛重重地圈上了一个红色的记号。大洛,这个野人山恶梦的终结之地,两年之后廖耀湘带领新22师,以另一种姿态再度归来。而一场王牌之师的涅磐与重生,也即将在远离故土两千公里之外的印度热血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