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决女神堆什么属性:于漪专栏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3:01:56
 

 

于漪 现在还好吗?——回访于漪

 

       于漪:女,75岁,曾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精彩回放】

  于漪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探索语文教学规律的道路上前行。一次,爱人拉她去看京剧《三岔口》。舞台上,演员没唱,就凭动作和眼神的变化,就使观众相信,这是一场摸黑的打斗。看着看着,于漪仿佛又回到了课堂上:语文教学也要这样有气氛、有效果,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

  语文课最忌平铺直叙,而教古文往往又需要教师反复讲解,能不能改变一下这种节奏呢?于漪在教《卖油翁》时,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画布局很讲究留白,如果画得满满的,往往给人以沉闷的感觉。于漪体会到上课也是如此,教师不能从头包到底,以讲代学,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尤其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开拓者的风范》

  刊登时间:1985年4月16日

  作者:陈亦冰  王厥轩  朱宏义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办“茶座”唠唠教学经

  75岁,这本应是个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年龄,可是她——于漪,依旧笔耕不辍、激情四溢,并为她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奔走呐喊。

  谁也无法忘怀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所引起的大上海万人空巷的场面,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的师者风采;谁也无法忘记于漪长达50年的教学生涯所留下的语文课经典教案和闪烁着腔塾肴烁聍攘Φ慕逃枷?BR>
  每每谈及职位、荣誉和这些辉煌的瞬间,于漪总是淡而慎之;然而,只要说起“语文”、“教师”、“教育”等字眼,她便双目炯炯、慷慨激昂。她总说:“我是从讲台上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师。”淡泊名利、一身正气,奠定了于漪在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地位。

  与于漪长时间的交谈,再从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看她的教育教学经历,记者强烈感受着这位特级教师对这个时代作出的重要贡献。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于漪提出了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观点,同时强调这门课程的思想性;80年代初期,于漪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80年代中后期,于漪开始思考语文的文化内涵,阐释语文教育中综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问题;90年代,于漪的《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和《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等论文引发并推进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

  于漪经常讲一句话:“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觉得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她永不满足的精神写照,她用自己一生的脚步诠释着苏步青教授的题赠“硕学为师,洁身作范”。

  退休后的于漪,没有一天离开过热爱的教育事业,她竭尽全力地关注着教育领域的变化与发展,并在各种场合大胆谏言。

  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改革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于漪尖锐地指出,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功能性,不能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片面夸大训练功能,在个别词句上下功夫,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个的零部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只有全面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满腔热情地将灵动的、丰富的母语教育教得丰富多彩。

  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的时候,于漪又常常出席各类座谈会,呼吁要切实重视师德,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她说:“教师要让学生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这是精神支柱,千万不能重智轻德,办没有灵魂的教育。”

  今年年初,“于漪茶座”在上海的教育杂志上正式“开张”了。于漪对栏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教师的困惑与无奈”、“把课上好”、“教师的文化底蕴”……一个个切中时宜的主题随着一期期杂志的出版跃然纸上。她说,要把自己毕生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奉献出来,与年轻教师一起分享。

  75岁高龄的人民教师于漪,从未放慢过思考的脚步,从未停歇过执着的追求,她是一位引领了一个教育时代的人物,她让我们油然而生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

上一篇:于漪:怎样学做人师
下一篇: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
新思考推荐阅读区域
    看不到举起的手,老师生气了 爱,可以创造奇迹
    教学风格不可复制 坚持写随笔好处多
    复习课也可以生机盎然 日常生活——培养幼儿语言的摇...
    爱上阅读 植一棵树于心中
    我们也需要幸福教育 还是应该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日志评论 评论数:23 页:1/2 1 2
  • 23. 评:于漪 现在还好吗?——回访于漪,2008-09-03 10:47:00, 红 引用
  •   一场为语文教师量身打造的精神盛筵
               红心  联系:hong0908xin@163.com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由于积重难返的应试教育的压力、新理念与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背离及课程设置的急剧变革,处于夹缝中寻求突破与发展的一线语文教师,大都依然陷入高耗低效的迷惑与困境中而“无所适从”。有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焦虑中大呼“课改的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师成长丛书》(2008年8月版)的策划出版是正当其时的。该丛书运用了集大成、汇精粹的编写方式,将语文教育沿革的来龙去脉、名家名师的鲜活思想及异彩纷呈的一线课堂同步整合呈现,可谓为一线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量身打造了一场精神盛筵。

    该丛书共有四分册,刘正伟教授主编的《名家解读:语文教育意蕴篇》,曹明海教授、史洁副教授编著的《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徐林祥教授主编的《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高伟毅先生、刘淼教授主编的《一线考察:语文优质课例篇》。

    《名家解读:语文教育意蕴篇》 该书所指的“名家”,是指那些在百年语文教育变革中思想及实践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一般地说,他们都拥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及专长,并且取得了相当高的学术成就;他们虽然不一定在中小学从事语文教育工作,但始终关心语文教学改革。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选辑近二十年,特别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前后具有变革意义的名家(刘国正、崔峦、陆俭明、钱理群、温如敏等)解读语文教育的思想和言论。在具体编选时,该部分截取了名家各具代表性的相对完整的思想段落,以原生态地展示其语文教育的思想和观点,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直接的借鉴。下编则重点解读了20位对20世纪我国语文教育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名家(蔡元培、胡适、刘半农、黎锦熙、陈望道等)的思想与贡献,比较系统地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思想探索的轨迹与路线,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历史视界。

    《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 该书对新时期以来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的研究,是按老中青三个不同的层次选定语文名师,分上下两编的设计来展开的。上编重在“名师透视”,即语文名师对自己的教学智慧作“真情告白”,所选取的教学智慧文本材料力求保持“原汁原味”;下编重在“透视名师”,即编著者对语文名师的教学智慧进行研究和评述,力求从理论层面剖析提取名师的思想精髓及艺术策略,当然其中也难免引述了不少有关名师的教学文本材料。因此可以说这本书是全国30多位语文名师的教学智慧凝聚而成的。韩军、程红兵、李镇西、高万祥、程翔、赵谦翔、李镇西等等,这些新时期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初语文教育大讨论以来教改浪潮中涌现出的影响力较大的年富力强者,是本书的主要关注点。他们根柢深厚,理念前卫,思维活跃,富有时代色彩及无穷的创意,可以说完全代表了我国当今语文教学的水平及方向,能起到垂范的作用。

    《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 有继承才有创新,知古方能鉴今。本书是编写者截取语文教育千年发展链中的关键点、热点、争论点宕开笔墨,深度挖掘的文章结集,目的是帮助语文教师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语文教育的本质,把握语文教育的规律,进而在历史变革的警醒中审视当下的语文教育教学。编写者在每个选点的论述过程中均适当横向展开,力求在保证深度的前提下给读者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呈现。一切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我们相信一线教师定能在语文教育的历史考察中获得深刻的语文教育当代思考和启迪。

    《一线考察:语文优质课例篇》 该书主要是精选全国语文老师的优质课、示范课实录及教学心得,每一课例后都邀约教育专家精心打造教学评价,旨在从教学实例及其内蕴教育理念的整合中给语文教师以深远、直观的教益,达到“来自一线,回馈一线”(主编高伟毅语)的编写意图。本书教学实录的入选标准是:精彩、典范、有用、好用。在选择课例的时候,本书主要将目光投向了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声名卓著的特级教师们,无疑,是他们用自己非凡的智慧、过人的才学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个辉煌,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业绩堪称教师们的楷模。德高望重的钱梦龙以及陈钟樑、陈日亮、洪镇涛、胡明道等前辈以他们深厚的功力、丰富的经验、认真的精神、谦和的态度让我们感慨,使我们感动,他们提供的课例可以说是一道道精神佳肴。近些年来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余映潮、李镇西、程翔、程红兵、赵谦翔、张玉新、唐江澎、郑晓龙等老师,他们思想活跃,勇于进取,以实力和成绩确立了自己在当代语文教坛的地位,欣赏他们的课例一定也会使一线教师感到不虚过目、意味无穷。

    用丛书总主编巢宗祺先生的话说,“这套语文教师成长丛书,从不同角度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实实在在、有滋有味的‘精神大餐’”。该“大餐”之所以实在有味,除内容定位的清晰适时外,还与编写原则的全程保障密不可分。其一,定位明晰。本丛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编写者胸有读者意识,旨在从一线需求出发,帮他们澄清思想,提供范例,点拨思路,所以文本的编写力避玄虚的理论玩味,做到了深入浅出、活泼感性、好看有用。其二,去芜存菁。丛书的编写立足于“精”,做足了爬梳整合的功夫,摈弃了芜杂琐屑及平庸之作,确保了选入、邀约文本、案例的经典权威、创新独特及启示性。其三,系统有机。丛书在点面有机整合上做足了文章,点有代表性及辐射力,有质也有量,免除了遗珠之憾;散点之外,还有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内在架构及综述性文章(《意蕴篇》《发展篇》),避免了散乱旁逸。其四,力推新人。名师、名课的遴选推介注意了那些在小范围内已做出不俗成绩且颇有感召力但还不广为人知的新人,壮大了我们语文名师的队伍,为语文教师队伍的成长壮大做足了实效工作。其五,以史带论。《意蕴篇》《发展篇》,尤其是《发展篇》,注重以史带论,知古以鉴今,知人以察己,注意了与当前课改新理念及一线教师“课改的痛苦”的关联,通过恰当有机的论析增强了文本的时效性、启示性。其六,原创出新。丛书编写伊始就达成了绝不做搬运工的共识,成书后确实做到了不跟同质书同视化,注意了在取材、视角、立意上有自己的眼睛,入选的文本(片断)融入到了自己原创性的构架中。

    “教师成长”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关注语文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编写出版语文教师成长类书籍,是语文学科专家及出版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由巢宗祺先生总主编的这套丛书作为业内行家联手打造的精神盛筵,它的出版必将促进语文教师拓展理论视野与思维空间,变革教育教学理念,在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重建新的语文教育教学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