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行思录 下载:教你一步一步自学刮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20:43:13
教你一步一步自学刮痧  

教你一步一步自学刮痧  

  .pcb{margin-right:0} 刮痧作用及原理

  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一、预防保健作用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二、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临床经验得知,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它们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中我们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理有:
  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
  三是紧张或痉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因为经脉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为十二,手足六经相合则称为六经皮部。
  经脉的分支为络脉,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经络的关系对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 ”指出病邪由外入内,经皮呻络呻经呻腑挛的肌肉通过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
  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足三里穴,输入调整信息,可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运动等作用。
  ()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行气活血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温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此等血凝块(出痧)不久即能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
自家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机能,使其得到调整,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刮痧治疗原则


刮痧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性质决定的,疾病的性质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不外乎阴阳、表里、虚实、热寒八纲。因此,在临床刮痧时,必须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运用望、闻、问、切配合其他方法,确立八纲,才能决定刮痧治疗原则。

  一、阴阳:阴阳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核心,也是八纲的总纲。一般来说,病在表、在腑、属实、属热者为阳;病在里、在脏、属虚、属寒者,为阴。临床上阳症用泻法,阴症则用补法,这是刮痧治病的基本原则。

  二、表里:表里是批一般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浅而言,病在经络、在皮肉者,属表,刮痧宜浅刮;在脏、在腑、在筋骨者,为里,刮痧治疗时要深刮。

  三、寒热: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而言。一般说寒症是人体阴气盛或阳气虚而不能抵御寒邪而导致的疾病,刮痧治疗时,应根据寒邪在表在里、属虚属实等不同情况采用补刮法;热症是人体阳气盛或阴不足,不能抗御热邪而导致的疾病,可见于五脏六腑,或某经的全身或局部症状,既可见于表症,也可见于里症。刮痧时,一般都用泻法。

  四、虚实:虚实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消长。凡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不足而导致的疾病,刮痧治疗时,当用补刮法。当开实、邪实所导致的病变,则应用泻法刮拭,以泄其实。到于虚中有实,或实在有虚者,则应根据虚实的轻重,采用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补泻兼施的刮法,做出适当处理.
   

 

 

刮痧技巧与补泻手法


  一、头面部刮痧技巧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1)施痧者在患者前额部涂抹少许介质(面部可以用一些化妆品作为介质),开始施痧。施痧者用刮板在患者前额部从前发际自上而下进行刮拭,并点揉印堂穴,百会穴和两头维穴。
(2)以印堂穴为中点,分别向左右两侧刮拭前额,止于两侧太阳穴,点揉太阳穴。以皮肤红润为度。
(3)患者闭目。施痧者用舌ij板轻刮患者上下眼眶,并用刮板轻揉患者的两侧睛明穴、四白穴和迎香穴。
(4)施痧者用刮板轻刮患者上唇和下唇周围,点揉人中穴和承浆穴。
(5)在患者两侧面颊涂抹少许介质,施痧者用刮板自下而上轻轻刮拭面部;并用刮板轻轻点揉患者两侧耳门、听宫、听会穴,以面部皮肤红润为度。
注意:头面部进行刮痧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刮板操作时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头面部皮肤十分薄,而且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因此用力宜轻柔缓和,切忌用力过重、过猛,以免损伤头面部皮肤而影响患者颜面部美观。

  二、胸腹部刮痧技巧

  1.胸部刮痧技巧

对胸腹部刮痧治疗时刮板与体表的接触角度小,受力就相对越小,角度以45°为宜。患者仰卧位,施痧者位于患者左侧,开始施痧。
(1)施痧者涂抹少许介质于患者胸骨柄体表处,右手握住刮痧板,自上而下刮拭胸骨柄体表,局部痧出为度。
(2)用刮板角轻轻点揉天突穴 (点揉天突穴时用力要轻揉,此处深部为气管所在,用力过重会引起呛咳甚至造成窒息)。
(3)以患者胸骨柄为中线,施痧者用刮板分别向左右两侧胸部刮拭。(哺乳期妇女不宜进行治疗)局部皮肤微红即可。
注意:胸部刮痧时刮板与体表接触角度不宜过大,角度越大,力度就相对越重。胸部为心、肺之所在,用力过重会对心肺功能造成影响和损害,对于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不宜采用。

  2.腹部刮痧技巧


腹部刮痧主要以患者脐部为中心,涂抹少许介质后,施痧者按顺时针方向用刮板在患者腹部进行刮拭。以腹部皮肤红润为度。用刮板角点揉两天枢穴和两大横穴及气海、关元穴。
注意:腹部刮痧用力要均衡柔和,过重会让患者感觉不适。点揉诸穴时稍用力即可(孕妇不宜进行治疗)。

  发痧与刮痧

   “刮痧”的痧指痧症。在炎热季节,冒暑远行,贪凉,大量饮冷水,或者淋了雨,或是暴食暴饮,接触了秽物臭气等,都会发痧。它使人一时气血阻滞,发病猛烈,必须急救。

  刮痧历史久远,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患病时,不经意地用手或石片在身上抚摩、捶击某一部位,有时竞使病得到缓解。时间一长,自然形成.砭石治病法,就是“刮痧”的雏型。

  中医先辈认为人体与自然近似,躯体如大地,血管神经如水道。当水道瘀塞时,土地无法灌溉,当血管神经不畅通,就会产生疾病。“百病皆起于瘀”。经过刮痧,畅通血脉,辅以拔罐,使瘀塞直接拔除,就达到了整体疗效。
  刮痧是治中暑的传统民间疗法,其适应范围广,仅据古籍记载即有一百多种:感冒、发热咳嗽、风热喉痛、急性肠胃炎、风湿病症、急性腹症、坠肠痧(小肠痧气)等。

  治疗痧症也并非刮痧一种,还有抓痧、撮痧、扯痧、挑痧、薰痧、浴痧等方法。
  轻度发痧,常见头晕、头闷胀痛、两目发花、周身不适、胸中郁闷、四肢发凉、脉迟治缓等。要马上用瓷调羹蘸清水在两肘窝或两(月国)窝,或在脊椎、颈部两侧,由上而下地刮,使皮肤变红,出现紫点为止。也可以用食指和中指蘸清水轻轻捏提上述皮肉,使之产生痧点。同时服用仁丹或金灵丹。

  当痧症发作重时,有腹部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头汗较多、烦躁闷乱、面白肢冷、脉沉伏等。要先用三棱针或空针头,常规消毒后,在(月国)窝部表浅发紫的小脉管上刺入放血。同时口服十滴水或玉枢丹、无极丹等。

  补泻手法

  刮痧疗法以刮板为工具进行治疗,对不同体质与不同病证者应采用不同的刮拭手法。临床分为三种手法: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刮拭手法是根据刮拭力量和速度两种因素决定的。

    1、补法

    补法刮拭按压力小,速度慢,能激发人体正气,使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临床多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形体瘦弱之虚证患者。

    2、泻法

    泻法刮拭按压力大,速度快,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临床多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或形体壮实的实证患者。

    3、平补平泻法

     平补平泻法亦称平刮法,有三种刮拭手法。第一种为按压力大,速度慢;第二种为按压力小,速度快;第三种为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具体应用时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而灵活选用。其中按压力中等,速度适中的手法易于被患者接受。平补平泻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常用于正常人保健或虚实兼见证的治疗。


各种手法的具体运用

      首先,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确定刮拭手法。但不论何种证型,均应以补刮开始,然后根据体质和部位决定按压力的大小,再逐渐向平刮、泻刮法过渡,使患者有适应的过程。虚证型患者,以补刮法为主,治疗过程中在补刮的基础上,对主要经络穴位,可以短时间运用平刮法,以增强治疗效果。实证型患者可以泻刮法治疗后,以补刮法收尾。或在治疗结束后,对所治经络采用疏经理气法调补气血。掌握脏腑辩证方法者,可据病情灵活运用,如虚实夹杂型,对经气实的经脉施以泻刮,经气虚的经脉施以补刮。


决定补、泻效果的因素

      补、泻效果是由机体状态、腧穴特性和刮拭下法一种因素决定的。刮拭手法是其中的一种因素。机体状态与补泻效果有直接的关系,当机体正气充足时,经气易于激发,刮拭补泻调节作用显著;当机体正气不足,经气不易激发,刮拭补泻调节作用缓慢。腧穴的特性也是一种因素,有些腧穴有强壮作用,如足三里、关元,刮拭这些腧穴可以补虚。有些腧穴有泻实作用,如肩井、曲池,刮拭这些腧穴可以泻实。中医经络的理论认为“顺经气而行则补,逆经气而行则泻”。在刮痧疗法中,保健刮痧和一般病证治疗不必拘泥于这一理论,主要以刮拭手法的速度和力量进行补虚和泻实。对于体质较弱的虚证,可参考这一理论按经气的运行方向刮拭进行补泻.

      刮痧的注意事项


   1、要了解病情,辩证施治,审病求因,确定刮拭的部位。  
   2、根据病人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采取手法。  
   3、妇女怀孕者,腹、腰、骶部禁刮。  
   4、小儿囟门未合者禁刮。  
   5、皮肤有感染疮疗、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  
   6、下肢静脉曲张者,宜由下而上采取相应手法。  
   7、血本低下者(容易出血)、病危的人要谨慎刮试。  
   8、不要面向电风扇刮痧、尽量避风。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  
   9、不要使用其他的代用品刮痧(如铜钱、塑料晶、瓷器、红花油,好得快)。  
  10、头部,面部不必抹油,保健刮可着衣刮拭,治病出痧。必须使用专门的刮痧油。  
  11、刮完在痧退后再刮痧,平时可以补刮,以加强退痧作用。  
  12、刮痧时,有一定量的毛细血管出血,渗到附迈组织,然后再行吸收,这是增加抵抗力的一种方法。  
  13、怕疼的人,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再刮痧,以减少疼痛。  
  14、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可洗热水澡,边洗边刮无妨。  
  15、刮痧后喝一杯热(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作的排出。  
  16、根除顽症,除刮痧,排毒(服用清肠食品)外,还要针对性地调理(乐多寿系列,迪芬斯系列)。  
  17、刮痧不必强出痧。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18、保健刮痧,不必抹油,不必刮出痧来,从头到足每个部位,每条经脉,都刮拭8次,每天3-10分钟,自然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了。


        刮痧的手法与注意事项

  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刮痧疗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肤没有什么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着经络适当刮一刮对身体还是比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应用于疏通经络方面。常见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岁左右的人,采用刮痧的疗法疗效比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刮痧禁忌证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刮痧都能治什么病?

内科常见病:
  头痛  失眠  眩晕  咳嗽  呃逆  哮喘  中暑  感冒  胃炎  胆囊炎  胃痉挛  腹泻  腹胀  便秘  泌尿系感染  高血压  低血压  高脂血症  糖尿病  心悸  心绞痛  面神经麻痹  中风后遗症

外科常见病:
  落枕  颈椎病  肩周炎  腰痛  膝关节痛  腓肠肌痉挛  足跟痛  荨麻疹  痔疮

妇科常见病:
  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盆腔炎(带下病)  乳腺增生  更年期综合征

五官科常见病:
  牙痛  鼻窦炎  咽喉肿痛  目赤肿痛  视力减退

儿科常见病:
  小儿腹泻  小儿厌食症  小儿遗尿症

 

 
 
 
 

 

  刮痧可调理三种亚健康症状

  疲劳:
  中医认为疲劳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如腰腿酸软多与肾相关,气短乏力多与肺相关,不耐劳多与肝相关,神疲多与心相关,肢体疲劳多与脾相关。因此治疗亚健康疲劳应以调节五脏为关键。
  刮头部 1.以百会穴为起点分别向四神聪方向轻刮,每一方向刮拭10~20次,也可用梳刮法以百会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刮拭。2.以刮痧板的一个角点压按揉百会、太阳、天柱穴,每穴按揉1~3分钟。3.用直线刮法自风府穴至身柱穴刮10~20次,重点刮拭大椎穴。4.用弧线刮法刮拭颈部侧面的胆经,从风池穴刮至肩井穴,每侧刮拭20~30次。
  刮背部 用直线法刮拭脊柱两侧的膀胱经,重点刮拭心俞、脾俞、胃俞、肾俞,每一侧刮拭 10~20次。
  刮四肢 1.用直线法刮拭前臂外侧大肠循行区域,合谷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可以用点压法、按揉法。2.用直线法刮拭心包经的内关穴,然后刮拭小腿外侧胃经的足三里穴、脾经的血海穴、三阴交穴,每侧刮拭10~20次。

  失眠:
  中医将失眠归于“不寐”、“不得眠”的范围,认为多由七情所伤,即恼怒、忧思、悲恐等而致心肾不交、肝郁化火所致。刮痧可以养心安神、疏肝解郁、放松身心,从而改善失眠。
  刮头颈部 1.用双板从额头中部分别向左右两侧发际头维方向刮拭,用轻手法刮拭10~20次,用角点压按揉神庭、头维、印堂、鱼腰等穴位。2.从太阳穴绕到耳上再向头侧后部乳突和风池方向刮拭,每一侧刮拭10~20次。3.以百会穴为起点分别向四神聪方向刮拭,每一方向刮拭10~20次。4.用刮痧板的角点压按揉风池穴、安眠穴等。
  刮背部 1.用直线法刮拭脊柱正中线督脉循行区域,从大椎穴刮至至阳穴10~20次。2.用直线法刮拭大杼穴至膈俞,每侧刮20~30次,以出痧为宜。3.刮拭神道、心俞穴。
  刮拭四肢 1.用直线法刮拭前臂内侧心经循行区域,每一侧刮拭10~20次,重点刮神门穴。2.用直线法刮拭小腿内侧的脾经循行区域,从阴陵泉刮至三阴交,每一侧10~20次,点压按揉三阴交穴。

  颈肩酸痛 :
  中医认为颈肩酸痛是由于颈肩部气血瘀滞所致。刮痧疗法可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促进局部新陈代谢,使原本僵硬的肌肉放松,调整亚健康状态。
  刮颈肩部 1.用直线刮法刮拭督脉,从风府穴到大椎穴,刮膀胱经,从玉枕、天柱到大杼、风门,从后发际上,棘突双侧分别由上向下刮拭,每一侧刮15~20次。2.用弧线刮法刮拭足少阳胆经,由风池及乳突根部从上向下,经过肩井,刮向肩端,每侧刮15~20次。
  刮背部 用直线刮法刮拭膀胱经,从玉枕经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到厥阴俞。刮拭肩中俞、天醪至膏盲、天宗,每侧刮15~20次。
  刮四肢 1.沿手阳明大肠经,从肩龋过曲池到合谷,刮15~20次。点压按揉合谷穴。2.用直线刮法沿足阳明胃经循行线刮拭,从足三里到条口,每一侧刮15~20次。

 

 
 

 

  刮痧疗法治疗高血压

  凡动脉血压长期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柱(18.7/12. 0kpa)则称为高血压。常见头痛、头晕、耳鸣、失眠、心烦易激动、腰腿酸软等症。日久可导致心脏与心、脑、肾及眼底血管发生病变。无论是原发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皆可照此刮痧治疗。
    【刮痧治疗】
    督脉——百会至风府、大椎至长强。
    胆经——双侧头临泣至风池、肩井。      
    膀胱经——双侧肺俞至心俞。
    大肠经——双侧曲池。
 胆经——双侧风市。
 胃经——双侧足三里。
    肾经——双侧太溪。
 肝经——双侧太冲。
 奇穴——双侧太阳、血压点。
    【药物治疗参考】
    1、牛黄降压丸。降压片。脑立清。
    2、夏枯草20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3、草决明子炒黄捣成粗粉,每次用3克,加糖、开水冲泡服用,日3次 。


 

   

刮痧治疗感冒

  感冒为病邪侵入人体肌表所致。采用穴位刮痧法 ,具有解表驱邪、开窍醒脑、宣肺散寒、清热泄毒之功 ,又可疏通气血 ,通畅五脏六腑之经气。现代研究认为穴位刮痧具有疏导和兴奋神经 ,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和活化细胞 ,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可达到调整身体机能 ,解除病痛的目的。

  取太阳、迎香、风池、天柱、大椎、风门、肺俞、华佗夹脊、神道等穴位。病人反坐于椅子上 ,充分暴露治疗部位 ,涂刮痧油后用砭石刮痧板 ,与皮肤成 45度斜度 ,从上至下 ,由内而外稍用力均匀柔和而刮。每次治疗时间为 15分钟左右。凡有病源之处可见皮肤上有红点和紫红色、紫黑色斑块或青黑块疮 ,称之为痧 ,二三日可自行消退。治疗后嘱患者喝生姜汁糖水一杯 ,用温水泡手脚以促进四肢及全身的血液循环 ,疏通经络 ,帮助新陈代谢。多数病人经两次治疗可痊愈。

失眠的刮痧疗法

【概述】
    失眠是指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证,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本病又称不得眠、不寐。
【病因病机】
    1、情志所伤 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心神扰动而不寐,或由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泛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
    2、饮食不节 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不安。
    3、病后 年迈,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4、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素体阴虚,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俸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
【证候特征】
    本病主要特征是入睡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寐。分型不同兼证各不相同,心脾两虚型兼见心悸健忘,困乏无力,头晕目眩,饮食无味;肝郁化火型多出现急躁易怒,目红口苦;肾阴虚型除主证可见心烦不安,头晕耳鸣,腰膝痠软。
【治疗】
    1、肝郁化火
    取穴:四神聪、行间、足窍阴、风池、神门
    刮拭顺序:先点揉头顶四神聪,然后刮后头部风池,再刮前臂神门,最后刮足背部行间至足窍阴。
    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四神聪局部取穴宁心安神;行间平肝降火;足窍阴降胆火以除烦;风池疏调肝胆而止头痛头晕;神门宁心安神。
    2、心脾两虚
    取穴:脾俞、心俞、神门、三阴交。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心俞至脾俞,再刮前臂神门,最后刮下肢三阴交。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脾俞、三阴交健脾益气养血;心俞、神门养心安神定悸。
    3、肾阴虚
    取穴:四神聪、风池、太溪、肾俞
    刮拭顺序;先点按四神聪,再刮后头部风池,然后刮背部肾俞,最后刮太溪穴。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四神聪疏通局部气血;风池祛风活络止头痛,头晕;太溪滋阴补肾;肾俞益肾气聪耳。
 

    刮痧治疗三叉神经痛

【概述】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短暂的,阵发性的,闪电样的剧痛。三叉神经分为眼支、上颌支及下颌支。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每次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每日可反复发作数次至数十次,间歇期可无症状,且无三叉神经器质性病变的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后者疼痛时间较持续,面部皮肤感觉障碍,且有原发病可查。
【病因病机】
    本病乃外感风寒,经脉闭阻,血气痹阻所致。
【证候特征】
    疼痛突然发生,呈阵发性电击样疼痛,如撕裂、针刺火灼一样,患者极难忍受,每次疼痛时间短,但反复发作,疼痛部位以面颊,上下颌部为多。
【治疗】
    取穴:三叉神经第i 支痛:阳白、攒竹、太阳、颊车、列缺
    三叉神经第ii支痛:四白、巨髎、合谷
    三叉神经第iii支痛:下关、颊车、大迎、承浆、合谷、侠溪
    刮拭顺序:三叉神经第i支痛:先刮阳白,再点揉攒竹,太阳、颊车,最后刮列缺穴。
    三叉神经第ii支痛:先点揉四白,再点揉巨髎,最后刮合谷。
    三叉神经第iii支痛:点揉下关、颊车、大迎、承浆,然后刮合谷穴,最后刮侠溪穴。
    刮拭方法:补泻兼施多补法
    方义:本方以近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旨在疏通面部经脉的经气祛寒清热,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

        美容刮痧法

  面部刮痧手法以轻盈为主,按经络循行,对重点穴位可稍稍施力,要求整体效应 。
  基本手法:
1、点:用鱼形刮痧板的鱼吻部或鱼尾部在穴位上轻轻用力向下点压。   
2、扭:用鱼形刮痧板的鱼吻部进行螺旋式点扭穴位,顺向或反向扭动。   
3、刮:用鱼形刮痧板鱼腹的头部棱面,沿经络轻盈刮拭。  
4、点叩:用鱼形刮痧板的尾部点叩面部的七条经络线。  
5、按:用鱼形刮痧板头部的平面在穴位用力缓缓向下按压。  
6、揉:用鱼形刮痧板头部平面在穴位或经络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揉动。  
7、托:用鱼形刮痧板的头部的平面,用力向上提托肌肉。  
8、放气:用鱼型刮痧板头部的平面,按揉后拖至同一条经络线上的下一个穴位上松板放气。  
9、摩游:用鱼形刮痧板的鱼腹棱面在穴位或经络进行轻、柔、慢的游游弋滑动。
        保健刮痧法


保健刮痧法是有效的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方法。本法注重对机体的整体调理,通过刮拭全息穴区和经络穴位来调节脏腑、疏通经络、畅达气血、平衡阴阳,从而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愈病能力。保健刮痧又有加强新陈代谢,促进体内毒素排除的作用,对潜伏的各种病变进行有效的提前治疗,能收到防微杜渐、预防疾病的效果。保健刮痧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机体经络穴位及全息穴区的反应和出痧的情况,发现自身体质的弱点和将要发生疾病的脏腑器官“及潜伏的病变,对疾病有超前诊断作用。
保健刮痧法一般使用刮板厚面凹陷边缘,皮肤丰厚之部位或头皮部位可使用刮板薄面凸起边缘。保健刮痧一般不涂刮痧润滑剂,直接在皮肤上或隔衣刮拭,刮至局部皮肤发热或潮红即可,不必出痧。在刮拭过程中,如发现某条经脉或局部疼痛,说明此经脉气血有不同程度的阻滞,为经脉的缺氧现象,可在此处涂刮痧润滑剂,按治疗刮痧法刮拭。保健刮痧法根据被刮者的体质与耐受能力来决定手法的轻重,虚证型与耐受能力差者,用补刮手法,其余用平刮手法。保健刮痧也可在每次洗浴时进行,洗浴后全身汗孔扩张,趁水渍未干时刮拭效果更佳。
  
     保健刮痧适用于健康人预防疾病,或慢性病的保健及对潜伏的各种病变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在正常生命过程中,阴阳气血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当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减弱,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外部刺激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时,刮痧无疑是一种好方法。经常进行保健刮痧,能不断地调整脏腑气血,维持阴阳动态平衡,保持身体健康。保健刮痧每二至三天刮一次,可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保健刮痧法在头面部、手足部等皮下组织较薄弱的部位,应使用刮具较厚一侧的边缘进行刮拭。可以不使用刮痧介质。也可以隔衣服间接刮拭。手法多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局部皮肤潮红或有微热感即可,每个部位刮10次左右。

     头面部保健刮痧

    1、自头维穴及前鬓角处起始,从前向后呈弧形刮至风池穴及后发际处。
    2、以百会穴为界,将头顶部分为前后两部分,先由顶到前额发际处,再由顶至后颈发际处,依次刮拭。

     颈肩腰背部保健刮痧

    1、胆经:双侧风池至肩井。
    2、督脉:大椎至长强。
    3、膀胱经:双侧大杼至白环俞。
    4、双侧华陀、夹脊穴。

     胸腹部保健刮痧

    1、任脉:天突至膻中。
    2、以任脉为界分别向左右两侧沿肋骨走向刮拭。
    3、腹部由上而下依次刮拭,

     四肢部保健刮痧

    1、上肢外侧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曲池至商阳;手少阳三焦经天井至关冲;手太阳小肠经小海至少泽。
    2、上肢内侧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尺泽至少商;手厥阴心包经曲泽至中冲;手少阴心经少海至少冲。
    3、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犊鼻至历兑;足少阳胆经阳陵泉至足窍阴;足太阳膀胱经委中至至阴。
    4、下肢内侧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阴陵泉至隐白;足厥阴肝经膝关至大敦;足少阴肾经阴谷至涌泉。

  五个保健穴

    1、督脉:百会;
    2、大肠经:合谷;
    3、心包经:内关。
    4、胃经:足三里;
    5、肾经:涌泉;

  上述5个保健穴,每日点揉l-2次。

    禁忌证:有禁忌症病患者不能使用本法刮痧。

    刮痧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亦有它的局限性和禁忌证,刮痧疗法的禁忌证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在有可能时,应立即送医院观察治疗,只在确无条件的情况下可用本法急救,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治疗机会。
    2、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忌用本法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白血病等。
    3、传染性皮肤病,如疖肿、痈疮、瘢痕、溃烂、性传染性皮肤病及皮肤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
    4、年老体弱者,空腹及妊娠妇女的腹部,女性的面部忌用大面积强力刮拭。
    5、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亦忌用本疗法。
    6、孕妇,禁刮下腹部及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用力宜轻不宜重。

 

     

身体8部位刮痧保健法

    1、刮手脚,行气通络

    女性经常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这主要和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建议,先用刮痧板的面刮拭手掌,手掌发热后用刮痧板上的凹槽刮拭手指的四面,从根部到指尖,每个方向刮5至10次,能行气通络。同理可运用于刮拭双脚。

    2、刮腹部,能通便

    长期便秘不但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还会使机体吸收毒素。可用刮痧板的面在腹部自上而下,从左向右依次刮拭。需要注意的是,如有内脏下垂,应由下向上刮拭。

    3、刮眼周,能明目

    相信大家都做过眼保健操,对其中的几个穴位也非常熟悉。而以刮痧代替手指的按揉,能对穴位形成更有效的刺激。先用刮痧梳点按睛明穴,然后以睛明穴为起点,外眼角为终点,分别从上眼眶和下眼眶两个方向刮拭。能改善眼睛周围的经络气血运行,缓解视疲劳、干涩。

    4、刮颈部,活血舒筋

    颈肩不适是伏案工作者的“职业病”,刮痧可以活血舒筋,改善局部气血淤滞的状态。主要选择三条路线,即后发际中点向大椎穴,以及后发际两个外角上缘分别向左右肩部方向刮拭。另外,感冒时刮拭这个部位还具有祛风解肌的效果。

    5、刮胸骨,宽胸理气

    很多人在心情不好或劳累后,会有胸闷气短的感觉,可用刮痧梳的单角自上而下缓慢刮拭下半段胸骨。这个位置上有八会穴中的“气会”膻中穴,刺激这个穴位有宽胸理气的作用。此外,爱打嗝的人也可以经常刮拭这个部位。

    6、刮胁肋,疏肝解郁

    焦虑、抑郁、烦躁,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整个身体机能的紊乱。中医认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而肝脏能疏通气机,因此能调节情志。由于人体两侧的胁肋主要有肝经分布,刮拭这个区域能疏肝解郁,其中,重点是乳头直线和第六肋间交点的期门穴。刮拭时,动作要慢,寻找并刮拭疼痛或结节的部位。

    7、刮脚底,缓解失眠

    失眠症患者可以在晚上临睡前刮拭脚底,有助于促进睡眠,缓解头痛。方法是先从脚掌到脚后跟方向全脚底刮拭,刮热后再用刮痧板单角刮拭脚心中央的涌泉穴。

    8、刮头部,提神醒脑

    头部是全身阳经汇聚的地方。清晨起床后,用刮痧梳刮拭头部,能振奋阳气使人神清气爽。方法是以头顶的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至头皮有热感。如果有疼痛点,可在此点上反复刮拭5至10次。
        中医刮痧减肥
   人体肥胖的原因,其一是食欲好、食量大、吸收佳,而运动量小;其二是脾气虚,运化功能减弱,致使运化水湿功能低下,能量代谢发生障碍,湿聚而成痰,湿和痰(即指多余的水分与脂肪)不断蓄积,则形成形体肥胖。脾气虚者坚持减肥刮痧,可以预防和治疗肥胖症。坚持对肥胖的局部进行刮痧,对各种原因的局部肥胖均有减肥效果。
    方法与步骤:
    减肥刮痧力度要适中,每天刮1至2次。若按力大、刮拭时间长,必须涂刮痧润滑剂保护皮肤。
    背部:膀胱经——双侧肺俞、脾俞、肾俞。
    胸腹部:任脉——膻中、中脘、关元。
    上肢:肺经——双侧孔最至列缺。
    大肠经——双侧曲池。
    下肢:胃经——双侧丰隆。 脾经—双侧三阴交。
    肥胖的局部:直接刮拭肥胖的局部,应使按压力传导到皮下组织, 促其被动运动,有利于加强新陈代谢,消除局部的水分和脂肪,达到减肥目的。
    作用与机理:体内的水湿运化过程是肺、脾、肾三脏共同参与完成的,刮拭背部膀胱经的有关俞穴及膻中、中脘、关元、丰隆穴可健脾益肾,宣肺化痰,益气活血,促进新陈代谢,调整内分泌功能,消除体内多余的水湿和脂肪,达到减肥效果。
      肥胖的刮痧疗法

    肥胖以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睡倦怠,动则气短为特点。
    人的体重增加,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脂肪组织的堆积过多是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组织或体腔中水分过分潴留,以及肌肉发达等,也可使体重增加。一般来说,超过标准体重的10%,称为超重,而超过20%,就属于肥胖了。肥胖又根据超过标准体重的程度而分为轻度肥胖(超重20%)、中度肥胖(超重30%)和重度肥胖(超过50%)。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本病主要为形体肥胖,嗜睡倦怠,动则气短或乳房肥大,腰酸腿软,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阳痿、早泄,舌淡而胖。
    (二)治法
    (1)选穴 膻中,中脘上下部位、脐周、天枢、关元、肾俞、三阴交、丰隆、足三里。(见图9-3-l、图9-3-2、图9-3-3、图9-2-1)
   
(2)定位 膻中: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脐中旁开2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l_5寸。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肾俞,然后刮胸部膻中,再刮腹部中脘上下、脐周、天枢、关元,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足三里至丰隆。
    (4)刮拭方法 补泻兼施。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背部肾俞穴,由上至下,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再刮拭腹部正中线中脘上下、关元,应一次到位,中间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腹部脐周穴和天枢穴,不宜重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至丰隆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可不出痧。
    二、病案
    董某,女,38岁。诉五六年来形体逐渐肥胖,并伴眩晕、闭经,漏乳等症,体重增至88千克。患者形体呈均匀性肥胖,眩晕耳呜,步履不实,时欲倾跌,肢体重滞不利,手握不紧,心悸间作,咳吐大量白色稠黏细沫痰,痰出则神清气爽,口干欲饮。月经常延期或闭,舌苔腻,脉象沉滑。取膻中、中脘上下部位、脐周、天枢、关元、肾俞、三阴交、丰隆、足三里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隔日1次。2周后,形肥减,腹围小,眩悸均轻,大便三四日一行。4周后体重已降至76.5千克,肢体灵活,两手伸摄自如,体力增加。
        斑秃的刮痧疗法

    斑秃是一种以头部毛发突然发生局限性斑状秃落,局部皮肤正常的皮肤病。
    本病以头皮突然出现圆形、椭圆形脱发为特征,边界清楚,脱发区为一个或多个,病区皮肤光滑而柔软。脱发区边缘的毛发比较牢固,不易拔出,说明病情已基本稳定,周围发根松动,用手抓一抓掉下几根,说明病情还会有所发展,秃块可逐渐增大,数目也逐渐增多。多数患者在发生斑秃前是没有预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脱发前头皮局部有异常的感觉,如灼热、刺痛、压迫感、麻木感、蚁走感、瘙痒感。本病临床分为风盛血燥、气滞血瘀、气血亏虚3型。

    一、风盛血燥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局部脱发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边界明显,局部皮肤平滑、柔软,伴头晕口干。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大杼、肺俞、膈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外关、血海、合谷。(见图9-2-l、图9-2-2、图9-2-3)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及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从肺俞至肾俞,再刮前臂外关、合谷,最后刮下肢血海。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上肢外侧外关穴、手部合谷和和下肢内侧血海,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气滞血瘀
    (一)症状
    特点为毛发干枯少泽,情志抑郁或易怒,两胁胀痛,暖气则舒,舌紫黯有瘀点。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胆俞、肾俞、行间、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见图9-1-2、图9-1-3、图9~1-4、图9-2-1)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行间:第一、第二趾问,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阳陵泉: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大杼,再刮背部从肺俞至肾俞,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刮下肢外侧阳陵泉,最后刮太冲至行间。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然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外侧阳陵泉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最后刮足部太冲至行间穴,重刮,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三、气血亏虚
    (一)症状
    特点为毛发干枯,面色白光白,体倦乏力,舌质淡。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大杼、肺俞、脾俞、肝俞、肾俞、足三里、气海、关元。(见图9-1-2、图9-2-1、图9-2-4)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背部大杼,然后刮背部俞穴,再刮腹部关元至气海,最后刮下肢足三里。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及背部大杼,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再刮拭腹部正中线关元至气海穴,由上至下,应一次到位,中问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可不出痧。
    四、病案
    张某,女,28岁。患者1年前左侧头部脱落一块头发,大如铜钱,半个月后,周围又脱落2块,大小如前。曾口服胱氨酸、维生素B、中药补肾养血祛风药未见疗效。视病灶表面光滑无发根痕迹,边界清楚,局部皮肤平滑、柔软,伴头晕,寐差,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口干、口渴,舌淡红,脉滑数。辨为风盛血燥之证,治宜祛风凉血。行刮痧治疗。治疗方法:(1)刮背部:持刮痧板与皮肤呈45°角斜向下,涂抹活血剂。①督脉:重点刮大椎、灵台、命门;②膀胱经:重点刮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从上止下拉长刮20~30次。(2)辨征循经刮:风盛血燥证取大肠经、脾经、督脉,重点刮风池、合谷、血海、;气滞血瘀证取肝经、脾经、督脉、重点刮行间、太冲、血海、三阴交、隔俞:气血亏虚证取胃经、督脉、任脉,重点刮足三里、膈俞、肝俞、气海、关元,用平补平泻刮法。(3)局部刮:①全头刮:以头顶百会穴为界,将头顶部分为前后两部分,先刮前头部,从左至右刮拭,再从头顶部从左至右向后下方刮拭;将以上部位用刮板角重复刮拭,以加强效果,头维、风池、风府、百会、太阳穴须重点刮。②病灶部位刮:局部用力刮至头皮有热感,当刮拭部位出现疼痛时,说明此处经络瘀阻,须加强手法,促其经络通畅,则痛感消失。隔日1次,10次为l疗程。1个疗程后脱发区长出细小头发,3个疗程结束,头发如常。

 

      面部色斑的刮痧疗法

    面部色斑是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褐色斑,为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肝斑”、“黧黑斑”,多发于中年妇女。
    临床表现为对称发生于颜面,损害为黄褐色或深褐色片状色素沉着,边缘一般明显,形状不规则,尤以两颊、额部、鼻、唇等处多见。多见于女性。日光照射可促发本病或使其加重。呈慢性过程,患者常无自觉症状。中医分为肝郁气滞、肝肾不足2种类型。
    一、肝郁气滞
    (一)症状
    面部色斑伴有情志抑郁或易怒、口苦、口干便秘。
    (二)治法
    (1)选穴  局部病变部位、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阳陵泉、太冲。(见图9-1-1、图9-1-2、图9-1-3)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局部病变部位,再刮颈部大椎,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刮下肢外侧阳陵泉,最后刮太冲。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面部局部病变部位,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外侧阳陵泉穴和足部太冲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二、肝肾不足
    (一)症状
    面部色斑伴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手足心热,夜间加重。
    (二)治法
    (1)选穴 局部病变部位、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图9-1-1、图9-1-4)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点揉头面部下关、颊车,再刮大椎,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最后刮下肢三阴交及太溪穴。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面部局部病变部位,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1次。再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然后刮背部肺俞至肾俞穴,由上至下,一次到位,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足部太溪穴,用刮板角部,重刮,各30次,出痧。
    三、病例
    郑某,女,32岁。面颊出现黄褐斑4年,4年前妊娠后褐斑一直未退,面颊、鼻部及口唇部均有褐色素沉着。每至月经前,色斑加深,月经后变浅,经西药白降汞软膏、维生素类药物及中药滋补肝肾药治疗后效果不显,要求刮痧治疗。视其面颊、鼻柱、眉上及口唇部呈黄褐色蝶翼状斑,面颊与鼻柱表面被有灰垢。伴腰膝酸软无力,身体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1)刮背部:持刮痧板与皮肤呈45°角斜向下,涂活血剂。①督脉:重点刮大椎、灵台、命门;②膀胱经:重点刮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从上至下拉长刮20~30次。(2)辨证循经刮:气滞血瘀证取肝经、脾经、督脉,重点刮血海、三阴交、太冲、膈俞;肝肾阴虚证取肝经、肾经、任脉、督脉,重点刮太冲、太溪、关元、气海、肝俞、肾俞、命门。(3)局部刮:前额从前正中线向左右两边外刮30下;从人中穴向左右各横刮;从承浆穴向左右两边斜向上到太阳穴;从太阳穴入发际推向耳上方。病变在眼周围者,睛明一攒竹、鱼腰一瞳子骨、太阳穴,轻微按压刮,黄褐班处可稍加重些。隔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后色素斑已渐浅,两个疗程后色素斑全部消退,后又刮3次以巩固疗效。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刮痧疗法

    小儿麻痹后遗证,又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多流行于夏秋季节,好发于1~5岁儿童,急性期过后,遗下肌肉瘫痪、萎缩,关节畸形等症,并具有软、细、凉、畸形等特征。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肢体变形、上下肢活动困难、关节不稳定、双侧肢体不等长等。例如以下肢来说,两侧肢体不一样长,患肢细小、走路瘸,髋关节挛缩屈曲或者松弛不稳,甚至形成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屈曲畸形、小腿向内弯或者向外弯。脚也可以发生各种畸形,例如走路时脚跟不能落地或脚尖不落地,也可能是足内翻用脚背外侧走路等。另外,身体其他部位也可发生畸形,如上肢的畸形、脊柱的弯曲畸形、骨盆的倾斜畸形等。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有上肢、下肢同时瘫痪;但以下肢为多见。上肢主要表现为举臂困难,伸屈肘无力,腕下垂等。下肢主要表现为抬腿困难,膝反屈,足下垂,足内翻,足外翻等。
    (二)治法
    (1)选穴 ①上肢瘫痪:颈夹脊、臑俞、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台谷。
             ②下肢瘫痪:腰夹脊、环跳、殷门、足三里、三阴交。(见图8-1-1、图8-2-4、图8-4-1、图8-4-2、图8-4-3、图8-4-4、图8-4-5)

    (2)定位 颈夹脊:在颈部,当第一颈椎至第七颈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O.5寸,一侧7个穴位。
             臑俞: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肩关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问,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环跳: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殷门: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足三里: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 ①上肢瘫痪:先刮颈部夹脊穴、月需俞、肩髑、肩髂,然后刮前臂曲池至手三里,最后刮合谷。
                 ②下肢瘫痪:先刮腰夹脊,然后刮臀部环跳,再刮伏兔、殷门、三阴交,最后刮足三里。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如为上肢瘫痪,先刮拭颈部夹脊穴,重刮,自上而下反复刮拭,中间不宜停顿,出痧。然后刮拭肩部臑俞、肩髃、肩髎,由于肩部穴位邻近关节,故不宜重刮,出痧即可。再刮拭大腿内侧伏兔、殷门穴,宜重刮,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外侧足三里穴,30次,出痧。

    二、病例
    王某,男,6岁。父母代诉:发现右手右脚变形已3月余,医院诊断为小儿麻痹后遗症。右手、脚萎缩,无力,苔白,脉细。取颈夹脊、臑俞、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腰夹脊、环跳、殷门、伏兔、足三里、三阴交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周2次。2个月后,患者右手、脚肌肉萎缩减轻,肌力稍有恢复。继续治疗。   小儿流涎的刮痧疗法

    小儿流涎俗称流口水,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症状。多见于5岁以内的婴幼儿,少数患儿可因口内溃疡或出牙而诱发。长期多量唾液外流,会诱发局部湿疹。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本症主要以5岁以下婴幼儿口角常流口水为主症。
    (二)治法
    (1)选穴 脾俞、中脘、合谷。(见图8-2-1、图8-2-2、图8-3-1)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合谷: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脾俞,然后点按腹部中脘,最后点按合谷。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出痧为度。最后用拇指点按合谷,用力宜重,皮肤通红为止。
    二、病例
    邓某,男,3岁。患儿8个月前开始流口水。刻诊见患儿口角流涎,稠黏腥臭,口角赤烂,颏下皮肤红赤,面赤唇红,口渴喜冷饮,小便微黄,大便微稀秽臭,舌红、苔黄。取大椎、曲池、脾俞、中脘、合谷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日1次。2天后即痊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高血压的刮痧疗法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以持续性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
    大多数高血压病病人在血压升高的早期仅有轻微的自觉症状。比较常见的有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工作和学习时精力不易集中、易疲劳、记忆力减退等。而且这些症状还会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如果不测血压,很容易造成误诊,故应引起重视。中晚期高血压病病人已经出现并发症时,症状会越来越明显,可以出现手指、足趾、四肢肢体麻木和(或)僵硬,走路时下肢疼痛,或出现肌肉酸痛紧张感等;当心脏受累时,会出现心慌、气促、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当肾脏受累时,则可出现夜间尿频、多尿、尿液清淡等症状;如果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时,则会突然出现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如果出现脑血栓并发症时,会出现肢体逐渐活动不便、麻木甚至麻痹瘫痪等。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若成人收缩压≥18.7kPa(140mmHg),舒张压≥12kPa(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并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健忘、失眠、心悸等症状即可确诊,晚期可导致心、肾、脑等器官病变。
    (二)治法
    (1)选穴 风池、肩井、头后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经、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见图2-6-1、图2-6-2、图2-6-3、图2-6-4)
    (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问的凹陷处。
    肩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 先刮风池、头后部、肩井及肩部,再刮背部膀胱经,然后刮手臂曲池穴,最后刮下肢的三阴交、足三里。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常用降压刮痧部位为颈背部、胸部的肌肉胀痛处。若身体胀痛不明显,则以督脉两旁俞穴,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颈部、腋窝动脉行走部为重点刮痧区;头痛甚者由百会穴开始由上往下重刮;情绪激动,伴有心悸、心烦者加刮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血压高而体虚头晕之人,加刮下肢足太阴弹经及足阳明胃经。
    刮痧手法及注意事项:先在刮痧部位涂上刮痧油,再用刮痧板的凸面在皮肤表面呈45。角由上至下,紧压皮肤,用力压刮。刮痧手法由轻至重,毛轻后重。刮痧降压多提倡重手法,刮至病人自觉刮后身体轻松为度。身体胀痛,头痛而伴见高血压者,尤须反复重刮,每次刮痧时间约10分钟。若无凝血机制障碍患者刮出人工瘀斑为正常现象,可增强疗效,人工毫斑3~5天可自行消退。糖尿病患者,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禁用刮痧。刮痧一定要用刮痧油,以免刮破皮肤。
    二、病例
    郑某,男,48岁。头晕、头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10天。平素工作紧张劳累,5年前始感发作性头晕头痛,伴血压升高,最高血压160/100mmHg。此次10天前因工作紧张劳累而头晕头痛复发并加重,心悸不安,周身疲乏,口苦口干,面红易怒,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查:BP:180/130ramHg,HRl00次/分,律尚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ECG正常,胆固醇7.82mmol/L,甘油三酯2.60mmo1/L。取风池、肩井、头后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经、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在涂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周2次。4周后测血压150/95mmHg,继续治疗2周,头晕头痛、恶心消失,测血压125/80ranlHg。
        慢性胃炎的刮痧疗法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伴黏膜糜烂患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临床一般分为胃气壅滞、肝胃气滞、脾胃虚寒3型。
    一、胃气壅滞
    (一)症状
    可见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二)治法
    (1)选穴 天枢、足三里、内关、里内庭、下脘至神阙、阴陵泉。(见图2-9-1、图2-9-2、图2-8-2、图2-8-4)

    (2)定位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里内庭:在足底,当第二、三趾骨问,与内庭穴相对处。(内庭:当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下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神阙: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
    阴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腹部下脘至脐中、天枢,再刮前臂内关,然后刮下肢阴陵泉、足三里,最后刮里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线下脘穴至天枢穴,用刮板角部白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内侧阴陵泉穴和外侧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最后刮拭足部里内庭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二、肝胃气滞
    (一)症状
    可见胃部攻撑作痛,胸闷暖气,喜叹息。
    (二)治法
    (1)选穴 足三里、中脘、太冲、期门、内关、膻中。(见图2-8-3、图2-9-1、图2-9-3、图2-9-4、图2-7-3)
    (2)定位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膻中: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3)刮拭顺序 先刮胸腹部膻中至中脘,再刮胁部期门,然后刮前臂内关,再刮下肢足三里,最后刮足背的太冲穴。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胸腹部正中线膻中穴至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刮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第六肋问,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然后重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30次,可不出痧。最后刮拭足背部太冲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三、脾胃虚寒
    (一)症状
    可见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
    (二)治法
(1)选穴 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门、内关、公孙、关元至气海。(见图2-9-1、图2-9-3、图2-9-5、图2-9-6、图2 7-3)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气海: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部中脘、章门、关元至气海,然后刮前臂内关,最后刮足部公孙。
    (4)刮拭方法 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开1.5寸线,从脾俞穴向下刮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中脘穴至期门穴,刮拭胸部两侧,由中脘穴起,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走向刮至掌门,出痧为度,用力轻柔。刮拭腹部正中线,从气海穴向下刮至关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刮拭足部公孙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为度。
    四、病例
    刘某,女,55岁。因腹部胀满、嗳气不适、纳差就诊,在外院做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大便3天1次,干,因腹胀而饮食少。颜面清瘦,腹部肌肉松软,情绪焦虑,有颈椎病,头晕,就诊时经常嗳气,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取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门、内关、公孙、关元至气海,在涂抹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疗4周后,胀满、嗳气等不适症状明显缓解。

 

      眩晕的刮痧疗法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或脑髓不充,脑窍失养所致,临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眩晕的临床表现,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突然仆倒。临床一骰分为气血亏虚与痰浊阻滞2型。
    一、气血亏虚
    (一)症状
    以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为主症。
    (二)治法
    (1)选穴 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见图2-8-1、图2-8-2、图2-8- 3、图2-8-4、图2-7-1、图2-6-4)
    (2)定位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3)刮拭顺序 先按揉头顶百会,其次刮背部膈俞,然后刮腹部气海穴,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穴,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背部膈俞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下肢内侧部血海至三阴交穴,由上向下刮,在膝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三阴交穴,在三阴交穴处重刮,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足三里,各30次,不出痧。
    二、痰浊阻滞
    (一)症状。
    头重如裹,视物眩转,胸闷作呕,呕吐痰涎。
    (二)治法
    (1)选穴 阴陵泉、丰隆、中脘、内关、头维、百会。(见图2-8-1、图2-8-2、图2-8-3、图2-8-5、图2-7-3)
    (2)定位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3)刮拭顺序 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再按揉头两侧头维穴,然后刮腹部中脘穴,再刮前臂内关穴,刮下肢内侧阴陵泉,最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和头维穴,各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刮拭腹部正中线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下肢内侧阴陵泉和外侧丰隆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刘某,男,60岁。头晕、头痛、心悸、视物旋转,睡眠时亦感眩晕,血压95/70mmHg,面色苍白,稍感乏力,纳可,不渴,大便一天二次,成形,小便正常,面黑,舌淡多津,边有齿痕,太渊脉浮洪数。取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在涂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疗4次之后,视物旋转、睡眠时亦感眩晕症状消失,头痛、心悸症状缓解,继续治疗4次后,头痛、心悸基本消失。
      便秘的刮痧疗法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病症。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可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病症过程中。
    主要症状有粪便量少、干硬、次数减少等,轻者可无其他症状。部分顽固性便秘者可十余天到一个月才大便一次,可伴有肛门直肠压迫感,排便不净感,便意频发。亦可有会阴、臀、大腿后面和髋关节附近区域的钝痛,并于排便后消失。并发痔疮、肛裂、肛周溃疡的乳头炎者,可出现肛门灼痛和便血。有时亦可有头昏头痛、厌食、口臭、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另外可有各种器质性病变相应的临床症状。本病可分为实证与虚证两大类。
    一、实证便秘
    (一)症状
    以大便秘结,暖气频作,腹中胀痛,纳食减少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大椎、内庭。(见图2-13-1、图2-13-2、图2-13-3)
    (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天枢:在腹部,肚中旁开2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3)刮拭顺序 先刮颈部大椎穴,然后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再刮腹部天枢穴,最后刮内庭。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线天枢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足部内庭穴,30次,可不出痧。
    二、虚证便秘
    (一)症状
    虚秘表现为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结,面色苍白。
    (二)治法
    (1)选穴 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见图2-13-1、图2-13-2)
    (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天枢:在腹部,脐中旁开2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气海: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3)刮拭顺序 先刮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然后刮腹部天枢至气海,再刮下肢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背部肾俞至大肠俞、小肠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线天枢穴至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最后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外侧足三里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潘某,女,30岁。体形稍胖,面白。患者素有便秘疾患,甚至一周一解,解如算盘子,腹无所苦。本次是从外地回来后(可能是因为坐汽车缘故)大便一直不畅快,每日早晨5点左右腹痛而有便意,但解之不畅,解不多,大便成条,颜色未查,每晚8点后腹胀,胀及两胁侧,矢气多,臭秽,矢气后腹胀缓解。纳食如常,口不干不苦,不呕吐不反酸,喉中痰梗。舌质淡白,苔薄白,六脉沉细。取大肠俞、小肠俞、天枢、肾俞、足三里、气海、三阴交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每周2次。1周后2日解大便一次,大便色如常,余症状消失。
        小儿发高烧的刮痧

    小儿高热是指小儿体温超过38.5℃,四季均可发病。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小儿体温超过38.5℃,怕冷,发热,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严重的体温可达40℃以上,患儿烦躁不安或嗜睡,鼻咽部红肿,可有扁桃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有的可伴呕吐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曲池、风门、前胸、合谷及前臂、印堂、复溜。
             放痧:大椎。(见图8-1-1、图8-1-2、图8-1-3、图8-1-4)
    (2)定位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风门: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问,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复溜: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
    (3)刮拭顺序 挤按印堂,先放痧颈部大椎,然后刮风门,刮前胸,再刮曲池、前臂及合谷,最后刮下肢复溜。

    (4)刮拭方法 泻法。大椎放痧。先以棉签蘸润滑油涂在施治区上,以刮板侧缘在治疗区自上向下刮,边刮边涂油,直至刮治部位呈紫红色,并有痧点(深紫色小丘疹)出现时,停止刮,以三棱针挑破数个较大的痧点放血少许,以棉球擦干血迹后再换另一治疗区。刮治的顺序是:先背区,次胸区(无咳嗽者可不刮),再肘区、腿弯区、颈区、印堂区。刮痧法一般只刮治1次,疗效欠佳者改用其他疗法。对连续高热、营养状况差、精神委靡的孩子可适当静脉补液。
    二、病例
    钟某,女,4岁。其母代诉:患儿于3日前即开始流涕,打喷嚏,咳嗽,发热,次日发热高达40℃,曾到当地某医院检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经服药、静脉输液等治疗措施,体温当时有些下降,可到半夜又发高烧。检查T 39.6℃,胸部听诊除呼吸音增粗外,未见异常。脉浮,舌苔薄白,咽部扁桃体不大,胸部透视及血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感冒。按上法给予刮治1小时后体温降至37.8℃,2小时降至37.2℃,患儿精神明显好转。次日其母前来告知,患儿体温未回升,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已基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