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丈八北路万科:【读史札记】刘伯温的归隐是急流勇退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8:31:08




  刘伯温的归隐是急流勇退吗?表面看好像是。《明史·刘基传》有这样一段记述:“明年(朱元璋)赐(刘伯温)归老于乡。”这段记述里说的“明年”,即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也就是朱元璋做皇帝的第四个年头。此时,明王朝刚刚建国,百业待兴,正需要人才也正是人才大显身手的时候。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按照常理,满腹经纶而且一向受朱元璋恩宠并称之为“吾子房也”的刘伯温也不过60岁,本应该施展才华、大干一场,可出人意料地,他竟然申请“归老于乡”,回家养老去了。如果比照官场里通行的潜规则,说他是急流勇退,应该说不是没有道理。
  然而,恰如恃酒如命的人,酒喝到高潮的时候是不会张罗退席的一样,热衷于功名的人,那种痴迷的劲头——我们姑且称之为官瘾,一点儿都不亚于恃酒如命人的酒瘾,这样的人,很难叫人相信,他会在官场尤其是在春风得意的官场急流勇退。年青时候的刘伯温,恰恰就像有酒瘾的人迷恋酒一样,对功名有着满心的向往。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平时盗贼起成云,厚禄能无愧庶民,樽俎自高廓庙策,经纶不用草茅人。”诗言志也,从刘伯温的诗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中,不难看出刘伯温是个想干大事的人,文雅点儿形容就是志向高远;直言不讳地说,就是官瘾挺大。
  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他当时的心态。元朝末年,刘伯温第一次辞职的时候,经常邀几个知己,躲进深山,下棋饮酒,甚是逍遥,看上去很快乐。一天,有个儿时的朋友在畅饮中对刘伯温说道:“伯温啊,看你这样逍遥自在的样子,难道你真想终老林下吗?”听了朋友的话,刘伯温“砰”地放下酒杯,激动地说:“你真是我唯一的知己!我如明珠在匣,待善价而出世。如果有人需要我,而且彼此又投契,我会随他下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说完这话不久,他便追随朱元璋出山了。听话听音,察人品行,这就叫人犯琢磨了:刘伯温曾那样地迷恋功名,几乎是从骨子里往外地迷恋,如果在官场混得好好的,怎么会急流勇退呢?显然这里面有别的原因。
  有那么一句话快被人用烂了:性格决定人生。当时的刘伯温虽然被称为诸葛亮式的人物,才华横溢,但“性刚嫉恶,与物多忤”。正因为此,在元朝做官的时候,他把上司给得罪了,结果被迫辞职,才引出了上述的辞职又复出的故事。到了朱元璋坐江山的时候,他的脾气秉性依旧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有一次,朱元璋要免掉李善长的宰相职务,他慷慨陈词提出反对意见,而且,还对朱元璋提出的其他宰相人选逐一批驳。不难想象,像刘伯温这样总认为自己高明,时间长了,朱元璋能不感到厌烦?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场,说好混,混起来确实容易;说不好混,混起来真的挺难。但无论混好混坏,似乎与才华没多大干系。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对刘伯温几乎是言听计从,为什么?因为朱元璋是布衣出身,他需要刘伯温那一套妖妖道道的“象纬之学”神话他,美化他,为他的统一大业服务,而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已经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官高脾气涨,此时的他,虽然也需要神话和美化,但同无条件地服从也就是等同于绝对忠于他这个大原则比,这些已经显得无关紧要了。
  但刘伯温就是转不过这个弯儿来,一根筋拧到底,这与其说是他性格的原因,不如说是他脑子里缺少政治这根弦。没这根弦,你再有才华领导也不会喜欢,甚至越有才华领导越反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刘伯温的归隐显然不是急流勇退,他“归老于乡”的真正动因,要说白了其实很简单,而且,你就品吧,岂止刘伯温,似乎千古以来那些标榜急流勇退的人,在这一点上都大致类同,那就是:在官场里已经混得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在皇帝那已经不吃香、不占点儿,一句话,就是混不下去了,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