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东门外舞厅:董氏义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0:07:42
 董氏义庄    董氏义庄面南而门,现与方宅融为一体。义庄后门在钮家巷的东口,前门在建新巷,门牌61、63、65号,入列苏州市控制性保护古建筑,编号128。董氏义庄附近,在平江路改造之前一个比较大的垃圾中转站,如今此处却成为了旧街坊改造的一个典型案例。

关于义庄    苏州是古代义庄的发祥地。早在北宋年间,苏州出了一个幼时在极其艰苦条件下攻读最后书包翻身的大人物——宋代改革的先驱范仲淹。范仲淹为苏州做了两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办学使得苏州从此奠定了文化基础;二是建立了范氏义庄,以资助族中困难家庭、管理宗族事务等为主要任务。义庄由此开始并逐渐成为全国各宗族学习的范例。明清时期义庄发展到了全盛阶段,政府不仅在道义上给以褒奖,而且在田赋上给予优惠。义庄除向国家缴纳租赋外,其余如差役、科折一律免除。且与祠堂、族学、义田融合一体,成为维护、扩大宗族势力的重要经济基础。据资料记载,清代苏州共有义庄62处,苏州的平江历史街区至今尚存潘氏、丁氏、汪氏、王氏、董氏等多处义庄遗构。 关于董氏的姓氏    董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自帝舜赐姓,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世代相传,世系蕃衍,支派繁多,源远流长。董氏家族上历夏商周,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下迨隋唐宋元明清,而今已有800万后裔子孙,遍布九州大地,已成为华夏一大姓氏。起源于闻喜县东部一个叫董泽的小地方。(摘录自百度) 董氏义庄历史    董氏义庄建于清道光4年(1824年)。相传清嘉庆末年茶商董秉玣经商致富后,乐善好施,修桥铺路,因其族中贫困学子较多,董以私蓄壹万捌仟贰佰玖拾叁两白银,购田1003亩,捐为义田,并建义庄。后经江苏督、抚两宪把董氏事迹上报朝庭,道光皇帝给予嘉奖,并赐九品登仕郎。礼部给银30两,由董氏家族建"乐善好施"牌坊。董中年去世,长洲县上报江苏抚台,抚台责令由布政使司衙门发给董氏妻浦氏及其子董景贤等执贴(即土地房屋凭证)。在执贴中,借事说典,重申了保护义田、义庄的地方性法规,并勒石刻名以警世人。

董氏义庄现状:    董氏义庄经过百多年的变迁,已经残破凋敝,义庄内真正完好留存的仅剩正厅一座。建筑群中,很多建筑不是被拆除。就是被改建,完全失去了原先的模样。作为一个平江路改造的示范点,在这里做了比较大的尝试,按照原样修复了尚留存的大殿,其余的皆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建。

    阮仪三先生曾对这里的改造写过这样一篇文章,题名《董氏义庄的保护与更新》,对于义庄的改造他这样写到:“董氏义庄基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曾改做学校和塑料工厂,义庄的大厅和部分沿河房屋仍保持原貌,但破损严重。北部原有的房屋已拆除,改建为三层的混凝土厂房,后来又成为垃圾中转站,质量低劣,环境极差,外貌与历史街区严重不符。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要求,董氏义庄遗存的历史建筑要保护,不符合风貌的厂房应予拆除,新建一幢为公众服务的、可展示举办小型文化活动及饮茶小憩的场所。这幢建筑不宜复杂,却要符合新旧结合,功能灵活的要求。     我们对义庄原有建筑做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大厅还很完整,原样保护,更换朽蚀的梁柱,修缮补全门窗,一些木雕花饰也原样恢复。沿平江河是义庄房屋山墙,经百年风雨摧残,显现出苍老古朴的景象,这是历史的见证,是老平江路的风貌特色。但是许多墙砖酥朽了,墙面开裂部分倾斜了,濒临坍塌,于是在内部做了支撑全面加固,外部原样不动,留存原来古墙风貌。义庄南部几处平房呈现原来的格局,外观风貌依存,但所有的屋架,梁柱均已朽蚀,已属危房。全部更换了所有构件,为求耐久和牢固,材料用新型钢材代替,增加了空间。

    在拆除工厂的基地上新设计了一幢新建筑,按照茶室休憩和展示的功能,分隔了建筑的空间,高高低低的走道,室内室外高低穿插,造成有趣的空间变化。大面积砖砌的窗花是外墙,开敞的露台是屋顶,它和老房子咬合在一起,简朴、直率、谦逊地作为古建筑群的陪衬,但和老屋却绝不雷同。材料质感、色彩感觉和老房子是相同的,是借用了老房子的表象,新和旧有了同一和协调,却又有着区别。新的就是现代理念,绝不仿照抄袭旧的,老的不适应现时要求也要更新改变。     清理现场时,在积土中发现了早年埋没的牌坊石柱,不作修饰,也不添置缺失的构件,在原地竖立,以志历史景物的变迁。

    董氏义庄的保护和更新设计体现了在历史地段要认真保护历史遗存,为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加建的新建筑,不是简单的仿古复古,而做新的东西,则要注意和历史建筑相协调,不能喧宾夺主。这是现代建筑新的理念。这种做法在欧洲先进国家有许多成熟经验,在欧洲看不到复古仿古的建筑,而在我国许多古城却热衷于做假古董,以为保护历史文化就是要做仿古的形式,其实这是误解。” 现场拍记:    目前进入义庄的正门开启在原东路后部建筑,面向钮家巷,现此进建筑主要作为茶馆使用。门口是一件残存的石牌坊构件,为此次大规模修缮中从土中挖出的。极有可能就是道光皇帝敕建“乐善好施”坊的构件。入门为原间隔中路与东路建筑的备弄,中路建筑基本已被改建成现代建筑,东路尚存两进,宫式落地长窗较完好。天井之内均用竹石点缀。

    大厅为三间面宽带两厢,明间次间均有三对宫式长窗,裙板带如意头花饰。檐柱廊枋上做有一斗六升牌科,檐下廊川蜂头尚存。厅内有一扁作船篷轩,轩梁及荷包梁间架有金属管,疑为消防管道。厅内主梁架上做有山雾云,现均较完整。厅内东墙嵌有石刻执贴一份,此贴为董氏义庄的历史考证带来了强有力的历史依据。现此厅作为宴会厅使用。

    作为一个运用外来资金运作修缮的控制性保护古建筑,董氏义庄正厅能做到修缮完整,结构保持不变,是比较不易的。相比不少打着修缮幌子大肆毁拆建筑构件的做法,义庄的保护可以说是可圈可点的,这是一种古今融合的尝试,但愿能在这样的修缮工作中总结出一些可贵的经验。

随拍: